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84700000001

第1章 绪论(1)

1.1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0世纪,美国文学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两次转向:一次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向一战之后的现代主义转向,第二次是从现代主义向二战之后的后现代主义的转向。因此,学者们把20世纪的美国文学艺术史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但英国文学批评家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1994:949)在《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中指出:“这是把人引入歧途的历史,而且过分简略,因为在这个世纪的整个过程中,在小说领域内,现实主义一直经久不衰,而且十分强大,与此同时还不断地引起了关于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种种争论。”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新现实主义小说”载《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埃默里·埃利奥特主编,朱通伯译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949页其实,现实主义在美国文学史上一直都是重要的文学潮流,并没有因为一战后现代主义的繁荣和二战后后现代主义的崛起而从美国文学的历史舞台消失。相反,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整个国际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有一批作家不再迷恋于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语言文字实验,或执着在自我世界的探寻,而开始直面现实,书写发生在真实世界的人与事。美国小说的创作逐渐回归现实主义,一种独特的小说形式——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逐渐开始形成。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之所以越来越受到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得益于许多新现实主义小说作家及其作品频频在多个主流文学奖项中拔得头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中有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唐·德里罗(Don DeLillo),菲利普·罗思(Philip Roth),伊丽莎白·斯特劳特(Elizabeth Strout),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科伦·麦凯恩(Colum McCann)等人。他们的作品有的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有的在普利策小说奖和美国全国图书奖中摘冠,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文学的发展趋势。

英美文学评论界对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始于1988年,英国学者、学院派作家、文学批评家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在为《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撰文时首次使用“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Neorealist Fiction)一词,标志着学界对美国当代小说中这一崭新样式的认可。1991年5月,国际新现实主义文学研讨会在比利时根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Gent)召开。1992年,论文集《当代美国小说中的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Fiction)收录了比利时国际会议的10篇参会论文,由克里斯第安·沃斯利斯(Kristian Versluys)编写并出版发行。1999年,约瑟夫·杜伟(Joseph Dewey)的专著《里根时代的小说:一种现实主义》(Novels from Reagan's America:A New Realism)是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的一部力作。杜伟(1999:12)在书中指出:“将后现代小说搁置在现实主义小说对立面的非此即彼的逻辑强迫我们选择或是诱导我们认为一种文类的胜利是以另一文类的失败为代价的,或者让我们认为在一种文类(后现代小说)占据优势的过程中,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就‘失去’了传统。”这样的逻辑是一种虚伪的感觉。(注:该处译文参照苏州大学博士生佘军的译文,详见《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第7页。)进入21世纪,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2001年,罗伯特·杜兰特(Robert Durante)的专著《自我与故事之间的辩证:当代美国小说中的阅读与故事讲述》(The Dialectic of Self and Story:Reading and Storytelling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Fiction);2002年,伊利诺伊斯大学学生李素伊(Sue-im Lee)的博士论文《人、事、地:论当代美国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Person,Thing,Place:Realism and Postmodern Realism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Fiction");2003年,克里斯多夫·邓·唐德(Christophe Den Tandt)的论文《实用主义的奉献:唐·德里罗、汤亭亭和詹姆斯·埃尔罗伊作品中的后现代现实主义》("Pragmatic Commitments:Postmodern Realism in Don DeLillo,Maxine Hong Kingston and James Ellroy")这些学术论文的发表传达了英美文学批评界对美国新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的理解和解读。2007年5月,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美国文学全国会议上,新现实主义小说再次成为会议讨论的焦点话题。来自美国本土和其他国家的学者普遍认为自20世纪70开始,美国小说创作所出现的这一现实主义转向主要“是作家在经历了后现代荒谬、虚无的心理迷茫后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成果。(罗小云,2012:2)”目前看来,国外学界对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主要是对这一美国当代小说新样式的定性研究,从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第一次用“新现实主义小说”为其命名,到许多有关现实主义的文学名称的问世,如后现代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历史现实主义等,众多文学名称的问世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者们对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风格悄然发生的现实主义转向的认可,对它进行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处于持续高涨的趋势。

