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70600000003

第3章 赫尔巴特生平

18世纪末,德国资产阶级诞生。1805年至1806年普法战争之后,普鲁士王国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和拿破仑占领统治压力下,颁布了改革农奴制的“十月敕令”和“调整敕令”,德国资本主义走上了在农业中发展资本主义的“普鲁士式道路”。在这种背景下,德国的资产阶级与原有的地主贵族等利益犬齿交错,新兴的资产阶级既不满意普鲁士封建贵族的统治,又无力与之抗衡。于是,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找到了宣泄口,萌发出具有“叛逆精神”的思想启蒙——狂飙运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个时代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是可耻的,但是在德国文学方面却是伟大的。1750年左右,德国所有的伟大思想家——诗人歌德和席勒、哲学家康德和费希特都诞生了;过了不到二十年,最近的一个伟大的德国形而上学家黑格尔诞生了。这个时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的精神。”赫尔巴特正是出生在“狂飙运动”之中,并卷入了这个时代的思想潮流。

一、神童的诞生

赫尔巴特1776年5月4日出生于德国西北部小城奥尔登堡,是家里的独生子。

赫尔巴特的祖父是当地颇有声望的医生,还曾担任当地文科中学的校长;父亲曾经是律师,后来升为枢密院顾问官,母亲美丽聪慧且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赫尔巴特少年时在语言和逻辑方面已表现出一定的天赋,母亲虽然对赫尔巴特十分疼爱,但她并没有放松对儿子的教育和严格要求。她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家庭教师——沃尔夫学派的哲学家于尔岑,在母亲和家庭教师的精心培养下,赫尔巴特接受了严格的德国古典教育,在数学、语言、逻辑和哲学等诸多方面表现出色,并且多才多艺,学习了钢琴、小提琴等四种乐器与谱曲,11岁已能登台演奏钢琴。12岁那年,赫尔巴特进入奥尔登堡文科中学二年级学习,并在学校里显示出耀眼的才能。学校对他的评语是:“赫尔巴特始终以守秩序、有良好的操行、学习用功和顽强著称,并且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使他自己出色的天赋得到了发展与训练。”13岁时,他写下了自己的第一篇哲学论文《论人类道德的自由》,16岁开始研究康德的思想,17岁时,他为毕业班的同学作了一场哲学方面的报告,题目为“略论一个国家中道德兴衰的一般原因”。这一报告受到了好评,并被刊登在当地一家地方杂志上。在毕业时,他用拉丁语作了演讲,对西塞罗与康德的至善观念与实践哲学原理作了分析比较,深受赞许。

赫尔巴特幼年曾不慎跌进沸水桶中并被灼伤,以致童年时期身体一直很虚弱,对各种剧烈的户外活动更是极少涉足。为了不让独生子孤独无伴,赫尔巴特的母亲领养了一名比儿子小一岁的侄女。尽管如此,赫尔巴特的童年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沉闷的。或许,正是这种沉闷的生活,给了这个孤独者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和发展内心世界的机会。我们可以想象,身体羸弱的小赫尔巴特,静静地坐在窗后发呆。在这种状态中,思维毫无局限地穿越一切障碍,锐利的眼睛不动声色地从最细微的地方观察这个世界还有他自己。在羸弱的身体里面,强大的精神得以爆发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力量。19岁时赫尔巴特便熟读了当时著名哲学家谢林和费希特的著作并提出疑义:他反对费希特所谓“自创自己世界”的观念,认为人们本身不可能创造自己世界,而要依赖外在世界(如家长、教师等)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世界。显然,此时他的思想已能深悉自己的心理过程,而且具有独特的见解。

