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坞建设
两年多下来,在激烈的竞争中,那一群孩子之间,也建立的深厚的友谊。
这些孩子,将来都会是琼崖各个民族的中坚力量。他们之间有了深厚的友谊,将来即使各民族之间产生冲突,他们也会顾念一下当初的同窗之谊吧。
柳正风想着,不由笑了。
公子执意办学的行为,在当时不为人们所理解,但是到了今天,很多有远见的人已经开始佩服公子的真知灼见。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繁忙的工作之中,公子还是没有忘记那三十多个眼巴巴跟随着公子前来琼崖的举子。每天晚上,公子都要将他们召集起来,一起学习探讨。或者学习圣人学说,或者写诗对词,两年讨论下来,这些举子们,都是眼界大大开拓。这其中,也不单单是公子的教训功劳。
宋代之后,游学之风渐渐消退。读书人最常见的学习方式就是将自己关在书房里,不见外人,埋头苦读。独学无友,学问其实很难有长进。公子给举子们提供了一个探讨的机会,交流之下,众人都有长进。
今年再次开春闱(本来应该是去年就开春闱的,但是由于两位君王相继山崩,所以就取消了,直到今年春天才本着皇太后五十大寿的名义,开了一次恩科),公子早就安排好,愿意再回临安赴考的,都早早安排船只,将他们送回京师。结果如何?竟然让整个京师都大吃一惊!回去赴考的二十八人,居然有十三人得中进士或者同进士!
要知道,这一届取中的,不过是二百七十八人而已!
这一下,公子名声立时大震。不知道的人也就罢了,知道的人,都不由自主将这个事情归到郦君玉身上。郦君玉……自己考中一个状元不稀罕,居然能够扶植这么多落第举子考中,真正不同寻常!于是,不用陈慎言再去游说,就有一大批落第举子,千里迢迢,主动跑到琼崖来了!
现在,学院真的是不用担心教师问题了。
可是得到了一堆喜报,公子的眉头却皱起来了。虽然知道这一批举子学问大有长进,却也没有料到居然有这么高的命中率。这样子,不引起朝廷的注意,都不行了。
柳正风却不担心。他以为,朝廷中,或者有人会担心公子自己建立派系这一问题,但是这十三人毕竟不是朝廷重要官员,都是要分派到全国各地去的。真正的有识之士并不会因此疑心公子、猜忌公子。
十三名举子考中的消息传到民族学院,激起了学生们更大的学习热情。原来,考个进士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我们学院里,就有这么多老师可以考取!那么,三年后,说不定我也可以考取!
当然还要提一句,去年秋闱,我们的李学明秀才得中了一个举人。本来今年春闱也可以去临安的,但是这李举人教书教上了瘾,觉得当个校长比当个进士更有前途,居然不肯去赴考。郦君玉自然高兴——这么多教师送走了,再送走这个校长,这个民族学院还怎么办啊?所以,居然不再苦劝。
其实像李举人这样脑子进水的人,还真不止一个。有好几个落第举子,编辑百工图书上了瘾,居然也都放弃了去临安赴考的机会。他们说:编辑这样的图书,功绩说不定可以直追孔圣人。那中进士跨马游街的荣耀,就让给别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