我国学界对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1986年第11期的《外国文学动态》发表了一篇署名为晓河的译文,题为《现代美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1989年,苏光凤(1989:67)在《外国文学研究》第4期发表题为《美国八十年代小说创作倾向》的文章,认为80年代以来,“作家们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意识,反映在创作上富有时代特征,超越了个人的思想和感受,不再局限在自己塑造的独立王国中。作品中的人物,敢于思索,信奉荣誉、自尊、正义、勇敢和爱情。充分反映了美国80年代的社会矛盾和人们的心理状态,是当代美国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产物。”美国小说“以哲理性为特征的作品日见增多,……明显的趋势是对历史进展和人类命运进行哲理思考(1989:67)。”“趋向于反映现实,出现了一种新的严肃性(1989:69)”“在创作手法上,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互相渗透,互相交融的交融性倾向,……愈来愈明显(1989:69)”苏光凤对当代美国小说创作变化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突破。之后,程锡麟于1992年在《外国文学研究》第3期发表论文《虚构与事实:战后美国小说的当代性与新现实主义》。随着20世纪末的临近,国内关于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从发表零散的学术论文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1996年5月,刘海平主持的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新编美国文学史”(1996——2002)获批准立项,这对我国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有了较大的推动。《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还专门开辟一节“新现实主义小说”,介绍罗伯特·斯通、E.L.多克特罗、罗伯特·库费(Robert Coover)、唐·德里罗和盖伊·达文波特(Guy Davenport)五位作家及其作品。1998年,王守仁在《外国文学评论》第4期上发表文章《谈二十世纪的现实主义》,指出在20世纪“现实主义并没有消亡,而是不断发展、充实、深化”(46)。进入新世纪,有关美国新现实主义的文章数量呈上升趋势,如2000年,郭继海发表在《当代外国文学》第3期的《战后美国文学的回眸》;同年,李公昭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3期发表《20世纪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与复兴》;2007年,姜涛在《当代外国文学》第4期发表《当代美国小说的新现实主义视域》。除了上述论文,国内关于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专著稀缺,2012年,罗小云的专著《超越后现代——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和苏州大学佘军于同年发表的博士论文《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可算是两部力作。罗小云把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按照不同题材如社会问题小说、政治题材小说、种族问题小说和战争题材小说进行划分,分别对艾利森·卢里(Alison Lurie)的《异国恋情》(Foreign Affairs,1984),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在美国》(In America,2000),埃德加·劳伦斯·多克特罗(E.L.Doctorow)的《丹尼尔书》(The Book of Daniel,1971)等近十几部有代表性的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进行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剖析。佘军则从小说的题材、主题、人物刻画、叙事特点和批评空间为切入点,探讨了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宏观艺术特色。虽然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研究在佘军的博士毕业论文中被列为专门的一章,但显然无法详细解读美国新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叙事艺术。而且,叙事学在经历了由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向后,不同叙事流派之间的跨界为学界提出了众多崭新的研究视角和叙事概念。申丹(2005:203)曾说:“当代是西方有史以来‘叙事’最受重视的时期,也是叙事理论最为发达的时期。”

本研究将结合后经典叙事学“跨文类”、“跨媒介”和“跨学科”的发展态势,聚焦近十几年在重量级文学奖项中摘冠的新现实主义作家及作品,他们中有早已赫赫有名的当代现实主义作家,有原本被批评家打上后现代主义标签,但其后期作品明显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作家,更有年轻的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文学新秀,用后经典叙事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概念范畴综合分析与探讨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中叙事结构、话语、修辞伦理等艺术表征,探索后工业时代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和改变美国当代作家的叙事风格,转向关注现实与历史的。

1.2 新现实主义小说的渊源和艺术特点

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一个艺术流派,新现实主义电影是这一流派最早引人瞩目的艺术形式,“以争取社会进步、民主、平等为思想旗帜,以忠实反映历史的真实和面临的现实为艺术纲领。”(注:详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第1143页。)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把拍摄镜头对准普通人,关注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和辛酸历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政治权利关系,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电影主题贴近生活、拍摄技巧和表现方式逼真生动是新现实主义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一种风潮,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电影这一艺术门类的发展,而且逐渐影响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文化艺术的其他门类,如文学、绘画、雕刻的艺术创作。