二、时髦的家庭教师

1794年中学毕业以后,18岁的赫尔巴特来到德国哲学的中心——耶拿大学。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鼓励他学习法学,今后可以成为一名律师或司法官。但赫尔巴特对此兴趣不大,事实上,他更喜欢哲学。在当时,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都在这所大学。由于母亲的帮助,他认识了哲学家费希特,奠定了他从事教育和研究哲学的基础。1797年年初,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尚未毕业的赫尔巴特在母亲的建议下来到瑞士恩得拉琴的一个贵族施泰格尔(恩得拉琴州的州长)家里,担任家庭教师,负责三名男孩的全部教学工作,长达三年。他认真分析了三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制订了针对他们的教育计划。每两个月,赫尔巴特就要写一份关于他教学的方法和成就的报告,这段教学经验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教学理论。可以说,赫尔巴特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这也为他后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历史总有许多惊人的相似。很多大学者年轻时都曾担任过贵族、富翁的家庭教师,如大哲学家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毋庸讳言,家庭教师在当时不啻一份美差——学有所用,衣食无忧,并且能够与上流社会交往。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包括赫尔巴特在内的许多德国学者一直为后人所诟病:这一刻,他们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下一刻,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连歌德也无力战胜德国的鄙俗气,他是天才的诗人,是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法兰克福议员的谨慎的儿子,是在林间小道见到魏玛大臣便远远站立脱帽致敬的魏玛枢密顾问。我们在赫尔巴特的身上同样看到了德国资产阶级这种典型的“两面性”:既想革命,又要妥协。这种两面性,决定了其哲学的二重性,决定了他在彻底革命的思维方法之后必然产生出极其温和的结论和实践诉求。尽管如此,“在他们的迂腐晦涩的言词后面,在他们的笨拙枯燥的语句里面”,“竟能隐藏着革命”!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作了社会变革的前导。这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三、最受欢迎的大学教师

1799年夏天,赫尔巴特专程拜访了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与他结下了忘年交,裴氏的“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给他以极大启示。大学毕业后,赫尔巴特回到家乡,在朋友帮助下到一所教堂学校担任数学教师的工作,同时定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1802年10月,他在哥廷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留校任教,讲授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刚刚走上大学讲台的他非常努力,慢慢地有了自己的影响力。三年之后,海德尔堡大学向他发出邀请,请他担任该校的正教授。但赫尔巴特更加迷恋哥廷根的学术环境,谢绝了这一邀请,继续以副教授的身份在哥廷根大学进行教学和研究。

在从事教育实际工作之余,赫尔巴特勤奋写作。1802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裴斯泰洛齐的直观教学ABC》,颇受欢迎,很快销售一空。1806年他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奠定了他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1809年,柯尼斯堡大学向赫尔巴特发出聘请,请他接替康德的哲学教席职务,讲授哲学与教育学。

赫尔巴特受聘时非常激动,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我能有此机会获得那个教席乃是意想不到的荣幸,我在少年时代学习柯尼斯堡哲人的著作时已常常在充满景仰的梦中渴望这一教席了。”他在这所大学共任教25年,讲课深受学生的欢迎。当时柯尼斯堡大学约有一半的学生选修了他的课程。他的讲演始终不用稿子,但相当吸引人,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许多学生上课前就在教室门口早早地等候工友开门。

赫尔巴特不仅致力于讲台,而且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为了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从1817年起,他在柯尼斯堡大学建立了教育学研究班,进行教育实验活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教育研究所。除此之外,他还创办了师范研究班、附属实验学校,为培养优秀教师作出了贡献。

正是在柯尼斯堡大学期间,赫尔巴特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四、黯然离世

随着自身理论思考的深入以及广泛的实践积累,赫尔巴特更加希望在真实的学校与课堂中检验和完善自己的各种主张。在普鲁士公共教育部部长、著名教育家洪堡的支持下,赫尔巴特在柯尼斯堡大学成立了一所教育学院。学院的宗旨是通过以赫尔巴特教育学为基础的教学实习为文法学校培训教师。在创办之初,赫尔巴特还想附设一所小规模的寄宿学校,但因资金有限而搁浅。

直至1818年,各方面的条件略有改善,赫尔巴特才在政府支持下购得一所房产创办了实验学校。

然而,随着拿破仑战争的结束,涌现出的教育改革热情逐渐消退。普鲁士当局虽然愿意聘用赫尔巴特所培训的文法学校教师,但这些教师却不得不遵从一套按不同的目标和观念设计的教学大纲。以教育性教学精神改革学校教学大纲的意愿,即使曾经一度有过,现在也不复存在了。赫尔巴特通过实验而制订的一套文法学校教学方法因此未能在全国推行。1833年4月,赫尔巴特重回哥廷根大学任教,担任哲学学院的院长。1835年,他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对先前的《普通教育学》作了补充和进一步阐述。赫尔巴特对教育事业非常执著,直到1841年8月14日突然昏迷致死的前两天,他还照常讲演哲学和心理学。

