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1200000008

第8章 “孝治天下”——秦汉时期以孝选官蔚然成风(1)

一 、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

古语有云:“政以德为本,德以孝为大。”以孝悌人伦道德为依据举孝选官,是儒家“寓政于德”政治伦理思想在官场人事制度中的具体实践。

西汉初年,高祖刘邦重新统一全国,“举孝选官”的实践并未存在。这时选拔人才、委任官吏,以军功为主,“公卿皆武力功臣”。

《汉书·高祖纪》载,刘邦平定天下,大封功臣,初时已封大功臣三十多人,其余人等因争功而未得封赏。刘邦居住南宫,一次从复道上望见诸将往往相对私语。刘邦觉得奇怪,询问张良,张良说:“陛下与他们共同取得天下,现在已经成为天子,所封皆是喜爱的人,所诛皆是仇怨的人。而今军吏计功,众人以为有功者多,而土地少,天下土地用尽,也不足以全部封赏,又害怕以过失被杀,故想相聚谋反。”刘邦大吃一惊,问以补救之法。张良说:“可以选取一个跟陛下有旧嫌,并且大家都最清楚的人,先封赏他以作示范。”刘邦听从了这一建议。当年三月,刘邦置摆酒筵,以封雍齿,并促令丞相尽快定功行封。罢酒后,群臣皆大欢喜,说:“雍齿都封侯了,我们不必担心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刘邦之时军功人才太多,已占据了国家的绝大部分官职,其他方式的选才举措无用武之地。

但军功是一种特殊机遇,以军功选才,不仅有弊而且不可为长久之计。因而,汉初建立了“任子”、“赀选”等制度,以作为补充。任子制是世袭制;赀选则以较高的财产标准限制了大部分人的入选资格。然而这些制度,不仅排斥了被统治阶级,也排斥了地主阶级的下层,引起在野者阶层的强烈不满。因此刘邦于十一年(前196)发布了一道要求各地荐贤的诏书:“贤良的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你们。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刘邦颁发的诏书可以视为西汉选举制度产生的萌芽,但这封诏书对士大夫的要求过于模糊。惠帝时,“孝”观念进入政治领域,从而开启了“举孝授官”的先河。《汉书·惠帝纪》载,惠帝四年(前191),皇帝下诏选举百姓中的孝悌者,只是免除他们的租税及徭役,但并没有授予官职,也没有其他进一步规定。

惠帝重视孝悌并非偶然,其为太子时,就以仁孝著名。《汉书·张良传》载,惠帝为太子时,刘邦常想废掉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当时,大臣多争言太子不可废,但并没有得到刘邦的坚决表态。太子的生母吕后非常恐惧,又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建言:“张良善于谋划,皇帝信用他。”吕后乃使吕泽威逼张良,说:“你常做皇帝的谋臣,而今皇帝天天想着改易太子,你还怎么能高枕而卧呢?”张良说:“当初皇帝在急困之中,才用我的计策;如今天下安定,皇帝要换太子,这是骨肉之间的事情,我这样的外人去劝说皇帝,虽是一百个也没有用啊!”吕泽强行要求说:“你快为我出主意。”张良无奈,只得说:“这不是口舌所能争取到的事。当今天下有四人皇帝不能请来,四人年老,都以为皇帝慢侮士人,故逃匿山中,不当汉臣。然而皇帝崇尚他们。如果让太子修书,将他们请来,以见皇帝,则帮助甚大。”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上太子书笺,请来四人。这四人便是著名的“商山四皓”,他们分别是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

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病重,更加想换太子,张良劝谏,皇帝不听。太傅叔孙通以死为太子争位,刘邦乃假装应许,可心里还是想换。一次刘邦宫中摆酒,太子在旁侍立。四皓跟从太子,年皆八十多,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刘邦见而奇怪,问:“你们是什么人?”四皓对言他们的姓名。刘邦吃了一惊,说:“我寻求你们诸公,你们避逃我,今天诸公为何随从我的儿子呢?”四皓说:“陛下轻侮士人,我等义不受辱,所以恐惧逃亡。如今听闻太子仁孝,恭敬爱士,故而我等愿来。”刘邦说:“烦劳诸公调护太子。”此后,刘邦竟没换太子,正是有赖四皓之力。而四皓得以请来,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太子仁孝。惠帝当太子就仁孝,当皇帝后重视孝悌情在理中。

