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4900000013

第13章 职业教育(3)

(三)教学过程注意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目前,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着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足,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使用不够广泛等问题,难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009年11月,教育部在辽宁沈阳召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现场会。会议提出,要通过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带动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等领域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研究确定了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四项工作:一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三是加快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师资队伍;四是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要通过努力,逐步建立健全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体系,显著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构建信息化环境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

2010年,启动信息化资源库建设,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中等职业教育开发建成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截至2010年年底,平台已上传1800多份课件,涵盖德育、文化基础、专业、实训等课程,注册用户达到4500人,平台的页面浏览量达到197万次,课件总下载量达到3.4万次。高等职业教育启动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在集成各示范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实践成果的基础上,2010年启动了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物流管理、会计、护理、眼视光技术和应用电子技术11个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工作。

2011年,教育部设立“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发布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技术规范。以科研课题项目的形式,依托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的人才、技术、资源和经验优势,启动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开始标准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建设和共享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精品课程资源、通用主题素材、教研科研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业群落网站等;同时,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全国示范性职业学校共建共享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逐步建成和完善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库,形成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积极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更新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支撑随时学习;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特别是通过数字仿真、模拟流程、虚拟现实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技术和生产服务岗位。创新教学环境,重点建设现代化“技能教室”,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

(四)推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教育规划纲要》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作出新的部署,据此,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启动。《通知》提出了56项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其中在“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任务里有6项试点项目,分别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开展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9+3”免费试点,改革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制,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督导体系;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0年,中国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区域试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对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设立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国家试验区。一是设立了天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示范区将为全国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创新职业教育制度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成为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培养模式改革、质量提升和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示范。二是设立了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试验区。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同意设立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试验区的复函》,与沈阳市政府联合举办了试验区启动仪式。试验区将重点抓好沈阳市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制度创新,积极支持和配合国务院确定的实现沈阳市经济区建设目标的战略决策,进一步推进沈阳市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三、发展中的职业培训

针对不同群体就业需要和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需要,中国开展相应的职业培训,基本形成了以职业院校和成人院校为骨干,就业训练中心、企业培训机构以及大量民办培训机构为依托的职业培训体系,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职业培训等方面的作用。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共有就业训练中心3000多所,年组织培训400万人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2万多所,年培训能力达1000多万人;建立“巾帼科技”示范基地26万多个,为1.2亿人次妇女提供各类教育培训,增强了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针对城乡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实施劳动预备制培训,帮助其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或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再进入劳动力市场。针对失业人员开展再就业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针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能力培训,提高其创办小企业的能力。针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星火科技培训”“雨露计划”等专项培训,提高其转移就业能力。

(一)拓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中国职业培训的形式包括就业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等。

1.就业前培训

就业前培训是在开始职业生涯前,对初次就业人员获得职业能力进行必要的职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中国,就业前培训主要有通过技工学校开展的初中高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取证培训、行业职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

——技工培训。技工学校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目前已形成初中高级培训并存,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职业培训体系,遍及机械、电子、航空、电力、石油、冶金、铁路等近30个部门和系统。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共有技工学校近3077所,在校生突破415万人,毕业生100多万人。

——职业资格证书取证培训。职业资格的取证培训是根据职业标准的要求,对拟进入某职业就业的劳动者进行相应的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从业证书和执业证书两种,由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根据各自管理权限颁发。职业资格取证培训既可以由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举办,也可以由社会培训机构举办。1994年以来,中国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累计有1843.3万人取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累计有超过1亿人次取得不同等级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证书。

——行业职业培训。行业培训机构举办的职业培训,既有行业通用工种培训、也有特有工种培训,培训的依据是行业的技术等级要求,目前这类培训往往与认证考试结合。

——劳动预备制度培训。劳动预备制度是国家为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培养劳动后备军而建立和推行的一项新型培训制度。从1999年起,在全国城镇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组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的主要对象是城镇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就业的初中、高中毕业生,以及农村未能升学并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或进城务工的初中、高中毕业生。

同类推荐
  •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10年讲座精选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10年讲座精选

    2010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邀请了白燕升、孙立群、白岩松等60多位名家大师举办了60多场讲座,从讲座文稿中精选出62篇整理编辑成本书,内容涵盖历史文化、民生文化、民俗文化、纪念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励志教育、文学艺术、生态文化等等多个领域。
  • 汉语的世界:中国文化演讲录

    汉语的世界:中国文化演讲录

    本书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先生的新演讲集,内容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等领域,如文学的江湖、茶中的故乡、兴亡千载说昭君、苏东坡的历史观、汉语的世界、不住象牙塔要坐冷板凳、文化自信是一切自信的前提和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等。
  • 鄂温克人与电视

    鄂温克人与电视

    本书以态度与行为的微观视角为切入点,重点研究电视对鄂温克人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向以及行为变化的影响,并且就电视影响鄂温克人态度与行为改变的因素作了详尽的阐述与分析。适读对象:新闻传播、心理、教育等专业的师生、研究者及爱好者。
  • 城市的胜利

