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穆半晌不语,他也知道赵云如说的是正理。自己确立这样一个措施,其结果,也只能是劳民伤财而已。对于澄清吏治,其实没有作用。片刻之后才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将这个制度,当作不确定的制度吧。对于那些民愤较多的官员,朝廷派专员专门彻查。只要一年查清一两个,那就可以杀一儆百了。”
“皇上,此举还是不妥。却不知朝廷如何判断地方官吏,谁的民怨较多?”说话的是梁尔明,“既然无法判断,那就如何决断彻查何人?”
“要判断谁的民怨较多,臣倒是有些主意。”孟丽君说话,“臣一直设想,在大元朝的重要城市乡镇之间,设立邮路。”
“邮路?”听到新鲜词汇,众人一齐看郦君玉。
孟丽君细细解释:“如今我朝商业发达,然而信息沟通,依旧非常不方便。商人外出经商,往往一年半载不能回还。家中惦记,却不知信息,无可奈何。所以,臣想,朝廷应该设立邮局,派专门的邮递员传递商人信件以及重要物件,甚至包括钱财,使家属与商人之间,及时得知消息;也使商人之间,及时传递消息。朝廷也可以在其中收取费用,此为一举两便。而我吏部与御史台,也可以设置专门信箱,收集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百姓如若有冤,也可以通过这信件传递,将情况直呈于政事堂,直呈于皇上面前。”
“即使有邮路可通,普通百姓想要直接向朝廷告状,也还是一句空话。”说话的是徐康,“且不说地方官吏,必定与邮路人员沟通,定期检查信件,截留与自己不利的信件;即使这信件能够传递给中央,中央又如何判定其真假?更何况,此法一开,吏部御史台,每日必定要接收大量信件,又哪里来这么多人手?”
“百姓如若真有泼天大冤,地方官吏即使截留,他们也会另外想办法。”赵云如沉思说话,“本地无法寄信,可以跑到隔壁州县去寄;寄给御史台不行,可以寄给他人转寄。只不过人手真成问题。不过这个措施建立,必定有利于威慑下属官员。”
“邮路问题……”铁穆思忖了片刻,对孟丽君道:“你先上个详细奏折来。如若花费不多,又可以解决一部分人口的生计问题,此举也是善政。”
孟丽君答应了。铁穆眼睛看着金声:“河北情况,到底如何?你们方才讨论,要如何解决问题?”
金声上前回答:“回皇上。如今第一要务,就是守好边塞,谨防蒙古,趁机作乱取事。臣等方才已经发文给河北卫指挥使王安国与熊浩两人,两人都是谨慎之人,必定会做好此事,皇上放心。第二件要务,才是平定暴乱的问题。臣等一致认为,要平定这次暴乱,非五万人不能成其事。而边塞官兵,不可轻动。要平定暴乱,必定要动用乡兵与禁军。如何调兵,臣等还在商议之中。”
“非五万人不能成其事?”铁穆怔住了,“这乱民,到底有多少人了?这情况,怎么如此严重?”
“根据前两天的战报,暴民号称有十万人。然而臣等估计,这个数目,多是虚夸。河北等地,人口数量本就不多。七八天时间,汇聚十万人口,根本不可能。估计最多也不过五六万人罢了。其中有战斗力的,不过一两万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