到吕后主政时,举“孝悌”出现了一些变化,此时的“孝悌”是各方选出来的乡官,以教化一乡为目的,成为地方政府属吏。《汉书·高后纪》载,吕后元年(前187),初次设置“孝悌力田”这一官职,俸禄二千石。二千石是郡守级别的俸禄,待遇甚高。故而为《汉书》作注的颜师古说:“特置孝悌力田官而尊其秩,欲以劝厉天下,令他们敦促百姓务行本业。”从此以后,终两汉之世,举“孝悌力田”成为一种固定的制度。这些被推举出来的“孝悌力田”,或免除其摇役,或厚加赏赐,其作用无非是使其为民表率,除个别例外,一般都不是到政府去做官,至多和三老相似,做一个乡官而已。所以这和两汉通行的作为官吏进身的察举制度不同。察举制度中也有“举孝”一项内容,但和“孝悌力田”则是两回事,不可混淆。

二 、从“缇萦救父”看汉文帝对“孝”的态度

“缇萦救父”在汉代法制史上是一个转折性事件,汉文帝特为此事下令除去肉刑,从而结束了周秦时期广泛使用的传统肉刑制度。肉刑的去除,除刑罚本身发展的历史必然外,文帝对“孝”的态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缇萦,姓淳于,临淄人,是西汉名医太仓令(管理王朝总粮仓的长官)淳于意的小女儿。文帝十三年(前167),有人上书说淳于意违法,淳于意因而获罪,当押解到长安受肉刑[当时肉刑包括:黥(在脸上刻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劓(割鼻)、刖(断足)、宫(毁坏生殖器)等刑罚]。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行时,女儿们都哭泣不止,淳于意看着生气,便骂道:“生子没有生到男孩子,事遇紧急毫无用益!”当时,他的小女儿缇萦听着非常悲伤,也只得独自哭泣。但不同的是,缇萦并不只是伤心而已,而是跟随他的父亲来到长安,上书皇帝说:“妾(卑称,指我)的父亲任为官吏,齐地的百姓都称赞他为官清廉平正,今天违法应当处刑。但妾所悲伤的是‘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指肉刑之后人的躯体受到破坏,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虽以后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妾愿没入官府为奴婢,以赎父亲的刑罪,使得父亲可以改过自新。”上书传给文帝,文帝悲怜缇萦的孝意,于是下令去除肉刑,改易刑罚。

正是缇萦的孝心感动了文帝,使文帝做出了这一传颂千古的举措。这一事件也可看出文帝对孝极为重视。这与文帝自身的品质密切相关。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第三子,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除为母“亲尝汤药”外,文帝的孝道在政治实践中亦有突出体现。在文帝眼中,“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孝悌的地位如此崇高,故而文帝规定,县乃至于乡,要根据人口规模设立孝悌力田常员,此为吕后政策的接续。同时,文帝开始选孝者为郎,进入中央储才机关。《汉书·冯唐传》载:冯唐以至孝著闻,得为郎中,任郎中署长,臣事文帝。此时,“孝”作为人才选拔的一项重要标准,已确定下来。

三、做官也有捷径——汉武帝之“举孝廉”

孝廉即孝子廉吏,是汉代察举科目中的一种。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汉代察举的科目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与文学(通常指经学)、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及其他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实授官职。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如孝廉、贤良方正);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如文学、明经);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如明法);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如治剧),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四科取士,大约起于汉武帝,其后以迄东汉,大体未改。

“举孝廉”制度确立于武帝时期,为董仲舒首发。“举孝廉”制度的确立与在野地主阶层的斗争是分不开的。武帝即位后,一批布衣地主即对军功选官、任子、货选等展开批评,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推行贤人政治:“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中的贤能之人,每年贡举各二人以给宿卫。”武帝接受这一主张,元光元年(前134)首次颁布了“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诏令。

