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06700000003

第3章 御园中的江南名楼

亭、台、楼、阁,原来是中国古代的四种建筑形式,相互之间并不混用,但将这四个单声词连在一起,往往用来形容园林中建筑物的丰富多姿或概括园中的景观。这四种建筑样式,除亭之外,若不建于高处,并没有登高俯眺的功能。其余三种,总是以高取胜,都是具有极目远望的功能建构。高耸的建筑物,从来都是人们理想的观景和点景的景观极致。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使千余年来多少代人神往烟雨中楼台参差相望,朦胧衬映的意境。清代皇家园林里的亭台楼阁,也追求这种登高眺远的功能,同时也丰富了全园的景观层次。造园时,更追求具有文化沉淀、曾经文学名篇升华的名胜出现在皇家御园之中。

登高,在古代造园的理论中有“因高思远”的习用立意,这要归功于古代丰厚的文学遗产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的描述。这些描述将登高升华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古代造园中,登高的意境是依着于山水楼台来实现的。清代的皇家园林,与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崔颢的《黄鹤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都有形似或神似的体现。当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在兴建万寿山清漪园的时候,更是集中将它们融入到这座御园之中,成为万寿山上、昆明湖畔最为耀眼的建筑景观。

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无论在清漪园时代,还是在颐和园时代,都是这座名苑的主体建筑和标志。最初设计建造时,并不是现在的三层佛阁,而是要建成九层的延寿塔,以标显为其母后祝寿建大报恩延寿寺的主题。当延寿塔建至五层,塔身已高出山顶;建至八层已高出云表,乾隆都有诗加以描绘。问题出在建至八层不久,工程出现了坍塌事故。凑巧的是,为了同一目的,在北海大西天同时兴建的报恩塔,也被火焚毁,令乾隆大为沮丧。他写了一首《志过》的诗,聊表心迹。后来发现明代人孙承泽写的《春明梦余录》中,有北京的西北角不宜建高塔的记载,乾隆便不再建延寿塔,而在延寿塔的基础上改建“佛楼”,即是现在的佛香阁。

延寿塔,原是仿照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设计的。现在的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仍然可以看到六和塔的影子,只是缩矮了一些。有人说佛香阁仿自滕王阁,虽无明文可稽,但对照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层峦耸翠,上出云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将这一段文字移用来形容和描绘佛香阁,实在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若于秋日傍晚,登临佛香阁眺望,正值水鸟应节候而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销魂的画面,也是不难捕捉到的。

说佛香阁是模仿滕王阁,似乎虚了些,这只是从建筑的形象、环境来立论。若从造园艺术和因地制宜的分析来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正可谓神似的效果。另一座江南名楼岳阳楼在园中的体现,却有着明文的记载,但也不能归入形似的一类,这便是昆明湖西堤南端的景明楼。

景明楼由一主两配三座相并列的两层楼组成。在昆明湖最南端的柳桥和练桥之间的堤面上。从楼名“景明”两字来看,确是摘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水波不兴”的名句,所以乾隆在诗中说“名称借得范家记,景概移来赵氏图”,“范家记”,当是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省称,而“赵氏图”则是指元代大画家赵孟頫的《荷亭纳凉图》。可惜的是,名称不难,找来《岳阳楼记》一读即可映证,而赵孟頫这幅曾经著录于《石渠宝笈》的名作,却已不知下落,无从将景物与画面加以比较了。但是可以断言,景明楼不是按照当时岳阳楼的原样建造的。岳阳楼建于城上;景明楼建于堤上,首先在地势景观上就有所不同。虽然岳阳楼面临洞庭湖,景明楼面临昆明湖,都能取得“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境界。再则,现在的岳阳楼是1880年光绪六年时重建的,晚于景明楼一百多年。现在的景明楼是20世纪90年代在原来的基础上复建的,又晚于现在的岳阳楼一百多年。假如在形式上有所因果的话,只有一主两配的三座建筑构成是相近似的。岳阳楼的配属是三醉亭、仙梅亭两座亭子,而景明楼是两座体量小于主楼的配楼。

