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3600000052

第52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体制管理(4)

(二)对“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评价

在特定时期,对媒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顺应了客观条件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媒体生产力,对推动媒体走向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媒体进入市场的那天起,其政治和经济双重属性就日益凸显,媒体既是国家垄断的事业单位又需要到市场中去寻求利润。在经营实践中,媒体逐渐成为市场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些做法,企业化模式日趋明显。大部分媒体不仅不再享受财政拨款,还同其他企业一样照章纳税,不少媒体还为中央、地方财政作出贡献。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媒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这种“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大制约了媒体进一步做大做强的进程。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体制改革刻不容缓。事业体制造成了媒体无法正常使用企业的市场政策,影响了运营模式的进一步创新和内部灵活调整,加大了传媒行政化磨合的内耗。纵使媒体锐意改革、积极进取,但囿于政策限制、观念限制,改革也是举步维艰。例如,企业化管理面临着人才的竞争,要求切实做到能者上,庸者下,通过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而事业性质使媒体在人员任用基本沿用传统体制,将员工按照原计划体制下所谓正式编制或者聘任的级别分为台聘、中心聘或者栏目聘等,实行标签化身份管理,并未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岗位人才流动困难,不利于传媒集团整体员工素质、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化经营使得作为经济实体的媒体要考虑投入与产出问题,在竞争的压力下,部分媒体置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于不顾,采取一些短期行为,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使得媚俗、浅薄的内容有所扩大。

由此,我国进一步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强化法治建设,推动媒体进入市场,用市场机制解决产业问题。传统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媒体管理体制逐渐向“企业化经营”转变,媒体将形成无数个市场主体主动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由市场决定其发展的走向。

三、制播分离:挖掘广电业潜力

国家出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相关政策后,广电领域的制播分离改革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

(一)制播分离的涵义

制播分离(Commission)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从字面翻译,应该是“委托制作”,原意是指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后来又指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过某种交换机制从外部的制作机构获得广播电视节目的运作体制,广播电台、电视台和节目制作结构之间是一种契约或合作关系。

在中国广播电视原有体制下,节目制作和播出都是由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负责,他们既是节目的生产者,也是播出者。这造成广播电视节目长时间在较低水平上重复运转,精品节目少,整体水平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节目需求。所以拓宽节目生产平台,提高节目质量,就成为广播电视媒体迫切的发展需要。因此,在现有国情下,制播分离是指国家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在保证掌握宣传权的前提下,将部分非新闻类和非社会访谈类节目的生产制作交由广播电视制作机构制作的管理体制。社会制作公司根据市场的需求,可以生产出具有一定水平的节目,运用开放、协同、各广播电视媒体参与、进行再包装等经营手段,并在短时间内扩大和完成随片广告的征集,这是广播电视行业媒体营销观念的一次革命。

(二)制播分离对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意义

制播分离深化广播电视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改变电台电视台单纯的自制自播模式,降低节目制作成本,提高节目质量,丰富节目内容,转换运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展壮大节目内容生产能力,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制播分离模式符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特点

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特点上看,它不是机械式的工作,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板大批量生产,而是一种智慧创造的成果,每一天的每一个节目,都需要不断地创造。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台本身不可能拥有如此庞大的创造力量和管理力量,而必须借助社会制作公司,按照制播分离的模式从事节目运作。否则,必然造成节目内容的贫乏和单一。

从产业链条的角度看,现代产业分工越来越细。而过分的集中将会造成垄断,使社会失去效率,造成资源的浪费。制播分离以后,部分节目的制作由专门的公司完成,而电台电视台则可集中精力加强舆论引导。这样的专业化分工,既可以弘扬社会主旋律,提高电台电视台的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后劲,又能为制作公司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其制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效率。

2.制播分离模式有利于电台电视台的科学化管理

根据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特点,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必须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这既是广播电视产业寻求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传媒规范管理的迫切需要。在制播合一的体制下,电台电视台在采制节目时对成本控制相对宽松,且制作出的节目基本只在本台播出,存在大量的资源的浪费和重复的现象。在实行制播分离以后,由民营制作公司制作出的节目同时卖给多家电台电视台播放,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有利于对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

另外,在电台电视台内部,旧有的人事制度、激励机制已经从根本上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极大地阻碍了广播电视生产力的发展。将不具备电视从业人员素质的人剥离出去,以高效、奖惩分明的激励模式吸引真正有能力的节目出品人,这样才能制作出适合受众需要的,具有竞争力的精品节目。

3.制播分离有助于培养受众对媒体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在制播分离前,电台电视台找定位、找目标受众、了解受众需求的目的是为了节目制作有准确的方向。国内广播电视节目交易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价格约定、产权归属等众多问题悬而未决,无法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合理流通和资源共享,整体上造成节目形态变化迟缓、节目资源匮缺,更导致频道之间恶性竞争,节目重播率高。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电台电视台无法用自己的人力、物力满足广大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为了适应受众审美趣味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广播电视传媒应根据自身特点,不断研制适合受众口味的节目内容和节目形态,积极为社会提供丰富而优质的节目。这既是广播电视传媒的社会责任,也是培养受众对频道的认同感、忠诚度的必然要求。制播分离后,广播电视媒体在定制节目的时候更加有的放矢。而迫于销售的压力,节目制作公司必须进一步确定用什么样的节目去满足目标受众群的需求。从市场的角度说,就是给自己一个更为准确的角色定位,并且将这一定位传递给受众,带给受众最实在的情感归依。

