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3800000002

第2章 中西哲学(2)

中国传统哲学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天人相分的思想,但天人合一占统治地位。天人合一不同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它缺乏主体与客体的划界,也缺乏在二者之间进一步搭桥的思想(当然,这并不排斥有些以主张天人合一为主的哲学家中包含了某些“主体—客体”式的思想成分)。明清之际以后,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主体—客体”式的思想成分逐渐抬头,传统的天人合一遭到批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批先进思想家谭嗣同、梁启超等人不断地向西方寻求真理:或明确提出区分“我”与“非我”,实即区分主客;或大力介绍西方自笛卡儿以来的“主体—客体”式和“主体性哲学”,例如梁启超就写过几篇介绍康德、笛卡儿的文章。孙中山的精神物质二元论更明显地是西方主客二分的思想。五四运动所提出的“科学”与“民主”两口号,从哲学上讲,实可归结为对西方“主体—客体”式和“主体性哲学”的追求,因为“主体—客体”式和“主体性哲学”正是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包括自然和封建统治者)的支配权和独立自主性。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可以说就是向西方近代学习和召唤“主体性”的历史。只可惜我们的步伐走得太曲折、太缓慢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公开明确地提出和讨论“主体性”问题。而当我们正热烈讨论新鲜的“主体性”问题之时,西方现当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哲学家们却早已热衷于批判过时的“主体性哲学”和“主体—客体”式,甚至公开提出“主体已经死亡”的口号,他们大多强调不分主体和客体,提倡一种有些类似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于是在中国又有人自大起来,认为西方现当代最前沿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其实,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基本上是一种前“主体—客体”式、前主体性的思想,缺乏西方本来意义上的主体性,不利于科学与民主的发展,而西方现当代的上述哲学思想则已经超越了“主体—客体”式,超越了“主体性哲学”。

我们当然不需要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先花几百年的时间补完“主体—客体”式和“主体性哲学”之课,再走批判和超越“主体—客体”式的道路,我们应该把中西哲学结合为一体。我们可以利用、吸取和发扬中国固有的天人合一思想之优点,例如它给我们以高远的境界,但此种境界不是前“主体—客体”式的,而是既包含又超越“主体—客体”式的。我国急需发展科学与民主,那种一味批判和排斥“主体—客体”式和“主体性哲学”的观点是不切实际的。但我们不能停留在“主体—客体”式和“主体性哲学”的阶段,我们所需要的是“主体—客体”式与超“主体—客体”式相结合的哲学。

近十多年来,我总爱把中国哲学放在世界哲学思想的长河中来思考,我一方面感到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当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哲学思想有不少相似、相通之处(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不分主客的思想及其对“主体—客体”式的批评,是其一例),或者说,中国古代哲学闪现了西方现当代哲学的某些火花;但另一方面又深感中国古代哲学之素朴和直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讲得简单。从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史来看,中西哲学的发展道路有步伐上的不一致和时代性、阶段性的先后,也有中西民族之间气质上、传统上的差异。时至今日,我们中国哲学的研究仍缺乏足够的逻辑上的论证与细致的分析,西方现当代哲学家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精神境界亦少深层的领会。要达到中西哲学的会通,显然有待于双方长期的交流和对话。就中国哲学方面来说,当前需要担心的,不只是传统的丢失,而且也要担心某些传统的惰性与固执。

(1998年1月于北大中关园)

***

[1]本文系1998年5月在北京大学百周年汉学研究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本文亦摘要刊载于《光明日报》,1998-11-06。

哲学的新方向[1]

人们面对当前的事物,总想刨根问底,追寻其究竟。哲学,粗略通俗一点说,就是刨根问底、追寻究竟之学。但事物的根底究竟在事物之中,还是在事物之上?事物究竟有根有底,还是无根无底?对于这类问题,哲学史上有各式各样的思索和回答。我想大体上分为两种不同的追问方式。