乾隆建造景明楼的初衷,并不在于将这座江南名楼再现于清漪园中,而是要将《岳阳楼记》中著名的立论通过这座点景的楼群表达出来。乾隆在多首咏写景明楼的诗中曾反复作了表白,如:“岳阳记语当前景,吾亦同之廑先忧”;“岳阳记句即景揽,后乐先忧实切吾”。“后乐先忧”是《岳阳楼记》通篇结尾最为闪光的千古宏论,向来作为施政人物的座右箴铭而被推崇,其原文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高居庙堂的乾隆皇帝当然要在造园时候,把这个施政不忘百姓疾苦的心迹以景观建筑为载体,表露出来。这里要注明的是,在清漪园时代,园的东、西、南部并没有围墙,平常老百姓是可以在西堤上来往的。把这样一座具有忧民情结的景明楼建造在百姓可以通行的堤路上,不是无缘无故的。过往景明楼下的村民俗子,也许并不一定联想到当今皇上的苦心,但至少乾隆的这一用意,可以警示谙熟经史的大臣们,不要一味地追求享乐而忘却民间的疾苦。

与滕王阁、岳阳楼不一样,江南三大名楼的另一座名楼——黄鹤楼,是清漪园中最具形似而不求神似的三层楼阁,被称为望蟾阁。望蟾阁在昆明湖主湖域最大的岛——南湖岛上。南湖岛又称蓬莱岛,是以海上有三座仙岛方丈、蓬莱、瀛洲之一而命名的。望蟾阁是蓬莱岛上的主体建筑,与佛香阁隔水相呼应,又与南湖岛连接东堤十七孔桥相匹配。一桥横向展卧水面,一阁竖立岛中,立面造景,既舒展匀称,又突兀奇峭,可惜这座望蟾阁已毁于1860年的英法联军之火,不复存在。慈禧重建时,在其原来石造假山的基础上,改建成一座只有一层的涵虚堂。虽然大体不差,终不如三层杰阁巍然提气,更何况十七孔桥依然旧貌,在构图上略显失衡。

望蟾阁,顾名思义,是一座登高揽月的园林景观建筑,全然与黄鹤楼的内涵无甚联系。乾隆在当上太上皇以后还在诗中说,这座望蟾阁建成四十年,他曾十二次登临,却都没有一次在阁上赏月,大概他老人家都是白天来的。与黄鹤楼无甚内涵沟通之处,为什么又说它最具形似呢?原来这座望蟾阁是大臣阿里衮为了表示对皇太后的孝心,于皇太后六十大寿时所敬献的寿礼。阿里衮在皇太后六十大寿的乾隆十六年(1751)时,任湖广总督,后又任两广总督,就在这时,他定制加工了武昌黄鹤楼的三层木料,送往清漪园工地。阿里衮在当地任封疆大吏,他仿黄鹤楼看来是不会走样的。这样的事例,在清漪园的造园历史中,并不多见。所以乾隆每每写到望蟾阁的诗,都要加以注解,来说明这件事的缘由。望蟾阁是木结构的楼阁,但屋面的瓦件,并未说明是阿里衮一并敬献的。20世纪80年代,曾于南湖岛望蟾阁遗址发现一只黄色琉璃套兽(套于出檐角梁头上的防水构件)以云朵组成龙头形状,既特别又精美。这种以云朵为主题的图案,与望蟾阁的赏月功能是紧紧相扣的。可见当时清漪园的造园工艺,在极细微之处,也是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的。

