登陆注册
5532800000005

第5章 佛教研究(5)

贞观二十一年(647),西域使李义表还奏,称“东天竺童子王(Kumra)所,未有佛法,外道宗盛,臣已告云:‘支那大国未有佛教已(以)前,旧有得圣(道)人说经,在俗流布。但此文不来。若得闻(文)者,必当信奉。’彼王言:‘卿还本国,译为梵言,我欲见之。必道越此徒(从)传通不晚(晓)。’”登即下敕,令玄奘法师与诸道士对共译出。于时道士蔡晃、成英二人,李宗之望,自余锋颖三十余人,并集五通观,日别参议,评核《道德》,奘乃句句披析,穷其义类,得其旨理,方为译之。诸道士等并引用佛经“中”“百”等论,以通玄极。奘曰:“佛教道教,理致大乖。安用佛理通明道义?”如是言议往还,累日穷勘。出语濩落,的据无从。或诵四谛四果,或诵无得无待。名声云涌,实质俱虚。奘曰:“诸先生何事游言,无可寻究?向说四谛四果,道经不明。何因丧本,虚谈老子?旦据四谛一门,门有多义,义理难晓。作论辩之,佛教如是,不可陷沦。向问四谛,但答其名。谛别广义,寻问莫识。如何以此欲相抗乎?道经明道,但是一义。又无别论,用以通辩,不得引佛义宗用解老子,斯理定也。”晃遂归情曰:“自昔相传,祖承佛义。所以《维摩》三论,晃素学宗,致令吐言命旨,无非斯理。且道义玄通,洗情为本。在文虽异,厥趣攸同。故引解之,理例无爽。如僧肇著论,盛引老庄。成诵在心,由来不怪。佛言似道,如何不思?”奘曰:“佛教初开,深经尚壅。老谈玄理,微附虚怀。尽照落筌,滞而未解。故肇论序致,联类喻之,非谓比拟,便同涯极。今佛经正论繁富,人谋各有司南,两不谐会。然老之《道德》,文止五千。无论解之,但有群注。自余千卷,事杂符图。张葛之咠附,非老君之气叶。又《道德》两卷,词旨沉深。汉景重之,诚不虚及(反?)。至如何晏、王弼、严遵(道)、钟会、顾欢、萧绎、卢景裕、韦处玄之流数十余家,注解老经,指归非一。皆推步(涉)俗理,莫引佛言。如何弃置旧踪,越津释府?将非探赜过度,同失混沌之窍耶?”于是诸徒无言以对。遂即染翰缀文。厥初云“道”,此乃人言。梵云“末伽”可以翻度。诸道士等一时举袂曰:“‘道’翻‘末伽’,失于古译。昔称‘菩提’,此谓为‘道’。未闻‘末伽’以为‘道’也。”奘曰:“今翻《道德》,奉敕不轻。须核方言,乃名传旨。‘菩提’言‘觉’,‘末伽’言‘道’。唐梵音义,确尔难乖。岂得浪翻,冒罔天听。”道士成英曰:“佛陀’言‘觉’,‘菩提’言‘道’。由来盛谈,道俗同委。今翻‘末伽’,何得非妄?”奘曰:“传闻滥真,良谈匪惑。未达梵言,故存恒习。‘佛陀’天音,唐言‘觉者’。‘菩提’天语,人言为‘觉’。此则人法两异,声采全乖。‘末伽’为‘道’,通国齐解。如不见信,谓是妄谈。请以此语,问彼西人。足所行道,彼名何物?非‘末伽’者,余是罪人。非唯罔(惘)上,当时亦乃取笑天下。”自此众锋一时潜退,便译尽文。河上序胤缺而不出。成英曰:“老经幽秘,闻必具仪。非夫序胤,何以开悟?请为翻度,惠彼边戎。”奘曰:“观老存身存国之文,文词具矣。叩齿咽液之序,序实惊人,同巫觋之媱哇,等禽兽之浅术。将恐两关异国有愧鄉(卿,误)邦。”英等不惬其情,以事陈诸朝宰。中书马周曰:“西域有道如李庄不?”答:“彼土尚道九十六家,并厌形骸为桎枯,指神我为圣本。莫不沦滞情有,致使不拔我根。故其陶练精灵,不能出俗。上极非想,终坠无间。至如顺俗四大之术,冥初(物)六谛之宗,东夏老庄所未言也。若翻老序,彼必以为笑林。奘告忠诚,如何不相体悉!”当时中书门下同僚,咸然此述,遂不翻之①。

