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66100000020

第20章 如何做到有念无住

修行,起初最大的困难是难以降伏杂念。怎么办呢?不仅是现代修行人,古代修行人也同样要面对这个问题。那么古人是怎么降伏杂念的呢?大家都读过《六祖坛经》,经中有“无念”二字。真正的无念不是没有念头,而是念念不住。既然是念念不住,有念又何妨?若有一念住其上,即是障道法。有念不住,即是六祖讲的无念。

如何做到有念不住呢?禅宗里有个词叫“七觉支”,它告诉我们修行的第一步是“觉念”,随时随地都要觉察到自己的念头。我曾经说过:第一秒——产生杂念,第二秒——觉知,还未延续到第三秒,杂念已经消失了。再产生杂念,还是这样去念念觉知。如果有了妄念未觉察到,说明心已随念头跑了,也即被念头所转,而未转念头。佛门里讲的“转念”“转变习气”,实际上只是一个觉知而已。

倘若做到了每个念头都能觉知,新的业障就不会产生。之所以又造了新业,就是因为心随着念头跑了,未念念觉知。所谓的“守本真心”,也就是在一念之间能觉知。“做得了主”也是一念觉知,“临终不迷”还是一念觉知,“悟”与“迷”之间同样是一念觉知。无论你属于何宗、何教,乃至修何法,在起步修行时,都是妄念纷飞,唯一要做的,就是把觉知训练出来。

通常大家都是把事情做完了才觉知,才悔恨。也即“事后诸葛亮”。佛教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你只要动了念头,就有了因。因延续之后,就会有果出现。凡夫是当因出现时,看不到未来的果。而觉者通过这一念的起因,就能看到未来的果。有因必有果。如果能在念头产生的同时,觉知也跟上,这一念的因就不会延续成果。因为这一念觉知就意味着没有把种子种进阿赖耶识。

通常大家不相信三世因果,但不会不相信昨天、今天和明天。实际上今天就是昨天的果,同时又是明天的因。大家今天之所以聚在一起,是因为昨天约好的。明天要到哪里去,又是今天决定的。今天是因,明天是果。上午为因,下午为果。前一小时为因,后一小时为果。你只要动了念头,就会有果。

至于果呈现的方式,完全由你的觉知来决定。因为我们的头脑生生世世形成了一种惯性,总喜欢围绕习气考虑问题。而在习气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未被唤醒。虽然有时它处于苏醒状态,但你又不会利用它。在座的都是几十岁的人了,几十年来都是用头脑思考问题,现在修学佛法还是用头脑去修。灵性的东西不是靠头脑修出来的。头脑只是灵性的一个影子,就如同水中的明月只是天上明月的投影一样。

曾经有人问我:觉知是不是本来面目?觉知不是本来面目,但也未离开过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即佛性)。实际上圣人与凡夫的区别只在一念之间,只在“觉”与“未觉”之间。“觉”即觉知。凡夫是随着习气走,圣人是由觉知带着走。

你什么时候把自己训练到能随时随地觉察到自己的念头了,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如果你还不能随时随地觉知自己的念头,即便师父教你一个方法,你用起功来也很困难。因为你整天都在妄念中度过,无法熄灭妄念。

就像一个生病的人要先把身体治好才能工作一样。一个妄念多的人,修法是修不进去的。只有先修掉妄念,上升一个台阶后,才能修法。降伏了妄念,才是修法的开始,才能借助一个法修下去。再进一步,才能入道。这就是禅宗所讲的三步曲:觉念、择法、修道。如果一上来师父就给你一个方法让你去修,你会感到无从下手。

过去在传统修学的这条路上,在师父教弟子修法之前,会先让他诵一部经或持一个咒。一般一部经要诵几万遍,一个咒语要持几十万遍。目的是借助诵经、持咒,把弟子散乱的心收摄回来。密宗先修四加行、五加行的目的也一样。过去的修行人在禅堂里一坐就是几年,不讲修行,只让你参话头,或者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因为你的心太散乱,再好的方法传给你,你也无法与这个法融为一体。

但现在的修行人都求快,巴不得一年、二年就能开悟成佛。好多人以为开悟或成佛后就大功告成了。什么叫开悟成佛?从最平实的角度讲,能觉察到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就算觉悟,能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就算成佛(此见是心眼见,非肉眼见)。

