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71200000002

第2章 导论

杰罗姆·S.布鲁纳,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在他超过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兼通心理学和教育学两个领域,针对与“人类如何组织经验”相关的多项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和探讨。在他之前,美国的学习理论,如以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都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并不适合于学校教育,而作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布鲁纳十分重视心理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将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知识应用于教育学,以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他是美国第一位真正将目光投向学校教育的杰出心理学家,在西方心理学界和教育界都享有盛誉。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罗姆·哈瑞曾这样评价布鲁纳:“这是个很令人欣喜的讽刺——布鲁纳是曾参与第一次认知革命的建筑师,但却也是第二次认知革命中最活跃的分子和最具原创性的发言人之一。”[1]1956年,布鲁纳和古德诺、奥斯汀合作出版《思维的研究》,用结构发展论向当时主流的行为主义和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提出了直接的挑战。该书涉及知觉理论、分类理论、概念获得及其策略理论、编码系统理论、智慧生长与表征系统理论,这些理论不但对于解释学生的认知过程很有启迪,而且推翻了行为主义在西方心理学中的统治地位,从而引发了一场认知革命,思维和心智的心理学研究逐渐取代非心灵论,并且使心智的形式结构和计算机科学的人工智能理论合流而逐渐形成认知科学,被誉为第一次认知革命。

之后,布鲁纳又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著述:《教育过程》综合了1959年全美伍兹霍尔会议各小组的专题讨论意见,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提出了著名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论认知》是布鲁纳早期认知研究成果的文集之一;《教学论探讨》是继《教育过程》之后,从教学的角度谈论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教育方面的论文集;《教育的适合性》是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布鲁纳针对美国教育现状所发表的一些论文的汇总;《有意义的行为》主要是对几十年认识革命的回顾与反思,指出了认知革命的初衷,在此呼吁认知探索应回到意义建构的美好愿望;《教育的文化》是对于文化心理学如何作用于教育进行重新思考的作品。从布鲁纳的主要学术著作来看,在有关心理学及教育学的众多议题上提供了一种广延的综合观察和思考,其探索涉及面非常广泛,既有早期的认知探索,包括知觉、概念的形成及其策略、思维、认知发展等,又有吸收结构论者皮亚杰、乔姆斯基、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的思想,建立了结构主义教育观念下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涉及学习的准备、学习的过程、发现学习、学习的转移以及教学方面的教材结构论、教学原则、螺旋式课程设计及教学评价等,最后从文化传统的角度考察了文化对人类教育及认知成长的作用。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在布鲁纳的众多教育著述中,有两本特别重要,一本是早年的《教育过程》,另一本是晚年的《教育的文化》,相关学者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布鲁纳教育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认知主义与文化主义,因此,他们把《教育过程》和《教育的文化》作为把握布鲁纳教育思想从结构到文化转变的两本重要代表作。在布鲁纳学术生涯的早期,他将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结构的发展阶段理论引入教育实践现场,对儿童感知、学习、记忆以及认知规律的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结合美国当时的教育现状,提出了以认知发展理论为依据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及模式,《教育过程》是这一理论及模式的集中体现,它的出版,更使它代表了皮亚杰结构理论而成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之作,曾被列为“最重要的和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并被誉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里程碑”[2]。在这本小册子中,他对于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发现学习、内在动机、螺旋式课程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促进了教学理论的科学化发展,为美国及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世界性的教改运动的广泛开展,其产生的重要影响延续至今。

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过程》一书在世界享誉三十年后,布鲁纳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从认知心理学转向了另一心理学范畴,即类似维果斯基的社会历史心理学,或者称作以文化论为基础的心理学,被称为第二次认知革命,所谓的第二次认知革命也就是文化论在有关人的科学之中的发展。于1996年出版的《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学的观点》正是布鲁纳对文化心理学如何作用于教育所作的研究成果的汇集,比较全面地表达了他的教育文化观,“文化塑造了心灵,文化同时提供了一整套工具,让我们得以构建自我的世界,同时形成有关自我及自我力量何在的各种观点”[3]。该著作对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富有洞见、发人深省以及充满前景的创见思想让人印象深刻。

尽管布鲁纳没有专门阐述过其研究的整体构想,或者其理论的总体框架,但为了更好地把握布鲁纳心理理论和教育理论的思想精髓,需按照时间脉络,对布鲁纳的主要论著进行深入体察,仔细品味。根据他学术研究生涯中不同阶段的主要学术观点,不难概括布鲁纳教育思想的核心,及前后思想理论发展演变的脉络和要点:从早期的认知探索到建立在认知探索基础上的教育理论,再到文化心理、民族心理对于认知成长的重要作用的走向。本书正是根据以不同时期心理学背景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及其转变做一番解读。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纵观布鲁纳的教育思想,早年吸收皮亚杰结构认知发展论的精华,建立了结构主义教育思想。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在意识到认知主义教育观的缺陷和弊端后,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为其打开了教育研究的新视野,也就是说,在晚期,布鲁纳将目光转向了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关注文化本质如何造就心灵本质?而教育作为文化传递的形式之一,在此过程中有何建树?其教育思想的脉络呈现出从认知主义到文化主义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他紧密围绕“智力”这一核心关键词,可以说,他一生的学术生涯都在围绕人如何拥有最高的智慧而展开,他认为在人类所追求的完美中,唯有拥有最高的智能才是最真实的、最重要的。为此,布鲁纳从智力的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个体的智力发展以及文化传递对于智力的影响来探讨。在前期布鲁纳的学术生涯中,他强调教育对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布鲁纳后期的研究中,他更强调文化对智力发展的作用。在他看来,智力的成长不仅受教育的影响,而且还与更加广泛范围的文化传统有关,他越来越认识到要真正了解人类智力的本质、文化心理或者民族心理的探讨尤为重要。《教育的文化》的中文译者宋文里在序言中称“布鲁纳的‘第一次认知革命’把认知研究带进来,然而‘第二次认知革命’正要把认知带出去。”[4]可见,布鲁纳的这种转变也代表了或者说见证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从布鲁纳一生的学术生涯来看,从最初的认知研究开始,后来从教育和文化的角度,研究了如何获得这些外部条件来促进人的认知成长和完善。布鲁纳的教育思想脉络呈现出从结构到文化的转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布鲁纳从结构主义到文化论的转变,并非是简单的后者否定前者,或者是后者取代前者,而是作为一个辩证的思考者,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从更为广泛的范围来探讨人类智力的生长与完善,认为心理学应该同时考虑到个体意识和文化情境的影响这两个因素。这个过程看似转变,但实际上是一以贯之的。