一种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亦即由感性中的东西到理解中的东西的追问方式。

在柏拉图的《斐多》篇中,苏格拉底说:他曾向前人学习那种为了求得某具体事物的原因而到别的具体事物中去寻找的考察方法,但都失败了,他最后认为“最好求助于λóγoι,从中考察存在的真理”[2]。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念”。“理念”是一切具体事物的根底。在柏拉图看来,具体事物是变动不居的,在场与不在场不断地相互转化,而“理念”则是永恒的,是恒常的在场(constant presence)或原始的在场(original presence)。这显然就是要从感性中的东西按纵深方向上升到理解中的东西。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这一转向奠定了西方旧形而上学即“在场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 of presence)的基础,以追求永恒在场为目的成了西方旧形而上学的主要特征。与此相联系,旧形而上学把对于不在场的东西的想象力放在低于思维、逻辑推理的次要地位而加以压制,柏拉图排斥诗人、画家,就因为他们从事想象活动,重视不在场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虽然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脱离具体事物,虽然承认具体事物的变化不过是由可能到现实、由隐蔽到显现的过程,但最终他还是认为非物质的“纯形式”是终极的根底或“第一原理”即“神”,它和柏拉图的“理念”一样是永恒的在场,而一显一隐的万物都以它为“最初因”,第一哲学就是要求达到这个“最初因”[3]。

笛卡儿年轻时也曾片面相信老师,但后来他摆脱了老师的束缚,决心在“世界这本大书”里去找学问,也就是要在事物本身中去找学问,经过好几年的研究之后,他觉得研究事物本身就得研究“我自己”,于是发现了“我思故我在”这条真理。在笛卡儿看来,“我思”不是想象的,而是最原始地、最直接地出场(在场)的东西,因而也是最确定的,它既不依赖自己的身体,也不依赖其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而其他一切均可由它推出。[4]这样,笛卡儿的“主体”便成了一切事物的根底。笛卡儿的哲学也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

费希特把“绝对自我”当作万事万物的根底,乃是变相地继承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追问方式,不满足于感性中直接的东西。他的“绝对自我”是“原始的事物本身”[5],它只能靠费希特所谓的“理智直观”来把握,而远非直接感性中的东西。

黑格尔虽大讲正反两面的统一与转化,但他的一系列转化过程都不过是为了达到“绝对”的一种过渡,“绝对”才是最真实的,它和柏拉图的“理念”一样是永恒的在场,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黑格尔强调“绝对”不脱离漫长的正反转化过程,但最终黑格尔还是肯定永恒在场的终极真实性。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一再申述要达到“事情本身”,其实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正反转化的认识过程,由“实体”达到“主体”,而最高的主体就是“绝对”。“实体”是尚未展开、尚未认识的“在场”,“主体”是展开了的、认识了的“在场”。黑格尔的由“实体”到“主体”的哲学,是西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最庞大的集大成的体系。

上述这种追根问底的方式,以“主体—客体”的思维模式[6]为前提,其追寻方向可以概括为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差异到同一、由具体到抽象(包括黑格尔的“具体的抽象”)、由相对到绝对、由变到不变、由形而下到形而上,最终以形而上的、永恒不变的、绝对的、抽象的本质、普遍性、同一性为根底,或者说得简单一点,是以恒常的在场为根底。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公孙龙的“指物论”,强调概念和普遍性对于感性具体事物的优先地位和独立自存性,颇与西方旧形而上学的这种刨根问底的方式相接近。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哲学界所广为倡导的哲学观点,则比较明显地近似“主体—客体”式,属于追寻普遍本质和同一性的哲学。我们所主张的是唯物论,诚然与柏拉图、费希特、黑格尔的唯心论相对立,但两者都属于“主体—客体”式,只不过方向相反而已。我们虽然主张普遍性寓于个体的东西之中,本质寓于现象之中,但我们所奉为至尊的仍然是普遍本质,是恒常的在场,与西方传统的“在场形而上学”大体上属于同一模式。

西方现当代的人文主义思潮如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哲学,已不满足于这种追根问底的方式,不满足于追求抽象的、永恒的世界——西方旧形而上学的本体世界,而要求回到具体的、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但这种哲学思潮也并不是主张停留于当前在场的东西之中,它也要求超越当前,追问其根源,只不过不像旧的传统形而上学那样主张超越到永恒的、抽象的世界之中去——超越到恒常的在场者之中去,而是从当前在场的东西超越到其背后的未出场的东西之中去,这种未出场的东西也和当前在场的东西一样是具体的现实事物,而不是什么抽象的、永恒的概念或理念,所以这种超越也可以说是从在场的现实具体事物超越到不在场的(或者说未出场的)现实具体事物。如果把旧传统哲学所讲的那种从现实具体事物到永恒抽象的本体世界的超越叫作“纵向的超越”,那么,这后一种超越就可以叫作“横向的超越”,所谓“横向”,是指从现实具体事物到现实具体事物的意思。西方当代有的哲学家把它称作“horizontal structure”(“横向结构”)。“横向超越”就是第二种追问根底的方式。海德格尔所讲的从显现的东西到隐蔽的东西的追问,就是这种横向超越之一例。当然,海德格尔最后讲到从“有”到“无”的超越,但他所讲的“无”不是旧形而上学的抽象的本质概念。