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继承了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真实描写现实的基本原则和作家不对生活、社会、自然做主观意识强入或浪漫主义色彩干预的创作理念,遵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领袖人物之一威廉·迪恩·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在1872年关于现实主义小说所阐述的规约:“现实主义小说不同于历史传奇或者感伤的情节小说,它必须表现自己的时代和地区,从心理的层面再现普通人的习俗和行为,运用自己的观察,采取客观的白描叙述手法,”(1994)并且把眼睛聚焦于当代美国的社会问题、种族问题,以及历史、政治或战争等题材,逐渐形成高潮,越来越受到读者、文学评论家的关注。与此同时,因脱胎于二战之后的后现代主义实验创作主流,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在创作技巧上借鉴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拼贴、内化、散漫、去中心化、调侃等手法,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相比,小说结构更多元,情节更丰富,叙事性更强。

同类推荐
  • 一个词人的好时光

    一个词人的好时光

    宋代的词人在山水中寻求精神家园,在桃源,酒肆,江湖之上寻找知音,在这一点上现代人也是一样。打开我们的阅读视野,体味古人精神世界的百味人生。当你进入了这个世界,你的喜怒哀乐,就会有了更深切的情感包含在其中。
  • 把栏杆拍遍(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把栏杆拍遍(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一本笔落成画的风景游记散文集。意境属于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它的基本结构是情景交融,经过作家主体审美筛选后的景,即意象,正是意象的集结才形成了意境的心理审美空间。
  • 可可西里的动物精灵

    可可西里的动物精灵

    青藏高原,动物乐园。静如秋水,暴似杀场。有乐有忧,生生死死。谁来主宰,令人思量……
  • 现代教育和古典文学:艾略特文集·论文

    现代教育和古典文学:艾略特文集·论文

    本书共收录了艾略特于1919年至1936年期间的20篇评论文章和演讲稿。同样致力于诗剧创作的艾略特在戏剧的黄金时代——伊丽莎白时代进行了仔细爬梳,将莎士比亚、马洛等剧作家置于笔下进行了缜密而谨慎的分析,同时在最后指出了现代教育的危机,并提出古典文学修养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 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幸福深处,是一种真爱。爱的表达方式不一,爱非经冬不知甜。心灵深处有最爱,不能晓悟人间温暖。有人说: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爱情是一种纯度。作家刘心武说: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失却这些情谊的人是世间可怜的孤独者,没有这些真情的社会只能是一片繁华的荒漠。
热门推荐
  • 凋谢

    凋谢

    焦江市的女模特傅果红自杀身亡。这个消息在焦江市引起一阵不小的震动。傅果红本是一个服装模特,曾因为参加全国模特大赛得了第二名,从此在焦江名声大噪,两年前她更是一脱到底,做起了人体模特,那苗条而不失丰满的身材,引爆了多少人的眼球。这样一个人气火爆的美女突然自杀,自然引发人们泛滥的猜测。各种传言不胫而走,令人难辨真假。许多人对傅果红的自杀感到惋惜。这包括林树新。说起来,林树新也算是傅果红的朋友,只不过现实中的来往很少,真正的交流在网上。傅果红建有一个QQ群,群里的人都是她的粉丝,林树新是唯一的男性。
  • 天价新娘之村姑皇后

    天价新娘之村姑皇后

    这故事缘起五百年前的恩怨纠葛,却牵扯出一段斩不断的现世情缘。她是现代市长的千金,学校里人人羡慕的优秀学生+校花,老师眼中的乖乖女,老爸老妈捧在手心的宝贝女儿。原本可以拥有一段幸福而平凡的人生,却因一场莫名其妙的际遇来到这无人相熟的异世。狠毒姨娘,脑残姐妹,扑朔迷离亲情,真真假假人心,古老神秘的家族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秘密?隐秘之地沉寂了百年的时光,却因她的到来而再度开启,沧溟大陆,风云原来从未止息、、、情景一:玄月高起,深竹叶疏影,高崖万丈凝息,飒飒风动竹林,夜独凉,吹动一地心悸。一袭银色长袍似水流云,男子身后花开成雪,恍如昨夜。女子眼中无晴心也离殇。月未央。“昨昔千般事,独忆白雪月光,一如今夜。”他的声音如山涧清泉不急不缓依旧,也曾令她心动无数。“雪花开在冬夜,既已消融,纵然凝结,再不是从前的雪。”她淡然宁静,心如止水。“你我曾经相爱!”他步步紧逼,不容她逃窜半步。“曾经。”她眼眸似深潭冬水幽深,波澜不惊。转身,纤弱身影消磨在黑夜,他伸出的手心微凉。还能挽留什么?开错季节的花,来不及凋谢已先枯萎。情字同解!情景二:“江湖纷乱,你看不清这人心,还是呆在山中为妙。”“江湖有她。”“可她心中并未存下你的半分影子!”“我作她的影子。”“如影随形?”“不,”他微微一笑,“相伴而生,血肉相融!”万丈冰崖如镜光滑,稍不留神即粉身碎骨。两道身影斜斜刺入,如履平地。“你为何跟着我?”她平静眼波对上他的无神的双眸。他满腹柔情:“我要当你的影子。”这是一个关于江湖+朝堂、俗世+物外、诡异穿越+浴火重生的故事。诉江湖事,延武侠情,谈朝堂变,稍带异能和玄幻,不理解的朋友请表示跳过。
  • 南洋国商(上)