制播分离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次。制播分离最终将逐步剥离、转制,培育出富有竞争力的节目制作市场主体,从而推动广播电视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建立起统一、开放、融合、有序的市场格局。

四、三网融合:创新广电体制的契机

当前,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使广播电视媒体产生革命性进步,也促使新媒体茁壮成长。在这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三网融合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促进网络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

三网融合发展定局的形成,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从国家利益出发所作出的长远战略决策。广电业、电信业和互联网业的相互开放与彼此进入,不但具有与其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行业意义,同时也具有与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模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国际战略竞争意义。我国的信息产业在长期发展中奉行着规模型增长的建设模式,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也一直沿用着低创新、高复制增长模式。对于国民经济建设而言,所面临的最重要任务不再是迅猛扩大总量,而是在保持总量平稳增长的前提下,致力于向提升工业化的整体质量和创新水平过渡。立足于下一代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三网融合,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大举措。通过三网融合及其技术演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孕育和发展,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三网融合对广电媒体的挑战

传统的广电网络具有覆盖广、内容丰富、信号稳定清晰、性价比高等诸多优势。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视听业务、手机视听业务蓬勃兴起,传统广播电视受众逐步流失,尤其是年轻观众和高端观众纷纷流向互联网。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人民群众对文化信息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而传统广电业务形态单一,不能满足受众交流、互动及多元化的需求。广电由于长期按照事业体制来推动产业发展,缺乏现代产业观念和市场理念,缺乏改善服务、创新业态以吸引、留住受众的动力和压力。

广电与相关行业在竞争能力和实力方面还存在相当差距。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这意味着原来相对独立的广电领域引入电信企业的竞争。电信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形成了全国垂直管理的统一运行机制并有多年市场运营经验,形成了稳定的商业模式,资金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具备了开展全业务融合的技术能力和经济实力。

相比之下,广电在技术水平、经营能力、运营体制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广电网络运营机构绝大部分都不是合格的市场主体,缺乏市场运行经验,难以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尚未建立起市场主体的法人治理机构,事企不分的情况仍然相当严重,尚未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运行机制,缺乏市场运营经验及相关人才。广电系统收入单一,主要靠广告和网络基本收视费收入,增值业务收入占比很小;有线电视用户增速远远低于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净增量。广电必须尽快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创新业务形态,尽快改变双向准入带来的被动局面。

(二)三网融合为广电体制创新带来的契机

三网融合为我国原本相对独立的广播电视业务外延提供了依据,也为广播电视行业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广播电视业务与技术的开放,三网融合战略将给广播电视行业带来新的局面和新的特点。在给广电传播带来业务拓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广电传播相沿成习的运作模式、组织架构、监管模式等提出了挑战。广播电视行业管理者必须寻找新的管理依据、内容和手段,增强广播电视管理新职能,创新广播电视管理机制,以满足新形势下管理广播电视发展的特殊要求。

1.建设新型的广电传输节目网络

目前的广电传输网络无论在传输能力,还是在有线覆盖率上都无法满足开展新生业务种类的需要。2008年12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在“部局合作”机制下,与科技部签订了《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书》。以创新技术为核心支撑的新型广电节目传输网络(NGB),是以自主知识产权(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技术)为技术元点,以融合、交互式传播和全媒体性为主要表现特征,兼容了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双重传输需求,可以同时提供双向交互、组播、推送播存及广播四种工作模式的并发服务。

NGB的建设不但进一步加大带宽流量,而且可管可控,安全性和保密性大大提高。NGB一旦建设完成,作为全程全网的新一代宽带交互式网络,将完全扭转现有广电传输网络单向、单一的难题,帮助广电业顺利实现新业务形态的布局转换,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三网融合初期电视机只是信息接收窗口的局面。

2.整合重构有线电视网络

三网融合是国家战略,其核心是从全局出发,用长远的战略眼光分析问题和筹划未来,这对于习惯了以封闭式行业运作为基本特征的广电业来说,不但需要有认识理念上的转变,也需要有政策引导上的规范和约束。

在三网融合语境下建设NGB,对于广电业来说还意味着必须对全国各省市分散管理、零乱布局、坐地运营的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整合重构。这一工作在2009年就已经开始在全国部分省市展开,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推进,全国大部分省市已经完成本辖区内“一省一网”的资源再配置工作。这一进程的顺利推进,也同时意味着困扰中国广电业多年的“四级管办”体制,在有线网领域率先突破了一个缺口。这对于进而消除广电业的条块分割运管体制,实现网内资源的联通和共享,打破相互隔膜、画地为牢的传统广电组织程式,无疑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和示范意义。