在海德格尔之前,胡塞尔的现象学要求专注于事物本身,即要求达到事物在直观中出场的本来的样子,而不允许别物闯进事物本身,不允许别物作为中介来说明事物,此即胡塞尔所谓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之第一原则。但是,胡塞尔在《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中又说:“但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关于真正开端的科学,即关于根底的科学,关于ρ,ιζω′μaτa πáυωυ的科学。一个关于根本的东西的科学,从各种角度来说,都必须在其程序中本身就是根本的。”[7]这就是说,胡塞尔主张他的现象学既是“严格的科学”,又是“根本的科学”,既专注于事物本身,又同时指向事物之根本或根底,指向事物之开端。由此可见,我们不能把胡塞尔所讲的事物本身等同于经验直观中被给予的现成事物,不能把现象学理解为经验主义。现象学要求我们达到的应该是在根源意义上的事物本身。现象学在这里似乎又滑到了旧的传统形而上学把事物分成现象与本质和崇尚永恒、抽象的本体世界的边缘。的确,就现象学与旧形而上学都赋予在场(presence,出场)以优先地位而言,两者实有共同之处,都强调根源或根底意义上的在场。但胡塞尔的现象学又不同于旧形而上学,而且它是反对旧形而上学的。旧形而上学囿于“主体—客体”的模式,坚持有外在的对象,而外在的对象之存在与其出场—出现是有区别的,即存在的东西不一定出场、出现于经验中,而现象学则排除出场以外的外在存在、外在对象,现象学所讲的对象只是意向性的(intentional),而非外在的,所以现象学认为,存在(对象)就是它在意向性的出场中所表现的那样,而没有什么不在意向中出场的所谓独立存在。[8]这样,现象学也就表现了它自己与旧形而上学崇尚抽象的本体世界、崇尚“恒常的在场”的观点的分歧。那么,现象学所谓的事物的根源、根底或开端究竟何在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必然涉及现象学内部所包含的自我破坏的因素,具体地说,现象学自身包含了哲学由“纵向超越”到“横向超越”的转向,包含了西方哲学史由传统的古典哲学到现当代哲学的转向。

同类推荐
  • 别让急脾气害了你

    别让急脾气害了你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急脾气的人,很多人也许会觉得急脾气不算什么,是性格中的一种,习惯就好了。其实,急脾气是人们性格上的一种缺陷,是情绪上的一种误区,是心理上的一种病毒。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它就会像病毒一样,快速地吞噬我们的健康情绪,让我们陷入浮躁的泥潭不能自拔,最终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更严重的还会改变我们命运的轨迹。本书详尽地分析了急脾气对人生各方面的危害,结合实例进行论证,全面解读急脾气的产生与由来,同时阐述了远离急脾气的智慧与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认知急脾气的危害,更快地摆脱急脾气的影响,以更加理性、健康的情绪面对生活,成为主宰自己人生的强者。
  • 励志生存(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励志生存(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心态决定一切!智慧创造一切!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心智的力量具有创造成功态势的无穷魔力!即具有成功暗示的随着灵感牵引的成功力。
  • 口才圣经

    口才圣经

    “发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至少有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美国人类行为科学研究学者汤姆森如此断言。在很大程度上,口才甚至能够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盛安之编著的《口才圣经》广征博引,从求职到升迁,从交际到办事,从营销到谈判,从恋爱到婚姻,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口才训练教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练就口才的基本要领以及提升说话能力的技巧和方法。掌握这些要领,学会这些技巧,你将迅速突破语言障碍,大幅提高口才能力;你将在各个领域挥洒自如,无往不利,征服人生,改变命运!
  •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如何做人是一门学问。然而人生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洞察人生的全部内涵。要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做人和做事是相辅相成的。学会了做人,其实也就学会了做事,就知道了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由此我们的工作交往就会快乐,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大家就会有成功的希望。
  • 一个女人的成长