没有明心见性,看不清自己的习气毛病,不知业力所在,是很难下手修炼的。通常所说的盲修瞎练,就是指心眼没有打开前的修炼。如果心眼打开了,见到了自己的佛性,你的所想所做自然符合道。按宗下讲,明心见性后才是修行的开始,才能让生生世世的习气毛病一步一步地拔除。若按教下讲,明心见性后,修行就可告一段落了。

什么是宗?什么是教?宗是教的核心,教是宗的阐述与延伸。或者通俗点讲,宗是指实践,教是指理论,宗是灵魂,教是肉体。对于一个全面实修实证的人来说,必须既通宗又通教。有些修行人之所以宗上的功夫修不上来,就是因为教理上没有通达;之所以不能踏踏实实地修行,就是因为偏重于理,落到了口头禅上。

如果你在教上下的功夫多,你在言行上一定很浮。如果你在宗上钻得很深,就不太乐意出去弘法利生。因为从教上看,每个众生本来是佛,个个圆满。从宗上讲,虽然每个众生的佛性都是圆满的,但他生生世世的业力、习气把佛性的力量吞没了,纵然有佛性也找不到,如同没有。

六道众生确实都有佛性,我们的佛性与释迦佛的一模一样,绝对没有差别。无论你修与不修,都与佛一样,不多不少。修到最后,你会发现什么也没有修。你说你修,并不比佛多一点;你说你没有修,也不比佛少一点。但是没有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折腾”,你就不知道自己原来与佛一模一样,不多一点,不少一点,修与不修都没有区别。修行是从不能修到能修,再从能修到不需修。实际上就是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修行就是走过程,感受过程。最终的,就是最初的。

但是就目前来讲,你敢承认你是佛吗?从本质上讲,你具备了与佛一样的本性,佛有的,你也有,可是你不会用。而佛没有的,你还有。有什么呢?有业障,有贪、嗔、痴、慢、疑。

当你能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后,按一个方法修下去,入了道,最后还要从道里走出来,目的是为了让道起用。佛教讲“开智慧”“解脱”,实际上就是为了生妙用。否则,那些不信佛的人看到我们这些信佛的人既不会做人,又不会做事,怎么会对佛法生起信心呢?大家要真开了智慧,为什么不会做人做事呢?心里都想开智慧,但成果并未出现。这就得问自己一个问题了:方法对不对?方法若对了,再问:心态对不对?心态是根本,方法是枝末。正因为抓不住根本,才依赖枝末。但是,要想开智慧,必须把握根本。把握了根本,也就把握了枝末。因为枝末是从根本里延伸出来的。

你们好多人都是在城市里长大的,没有到农村去看过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在好几米长的藤子上长着一个西瓜,小孩子晚上去偷西瓜,看不到西瓜,就抓住藤子“顺藤摸瓜”,从枝末找到根本。虽然是枝末,但也是从根本上长出来的,与根本原本是一体。当心没有降伏的时候,真的也是假的;当心降伏以后,假的也会变成真的。

“一切唯心造”是对大修行人而言,初学佛者根本达不到。所谓“唯心造”是因为降伏了心。所谓“被物转”是处于起心动念的阶段。一个人妄念多,心散乱,与他从事的职业、所处的环境有一定关系。一个刚学佛的人,环境对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过去、现在很多修行人都要找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去修行呢?因为面对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红尘,他无法当下切断六根,只能通过清净的环境来切断六根。

无论你是处于清净的环境,还是处于纷繁复杂的环境,刚开始所要做的,都是把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看得清清楚楚。什么叫动?什么叫念?动是指波动,在止的基础上荡漾了一下。念是延续的意思。只有让念头由粗变细,由细变无(念是粗,动是细),你的内心才会变得如同一面平静的湖水,清澈见底。

之所以你无法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因为你没有完全放下自己的身心。怎样才算把自己的身心完全放下呢?当你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到这件事情上,不再想其他事。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杂念就会逐渐减少。

另外,一个人的念头多,与没有放松也有一定关系。实际上把两条腿盘起来是最好的放松方式,而且能持久。绕佛、散步虽然也是放松的方式,但不持久,时间一长,就容易使身体绷紧,产生杂念。你说盘腿很累,那也是因为你不能完全放松自己的身体,只能通过睡觉来放松。

过去的高僧大德们不需要睡觉,都是通过盘腿静坐,完全放松身心而得到休息。只有身心完全放松后,才能察觉到微细的念头和刚刚荡漾而产生的动。动,对修道来说并不可怕,因为它还没有力量形成因,也就不存在果。一旦念头产生,就构成了因。因是种子,既是种子,早晚有一天会发芽、开花、结果。

