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66300000034

第34章 佛法只为利益众生而来(1)

问:作为一个修行人,您一生想实现的目标是不是都实现了,还是有更高的目标?

如果有,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

师:我的目标还没有实现,还没有付诸行动。现在我只想好好地学习,充实自己,将来有机会再出去传播佛法,把自己的所学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众生。如果没机会,就待在寺院里修行,自己受用。做事要看因缘成不成熟,外在的条件是否允许。现在我每天接待来访的信众、客人,领着寺庙的僧众修行,也许你们认为我已经开始传法度众生,但在我心里这些都不算,我还没有准备好。现在我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如果能在藏经楼学习五年,那是我的福分。但是,我也会顺其自然,随着社会的需要做些利益众生,完善自我的事。

问:您是不是认为像星云大师那样全世界弘法,可作为您未来从事的一项佛教事业?

师:僧人要走的都是传播佛法、办学育人的路。民国年间,太虚大师二十来岁,他不在禅堂里打坐,而去创办佛学院,当时的老和尚拿着拐棍把他的头都打破了。现在大家发现,太虚大师当时创办佛学院是最明智的选择,如果没有佛学院,佛教现在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当时年轻和尚在禅堂里盘腿打坐,热血沸腾,根本静不下来。太虚大师看到这种情况就创立了佛学院,把那些热血沸腾的小和尚全部集中到教室里去学习。结果现在佛教界的泰斗,多数都是从他当年创办的佛学院里出来的僧才。

中国最早的佛学院是武昌佛学院,在1920年创办。闽南佛学院是在1922年创办。这是太虚大师创办的两个最早的佛学院,因为文化大革命,佛学院被迫停了近三十年,宗教政策开放后马上恢复了。

问:从一个修行人的角度来讲,您把自己的实证功夫修到相当的高度,然后再入世弘扬佛法。而有些法师一开始就入世。是不是他们修证的功夫有所欠缺?

师:我不这样看。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修行,都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环境里,针对自己不足的一面在修。并不是关起门来,盘着腿就叫修行,这是小修行。大修行是直接入红尘去面对人,面对事,而不被其转。我们是没有这个能力去转人转事,只能坐在禅堂里把自己的定力修得坚固一点,然后再出去。我们是先关门,再开门。而他们本身就有这个定力,不需要关门,直接就开门。佛教讲,开门是为了关门,关门是为了开门;入世是为了出世,出世是为了入世。他们能够一步到位,积极入世,也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出世。

问:是不是不管修什么法门,最后都要闭关?

师:并不是关起门来就是闭关。何为闭关?佛教讲关闭你的六根,不被外境所困所扰所羁绊,这才叫闭关。现在我们都狭义地理解闭关,以为关起门来就是闭关,即便把自己关进关房,关不住心,又怎么能叫闭关呢?我们每天出去做事,接触众生,眼耳鼻舌身意不被外界的人事物所干扰,这才叫做闭大关!

问:但是,在闭大关之前是不是要先闭小关,才能把自己的六根收摄住呢?

师:如果你的功夫不够,还是先闭小关。如果功夫够,一步到位,直接闭大关。

问:按您所说,服务大众是人生的最高意义所在,那么修证到明心见性的层次,算不算是人生的重中之重呢?

师:服务大众必须明心见性,没有明心见性,会给大家导错航。佛教提倡修行成就后积极入世,并称之为菩萨再来。没有成就做利益众生事业的人,只能叫发心菩萨。

问:您修行到这个境界,如果今生的尘缘已了,您下一世会选择再来,还是在不同的或更高的境界安身立命呢?

师:呵呵,我还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只想好好学习,充实自己,有机会就做一点事,没机会就在庙里美化寺庙,净化心灵。

问:佛教算是受苦的宗教,道教是一种享乐的宗教,两种教育不一样。佛教主要是避免死的痛苦,所以首先要穿透生死,把生死完全打通打破,是不是这样?

师:没有这个说法,所有的宗教都是为活人服务的,只是由于我们自身的素质不够,把宗教理解偏了,甚至扭曲了,所以有一种佛事专门给死人念经做超度。实际上佛法是为活人服务的,对死人的服务只是顺手捎带。如果活人都不能受益,让死人受益,又有什么意义呢?

