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81300000015

第15章 真情之道,亲情无价(1)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南怀瑾先生说: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父母的养育之恩,恩重于山,深于海,几乎不可量。毋庸置疑,没有父母的苦心培育,就没有现在的我们。再有,世上有种痛,它叫“子欲养而亲不待”,其不可承受之重,不言而喻。所以说,人生中,我们应当懂得孝悌之道。须知,孝敬父母,珍重亲情的人生,才是完满幸福的人生。

再者,须知人间真情之得来,几乎无不与家庭有关。因此,不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子女,抑或是对爱人,我们都应当有一定的合理的态度与方式,方可得人间之真情,日日体味生活的真味。那么这其中的真情从何而得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梁先生的观点与经历,并从中收获一定的启示吧。

为孔孟之道讨个说法

梁先生语录:

你把吃人礼教和孔孟之道作为一事,岂得谓平?如若孔孟之道就是吃人礼教,吃人礼教就是孔孟之道,则数千年来中国人早被吃光死光,又岂能有民族生命无比绵长,民族单位无比拓大之今日?

历史上有一个轰动全中国的运动,那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有唤醒民族革命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这场运动的提倡者们都认为封建礼教有吃人的本质,而孔教的核心便是封建礼教,因此,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掀起了一场狂热的批孔运动——“打倒孔家店”。

代表人物陈独秀说:“独尊孔氏,则学术思想之专制,其湮塞人智,为祸之烈,远在政界帝王之上。”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孔孟之道的误解之深,厌恶之深。

后来***评论孔教说:“锢蔽其聪明,天阏其思想,销沉其志气,桎梏其灵能,示以株守之途,绝其迈进之路。”话里话外,无不透露出对孔孟之道的批判。

梁先生疾呼孔子有功有过,不可全盘否定。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孔子提倡的礼乐之道在梁先生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下是极为被批判的,时至今日,也常为人所诟病。但是,孔孟之道中的礼教与近代的“吃人的礼教”是不等同的。在这一点上,梁先生认为,类如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者皆出自后儒。也就是说,近代所谓“吃人的礼教”并非是孔孟之礼教,而是礼教后来发展的模样。换句话说,孔孟之礼教,有它独到的好处。且不说他对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就从眼下看,它仍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而孟子的民本思想也是对孔子之“仁”的继承。在“仁”的核心中,孔子以孝悌为根本。可见,孔子对孝悌之道的重视。生活中,特别是在当今这个以声色名利为重的社会中,这对那些看轻孝悌之道的人来说,不正是一面明镜吗?

梁先生独能生命化孔子,因为他懂儒家的精华。孔孟之道中的礼教,事实上不是近代“吃人的礼教”。孔子所强调的“礼”与“仁”,不是一种行为上的束缚,而是道德上的要求。因此,梁先生疾呼:儒家不是宗教,是道德。因此,作为后人的我们,要继承的是孔子的“活的礼教”,特别是其“仁”之本——孝悌之道。

关于孝悌之道,孔子曾告诫弟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如今,这些句子不依然是能让为人子女者不断反省自己的良言警句吗?有多少人会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要掩卷自责,又有多少人喜乐忧惧一股脑儿地涌上心头?可以说,这些话无时无刻不给人以情感的激发和人性的启迪。

人生于世,我们当时时谨记孝悌之道,做一个孝顺的人,方不枉为人。若不然,麻雀尚能反哺,何况是我们人类呢?又何况是21世纪受过现代文明教育的人呢?

人生中,我们也应当本着客观的眼光去看孔孟之道,去评价孔子的礼教思想,将孔孟之道的精华部分,特别是孝悌之道,作为自我修持的明镜,做一个懂孝悌之道、有道德的人,这样一来,才能享受无价的亲情带来的天伦之乐。而这,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伦理本位,孝悌为本

梁先生语录:

中国文化原来是起于家庭,它就是“孝悌慈和”。

当年,梁先生送给毛主席一本书,叫做《乡村建设理论》。在这本书中,梁先生针对“中国的社会贫富贵贱不鲜明、不强烈、不固定,因此,阶级分化和对立也不鲜明、不强烈、不固定”的情况,提出了“伦理本位”“职业分途”八个字。

梁先生认为,所谓“伦理本位”是针对西方人“个人本位”而言的。西方人讲自由、平等、权利,动不动就把个人的权利放在第一位,借此分庭对抗。但中国不是这样,注重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