同上引文内容相似的,还有《续高僧传》四《玄奘传》里的一段话,为了利于比较,为了纠正上引文中的一些错字和难解之处,为了免去读者翻检之劳,我也把它抄在下面:

寻又下敕,令翻《老子》五千文为梵言,以遗西域。奘乃召诸黄巾,述其玄奥,领叠词旨,方为翻述。道士蔡晃、成英等竞引释论《中》、《百》玄意,用通道经。奘曰:“佛道两教,其致天殊。安用佛言,用通道义?穷核言迹(疏),本出无从。”晃归情曰:“自昔相传,祖凭佛教。至于三论,晃所师遵,准义幽通,不无同会。故引解也。如僧肇著论,盛引老庄,犹自申明,不相为怪。佛言似道,何爽纶言?”奘曰:“佛教初开,深文尚拥。老谈玄理,微附佛言。《肇论》所传,引为联类。岂以喻词,而成通极?今经论繁富,各有司南。老但五千,论无文解。自余千卷,多是医方。至如此土贤明何晏、王弼、周颙、萧绎、顾欢之徒,动数十家,注解《老子》,何不引用?乃复旁通释氏,不乃推步逸踪乎?”既依翻了,将欲封勒。道士成英曰:“老经幽邃,非夫序引,何以相通?请为翻之!”奘曰:“观老治身治国之文,文词具矣。叩齿咽液之序,其言(辞)鄙陋。将恐西闻异国,有愧乡邦。”英等以事闻诸宰辅。奘又陈露其情。中书马周曰:“西域有道如老注不?”奘曰:“九十六道并欲超生。师承有滞,致沦诸有。至如顺世四大之术,冥初六谛之宗,东夏所未言也。若翻《老》序,则恐彼以为笑林。”遂不译之①。

大家一看就可以知道,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史、中国佛道关系史,甚至中国宗教史来说,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字,可惜过去鲜被人注意。把上录两个文本对比一下,可以看出,两者叙述的内容基本相同,个别字句可以互校互补。两者是否同一来源?其中最大的区别是,后者没有涉及“末伽”与“菩提”的问题。也许《续高僧传》的道宣认为这无关紧要,所以略而不谈,但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问题。看完我在下面的分析,读者会同意的。

这一段文字不但详尽,而且具体、生动,其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从表面上来看,它讲的是翻《老》为梵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它涉及的问题面要广阔得多,深刻得多。它主要讲了中国宗教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佛道之争。在很长的时间内,佛道之间又对抗斗争又妥协融合的情况,是中国宗教史上的主轴问题之一。关于这一点,我这里无法详细讨论,请参阅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同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学和道教,狭路相逢。宗教是最具有排他性的,但是同时又富于适应性。在这个普遍规律约束之下,佛教与儒道二家长期展开了极其漫长极其复杂的对抗斗争,同时又想方设法互相接近,以求得共同的生存。儒家我在这里不谈,只谈佛道二教。这两教斗争与调和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有时以对抗为主,有时又以调和为主,错综复杂,简直令人眼花缭乱。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情况,请参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我在这里只讲7世纪唐太宗时期的情况,也只限于翻《道德经》为梵文的问题。从这一件事情可以看出来,道家此时是想向佛教靠拢,至少道士蔡晃和成英的态度是这样的。但是佛家采取的却是拒绝的态度,至少玄奘的态度是如此的。根据《集古今佛道论衡》,还有《续高僧传·玄奘传》的记载,佛道矛盾至少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道士引用佛经《中》、《百》等论,以通玄极。玄奘却说:“佛教道教,理致大乖。安用佛理通明道义?”