另外,“举孝廉”制度的确立还与汉初的武力功臣退出历史舞台关系极大。这里以高祖时封侯的功臣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这批功臣在汉文帝之初尚存留46%,但经过文帝统治的二三十年时间,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去世,延续到景帝时只剩下五人,仅占原封侯者143人的3.5%,迨武帝时期,便呈现出“元功宿将略尽”的局面。这些功臣的后代,虽说都承袭了前辈的爵位,但骄逸腐化,忘记了他们先祖的艰难,许多人违法犯律,命丧亡国,故当武帝后元之年(前88),也已经少有遗留了。因此,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一方面具有紧迫感,急需选用新人接续;另一方面,武力功臣所剩无几,改革的阻力不复存在。

“举孝廉”是儒家思想的反映。汉武帝时期的儒者们,为了参政议政,便追求“独尊儒术”。而汉武帝也想摆脱汉初以来军功官吏和黄老势力的束缚。“举孝廉”正是汉武帝完成统一思想,强化封建统治目的的重要杠杆。汉武帝确立了其独尊的统治,“举孝廉”也被作为一种岁举常制固定下来,也就是说孝子廉吏所反映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被确立下来。

举孝察廉原为察举二科,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举孝和廉各一人。察举孝廉到后来也出现了孝廉合称的现象。《汉书》中记载师丹、京房、孟喜均是“举孝廉为郎”。西汉晚期,孝与廉已合并成为察举的主要科目。孝廉察举制的主要内容有:1.面向全体“吏民”;2.举主为郡国守相;3.岁举;4.每郡国有人数限制(一人或二人)。以后西汉各朝以及东汉各朝虽然有所修正增改,但其中的大致范围没超出武帝时代。

然而,武帝“举孝廉”制度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原因是汉承秦法,举人失当者有罪,所以各郡国对察举孝廉并不积极,“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因此,汉武帝在元朔元年(前128)又下了一道严格限制必须举人的诏书:“进贡贤者将接受上等的奖赏,阻蔽贤者将蒙受公开的杀戮,这是上古的治国之道。有关部门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讨论不举孝廉官员的罪行。”有关部门在讨论后回奏说:“当今诏书昭显先帝的圣德,下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教化百姓,以使移风易俗。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则不胜任本职,当免官。”武帝正式批示“奏可”。“不敬”在汉代是重罪,法当斩首,甚至族诛。有了这个硬性的规定,自此以后,岁举孝廉制度才得以贯彻实行。

孝廉一科,在汉代实乃清流之目,为官吏进身的正途。吏、民一旦察举为“孝廉”,均给以优厚待遇,或在中央多以郎署为主,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或在地方则为令、长、丞、尉,再迁为太守、刺史。汉武帝以后,迄于东汉,一些所谓名公巨卿,有不少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许多人才循着这条道路得以升迁,天下士人通过举荐汇集于朝廷,以至到东汉时,察举的“孝廉”已没有官职所能消化。

“举孝廉”的目的是达到“移孝作忠”,即由修身齐家推于治国为政,在家为孝子,在朝为忠臣。《吕氏春秋·孝行览》言“人臣孝,则事君忠”,《孝经》说“以孝事君则忠”,都是为这一目的做宣传。

在西汉,忠、孝有时仍然各自分开。《汉书·王尊传》载,王阳任益州刺史,见蜀地山路险峻,叹曰:“奉先人遗体,为什么要踏此天险?”遂以病辞官。后王尊任益州刺史,走到这里,问部下说:“这不就是王阳所畏惧的道路么?”遂不畏天险,勇敢地冲了过去,并说:“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