从社会伦理学角度上看,“父慈子孝,还有兄友弟慕,夫妻相敬,亲朋相善”等,都是“伦理本位”的内容。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它们是指导中国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原则。社会注重明确的分工,人也一样。比如在家庭关系上,这样的分工就更明确。例如我们一旦来到人世间,慢慢就需要扮演各种角色,从子女开始,再到兄长、姐妹、父母等。而“伦理本位”所要教会我们的是,给我们以明确的义务与责任。譬如,为人子女者,最基本的任务莫过于孝敬父母,除此还有尊敬兄长等。人人都有自己的义务,人人都应当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义务,进而“本着自己的义务去尽自己的责任,孝家庭,也孝社会”。

大家都知道,儒家正是“伦理本位”的规范。而在“伦理本位”所有内容中,它尤为强调孝悌,并且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对此,梁先生是深表赞同并且力尽推崇的。

“我们有好的心理,自然发出来好的生活。许多好的生活,亦即许多好的事情,我们最眼前的人,就是父母兄弟的事情。”的确,从我们落地,到我们睁开双眼看世界,最先看到的人,还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如若我们想要用心地去创造美好的生活,首先就应当用心地和最眼前的人快乐地生活,不然,最眼前的人我们都无法相处好,不能真情相待,何况是茫茫人海中其他的人呢?关于这一点,梁先生也持以同样的观点,他说:“如果对最眼前的人,最当下的事情,不曾弄好,其他的事情也自难说了。我们不愿作好的生活则已,若要作好的生活,则当然从根本的地方作起,从眼前开端。”

而最眼前的人,与我们最密切相关的人,是父母。不言而喻,“故人的生活,即应从孝悌开端”。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能诚心诚意地对父母行以孝悌之道,才能让自己处于一个和气、幸福和快乐的环境中,这样的生活是充满人间真情的,而拥有这样的生活的人,才算是真正体味生活真味的人。对此,梁先生将孝悌看成是一种很柔和、很好的行为,他说,这样的行为,“仿佛是先把自己化成一团和气”,由此层层推进,“然后把家庭化成一团和气,以至把社会、国家、世界化成一团和气”。

可以说,不懂孝悌之道,不能以孝悌为本的人,是难以体味生活真味的。试问,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养父母没有真情,“我们敢断言他对别人能有真情么”?再者,“越过家庭的和气春风”,何谈“国际的和气春风”?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人生于世,我们要以孝悌为根本。有本乃立。不懂孝悌之道,不能侍奉孝敬自己的父母的人,犹如水中浮萍,只能随波逐流,一生为人虚伪;亦如没有根的树,必将枯槁。人没有良心,就好比树木没有根茎;人生不讲孝悌,无异于咬舌自尽。懂孝悌之道,并且以孝悌为本的人,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人,是一个有根的人。

因此,梁先生主张,人们不仅要学孝,谈孝,更要身体力行,做个孝顺父母的人,这样的人,才配谈孝。而真正尝过孝悌的味道的人,才能体味人间真情,进而体味生活真正的味道。

人生于世,我们不仅要知道“百善孝为先”的道理,更要坚持“伦理本位,孝悌为先”的道理。人生几十年,孝悌乃是我们立身的根本,无本不立,有本方可立。不论身处何境,身在何处,不论贫贱富贵,不论年龄大小,父母在,不可不孝。

了解孝悌的本质

梁先生语录:

孝梯礼乐的根本地方是无声之乐,无体之乐,即生命中之优美文雅。孝悌之根本还是这一个柔和的心理,亦即生命深处之优美文雅。

“孝悌”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道德观念。中国伦理以“孝悌”为实践的原则,几乎一切伦理的实践,均以“孝悌”为基础而发展出去。可见,“孝悌”对中国的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之深、之大。

若要穷根究底,到底什么是“孝悌”?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不懂孝悌之意,不知孝悌之义。

所谓“孝悌”,《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悌,善事兄长者。”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由此可见,尽管“孝”“悌”分工明确,但是二者的关系却互为表里,甚为紧密。

而梁先生谈到“孝悌”时,说:“孝悌是什么?是说儿子、或者幼辈,对父母、对长辈的尊重、顺从,这就叫孝悌。”

由上可知,不论是从哪种解释,孝悌不外乎是对父母的孝敬和对长辈的尊重。这可以说是“孝悌”的内核。

自古至今,人们对孝悌都是极为重视的。孔子的弟子有若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可见,不论是在伦理道德上,还是在个人修持上,孝悌都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人生于世,若是缺少孝悌这一环,就好比是脱环的链子,难得完整。