注 释

[1].布鲁纳.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学的观点.宋文里译.台北:远流出版社,2001:5

[2].布鲁纳.教育过程.邵瑞珍译,王承绪校.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2

[3].布鲁纳.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学的观点.宋文里译.台北:远流出版社,2001:18

[4].布鲁纳.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学的观点.宋文里译.台北:远流出版社,2001:6

同类推荐
  • 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上)(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上)(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责是把教学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用“爱”塔起教育的基石,用自己的学识及人格魅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

    本书立足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阅读、教师继续教育和教育思考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知识经济时代给教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性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师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对当下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陆费逵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陆费逵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陆费逵谈教育(名家谈教育)》共收陆费逵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45篇。前面部分的文章均为陆费逵先生以一个教育家身份所撰写的关于教育的心得文章,主要收录了能够代表陆费逵教育思想的全部重要文章,如《灵魂与教育》《论人才教育、职业教育当与国民教育并重》《学然后知不足,做然后知不能》等;后面部分的文章是陆费逵所写其他方面的文章,包括他回忆《辞海》的编纂、青年时期,及谈孝道、勤俭、实业、读书等方面的文章。
  •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是一个多年项目的成果,旨在探讨如何根据当代中国急剧的社会变动,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的经验事实,从理论的角度认识文化与社会转型间的关系,转型的性质和动力,特别是实现转型的机制和未来走向,足资借鉴。
  • 电视节目编辑

    电视节目编辑

    《电视节目编辑》总结了电视节目编辑中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强调后期编辑意识前置处理的方式方法,以电视编辑敏锐准确的眼光剖析电视节目。电视媒体无疑已经成为现阶段最有影响的传播媒介,能够加入电视媒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是无数学子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电视又是一个发迅速的媒体,几乎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电视媒体自身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表现在电视语汇的迅速发展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电视观念的迅速更新。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洛阳无此心

    洛阳无此心

    三年前,陆之朝对洛阳宠到了骨子里。三年后,当她再次回到他身边时,他却发现他们已经遥不可及了,他现在对她的,竟是恨意,和满满的报复感,不甘心。最后,一句“我已经不爱你了"彻底让他们远离。。。。他,是她的良人吗?他们又是否还能履行当年对对方的诺言?
  • BAT的战争与和平(南方周末)

    BAT的战争与和平(南方周末)

    硝烟无处不在,BAT们之间尤甚。他们之所以成为大佬,成为无数创业者的唯一理想。除了偶然的机遇和政策的扶持,能够在众多同行业中脱颖而出,自然也有大佬的能力和手段。可惜《南方周末》从不销售兵法和攻略,也无意于贩卖成功学。在本书中编者集结了南方周末近几年来所有关于BAT的精华文章,是对历次记者对BAT们著名事件的调查报道的一个总结。其中有腾讯阿里激烈的金融之战,也有阿里上市的历程,甚至还有近期炒得颇为红火的百度莆田之争。
  • 枝上柳眠

    枝上柳眠

    苏柳眠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她清晰的记着自己的身世,因为这已经是她第三次重生了。就像是受到了什么可怕的诅咒,她不断的重复着生命,循环着光阴,徘徊在过往,分毫走不出命运的囚笼。偏偏,她一世比一世活的还要不如,死的还要不体面。这次重生,苏柳眠告诉自己,她要活下去,得个善终。
  • 我的虚拟现实

    我的虚拟现实

    作为重生的天才,易安只能是完成上一世的遗憾,并且当个首富什么的。
  • 某不科学的奥特大学

    某不科学的奥特大学

    在某不科学的奥特大学里,吃饭睡觉打豆········打小怪兽(PS:这就是一本披着奥特曼皮的都市玄幻………我编不下去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匣中曲

    匣中曲

    第一次见,她骂他无礼;第二次见,他因兄长之命给她送了只猫;第三次见,他便生了不该生的念头。没皮没脸的闲散王爷怎么能栽在一个女子手中,更何况这个女子还是他皇帝二哥所爱之人。你冷若冰霜那又怎样,我扛冻。
  • 沧澜八域

    沧澜八域

    长生?人真的可以长生吗?若是能,可是千万年从未听说有谁真的长生不死了。若是不能,又为何千万年来,数之不尽的有为修士穷尽毕生心血,不择手段,想要去达到这个目标。后来,长生最终似乎只是沦为一个虚无缥缈的传说。可是,一直到某一天,天下突然流传来开一句话。“天地崩裂,日月无光,七灵聚会,长生路现。”
  • 知行合一王阳明

    知行合一王阳明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