当代世界教育史学界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康斯坦丁诺夫说,赫尔巴特在哲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一切领域内都是反动的。麦克英雷说,赫尔巴特是新亚里士多德。古德说,赫尔巴特是教育学新体系的建筑师。米定斯基说,赫尔巴特是试图把教育学当作科学规律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教育理论家。事实上,就赫尔巴特本人来说,他既不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政治活动家,也不是什么社会活动家。他只是终生从事大学教育,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一名学者。

客观地说,赫尔巴特的诸多见解和主张在问世之初并没有产生特别大的影响,甚至有“寂然无闻”之说。加之他的理论本身十分深奥,表述也比较晦涩,所以,在赫尔巴特生前,其教育学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正如他自己曾经感叹的:我可怜的教育学已不能提高它的声调了。在赫尔巴特从事大学教育工作的40年里,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正在酝酿之中。“那些在专制君主制度下因教育和生活状况而能够得到一些政治信息并形成某些独立政治见解的阶级,其中的大多数人渐渐地联合成了一个反对现存制度的强大集团。”然而,无论在大学里还是在社会上,人们的兴趣都不在教育学。特别是1830年以后,受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德国的舆论界发生巨大变化。创立“神圣同盟”的普鲁士威廉三世政府严密控制舆论和学校。“在这里,一切信息的来源都在政府控制之下,从贫民学校、主日学校以至报纸和大学,没有事先得到许可,什么也不能说,不能教,不能印制,不能发表。”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也是在普鲁士君主政府严控之下的。这一切,使得这位造诣精深的学者晚年颇有寂寞之感。待到赫尔巴特逝世25年以后,即19世纪6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经济高涨时期,他的教育学说才被重视。

1837年,德国新国王即位以后决定撤销1819年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宪法,哥廷根大学七名教授联名抗议国王这一行动,被开除教职,这就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哥廷根七教授事件”。

当时身为哥廷根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的赫尔巴特虽反对国王的做法,却并未加入签名抗议者的行列,并在国王开除这七名教授后,避免与他们来往。这引起了广大学生对他的不满,进而开始抵制他的课。赫尔巴特曾为自己解释说,抗议不会有结果,只能给大学带来害处。他说:“评判德国人的政治生活能做出什么样的改善,能改善多少,这不是我的事情。我只能说,大学精神不能模仿政治生活,因为大学的本质在科学中。”在赫尔巴特看来,学者是以自己的学术(科学研究)来影响社会、民生,若是汲汲于政治,还不如直接去搞政治。

同类推荐
  • 投笔从戎敢入虎穴的班超

    投笔从戎敢入虎穴的班超

    本书介绍了东汉有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的生平,内容包括:少年大志,投笔从戎;虎胆龙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智平疏勒;孤胆英雄、肝胆相照等。
  • 海明威在古巴

    海明威在古巴

    本书系最新引进的海明威传记。作者是海明威侄女和著名女摄影家卡伦娜,书中介绍了海明威在古巴生活和创作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介绍了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小说《老人与海》的创作过程。书中还首次披露了海明威与卡斯特罗的友谊。
  • 菲律宾总统夫人的悲歌

    菲律宾总统夫人的悲歌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对伊梅尔达而言,是个最为悲惨、最为狼狈的日子。清晨,她和丈夫马科斯以及八十多个亲信随从,乘几架美军直升飞机逃离总统府马拉卡南宫,来到了美军驻菲律宾的克拉克空军基地。在成千上万群众的咒骂声中,灰溜溜登上去美国的飞机。马科斯统治菲律宾的历史从此结束,伊梅尔达的“第一夫人”桂冠化为乌有。最不堪忍受的,是她和马科斯不仅不能长驻马拉卡南宫,而且无法在菲律宾呆下去。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开始茫茫无期的政治流亡生涯。飞机按照他们的要求,在马尼拉上空转了两圈。
  • 我所知道的杨虎城