有些学佛的人总担心:头脑不思考问题,是否会越来越迟钝?实际上恰恰相反。一个人反应慢是由于妄念多,太散乱。如果平时不考虑问题,一旦出现事情,就会和这件事情紧紧地扣在一起。如果总有杂念,思想就会顺着杂念溜走,哪怕是一两秒的开溜,你对眼前事情的处理也会变得缓慢。

过去修净土的人为了不散乱,通常采用金刚念佛的方法,嘴念出声,进入耳根,再渗透到心灵。完成金刚念、金刚诵后,会上升到另一个台阶,即瑜伽念、瑜伽诵(默念、默诵)。因为这时耳根已经降伏了。为什么古人教孩子念书要大声地念,高声地朗读呢?就是为了通过耳根渗透进心灵,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大家之所以学佛修道这么久,还没有亲身感受到什么是道,根本原因就是心太散乱,连半分钟的一心不乱都不曾出现过。哪怕是出现了半分钟,也完全可以体会到古人所讲的万物一体是什么感受。有了这半分钟的感受,下次用功时,就能回忆起这半分钟的感受,并再次走进去,将这种感受延续下去。这就是记忆的作用。经历过一次就会有记忆,下次再经历时就容易了。

造化为什么给了我们记忆?就是为了让好的事情延续下去。因为你有记忆,就会把好的东西带到未来。但是世间上没有完美的事情。既然有记忆,同样,坏的东西也会带到未来,带到生生世世。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宗教都不让信徒做坏事的原因。只要有记忆,就会带到临终,带到来世。

基督教讲,临终时上帝会审判你,实际上是自己审判自己。临终时,这一生所有的经历都会一幕幕地浮现。之所以你现在有福报或者有报应,都是你自己前世种的因,你把过去的好事坏事都带到了现在。这就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除非你像刚才所讲的:觉念,修道,再走出来(超越了五行,跳出了三界),才不受世间规律的束缚。从道里走出来,就超越了五行,不存在记忆与非记忆。“洗业障”就是把头脑里过去输入的不好的念头清洗掉。

好多学佛的人说最好不要有记忆。实际上记忆也是一种享受,看你怎么用。入道的感受,哪怕是一分钟、半分钟,下次用功时同样还会出现。如果你真的有心修炼,这种感受随时都会出现。只要出现一次,下次还能捕捉到。几次三番下来,你就能随时捕捉到,你也就随时都在道中,随时都能修道。有“记忆”就能捕捉“道”,这个方法是不是很好?但是掌握了这个方法,也未必能管住你的习气毛病。只有八地的菩萨才能念念入道,才不需要“善护念”。

如果你真的渴望入道,七天就能掌握这个诀窍。古人有七天就开悟的。那是因为通过记忆捕捉到感受,七天中通过无数次的进进出出,把方法掌握了,几天就把四禅八定走完了。不一定是从一禅、二禅、三禅到四禅,四禅八定可以在刹那间走完,佛经中把它叫做“狮子迅三摩地”。目犍连尊者进入狂龙的鼻孔,就是用了这个方法。因为用的是心念,而心念超越了时空。过去大家认为光速最快,现代科学证明:念头的速度是光速的几亿万倍。

你们住在这里,如果细心观察,会感觉到在很远的地方放炮,你屋子里的玻璃也会震动。因为空气是一个整体。当你修炼到和宇宙融为一体,就能与六道众生沟通。但是,因为你的心太散乱,把自己和整体(宇宙)隔离开了。

记笔记很容易养成思想集中的习惯。因为一打妄想,就记不住,跟不上了,甚至连续不下去。只有思想高度集中,才能把对方的话原原本本地记下来。

密宗对治散乱是用训练呼吸的方法:深吸一口气到丹田,停住半分钟,既不呼也不吸,慢慢地捕捉这种感觉。一天训练几十次,很快就能捕捉到入定的真实感受。因为快入定时,也是不呼不吸。

入定时,如果突然有个动静出现,会感到心脏像被掀动了一样,像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一样,这是正常现象。

同类推荐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是诞生于明万历年间的一部奇书。在这部书中,洪应明以一位通达人生智慧的成熟之士,用他精微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旷达高远的智识,将儒家的自强不息、佛家的宽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脱玄妙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回味无穷的入世出世的方法体系,并且以其对于中国几千年来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的精确总结和有力诠释而历久弥新。虽然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幻,却始终让人品味不尽。问世以来,更是得到了“急功近利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智膏”的极高评价。为一部集结了中国古代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大智慧大学问的经典著作,《菜根谭》更是给世人带来了无穷的思索和无尽的收获。虽然现代人与……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彻人的心性;“禅”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欺、自怨、自慢和自我枷锁,然后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翱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再粉碎自我。《一日一禅(超值金版)》所撷取的佛学故事,篇篇隽永,字字珠玑,每个故事就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汪沁心的泉水,一把理解现实人生的钥匙。以禅养性,以禅修身。旨在帮助你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明灯,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 鸿爪雪泥:袁志鸿修道文集