所以说,生命中,我们要看重孝悌的意义,重视孝悌之道,方可成就完满的人生。但是,真正的孝悌不是依葫芦画瓢,临摹而来的,也不是通过学习就能得到的。这就好比是吃糖,究竟这糖是哪种甜,有多甜,不是听别人的描述就能完全知味的,相反,可能会完全不知其中的滋味,只有亲自去品尝了,个中滋味,才能了然于心。

了解孝悌之道的真谛也是一样的。人生于世,若要懂得孝悌之道的本质,须得亲身去践行孝悌之道,才可以。不然,无异于鹦鹉学舌。更有甚者,可能会歪曲孝悌之道,误解为封建纲常中的糟粕,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

事实上,并非如此。关于这一点,梁先生认为,不能从社会生活需要的层面上去理解它,而应当从个体生活本体上去理解它,依此去看,孝悌在本质上是一种柔和的心理,“亦即生命深处之优美文雅”“是生命里面灵活的、自然的一个心情”,而不是一种桎梏,更不是社会生活中的枷锁。

生活中,有人把孝悌当做是人生的一种强迫性的责任,实则不然。从梁先生的观点中,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启示:孝悌乃生命之美,它是一种柔和心理,能内化生命,也能外化生活。换句话说,人们对双亲的孝顺,对长辈的孝悌是发自肺腑的感激,是源自生命深处的赞美,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责任,更不是仅仅把它当做是生命中应尽的一种义务。试问,若是人人行孝,都是出自这样的心情,那么,我们能不说这样的人打心底是一个充满内在美的人吗?而这样的人,又怎会被人间的真情所辜负?答案皎如天日。

而行孝悌之道更是如此。真正的孝悌之道要身体力行。但是,真正奉行孝悌之道时,又不能曲解孝悌之道的内涵,若是将其孝悌之道仅仅当做是为人的一种义务或是责任,那么,就可能会走进为了行孝而行孝的误区。身处其中的人,我们不能绝对地说,其情其意不是源自肺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样的行孝方式,难以让自己体味人间的真情,也难以让父母长辈感受到晚辈的爱意与温暖。因为这样的孝悌,是出于某种道德上的要求,抑或是无奈。换句话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把孝悌当做了生命中的包袱与束缚。显而易见,在这样的心理的引导下行孝,若要在内感知生命的优美,在外荣获人生的真情、生活的真味,是极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综上可知,孝悌在本质上是一种柔和的心理,是收获人间真情,捕捉生活真味难得的捷径。人生于世,风风雨雨几十年,人情冷暖也好,世态炎凉也罢,为人子女,势必要了解孝悌的本质。这样才能真正行使孝悌之道,进而从内心到外在的生活,都能品味生活的真味,感受人间的真情。这是梁先生对孝悌更深层次的与众不同的解读,也是我们完善自我,进而品味人间真情不可或缺的人生智慧。

同类推荐
  • 人性的优点

    人性的优点

    《人性的优点》是卡耐基一生中重要、生动的人生经验的汇集,也是一本记录成千上万人如何摆脱心理问题走向成功的实例汇集。同时,它还是卡耐基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的主要教材之一,旨在告诉人们如何摆脱忧虑的困扰,如何获得快乐,享受快乐的人生。在这部著作中,卡耐基从战胜忧虑心理、培养快乐心情两方面,阐明了“消除错误的忧虑思想和行为,在心灵中注入快乐”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战胜忧虑心理和培养快乐心情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与说明,提出了最具有实用价值的忠告。发掘人性的优点,开拓幸福的人生。
  • 我爱这世界,因为我爱你

    我爱这世界,因为我爱你

    女人,无论在社会和家庭中承担什么角色,无论人生在哪个阶段和状态,也无论婚否,嫁于何人,有无孩子,都不妨碍你独立自主,坚定洒脱,活得像自己。书中记录了冉莹颖的四篇随笔,写她在面对人生抉择——爱情与事业如何取舍时的纠结与智慧,写她在十年中始终保持爱情的温度的秘诀。同时收录了三封从未公开的信件,一封写给妈妈,一封写给丈夫,一封写给儿子;三封信分别诠释了智慧女人的不同阶段,体现了美丽与智慧并重,家庭与事业兼顾,幸福与成功双丰收的完美女人冉莹颖的人生经营课。
  • 有情有义的感恩故事(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