3.调整“网台分离”概念

在推进NGB建设的过程中,广电行业原来所提的网台分离概念也需要作出调整。在三网融合语境下,再坚持网台分离的原有思路,就有可能丧失掉广电系统原有的内容优势与资源优势,进而影响到广电新业态的健康运行与产业链打造。为此,将有线网络公司与广播电视台重新联合起来实现一体化运作,把广电产业链上游的节目产制与下游的内容播放、销售生产联通起来,就成为优化整合的必然选择。

除此之外,在政策监管方面,还要根据三网融合后新广电业态的多样化与互动性特征,对现有的统一的“公共产品管制”模式及“有线电视特许经营”模式,作出相应调整和改变。新的管理政策与运行机制,应该适合转型后的广播电视产业是内容制作业、广播电视业、通信和信息服务业和电子电器制造业协同的大媒体产业的特点,打破部门与行业界限,组构起统一的跨行业的监管服务机构。总之,在三网融合这一新的形势下,广电需要大力提升基础网络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网络互联互通;同时还需要大力开发各类增值业务,发掘新的用户和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促进广播电视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同类推荐
  • 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

    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

    《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一书概括了诸子百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性认识,努力探索先秦诸子学说中规律性的见解,一分为二地评介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诸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建功立业的方略。该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
  • 新时期安全教育

    新时期安全教育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安全教育的方方面面,共分17个主题,语言简洁,信息量大,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满足各类人士对安全教育的需要。本书名为新时期安全教育,重点突出在“新”字上,在编写前,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取其精华,兼收并蓄,但又不囿于传统。我们颠覆了传统的写作模式和手法,打破章节条框,让主题划分更科学,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此外,我们还想尝试探索在有限容量内传递信息的极限,突出信息量大这一特点,实现安全教育无盲点,打造百科全书式的安全教育。
  • 学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学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本书是教育部与联合国儿基会合作项目,主要内容是从学校生活主体的儿童的视角关注学校管理应该如何改进与创新,并结合项目实施的经验,给与学校管理如何改进与创新以实际的指导,可与已出版的《爱生学校与学校管理》成为姊妹篇。
  • 二十年目睹大学生之怪现状

    二十年目睹大学生之怪现状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韩寒的《青春》对社会发出沉痛的叩问。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否真的病入膏肓?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让我们将目光投向20年前的大学生们,在历史演变中反思自己。时代在召唤赋予思考的年轻人。
  • 魏书生的教育特色

    魏书生的教育特色

    本书既注意挖掘魏书生特色教育方面的实践成果,又力求向读者展示一位立体的、有血有肉、有灵魂思想的魏书生。全书遵循由实入虚、由形叭神、由术入道的顺序,从介绍魏书生的思想特色开篇,依次介绍教学特色、班级工作特色、管理特色和成长特色。读完全书,或许让你越到后边越深刻,越到后边越高远。如果耐心地读完全书,相信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实施特色化教育,对如何通过学习魏书生使自己真正得到提高,都会有所帮助的。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碧云馆谜筑疑局

    碧云馆谜筑疑局

    401省道秦岭段83公里处的出口分出一条狭长的公路,公路两侧耸立着成片的入云杉。顺着岔路口一块写有“碧云馆”箭头的指向牌,车子拐上一条窄道,这辆银色雪铁龙一直向路的尽头开去。雾气慢慢剥散开,一幢建造精美的三层白顶青色洋房出现在挡风玻璃的窗框内。楼下一坪水泥空地泊着五辆私家车,我打了个方向把车也靠拢上去。锁好车步上几级台阶,伸手按下正门旁的电铃。门被打开了,开门的是一个披着浅蓝色外套的女人,这女人皮肤白皙,有一张迷人的脸庞。染有淡黄色的黑发束到脑后盘髻起来,前额上一帘裁剪整齐的短发斜遮住双眉,嘴边浅浅地微笑着。她是我的高中同学——宋芸卿。“廷敬,你来了。快进来吧。”
  • 诡道

    诡道

    林珊珊的男友张潇在深夜离奇死亡,警方在调查中发现,导致被害人死亡的竟然是一堆十分不起眼的白色小虫,遂展开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叫顾明的年轻男子浮出了水面,然而,未等警方有所行动,凶杀案再度发生,林珊珊的好姐妹于芳咬舌自尽。案情一下变的更加扑朔迷离起来。
  • 养吉斋丛录

    养吉斋丛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李司马桥了承高使君

    李司马桥了承高使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强无所系统

    最强无所系统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无所不能,简称无所,最强无所系统为你保驾护航。
  • 医学发展的人文与科学问题

    医学发展的人文与科学问题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二十一世纪医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地改善。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生和临床医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的修炼已经成为临床医学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临床医生,医学生,研究生等群体在实践中如何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面对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如何找到医学中的真谛,发现医学中的科学问题,直接影响现代医学的发展。科学精神的培养与训练,人文素质的提炼与升华,将引领二十一世纪新一代医学工作者迎接医学科学发展的挑战。报告者长期工作在临床和科研的前沿,将用自身的经历,和研究生们共同探讨医学发展中的人文与科学问题。
  • 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Arabesque(I) 怪诞蔓藤花纹的传说怪
  • The Voice of the City

    The Voice of the Cit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