    鸿爪雪泥:袁志鸿修道文集

    北京东岳庙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的北侧,原是道教正一派在中国华北地区的第一大丛林。2008年5月3日,在党和政府的推动及支持下,北京东岳庙作为道教活动场所正式登记开放。庙内保存了大量各具特色的道教建筑和历代碑刻,对研究中国古代道教以及玄教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该庙已建立起了北京民俗博物馆。
热门推荐
  • 傻王狂宠神医妃

    傻王狂宠神医妃

    凌楚楚见过最黑暗的世界,几乎体会过世间所有痛苦,她不相信爱恨,只在乎得失。物竞天择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回到陌生的古代世界,她仍然奉为圭臬。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底线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直到他闯进她命里,像一道光照亮她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善良。原来最初的心愿,是天下太平。【黑心女帝慢热洗白成长史*q群784542960】
  • 修真大仙成之路

    修真大仙成之路

    一个吊丝步入清华偶遇校花9班争云谁与争锋大地之脉远古重现战天战地无人能敌天道不仁地球修真定当重现
  • 幼儿园的茜茜

    幼儿园的茜茜

    幼儿园大班小女孩茜茜,在快要进入小学一年级前发生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关于幼儿园老师布置的小任务完成的怎样呢?怎样快速识字和做阅读呢?兴趣班上的顺利吗?遭遇了哪些闹心又有趣的事呢?本小说记录了茜茜的成长经历,她的父母对亲子教育的认知成长,希望给处于幼小衔接时期的爸爸妈妈们一些启发!
  • 绿茵修仙

    绿茵修仙

    当进球也能修仙的时候,晨风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恭喜你,进球了!等级达到10级,进入炼气期!”至此,晨风踏上了绿茵修仙之路!
  • 蜜恋百分百:我的青梅有点烦

    蜜恋百分百:我的青梅有点烦

    新书《世界欠一个你》她心甘情愿为他浪费整个青春,为他付出一切,直到累到再也站不起来的时候,她才学会慢慢的忘记他。订婚的那天,他来了,但是她知道他不爱她。“冷璟唁,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后悔爱过你,如果可以重新开始,我再也不要爱上你了。”
  • 寂灭天决

    寂灭天决

    天元大陆千年前一名天赋绝伦的修士青帝与脱离控制的魔道分身蚩尤经过一场旷世绝伦的大战同归于尽,但两人不灭的元神却又转生在之后的千年岁月进行无休止的战斗,八次转生之后,青帝的元灵被魔帝的力量死死压制。青帝分离自己的元灵化为若干灵种将希望寄托给后辈,而茫然不知的魔帝进行最后一次转生,即将九九归元融合九世力量以最强姿态荼毒这个世界。而此刻泰山顶上一道巨大裂缝,将来自地球的灵魂拉入异世,九劫灭空,这些承载着天元最后希望的种子能否阻止世界濒临的破灭?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喵公主嫁到,殿下请俯首

    喵公主嫁到,殿下请俯首

    是偶遇风靡风洛学院的第一大校草,还是被最美的新生温柔宠爱来的更加激动人心?一个妖精遍地,到处行走帅哥的猫妖学院,让人怎么能安心读书?迟小米顶着激动的桃花眼,转学过后就没过一个安生日子。话说,那个妖精,就算你长得帅也不要随便夺走人家初吻好吗?喂,说你呢!喂!是说我吗?紫色的眼眸回转倾城的俊颜,无限深情的开口说道:亲爱的,喵一个~
  • 天命少女为何自闭

    天命少女为何自闭

    论穿到奉自己为祖宗的豪门怎么破?穿到豪门不可怕,竟然还是豪门处处遭人陷害的小养女???下川挠秃头也想不明白,一个小小的养女,背后有大大的来头!她探古墓,收小弟,还有黑猫为伴!穿到王府当别人家的小妾?不不不你想多了,我来这里就是为了当大佬的!更何况下川本就是大佬。(文内涉及多个位面,非快穿,作者三观超正,内容包你满意,爽文,速入坑!)
  • 元史

    元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