    南洋国商(上)

    清末明初,风云际会,华夏之国却在风云中飘摇不定。站在历史的乱潮之中,尹正纲——这位“猪仔”的后代,该何去何从?丛林、土著、会党、奸商、恶霸……一个个生死难关。爱情、亲情、友情,成了他一飞冲天之前最好的磨炼。于是,勾心斗角的商战之中,他杀伐决断、运筹帷幄,于那一段沉郁暗淡的历史中,留下光彩绝伦的一笔。本书通过爱国华商尹正纲的传奇经历,再现了继闯关东、走西口之后,被称为规模最为壮观、生存环境最为恶劣、对当今国际政治格局影响最大的“下南洋”的这段历史,讲述了下南洋的一代人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坎坷之路,也充分展示其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 20世纪后半叶的在台知识人

    20世纪后半叶的在台知识人

    本书以胡适、傅斯年、蒋梦麟、梅贻琦、雷震、于右任、殷海光七位大家在1949年移居台湾的前因及此后在台湾的境遇为主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历史与文化解读。本书在历史档案的基础上真实地勾勒出七位知识人的命运剪影,透视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一代知识人的命运悲歌与文化乡愁。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盛世倾城狂妃

    盛世倾城狂妃

    嗷呜!一不小心居然穿越到古代!上有帝皇后妃,下有姨娘嫡姐,她从坐立难安,到大杀四方。哼哼哼,谁说女子不如男,她就要好好活着,潇潇洒洒,笑看四海八方!纳尼?皇帝他居然妄想纳她为妃?不好意思,她才不要
  • 锄人头地

    锄人头地

    穿越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能够穿越成为某个皇家子弟或是呼风唤雨的公子哥,但是假如你穿越到某个魔物肆虐的世界,而你,只是一个拿着锄头的矿工,那么请问这个世界跟你有什么关系呢。(哈哈哈哈哈)
  • 如果我和你的事

    如果我和你的事

    青春第一场恋是什么?是暗恋?是告白过后就是明恋?还是告白失败过后的失恋?青春中我错过了他,青春永远没有输赢,只有越走越远。高中三年我的青春终散场,明白远走高飞。青春却有光,让我温暖。
  • 大唐顺宗(唐朝吴老二)

    大唐顺宗(唐朝吴老二)

    下岗教师李颂,醉酒后醒来发觉:自己躺在皇帝的床上——成了大唐顺宗?!可是唐顺宗已中风多日,没几天可活了。为了找个喝醉酒再穿越回去的机会,李颂决定暂时装一下唐顺宗。可是,想找到这个机会,就要身体健康活得久些;想活得久些,就要……
  • 迈克尔·波伦“饮食觉醒”系列:杂食者的两难+为食物辩护+吃的法则(套装共3册)

    迈克尔·波伦“饮食觉醒”系列:杂食者的两难+为食物辩护+吃的法则(套装共3册)

    迈克尔·波伦“饮食觉醒”系列包括《杂食者的两难》、《为食物辩护》、《吃的法则》。自从人类开始围坐在一起共同进餐,饮食之道就与文化而不仅仅是生理需求,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透过饮食,将自然转化为文化。在本套装中,作为美国饮食界的引领者,迈克尔·波伦长期关注饮食议题,企图在工业社会与田园自然中寻求调和,给出了杂食者“到底要吃什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