    一个女人的成长

    《一个女人的成长》以春、夏、秋、冬为序,描绘了女人一生完整的成长历程,让勇于修炼、不断成长的你,充满信心与力量,活出更好的自己。在《一个女人的成长》中,薇薇夫人以合情入理的建议,冷静温暖的笔调,引导女性朋友不断成长、成熟,悦纳自己的身份,自主地选择愿意扮演的生命角色,而且越做越好。
热门推荐
  • 我开场就无敌了

    我开场就无敌了

    元婴修士重生都市,开场就无敌!吊打一切,碾压所有!
  • 陛下请勿飙演技

    陛下请勿飙演技

    三年前,大晋朝出了个美丞相陆少颜。听说这个美丞相可不一般,文能于朝中舌灿莲花,武能于战场点纸成将。于是大晋的无数少女都心倾于他,钦天监侍郎许岁也不例外,拜倒在了他的石榴裤下。于是便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倒追之中,却没想到,在她要放弃的之后,她忽然发现,这个丞相可不一般,他不仅天晚上判若两人,甚至好像还有一点点,喜欢她。陆少颜:岁岁,我们的结局是早就定好的,所以即使中间有再多的波折反转,都只是过程,在往后的往后,都不值得一提。
  • 崩坏的樱花

    崩坏的樱花

    当另一个世界的樱,来到了崩坏世界成为八重樱,会绽放出怎么样的美丽呢?这是一个女孩的故事,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故事,在人类与崩坏之间,究竟有没有能够平衡的地方?纯女主,非变身,作者很用心,剧情不瞎掰,有理有据,学生党不容易,一般情况下一天一更,除特殊情况外。各位看官,不来看看这位八重樱和你们想象中的有什么不同吗?
  • 云云我桑

    云云我桑

    千百年前的江湖恩怨,注定会谱写着新时代的华章,四个家族,各怀心思;两个学生,早已被控制的人生……
  • 数学知识篇(上)(科普知识百科全书)

    数学知识篇(上)(科普知识百科全书)

    《科普知识百科全书:数学知识篇(上)》是科普知识百科全书系列之一,《科普知识百科全书》结合当前最新的知识理论,从自然到科学、原理、论述到社会发展的包罗万象,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需求。该书是丰富青少年阅历,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创造力,加强他们的探索兴趣和对未来的向往憧憬,热爱科学的难得教材,是青少年生活、工作必备的大型工具书。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黑白精灵

    黑白精灵

    黑白,很分明简单的两个颜色,她是钢琴上的琴键。弹钢琴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可以弹出美妙的音乐,让人心旷神怡,舒缓情绪,陶冶情操,弹琴是一件快乐而且美好的的事情,可是弹好钢琴并不是那么的简单。奇怪的是我们的许多家长,都把梦想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于是,各种孩子在钢琴面前发生的故事,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 梦一场江南烟雨

    梦一场江南烟雨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红颜本多磨,风尘何时休?历史上的和亲公主表面风风光光,实则大多人是在不可抗拒式命运下凄凉度日,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她们在身上彰显出了我们民族很多的人性美好的光辉。我们的女一女二正是大唐时空里那千古的月光。《梦.雨》的世界就是一个诗意大唐的世界不带跟风与浮夸,以它的魄力折射历史中的美好与曲折,展露大唐的风华、朝堂的险恶、江湖的恩怨;刻画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特别是时代先进的女性;呈现命运的曲折与世事变迁;江湖也好朝堂也罢,踏过万水千山,总绕不过爱恨情之一字。长安第一女才子希妍,诗名远扬被回纥太子指为和亲,平战的大将军天松为爱妻出殡冲撞了希妍册封。觐见对其有意的帝王;与才华横溢的潇洒书生(回纥太子少萧)结知音;陵园迷路遇悲情将军。长安诗会后众人约游,骊山的刺杀中希妍性命攸关少箫重伤,将军闯崖索药,绝无第一女杀神竟是青梅竹马,一系列的恩怨纷争牵扯出前朝旧怨与江湖新仇,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围绕在他们身上的那些挥之不去、求之不得,一笔一画勾勒出一幅锦绣的山河......
  • 木叶豪侠传

    木叶豪侠传

    嗯......好吧我承认这是个披着火影外衣的玄幻小说...也有说武侠小说的......谁知道呢....(死人脸π_π)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