问:佛教的根源是不是在于释迦牟尼佛要穿透对死的恐惧?

师:他成道不是源于对死的恐惧,而是悟到了有生就有死。我们知道为什么活着,还不知道如何死去。死是一种什么状态?要到哪里去?带着这些困惑和疑惑,佛祖立志探索,一路走来,终于悟到,明白了,从而创立了学说,创立了宗教。实际上宗教是文化,是生活,是让人活得更明白,死得更坦然。

问:您个人现在对死怎么看呢?

师:如果你真的悟到了死的那一半,或者已经探索到死的那一半,就不会再畏惧生死了,因为你已经掌握了,学会了如何生,如何死。修道就是要掌握如何死这一部分。但是我们现在学的都是如何活这一部分,死的那一部分极少人去思考,去学,去研究,去探索。

问:……(录音不清)

师:我们评论一件事,总喜欢把它定位为对或者错。一件事能让人受益,让人度过痛苦期、危险期,它就是对的。也许过了这个时间地点,它可能就是错的。一个道理、一个方法、一个工具,不可能永远都用得上。就像船一样,过了河就没有价值了。爬山的时候你还在找那只船,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当下它的存在确实有意义,确实发挥了作用。要活在当下,用在当下。

问:永嘉大师曾经说过“梦里明明有六趣,醒来空空无大千”,他讲的是佛法的空性。您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这句话的精要在哪里?

师:这是实证功夫的境界,这时候他已经超越了生死,而且由这个层次到了另外一个层次。我们所谓的有生有死,是在这个层次;过了这个层次,就没有生没有死了。为什么没有生没有死呢?因为他已经与万物融为一体了。就像一滴水一样,它是孤立的,所谓的修行,无非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让这一滴水回归大海,一旦回归大海,就回到了它的源头,就没有生没有死,没有六道轮回,没有三千大千世界了。如果让它始终保持一滴水的状态,它很容易就干涸了。如果你想办法让它回到大海,它就不增不减了。它只是在不同的时空,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

问:那么,这一滴水当初是如何从浩瀚的本体中脱离出来的呢?第一念的无明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无明呢?

师:你不能叫它无明,也不能叫它智慧,只能说它是一个东西,各个宗教都给它定了不同的名称。这样一个东西,到了无明里面,它就变成了无明;到了智慧里面,它就变成了智慧。虽然它变成了智慧,变成了无明,但是,进入无明,它还包含了智慧;进入智慧,它还包含了无明。它什么都涵盖,环境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当这个环境消失,它又回归到它的本来面目。

问:那么我们这一滴水为什么要从浩瀚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本体中脱离出来呢?

师:我们的存在和出现是为了起用,它必须介入到身体里面才能起用。如果人不动念头,它不会来;动了念头,它才来。

问:这个浩瀚的世界从这个不生不灭的本体中涌现出来,这都是心中的幻想。那么,为什么它要涌现出来呢?这个体是不是就像老子《道德经》里讲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因为它比较寂寞,所以心生万物,创造出这个万千世界来?从佛法的角度可以这么理解吗?

师:也可以理解为寂寞。是娑婆世界的规则需要它来扮演这个角色,因为人在娑婆世界要演一场戏,必须有这个东西的介入,没有这个东西戏演不下去。如果不在这个时空演这场戏,就不需要它的介入,可能在另一个时空,它又以另一种形象出现。总之,它在规则内,是本来面目,是佛性,是道的显现。

问:是不是佛法所说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同时存在,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

师:对。在不同的时空,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问:只有在证悟的时候才能了解,是不是这个意思?

师:它不是一种意思,而是一种身心的感受。比如我们早上醒来,脑袋还没有开始思考问题,念头还没有出现,身体还没有动,在那一两分钟里,你会觉得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感觉不到肉体的存在。过了一两分钟,头脑开始思维了:现在几点了?今天有什么事要做?……念头接二连三就来了。我们修到某个阶段,非常类似刚刚醒来的这种状态和感觉:有身体,但感觉不到身体;躺在床上,感觉不到床;盖着被子,感觉不到被子。因为那时候头脑还没有产生作用。当头脑一产生作用,你就从另外一个世界回到这个现实世界,就听到外面车水马龙的声音,烦恼也随之而来,什么都来了。