说到清代御苑中的江南名楼,不能不提浙江宁波的著名藏书楼——天一阁。大家都知道乾隆下令编辑《四库全书》后,又仿照天一阁的式样,分别建造了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以及文汇阁、文澜阁、文宗阁七座专贮《四库全书》的藏书楼。其中文源阁建于圆明园内,文津阁建于承德避暑山庄。这七座藏书楼具有相同的外形和色彩,区别于它们所在建筑群的其他建筑物,原来特殊的设计都服从于同一的阴阳术数的推衍,如屋顶盖黑色琉璃瓦,并用绿色琉璃瓦剪边;中国古代建筑都取阳数,面阔三、五、七间,而藏书阁楼上、下均为六开间,梁架结构的尺寸比例,也自有另一种模数,这许多讲究都是为了一个避火的理念,源于黑色是五方五色中的北方的色,属水。六间取阴数,模数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种种安排都围绕着一个保护图书,免遭火劫的美好愿望。当然也有实际功能的规划,这便是建阁临水,不致远水救不了近火。文源阁和文津阁都建于园林之中,除贮存图书以外,自有景观的要求。圆明园中的文源阁已成废墟,但阁前原有一块著名的北太湖点景山石,则大有来历,称作玲峰,产自北京房山,和现存颐和园乐寿堂内的青芝岫(俗称败家石)堪称双璧。不过玲峰为竖立之峰,而青芝岫以卧姿取态,两块山石均由乾隆一再题咏“一峰峙我文源阁,育秀通虚映万卷”。玲峰确实为文源阁增色不少,现在玲峰虽在,但已经过断碎粘接。文津阁内所存贮的《四库全书》已于20世纪初运到北京,保存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由于文津阁的《四库全书》入藏,当时北京图书馆所在地的街道改称文津街,沿用至今。文津阁是清代皇家园林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四库全书》藏书楼。阁前面临水池,池上有一座峰峦起伏的石造大假山,有山洞,有石径,可登可游。最为奇绝之处,是在山石上堆叠出一处空隙,透出天光,倒映池中,俨然是一弯半月,随波聚散,惟妙惟肖,这一人造景观为当代造园家反复模仿,但是当初叠山借天、影池得月的构思,似乎还是借用月为太阴,抑阳避火的深义,何况,假山的顶部东端,还建有月台一座,也不是偶然为之。

避暑山庄内,还有一座仿自江南的名楼,不可忽略,这便是位于湖区北侧青莲岛上的烟雨楼。这座建筑兴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仿照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建筑的。南湖烟雨楼始建于五代,后累经兴废,是浙江境内历史悠久的名胜。乾隆四十五年正月,乾隆自北京出发,开始第五次南巡,应于这次南巡途中,下命摹绘了南湖烟雨楼的图样,并决定仿建于避暑山庄之内。将两座烟雨楼的现状相比较,不但临湖的环境十分相似,并且建筑形象也十分相近,只是屋面的处理,没有南湖烟雨楼的翼角那样高翘,已纯粹是北方建筑的模样。烟雨楼的得名取自前面提到过的杜牧的诗句“多少楼台烟雨中”。何止如意洲上的烟雨楼,北方皇家园林中的江南名楼,每逢烟雨之时,朦胧中都能显示出另一番南国的娟秀之美。

同类推荐
  • 御园漫步:皇家园林的情趣

    御园漫步:皇家园林的情趣

    《御园漫步:皇家园林的情趣》是我国著名园林专家耿刘同先生的皇家园林文化随笔。由于作者诗画兼善,所以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专家学者对附着在皇家园林景点景名或者建筑宗旨诸方面文化内涵的解读,更是一位诗人画家独具特色的艺术的描绘。
  • 我是砌筑工能手

    我是砌筑工能手

    以砌筑工常用技术介绍为主体,突出砌筑的操作方法与技巧。主要介绍建筑工程常用砌筑材料,如各类黏土砖、混凝土砌块、石材等,以及瓦类材料的性能、砌筑要求、砌筑方法、操作要点与步骤等内容。
  • 建筑背后的故事