    城市的胜利

    城市是诞生奇迹之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是最健康、最绿色、最富裕、最宜居的地方如果你热爱自然,请搬到摩天大楼里;如果你热爱地球,请搬到城市里。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当代*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自小生长在曼哈顿,长期沉醉于城市研究与写作的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进行了强大的全球城市调研,最终得出了令人毋庸置疑的结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 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

    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

    《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是一部探究媒介、传播与国家命运关系的学术专著。以“传播何以改变国家命运”为研究命题,通过概念界定、理论推演、模型建构、案例分析来揭示国家兴衰中的传播奥秘,启发中国和平崛起的传播战略。在复杂系统理论的逻辑框架下,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背后的诸多传播问题,清晰呈现媒介传播在历史兴衰中的动力机制,丰富发展了媒介理论,展示了传播思想的学术魅力。引证材料翔实,理论思考严密,宏大叙述鞭辟入里,精微分析智趣横生。
热门推荐
  • 老舍新诗

    老舍新诗

    本书收录了多部老舍诗歌作品,如《保我河山》《她记得》《空城计》《礼物》等,这些作品有对旧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同情与哀怜,有对新社会人民幸福生活的讴歌,有对爱国志士在民族危难之际所作出的奋争的赞颂,也有对日常生活小事充满情趣的描述。
  • 中国古代六大太监就是会玩权

    中国古代六大太监就是会玩权

    太监不是一般人,他们忍受生理残缺之痛,身陷利益纠葛之中,饱尝人间冷暖。太监们都很生猛,他们并非碌碌平庸之辈,而是一群卓绝群伦,能在皇宫那个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脱颖而出的翘楚能人。纵观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有六个大太监不得不提:赵高、高力士、童贯、刘瑾、魏忠贤、李莲英。这六个人中有大奸、大佞之徒,也有大忠、大义之辈;有善于逢迎拍马、趋炎附势的无耻小人,也有城府极深、大智若愚的厚黑高手。他们因何能够在权力的顶端获得他人无法企及的地位?又是如何能够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他们在功成名就之前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离奇经历?在他们的浮华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可告人的辛酸荣辱与惊世秘密?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总裁先生:命中注定与你

    总裁先生:命中注定与你

    她曾为了寻他,找遍整个糖城,为偶遇他,不好喝里的咖啡当水喝,为嫁他,劝母亲不要替她乱选丈夫。他疼她,爱她,宠她。新婚时,又亲又抱,度蜜月时,又亲又抱乱吃醋,回来时,连她的闺蜜的醋都吃。“林淮晚,我爱你。”“你这是千年铁树开花吗?”“是了,是千年铁树开花。”如果我失去你,我不会退你千丈远,我会退你万丈,亿万丈,绝不会让你为难。
  • 残情婚宠

    残情婚宠

    破产,父亡,流产,残废……厄运接踵而来,痛彻心扉间,沈清予有时会想——或许那时就该等着他们把那个祸害打死。一朝落入阴谋当中,回首已是面目全非。经年误会,烟消云散,他在沈清予耳边许下一个盛世婚礼,这一次,不是沈家千金死缠烂打要嫁,而是他非她不可要娶!
  • 暖光入怀时光尚浅

    暖光入怀时光尚浅

    【双重人格,大胆构思,男女双洁双初恋】传闻季家人和蔼又可亲,但,季深离却是一个意外。听说慕家人两面又三刀,但,慕浅却是一个特别存在。突然特别碰到意味,倒是有了一个特别意外。阳台上——第一画面:慕浅手里拿着毛茸茸的鸡毛掸子,正在训斥跪在地上的儿子。不时季深离走了过来,狭长的眸角一撇,嘴角一勾,有力的臂膀揽过慕浅的腰间。磁性有力的声线,温柔而道:“夫人,你这是?”而此时,慕浅的脸色一冷撇过脑袋,凉凉开口:“自己做了什么事情,自己心里没有点数吗?”第二画面:慕浅手里的鸡毛掸依旧,而此时跪着的人,却由一变二。
  • 天召罗兰

    天召罗兰

    杀力,为刺客最强。搏杀,当战士为首。强大,论法师之威。统治,以召唤师居尊。当了三年废物的他,终于在游戏关服的那一刻,觉醒了。
  • 简约生活

    简约生活

    写这本书,更多的应该是圆自己初中时代的一个梦吧,这是我开的第一本书,很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我相信大家都希望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而我也一样憧憬着。但我想到最后大家希望的,还是平平淡淡的幸福,平平淡淡的生活。所以希望大家喜欢我这一本SimpleLife~
  • 地藏菩萨十斋日

    地藏菩萨十斋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圣与疯狂:宗教精神病学经验、理性与建构

    神圣与疯狂:宗教精神病学经验、理性与建构

    本书稿用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的田野作业及荣格学派的“集体无意识”、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等精神分析理论为主体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宗教与精神病理之关系的深入解析与思辨,为人们打开了认识宗教与人类深层心理之关系的新窗口。本书稿为国家后期资助项目,送审后经国家宗教局审核,认为书稿是一本严肃的宗教心理学著作,其中对宗教的认知判断是科学理性的,不违反宗教政策,可以公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