我们修禅定在某个阶段必须达到这样。这样究不究竟呢?这样是究竟,但不能起用。要想有用,必须从这种状态里走出来,达到一种什么状态呢?你坐在这个地方,感觉不到桌子凳子的存在,自己身体的存在也感觉不到,只有一个灵明的觉知存在着,人家叫你,你听得到,外面的马达声、刮风下雨声你也听得到,什么都听得到,需要做事的时候,马上就会有个想法、方案反应出来,需要什么就反应什么,什么都有,什么都没有。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比前面的境界还高。这两种境界都靠实证,跟理论上的悟没有关系。

前面的那种禅定可以说是一种享受,但不能起用,要起用,非后面这种禅定不可。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修到一定程度就停留在禅定里,像个傻子呆子一样。他有定,但没有转成用,一旦用就乱了阵脚,因為缺少实际的操作训练。所以一定要出来做事,否则只有定,没有用。

问:您刚才讲的大定状态,比如说您现在跟我们交流,您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但您的觉知是存在的,这就是大定吗?

师:对。有两种人最容易达到这种状态,一个是从政的人,一个是从商的人。最容易进入误区的是搞艺术的人,他往往处于自我之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十个人跟他说话,他只能听到一个人说的话,其他人说的都听不见,他的眼里只有一个人。但是从政从商的人,前面十个人,他可以看到十个人;一百个人说话,他可以听到一百个人的声音。

问:搞艺术的人的那种状态也算是定吗?

师:也算是定,但是一种小定。过了这个阶段就会有一种大定——和万物融为一体。

问:刚刚醒来时那两分钟的定是艺术家的定,而政治家和商业家的定就是您刚才讲的大定?

师:这两种人最容易入道,他们所有的神经都随时在活动。而艺术家只有那一根神经是活的,是开放的,其他所有神经都是死的。修行得道的人,他的神经和政治家的神经是一样的,他们的警觉程度是一样的。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人,你喊他,话音还没落他就应了。可是有的人你喊他好几声,他还听不见,为什么呢?一部分人是走神了。一部分人是他的神识还在沉睡,没有苏醒。一个从政或从商的人,他的神识是清醒的,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商场上,都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常听人说:“这个人修行好啊,有定力,你喊他,他都听不到。”其实这只是小定,可是一般人不懂,以为这个人处在大定之中。如果大定是这样,修得像个傻子一样,还有什么价值?修行过程中的确会出现这个阶段,这也叫沿途风光,但很快就应该过去。修行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境界都叫沿途风光。什么叫境界?就是现象。什么样的现象?生理的反应和心理的反应。如果你一留恋,一停留,就没办法再前进了;你不停留,永远都在进步。

问:按您刚才所说,在凡尘中是修大定,是真正的禅定。但我们在凡尘中有很多工作和责任,本身又没有定的功夫,身心老是向外奔窜,很难在修行上有真正的提高。那么在时间上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和安排好入世和某个阶段出世的静修呢?

师:在社会上工作,要思考和处理问题,要应酬,这个过程确实会消耗我们的体力和心力,扰乱我们修行的功夫。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超过极限,透支了,身体这个工具就不跟你配合。你的心力跟不上,修行也会变得缓慢,甚至出偏差。一个人要想修道、悟道,身体必须非常健康。身体好,精力气魄足,才不会被境转;身体不好、气虚、神不全,被外界的人与事一干扰,就乱了方寸。身与心任何时候都是一体的,既然一体,就要在身心上同时下手,同时转化它们。你们学校里是不是经常有些灵修课?

答:有!主要是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但相对来讲,基督教的会多一些,佛教的比较少。以我们商业的眼光来看,这完全是一个可以开发的市场。因为佛光山在北美非常兴盛,但在欧洲没什么影响。

师:佛光山已经做成一个品牌了。佛光山出去弘法的,相当一部分是经过培训的信徒,这也开了在家人讲法的先河。东华寺未来的计划是:把修行的场地分成三个。一个是四众的,无论在家出家、男众女众,只要是初级的,都在同一个地方修。达到中级水平才分出家在家、男众女众,分开来修。最高级的也在同一个地方修。如果你认为男女在同一个地方会扰乱你修炼,你就不要待在这里。因为你将来出去弘法要面对的,也是男女二众。现在你就没有定力,将来出去弘法也一样没有定力。所以我们东华寺修炼分三个地方。

