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春天,终于来了。这是一个非常温暖的春天。田野里四处散发着泥土的芬芳。麦苗已经开始抽出新叶了,如果蝗虫不闹事的话,初夏就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孟丽君已经要来了新的水稻品种。吴迹告诉说,这品种,成长期只要三个月。
试着种种看吧。说不定,还能够种植出双季稻呢。如果能够研究出什么杂交水稻就好了。走在田野里,孟丽君沉思着,思绪却飞远了。
后面跟着两个人,一个是依语,一个却是余有声。依语的注意力集中在孟丽君身上,而余有声的注意力,却集中在田野里。
这……河北的饥荒,也许就算过去了吧?
当初大家都叫着要围剿暴民的时候,这个主子却将赈济放在第一位。不过虽然是赈济,他的做法却与他人有些不同——他的做法,叫做“不赈而赈”,发布通告,组建“民兵”队伍。凡是加入“民兵”队伍的,每日给饭,还给一斤粮食,以养活家小。
要来这么多民兵有什么用处?人人都睁大了眼睛。这个主子却自有思路。先是叫这些“民兵”参加秋种。先组织种植的,是官地与无主田地。没有几天,播种光了。怎么办呢?河北也有不少大地主,现在主人还在,佃户却都跑光了,正头疼着呢。这个主子就与这些地主谈判,叫地主给拿出钱粮来,然后叫这些民兵来种植。当然也要小小敲诈一番,多出来的,那就拿来赈济给缺少劳力的家庭。
秋种很快结束。这么多兵,有什么用处呢?解散他们,怕他们去闹事;不解散他们,这么多人口,也养不起啊。朝廷给不起这么多军粮,何况是没有经过朝廷批准的。这主子却另外有主意。不知从哪里叫来了些商人,而且这些商人居然也看准了河北这块地,居然肯在这里撒钱。不过三个月功夫,要建窑的,要建成药作坊的,要建造纸作坊的,要建印刷作坊的,竟然来了二十多家。这下子,这群民兵又都有事情干了。
其中声势最大的,莫过于那个姓钱的商户,居然张贴榜子,大做广告,叫人帮忙摸河蚌!叫人帮忙捅蜂窝!秋天冬天的气候虽然寒冷,蜂窝虽然难捅——要冒险,但是只要有钱挣,谁不干?何况现在正是大家肚子都咕咕叫的时候?
但是河蚌、蜂窝到底越来越少。于是河蚌的价钱也一点点加上去,到后来,一斤河蚌,居然可以到钱商人那里换上十三斤大米!蜂窝的价格更不用说了,一个蜂窝,可以换上三十斤大米!过得两个月,钱多的不龟手药膏还真做出来了。不过那东西价格,还真高到了天上去。那钱多,全都用康家窑场里最好的瓷瓶装了,摁上楠木的塞子,送到临安去。少数孝顺了官僚贵妇,大部分成为脂粉店里的奢侈品。小小一瓶子,就抵上一头牛。这都是闲话,暂且不提。
其中还有一个姓宿的女绣户,来这里收购姑娘妇人的绣品和针织衫。这河北的大嫂小姑,只要肯做,都可以接上活。绣品还要有点手艺,那针织衫却是简单极了,只要有两只手几个手指的人都可以学会!余有声真想不到,这世界上居然有人这么聪明,想出这么简易的编制厚衣服的法子来!眼下就是冬天,那绣户收了去,投放临安,正是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