    我所知道的杨虎城

    本书曾于2003年1月初版,于今年作为我社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之一种再版。全书均为弥足珍贵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记述了杨虎城初期的经历、杨虎城脱冯拥蒋崛起、西安事变后被关押,直至被杀害等,再现了杨虎城将军的一生。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对研究杨虎城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更好地了解和把我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 名人传记丛书:居里夫人

    名人传记丛书:居里夫人

    名人传记丛书——居里夫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科学家:“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热门推荐
  • 暗恋的罐头

    暗恋的罐头

    我的蓝裙子被风拂动,我的心惆怅地融化了。我喜欢一个人。我也不知道怎么会注意到他,只是有一段时间,我总会遇见他,看到他不经意地从我身边走过,或是在同一个场合出现,我都会很紧张。坐在图书馆的阅览室,笔直看过去,又是他!那么一双的闪亮的眼睛,不怀好意却又那么英俊,我知道男人不应该靠一副脸容取胜,但我实在是被他的容颜征服。那眼睛,可以看牢一个人,一眨不眨,黑眼珠的颜色深浓,白眼珠却是残酷,睫毛更有一种羞涩的意思,他太奇怪了。我喜欢他。
  • 逍遥旅

    逍遥旅

    他拥有千亿修真者羡慕的先天五行之体,他拥有狂怒而能量激增的特殊体质,他还拥有重伤后能量大增的怪异的身体,他难道只是一个普通的较强悍的修行者而已吗,他的真正的身份连他身为神界五大巨头之一师尊都探不清楚。他的真正的身份是什么呢?他的任务将会是什么?这一切都不从而知,只能靠他本人一步步的去探索。没有最豪华的打斗场面,只有更豪华的打斗场面,请您细细品来!
  • 新中国往事:政坛旧闻

    新中国往事:政坛旧闻

    本书汇集了关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的文章,同时回顾了与之相关的一些历史事件,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
  • 四重音

    四重音

    一栋居民楼道旁的狭窄小道里,一只黑色的母猫为了躲避严寒,住进了这条小道,并且在这里诞下了她的四个孩子。四只小猫有的全身雪白,有的黑白相间,跟他们身上的毛色差异一样,他们的性格也彼此不同,有的被动,有的热情,有的绝望,有的美好。在这个如同钢铁森林般的城市里,小猫们只能依靠人来避风取暖,生存其中。随着四只小猫分别被不同的人领养走,他们的命运也千差万别。经历了人世冷暖,小猫与主人之间的命运彼此交叠成无数曲折,演奏出生命舞台上的四重音。
  • 这个世界黑暗的我

    这个世界黑暗的我

    黑暗的我主要讲述的是女主林肆清在母亲再婚后被迫回到小城与父亲生活时遇到男主邹易所发生的一切高中校园故事........
  • 探寻神秘村

    探寻神秘村

    本系列图书讲述了蓝精灵与格格巫斗智斗勇的一系列故事,体现了亲情、友情的温暖与伟大,培养孩子的智慧、勇敢和信心。通过这套书,孩子们不仅能欣赏到经典的儿童文学,还能够在英语音频中“磨耳朵”,快乐地养成英语思维方式。 蓝精灵们在禁忌森林里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生物,它竟然和他们有着一样的皮肤。蓝精灵们跟着这个神秘的生物来到了森林的深处,发现了一个隐秘的村庄。然而,紧跟着他们的还有格格巫!他正酝酿着一个邪恶的计划——把这些蓝精灵一网打尽!这个村庄里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蓝精灵们又会经历怎样的冒险呢?翻开书页,跟我们一起去神秘村里探秘吧。
  • 腿部挂件有点撩

    腿部挂件有点撩

    云九每天都在努力当一个合格的金手指。努力帮贫困对象走上人生巅峰。可是却没有想到,贫困对象竟然想泡她?云九∶emmmm?????泡就泡吧,谁让你长的好看,我人好呢?唉,每天都在努力当一个合格的金手指。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香味女人

    香味女人

    气息,发于内,传于外。仿佛一个人心灵的密语。而女人却又偏偏嗜好芳香,偏爱身处于外界的香氛气息中,内外相融,便契合了。香味女人的故事,都是心情的陈述,因为私密,因为平淡,因为各自的历练,便有着各自的不同气味。闻香识女人,便也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