同类推荐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倒一杯清茶,掬一捧阳光,听圣严法师讲禅,做一个境随心转的圣人。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圣经旧约的故事:出埃及记羊皮书

    圣经旧约的故事:出埃及记羊皮书

    本书将《上帝创造世界》、《伊甸园》、《偷吃禁果》等流传数千年的圣经故事,用简明通俗的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展现圣经故事的精髓。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修行在人间:精进

    修行在人间:精进

    本书分为调适生命之道、修行之道、君子之道、幸福之道等四卷,所谓“道”即指方法或道理之意,举凡人生各种场合的应对方法和思考理路多有涉及,如谈学习、谈生活、谈交际、谈家庭、谈修身养性等,将佛法见解与日常为人处世相融合,实用性颇强。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妖武圣帝

    妖武圣帝

    神龙转世重生,为救心爱之人,踏上逆天之旅,征战万界天骄,续写一代传奇...
  • 历史不忍细看:世界史

    历史不忍细看:世界史

    《历史不忍细看(世界史)》搜集了54个让世人迷惑不解或有所误解的世界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包括耐人寻味的史料、不忍细读的残酷,以及令人惊讶的谜团。既有震烁古今的大人物、大事件,比如亚历山大大是被毒死的吗?拿破仑是死于疾病,还是死于谋杀?希特勒到底有没有在柏林自杀?又有一些看似渺小,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且颇具趣味性的小片段,比如喝酸奶能延年益寿是个谎言?古希腊雕塑为什么都是裸体的?近代的欧洲人为什么喜欢戴假发?《历史不忍细看(世界史)》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文笔轻松,内容丰富,可读性十分强。确认过眼神,你与世界之间还差一本《历史不忍细看(世界史)》。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眷属

    眷属

    木槿本以为一巴掌拍到的是个流氓,谁知道这个流氓居然准确的叫出了她的名字……诶,导演,这个剧情好像不太对!只听说小人与女子难养,没想到薄清寒这个大男人也须眉不让巾帼。看着要身材有身材,要脸蛋有脸蛋的男人,木槿觉得自己如果不扑一扑的话,真是暴!殄!天!物!啊!
  • 退一步海阔天空

    退一步海阔天空

    到底是发生了什么,让上帝给我们安排了不想要的生活?Gabriella的人生充满着悲剧,比如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抛下她独自一人,去向成谜。丈夫去世后,她和儿子搬回童年时候的家——远离世间喧嚣的小村庄里一所建在海边悬崖上的房子。随着她解开父母的失踪之谜,她的儿子开始了一场改变一切的信仰之旅。她会抛弃怀疑,选择信任上帝吗?在她的决定里,她的儿子又起到了什么作用?《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一部信仰构建小说,许多读者反馈说受书中启发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喜欢励志类小说的你不容错过,赶快下载开始阅读吧!
  • 美人持刀

    美人持刀

    坑蒙拐骗成了当朝第一女驸马都尉的庄柔,现在只想琢磨一件事,什么时候才能把小郡王拐到手。而一肚子坏水的小郡王发现,自己已经被人虎视眈眈的盯上了。他忍不住摸了摸脸,“本王这么一朵娇花,难道要惨遭毒手了?”
  • 忽闻远古有歌来

    忽闻远古有歌来

    先人在一次次黑暗的动荡中带领我们走向光明,那些以为被遗忘的故事和人儿,只是不曾被传唱。当再一次面临黑夜的时代,那些埋在灵魂深处的歌谣,终将还会再想起!歌谣里有我,我们,他,他和她们的故事。
  • 成就你一生的处事智慧

    成就你一生的处事智慧

    内容简介:人生处世,对他人要擅见其长,不拘于其短;对事情能总揽全局,不舍本逐末;在大事上能够坚持原则,分清是非,顾全大局,头脑清醒,遵守道义,抑恶从善;在小事上则不过多计较,不小题大做,宽容大度,顺其自然。《成就你一生的处事智慧》从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如何生活、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处理自己的消极情绪等方面着手,希望读者从本书中找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