因此,朝廷提倡“孝”,推行“举孝廉”,正是为了弥合孝、忠两者之间的裂缝,达到“以孝作忠”的本质目的。

这一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达到了,东汉赵苞忠不顾亲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赵苞举为孝廉,担任了广陵令。任职三年,升迁辽西太守。第二年,赵苞派人回家乡迎接自己的母亲和妻儿。一行人快到辽西的时候,途经柳城,正值鲜卑万余人侵入边塞抢掠,赵苞的老母妻儿都被劫走做了人质。鲜卑押着他们进攻郡城,赵苞率两万步骑与敌对阵。鲜卑把他一家老小推到阵前,逼他投降。赵苞一边悲号,一边对母亲喊道:“儿子没出息,本想挣一点俸禄侍养大人,不料给大人带来灾祸。儿子过去和您是母子,如今是国家大臣,王命在身,岂能顾私亲,毁忠节?恨不得立即死掉,以塞重罪!”赵母也向着赵苞高喊:“人各有命,你不要顾及我,亏了忠义大节。你能做个忠臣,我死而无憾!”赵苞早已泪流满面,他紧咬牙关,率军冲入敌阵,全部击溃了敌军,母亲和妻儿都被敌人杀害。朝廷闻讯,派人去吊唁和慰问他,又封他为鄃侯,表彰了这种忠不顾亲的行为。

同类推荐
  •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盛产天才,影响深远。1939~1946年,汪曾祺在昆明求学、生活长达七年,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曾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在此后的人生中,他时常深情回望这七年联大时光。翠湖、晚翠园、凤翥街、观音寺、白马庙,泡茶馆、跑警报、做同期、逛书摊,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金岳霖、吴雨僧、唐立厂,种种人事,在他笔下娓娓道来,饱含深情,蕴藉弥远,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 猜的刚好:新编谜语大全

    猜的刚好:新编谜语大全

    本书概述谜语基本知识,让你对谜语有一个大体了解,引导你顺利步入谜宫大门,提高猜谜能力;精选生动有趣的谜语小故事并予以解析,引你领略谜语的独特魅力;网罗上千个小谜语,构思奇巧,语言精炼,妙趣横生,雅俗共赏。给你不一样的谜语享受,让你变成知识面超广的猜谜王!
  •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以开阔的思路,生动的语言,从琴棋书画、中医中药、文学艺术、民间工艺、武术、美酒、淡茶、民间杂技等方面入手,以丰富的知识和史料,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 古罗马神话(上)

    古罗马神话(上)

    罗马神话是世界文化遗产,通过罗马文学输入欧洲,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对欧洲文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罗马神话丰富了文学艺术,卓越的文学艺术又反过来给古代神话以新的生命。西方文化正是在神话和文学艺术互相推动促进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关公文化精神新解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关公文化精神新解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修崃荣谈关公文化精神》依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小伟的研究成果,重点解读了关公“惟正是忠为正而义”的正义观,辨正了“大意失荆州”传统说法,阐释了弘扬关公文化的当代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作者认为,关羽死后逐步被神化,最终成为“武圣”,这是人民的最终选择,也是关羽践行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的必然结果。关公信仰作为全世界华人的共同信仰,具有“圆融儒释道,覆盖多民族,连通港澳台,护佑全华人”的力量,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予以大力弘扬。
热门推荐
  • 名侦探柯南之命运之瞳

    名侦探柯南之命运之瞳

    “我最大的幸运,不是重活了一次,而是遇见了你。”如果是命运赐予我这双眼瞳,我就用它永远守护你,哀,护你一生,无哀。软糖第一本书,不管成绩如何,软糖绝不弃文,放心入坑。
  • 陪你从年少到古稀

    陪你从年少到古稀

    霍安诚总以为自己厌恶顾小衿,她也总以为自己对他只剩下恨。他们一别两宽,却没能各生欢喜。当她出车祸时,他才发现自己早已深情入骨,当他英雄救美时,她才明白自己还是难忘旧情。“以前我们说好的,从年少,到古稀。”“你,为什么食言了?”
  • 王妃最大