二、道士诵佛教的四谛四果。玄奘却说:“诸先生何事游言无可寻究?……不得引佛义宗用解老子,斯理定也。”“四缔”,亦称“四圣谛”,梵文是catvryryasatyni,即苦、集、灭、道。“四果”指的是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无学果(阿罗汉果)。

三、道士说:“自昔相传,祖承佛义。……佛言似道,如何不思?”他还讲到僧肇,说他著论,盛引老庄,说明在义理方面,佛道可以不分家的。玄奘却认为,僧肇之所以著论引用老庄,是因为当时“佛教初开,深经尚壅”,为了让中国人士理解佛典要义,以老庄相比附,是一种权宜之计,“非谓比拟,便同涯极”。到了唐代,情况大变,“佛经正论繁富,人谋各有司南,两不谐会”,不能再引道释佛了。玄奘讲的这一番道理,征之中国佛教史,是完全符合的。早期佛教僧侣提倡的“格义”,就与此相当。道安允许慧远不废俗书,也是同一用意。

关于道家向佛家靠拢,甚至取媚于佛家的说法很多,都是道家片面地一厢情愿地捏造出来的。归纳起来,约略有如下几种说法:

(一)老子转生为释迦牟尼。见《佛祖历代通载》八(49,541c),还有其他一些书。

(二)释迦牟尼是老子的老师,这说法见于许多地方,比如宋释僧愍作《戎华论》以折顾欢的《夷夏论》,其中说:“大士迦叶者,老子其人也。”参阅汤一介,上引书,页299。

(三)释迦牟尼同老子是一个人。这同上面(一)微有不同,不是转生。《后汉书·襄楷传》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

(四)道士姜斌说:“《开天经》云:老子定王三年生,年八十五,西入化胡,以佛为侍者。”见《佛祖统纪》三八,49,355c。这个说法同上面(二)正相反,那里老子是佛弟子,这里老子是佛老师。表面上不同,实际上都强调的是师生关系,其拉拢与取媚则一也。

(五)道事天,天事佛。此说见于《佛祖统纪》三九,49,369a。这是吴阚泽的话。接着又说:“隋李士谦论三教优劣,谓:佛日,道月,儒五星。”这样一来,佛的地位就远在道上了。

以上五种说法,当然还很不全面。我觉得,也根本没有要求全面的必要。仅此五种,如果依此类推,就足以看出,这样的说法是多么奇特,多么荒唐,多么自相矛盾。道家想同佛家拉关系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到了7世纪,道士蔡晃、成英二人继承的正是这样一个取媚佛教的传统。

总而言之,玄奘顶住了道士们的献媚,坚持佛道根本不是一回事。这在中国宗教史上也算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

四、关于佛道关系的争论,可以说是以玄奘的胜利告终。这是佛道交锋的第一回合,是翻《道德经》这件工作的前奏曲。此曲既已终结,现在佛道坐下来要着手翻译,即引文中的“染翰缀文”。可是《道德经》的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字是五千文的第一个字,是《道德经》的,也可以说是道教义理的核心、关键和出发点。怎样来翻这个“道”字呢?不言而喻,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这里,佛道矛盾又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