    建筑背后的故事

    很早之前有这样一个想法,用那些为世人瞩目的中华经典背后的故事与传奇,让国人来了解中华的历史、解析中华的文化。其实,无论是书法国画、奇珍异宝、园林建筑,都在其特定的历史跨度中,有其不同寻常的内涵。这个了解、解析的过程,暂且让我们将它命名为——“另类考古”。“另类考古”的过程是浪漫和神秘的,也一定是趣味盎然的。因为世上还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它这般漫长的诡譎、突兀的辉煌与瞠目的神奇。况且,历史老人往往更愿意让自己的哑谜被人不经意地揭穿。这样一来,每一个经典背后的故事在布满谜思的同时,每每出人意外,又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人的眼球。当然,“另类考古”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考古的历史”或是“历史的考古”,但它所讲述的故事无不与历史的前进与人类的进步和创造力有关,所以它的内容注定是充满挑战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进入历史文化的深处,了解文化背后的传奇,是此书的最终目的。史实与传奇合二而一,厚重与灵异经纬交错,诱惑你的阅读,牵引你的想象。告别枯燥繁杂的专业考试,走入丰富多彩的考古之旅。第三只眼看历史,发掘湮没已久的惊人真相。带你进入一个波澜壮阔的古代文明世界,为你揭开一个个千百年来困扰世人的历史谜团。
  • 当代北京古建筑史话

    当代北京古建筑史话

    本书力求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注重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广大百姓愿意读,喜欢读。
热门推荐
  • 林中晚月尚好

    林中晚月尚好

    一个温婉脱俗,如仙子般美好花季少女,注定她的不凡人生。
  • 我不是大侠

    我不是大侠

    每个人都有一个武侠梦,我用我的梦祭奠渐渐远去的老派武侠,重温江湖,刀光剑影,侠骨柔情……
  • 男性营养菜

    男性营养菜

    本书根据男性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中易出现的健康问题编定了这本男性营养菜谱。所列的例子不仅考虑到了男性所需的营养,食物的保健作用,还考虑了男性的饮食特点和口味偏好。让男性朋友们,不仅吃出营养健康,而且吃得开心。
  • 烈火之上是月华

    烈火之上是月华

    (短篇童话。耽美。)结局虐心。以西方童话为背景。
  • 快穿之别对我动心

    快穿之别对我动心

    元墨,一个仙界的第二最强者,是仙界唯一一个女性仙术最高的女人,是个修仙狂魔,想修炼成天神。于是她必须去凡间尝试情爱,才可获得凡尘缘情加深仙术,才能很快地飞升成天神,这是必经之路,于是便开始了与渣男的情爱……狂野王爷:就你也能靠睡来获取王妃位?去死。病娇徒弟:师父你怎么不早点死?贫苦少年:大小姐这么高贵,世界真不公平,你真的恶心到我了。元墨点点头,OKOK,既然这么恶心到你们,我去死好不好?谁知,那群男人像疯了一样,一个二个死气沉沉,鬼哭狼嚎的。王爷:求求你回来好不好。徒弟:我错了,我知道错了,你不要死,不要死……少年:你怎么就走了呢,你真的好狠心……(无cp,无系统)
  • 燕京法学:法律与教育

    燕京法学:法律与教育

    本书是有关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的一部观点汇总。教育法制化是法学界和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也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意。本书就是研究如何将教育改革纳入法治轨道,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理论结合实践之作。
  • 横穿动漫世界

    横穿动漫世界

    四世为人,只求自我!一世负你而活!二世寻你而终!三世为你而亡!四世让我好好爱你!
  • 电竞凶猛:这个法鸡有点萌

    电竞凶猛:这个法鸡有点萌

    不务正业SQ,组团出道SQ,颜值爆表SQ……电竞圈和娱乐圈两个完全不相干的圈子里都是SQ的神话,而缔造神话的那个人就是女主徐梦妮。众人对梦妮又爱又恨,爱她让大家看到了不一样的SQ,又恨她让大家爱SQ的资本要付出两倍多。
  • 盛世医香

    盛世医香

    一朝穿越,惹上了京都最为纨绔之人。各中酸爽……当真是一言难尽。PS:不要问人家有多纨绔。人家出身祖传三代正儿八经的纨绔世家!有病,得治!
  • 网游之啸傲江湖

    网游之啸傲江湖

    虚拟与现实!每个男人都有一个武侠梦,但是在现实中很难实现,那就进入虚拟世界一起仗剑天涯,啸傲江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