    王妃最大

    上一世,她是心狠手辣的杀手。再睁眼,她是唐家备受欺辱的庶女。嫡母怨恨,外人嫉妒,她见招拆招,坏人名声,逐人出府。爹爹哥哥集体坠崖,家中成年男丁集体被暗杀,族长上门逼迫,她以一己之力护住唐家满门,带血的剑尖挑断了某人的手脚筋:“想要这唐家万贯家财,好,用你的命来换。”皇商连华飞之妹连半夏,堪比男儿,朕心甚慰,特赐予安王正妃之位,下月十九大婚。谁料太后突然薨逝,国丧三年,某王爷心中郁闷,拐个妻子也这么难。王爷很烦恼,情敌怎么那么多。那一天,她一人屠了十万大军,满身鲜血,回到皇城,她被人以妖孽之名关入满是经幡的笼中,受尽折磨。那一天,他长剑直指自己的父亲,逼父退位。手刃八十一名得道高僧,受万民唾弃。金瞳白发,满身是伤,她倒在他怀中:“花问青……他们说我是祸国妖孽。”擦拭着她脸上干涸的血污,他哽咽:“夏夏,你是我最爱的娘子,仅此而已。”
  • 喜欢回忆里的那个你

    喜欢回忆里的那个你

    七夕短篇本人真实感受bebebe甚入!!
  • 八生相

    八生相

    佛生八相,曰大慈,曰大悲,曰大喜,曰大舍。曰如是,曰如否,曰如道,曰如似。相相不同。这个故事,便是其中最弱的一相,或者说其中最弱分身的踏道之路....
  • 前妻,求你复婚吧

    前妻,求你复婚吧

    她用心爱他,却只是被用来当成一个棋子。三年的婚姻,教会她一件事儿,跟他顶嘴对着干。她以为这段婚姻她可以一直坚持下去,却不想,他心中所爱归来,一切终成往事。看着宋楚然递过去的离婚协议书,陆君城拿起狠狠撕碎。“离婚?我告诉你宋楚然,这段婚姻,还轮不到你来做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消逝的爱人

    消逝的爱人

    生长于小镇的奥黛丽,与庄园未来继承人爱得拉是从小的青梅竹马。一场毕业舞会,他向她求婚。一个心中原因,她拒绝了他。黑夜,他沉醉酒吧,被一直深爱着他,奥黛丽最好的闺蜜乌利娜趁机而入。酒醉情迷之后。得知被背叛的奥黛丽不久接手书店生意,却意外结识只在冬天下雪才会出现的神秘的戴纳。而爱得拉也从未想过放弃她。他一直坚信在横跨时空的彩虹下,他们的承诺。一段儿时回忆,一抹真爱感动;一个融合爱恨纠葛的凄凉故事怆然铺展,一曲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徐徐上演……
  • 乐平无忧

    乐平无忧

    乐平原本遵循娘亲的遗命,在上溪村过着平淡快乐的生活,只要能吃上一顿糖醋鱼,就会开心了。但一伙不速之客的到来,打破了乐平平静的生活。小剧场:连着三天痛不欲生的扎针,饶是苏凛寒毅力惊人,也终于受不了了。“不知在下哪里的得罪了姑娘?”苏凛寒对着眼前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再不敢轻视。“没有。”乐平眼皮都没有掀一下。“若是在下有得罪之处,还请姑娘海涵。”苏凛寒诚意十足。乐平抬头瞅了他一眼,“不知公子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乐平冷哼离开,敢支使她,活该!男女主相差八岁,男主足智多谋,女主不遑多让,涉及宫斗权谋,历史架空。
  • 傲娇王爷蠢萌妃

    傲娇王爷蠢萌妃

    前世的颜如玉很悲催,她想她不就是跟朋友去酒吧喝了一次酒嘛竟然就被酒呛死了,真窝囊!呛死就呛死吧竟然还穿越到了一个什么劳什子大兴国,而且还遇到一个让她气的分分钟想掐死他的冷面毒舌男,她决定一定要离婚!这时某男却说想让我不气你,那就乖乖的待在我身边让我宠一辈子!啥!某女晕了!这是要闹哪样!
  • 宋元一统志

    宋元一统志

    宋室腐朽,大厦将倾,多少风流人物,壮丽词章,将被雨打风吹去;蒙元雄强,英雄辈出,却只识弯弓骑射,生杀予夺,暴殄华夏文明精髓。穿越者携现代文明之光,来到大宋藩属小国。他这双蝴蝶的翅膀,是匡扶大宋,阻挡历史的车轮?还是顺应潮流,助力蒙元,润泽万物?亦或是另起炉灶,激荡风云,席卷宇内,平定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