    有情有义的感恩故事(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

    成长,是大自然最寻常的奇迹,比如一粒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成长,也是人生最朴素的过程,我们都要从孩童长成大人。每一个好故事,都会给孩子们种下完美人生的种子。本丛书精选了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故事,阅读这些温暖而充满智慧的故事,能够使青少年受到启发和教益,提高素质,培养趣味。本丛书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是青少年最佳的课外知识读物。
  • 在哈佛听到的12堂幸福课

    在哈佛听到的12堂幸福课

    本着世界上最真诚的心,马银春编写了这本有关幸福的小书:《在哈佛听到的12堂幸福课》。如果你是个渴望幸福追求成功的人,那么请轻轻地翻翻这本充满温情的《在哈佛听到的12堂幸福课》吧。倘若你能够从中寻找到幸福的感觉,那么我的心也会由衷地欣慰。倘若你能够从中寻找到走向成功的方法,那么我会由衷地恭喜你。
  • 我也不是你,你也不是我:性格的方程式

    我也不是你,你也不是我:性格的方程式

    你知道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吗?你对自己目前的职业满意吗?你对自己现在的婚姻认可吗?你想改变这一切吗?本书会给你最直观的解答。
热门推荐
  • 浮生梦回满星河

    浮生梦回满星河

    上一世她不能好好活一遭,这一世她定要活的潇洒恣意。小小江湖,怕他做甚,区区朝堂,紧张什么。咦,怎么每次大事发生的时候这人都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在自己身边?
  • 刁蛮郡主请息怒

    刁蛮郡主请息怒

    风云剧变,山河失色,而她是命定的紫微尊主,挥斥旍麾,执钧匡世。入朝堂、上战场,她无所畏惧。弑皇后、贬太后,她笑容轻蔑;她将繁华烟云都踏之足下——然而,紫宸殿里,还会有谁在等着她……
  • 小妖本非妖

    小妖本非妖

    天空,海阔?不存在的!天下乾坤尽为我小鱼腾越之池水。上天宫,下鬼域,黑白颠倒;游四极,览八荒,是是非非。人间多少痴情种,且作秋风,摇落几缕情思。
  • 阿无阿无

    阿无阿无

    六岁那年,我以为我会死,上天没有答应。可他,也没有好好对我。
  • 他把我捧在掌心

    他把我捧在掌心

    颜瑾宜第一次在案发现场见到文黎的时候,便觉得此人和她认识过的男子不大一样,幽深的双眸中隐隐约约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她去探索,无奈他们的距离太远,她从未奢求自己可以出现在他的未来蓝图里。他们的结缘来自于文黎妹妹文媛的死,案子被压,无人敢碰,颜瑾宜却主动找上他:我可以帮你查。可经过发烧进院,醉酒,楼梯间遇袭等一系列事件后,颜瑾宜反而先文黎一步,走进了他的心里。文黎脱下戴了多年的蓝色尾戒的那一瞬间,颜瑾宜明白,眼前的这个男人是真的很爱她。
  • 这方世界我为龙

    这方世界我为龙

    异界没有龙?那我便为龙。带着不甘的龙魂穿越到异界的小乞儿,在这个混乱破碎的世界,低不下头,弯不下腰,我是龙的传人,我当翱翔于青天之上,护佑这芸芸众生。且看他能否拨开云雾见着这青天。
  • 那时春光暖

    那时春光暖

    再也找不回青春懵懵懂懂的爱恋,不过,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还管什么青春?江仁折磨了自己两年,一个见面就被打回了原形。“白小白,你脸上刻了字。”白灵:“??”“我的女人!”“你脸上也刻了字。”白灵翻了一个白眼。“你的男人?”“错,是二哈。”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上神漫漫追夫录

    上神漫漫追夫录

    故梦别寒,一揽秋水,卿卿子衿。梧桐叶声,春风又来,君可知否???
  • 心覆尘埃等你来拭

    心覆尘埃等你来拭

    已有一个五岁孩子的家庭主妇欧阳童心,在三十三岁的时候遭遇丈夫背叛,经过痛苦挣扎后,带着孩子离异。为养孩子,开始辛苦创业。欧阳童心偶遇了单身爸爸童卓尔,童卓尔被童心的坚韧善良打动,展开追求,而痛心却因为受过伤害而害怕再次碰触爱情。最终童卓尔靠着诚意和坚定的爱情,敲开了欧阳童心的心门。失婚妇女不为人知的心酸和痛苦,对孩子的教育和爱,遭遇绝境后的坚韧勇敢,再次面对爱情的艰难和犹豫一一展现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