这里的矛盾焦点是,玄奘想用“末伽”(梵文mrga)来翻“道”字,而道士们则主张用“菩提”(梵文bodhi)来翻。他们说:“昔称‘菩提’,此谓为‘道’,未闻‘末伽’以为‘道’也。”道士们甚至把皇帝老子抬了出来,说什么“岂得浪翻,冒罔天听!”好大的一顶帽子!成英还振振有词地说:“‘佛陀’言‘觉’,‘菩提’言‘道’,由来盛谈,道俗同委。今翻‘末伽’,何得非妄?”但是玄奘寸步不让,他说,这都是传闻错误。“‘佛陀’天语,唐言‘觉者’,‘菩提’天语,人言为‘觉’。……‘末伽’为‘道’,通国齐解。”你若认为是“妄谈”,请问一问印度人士。佛道两家,唇枪舌剑,煞是热闹。

我个人觉得,这一场争论,除了表现佛道矛盾以外,还含有更加深刻的意义。至少有两点可以指出:第一,以常情而论,如果道士们真想保留自己宗教的纯洁性,就不应该用佛教的术语来翻自己宗教的最高真理或最高原则。从玄奘方面来看,如果他想吃掉道教的话,他本来可以移花接木,顺水推舟,采用“调包”的办法,用自己宗教的术语来取代道教的术语。然而事实却是,道家为了取媚佛教,自甘被吞并,而玄奘则根本不买这个账,一心想维护自己宗教的纯洁性。第二,这一点比第一还要重要,“末伽”与“菩提”,两名之异,不仅仅是一个用字的问题,而牵涉到中印两国宗教信仰出发点或者基础的根本差异,甚至涉及中印两国思维方式的差异。切不能等闲视之。

同类推荐
  • 袁枚:性灵人生 (文化怪杰)

    袁枚:性灵人生 (文化怪杰)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 悦读MOOK(第六卷)

    悦读MOOK(第六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青春期的思考

    青春期的思考

    这本书应当是一个意外吧。从来不擅长写作的我,初中时曾被语文老师称为“难产”的我,怎么会写出这些文章?我的文章有的用中文书写,有的用英文书写,无论是采取哪一门语言,我都从来没有热爱过写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愿意用心去生活,去体验,去思考,并写下我对发生在周围事物的看法。
  • 永恒的中国心

    永恒的中国心

    吴大观同志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品德高尚、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2009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做出决定,追授吴大观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之后,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国资委党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的活动。吴大观同志还光荣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本书收集了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的演讲稿及中央、地方媒体对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的各类报道,对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进行了详尽介绍和深入挖掘,是学习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的生动教材。
  •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比较全面地对中国文学形式化的民族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可以弥补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之缺撼。同时,开拓了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这一新的学术领域。本书认为中国哲学作为独特的文化力量,影响着中国、又学的审美方式和语言表现形式。“兴”原来是礼仪活动中的行为仪式,作为审美概念,是从礼的领域转向了诗学领域,五行思想也使中国文学形成特有的审美性时空,而风水观念在山水诗中的运用,使自然山水在文本中成为理想化的、秩序化的存在,对偶受阴阳哲学影响,是一种动静相乘,刚柔相形的参天地、察幽微的传统的审美方式。
热门推荐
  • 撩人娇妻辰少装深沉

    撩人娇妻辰少装深沉

    她被利用,侥幸逃脱,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然后她肚子里就被塞了个种。又俗话说“善有善报”,这肚子里的种还是留着吧。不料,生出个腹黑宝,平时没事儿就爱毒舌几句“妈咪,你真是,要身材没身材,要智商没智商,不过关键是你有钱你还不花”靠,她生了个白眼狼,偏偏要打他的时候,翻脸比翻书还快“妈咪,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what?“你这些不要脸的话肯定遗传了你那个不要脸的爹!”突然身后冷飕飕的“要不我们再生一个,我保证这次一定遗传你,宝贝”天了噜,孩子他爹,“呵呵呵,新年快乐,早生贵子,我先走了”。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邪君宠妻:嫡女风华

    邪君宠妻:嫡女风华

    慕九歌初见雪临卿时只觉得这是她见过最美的男子,那双和她极其相似的眸子,以及断了的腿,这便是慕九歌对雪临卿的初印象。雪临卿初见慕九歌时只觉得这是他见过的最淡漠的女子,这便是雪临卿对慕九歌的初印象。
  • 哑巴新娘,总裁买定不离手

