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也知道,梁尔明这么做,有他自己的理由。在梁尔明看来,外甥很重要,但是大元的法制更加重要。
“如果朕年轻十岁,朕一定会采纳梁尔明的意见。”退朝之后,将另外一个反对者廉希宪留下来,铁骑非常无奈的述说了自己的苦衷。这话一出口,廉希宪就吓得连忙跪下了。没有再多说什么,廉希宪就改换了态度。这样,政事堂四人,两人赞成,两人反对,铁骑终于保住了自己的孙子。但是这个结果,却是用一国之主的尊严换来的。
铁骑无声无息地叹了口气。接到昭华偷偷出门的消息,他就派人暗中跟着;果然,昭华到了湖广,先去见了王长虹,再去江陵县康家祖宅,见了正在祭扫的郦君玉。不用探听他们的谈话内容,铁骑就可以猜测到,昭华是代铁穆向郦君玉求救去了。想不到自己孙子竟然病急乱投医到这个地步了!铁骑不由暗暗有些怒意。
这绝对是病急乱投医。那个郦君玉,来历不明!铁骑绝对不相信,自己的孙子居然不知道这一事实!让这样的人接近自己,实在是很危险的事情!湖广的事情也罢了,因为他那时缺乏人手;而且是在饥荒之时,调查人的身份来历不容易!但是,郦君玉已经成为了解元,他的档案,花点心思就能找到!只要稍稍动一点心思,就能发现破绽!
但是他同时也暗中有些期待,也许,这个屡出奇谋的书生,能帮自己孙子解围?
可是,今天接到的消息,却是昭华单独回来,而那个郦君玉,居然自己回明州去了!
这能不叫铁骑生气?
只有一个解释:这个郦君玉,是个明智之人,不愿意卷入宫闱争斗。这本是一个纯臣的应有之举,但是此之前,铁骑却在心里有三分指望。三分指望破灭,铁骑纵然是明智之君,也难免有些恼怒。
另外,因为郦君玉的拒绝,铁骑也有了一些疑虑。这个人,看起来对自己的孙子,不是完全的忠心。否则,怎么会拒绝帮助自己孙子解围?
自己的孙子竟然识人不明,将希望寄托在一个不忠于自己的人身上,自己焉能不怒?
看样子,这个孙子,也不是最好的接班人选啊——铁骑有些疲惫的想,但是,更好的接班人选在哪里?
廉希宪却没有想到这么一件事情,竟然使自己的主子转过这么多念头。他只是在思考一个问题:郦君玉真不愿意帮助燕王殿下么?按照自己对这个人的分析,这绝对不可能。
当初如此凶险的情况,他都愿意主动以身代燕王殿下犯险,甚至差点送命;这一次,是燕王殿下诚意相邀请,他怎么会推托?此其一。殿下遇刺一案,已经朝野皆知,只要消息稍稍灵通一些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只怕别人都已经将他当作“燕王党”里的重要人物了。他这时候却来撇清,别人如何会相信?即使不参与,也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罢了。这种撇清,只可能造成他的“为臣不忠”的形象,反而使他自己处境尴尬起来——就郦君玉的赈灾策略来看,这个年轻书生,绝对是一只小狐狸,绝对不会见事不明到这般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