    哑巴新娘,总裁买定不离手

    家产被夺、爱人出国、还被逼嫁给一个傻子。夏雨萱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嫁给一个傻子,她恨,却毫无还手之力。新婚之夜——不说是傻子吗?傻子不傻,还对她强势攻夺,她退无可退,生无可恋。
  • 建造修仙界

    建造修仙界

    王权默默的发布了一条招聘启事:本修仙界沃野千里,物产丰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伴随着跨跃式发展,各门派面貌变化日新月异,修仙者修炼质量逐步改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为早日步入小康修仙界,欢迎各大修仙者、穿越者加盟本修仙界。“你好,我叫韩立,我想要加盟……”“韩立先生,请你先排队,等我面试。”
  • 神探王妃

    神探王妃

    七姑娘。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代号。听上去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一旦说出来,却会让无数人眉头紧皱。上至恐怖分子,中到黑道大佬,小到街头混混闻此名号无一不是闻风丧胆,退避三舍,抱头鼠窜。当然,也有不少人会一脸仰慕,满脸向往。据说,那是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面容恍若天使同时拥有一颗七窍玲珑心的女子。据说,就是这个神奇的女子在侦探界掀起了另一个狂潮,破解了国际众多重大案件,是FBI新生的传奇人物!据说,她也是一个近身博击术强悍,无论是用刀还是用枪都是行家里手的棘手人物,让无数的恐怖分子,黑道大佬扼腕不休,咬牙切齿。据说,她曾经从戒备森严的恐怖组织基地窃取核心机密,靠的不过就是一根小小的绣花针。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据说而已!没有人见过真正的七姑娘,甚至都没有人知道她究竟长成什么样子。因为,她是国际密探,是顶级特工,国家的机器,是一把藏在暗处的利刃,刃尖锋利,只要一出鞘,必有血光。不过现在那些恐怖分子,黑道大佬,街道混混他们乐呵了,兴奋了,狂喜了…因为传奇人物七姑娘在一次秘密行动中被自己的同伴用枪抵着脑袋,不是死在敌人的枪口下,而是死在了自己的队友抢下。任谁都不会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这或许是命中注定,又或许是一个生动的反讽。当然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因为当这个传奇人物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一段新的人生,一个新的传奇,也就在这一刻,重新拉开了帷幕。男尊女卑的世界她也要披荆斩棘锋芒再现,破译无数重大悬案,误入官场,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巧妙推理,准确分析,令人闻风丧胆!一手银针,翻手救人于危难,覆手杀人与无形。步步深入,破解身世奥秘。那将是怎样的旷世奇谋…且看我们的七姑娘又将掀起怎样的狂潮呢?简介很无力,内容很精彩,欢迎亲们前来跳坑,咳咳!废话不多说…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词解人生:成语中的生命智慧

    词解人生:成语中的生命智慧

    寥寥数言浓缩千年世事沧桑,短短百字演绎历史精彩瞬间,拈提古今开启过往经典之门,古为今用照亮人生智慧视野。成语,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本书精选脍炙人口、通俗易懂的成语典故,对其进行全新的智慧解读,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在历史与当下间探寻智慧足音,为在繁忙生活中仍渴望提升自我修养的当代人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启迪。
  • 总裁爹地宠上天

    总裁爹地宠上天

    她为了逃生闯入他的房间,谁料却误成了他心头的肉。四年后携宝归来,渣男贱女通通滚开,至于那个跟自己的宝贝长得一模一样的总裁?抱歉,儿子是我一个人的,想抢走试试看?某总裁微微勾唇,倾身上前:“儿子是我们的,你,是我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火星畅想

    火星畅想

    收录世界关于火星的公版优秀小说,仅为分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