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2200000004

第4章 梁惠王(上) (3)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7 ]下雨,则苗渤然[8 ]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9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10 ]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11 ]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1]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公元前318年即位为魏国国君。

[2]语:告诉、对……说。

[3]就之:靠近他。

[4]卒然:即猝然,意为突然。

[5]定于一:天下安定在于统一。

[6]与:从,跟。

[7]沛然:大雨滂沱的样子。

[8]渤然:兴起的样子。

[9]人牧:统治百姓的人,即指国君。

[10]引领:伸长脖子。

[11]由:通“犹”,意为好像。

【译文】

孟子进宫拜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对身边的人说:“远远看去,他不像个国君,到了跟前,还是看不出他的威严。他突然发问道:‘怎样才能安定天下呢?’我回答说‘要统一才可能安定’。他又问道:‘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又答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他又问道:‘谁愿意归顺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

我又回答道:‘天下没有不愿意归顺不喜欢杀人的国君的人。大王了解禾苗的生长情况吗?在七八月间的天旱时节,禾苗都干枯了。可是如果天上突然乌云密布,随之下起大雨来,这些禾苗就又能蓬勃旺盛地生长起来。像这样蓬勃生长的情况,有谁能阻挡呢?当今天下,各国的国君没有不喜欢杀人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了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全天下的百姓都会伸长了脖子望着他,希望被他解救。果真这样的话,百姓归顺他,就好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阻挡呢?’”

【阐释】

在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各诸侯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频繁爆发着残酷的战争;即使在短暂的战争间隙,为了维护政权,诸侯国的国君们也经常屠杀生灵。总之一句话,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证。

孟子当然反对这些。于是,当梁襄王向他提出“怎样才能安定天下”这一问题时,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依靠仁政统一天下的主张。在这里,孟子并不是一味地主张不杀人,而是主张“不嗜杀人”。所谓“不嗜杀人”,其实就是奉劝诸侯们不要主动杀人,不要滥杀无辜,更不要以杀人为乐,相反,应该是在不论何种情况下,都尽量不杀人或少杀人。

那么,在那个追求功利的时代,诸侯们“不嗜杀人”能得到什么“利”呢?孟子说,能统一天下,因为“不嗜杀人,民必归之”,而且由一个“不嗜杀人”的国君来统一和安定天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这一章里,孟子跟梁襄王讲了两点内容。一是天下只有统一才能安定。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天下四分五裂,就会战争不断,自然是不可能安定了。二是什么人能统一天下。孟子回答的也很简单,他说:不喜欢杀人的人能统一天下。孟子所说的这个人是指执掌着生杀大权的诸侯,而且还得是个讨厌战争的“和平主义者”。

总体来看,孟子这番简单的道理依据的是百姓的心理,是非常正确的。正因为战乱不断,百姓吃够了战争的苦,生活痛苦不堪,纷纷渴望能出现一个不爱打仗、不爱杀人的国君,如果真有哪个国君能做到这些,全天下的百姓必然会闻风归服的。

然而,有理归有理,正确归正确,信服归信服,但却并不适用于战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战国时期,军事和政治密不可分,诸侯们都明白统一天下离不开战争,因此,他们都认为孟子的思想过于“迂阔”,不如纵横家的思想实用,也就没有人肯真正接受孟子了。这不仅是孟子的悲哀,也是全天下百姓的悲哀了。

【原文】

齐宣王[1 ]问曰:“齐桓[2 ]、晋文[3 ]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4 ],则王[5 ]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之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6 ]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7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8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9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10 ]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11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12 ]知之?王若隐[13 ]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14 ]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15 ]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16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17 ]’也。”

王说[18 ]曰:“《诗》[19 ]云:‘他人有心,予忖度[20 ]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21 ]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22 ]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23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24 ]之末,而不见舆薪[25 ]。’则王许[26 ]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27 ],何以异?”

曰:“挟太山[28 ]以超北海[29 ],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30],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31 ]。《诗》[32 ]云:‘刑[33 ]于寡妻[34 ],至于兄弟,以御[35 ]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36 ],然后知轻重;度[37 ],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38 ]之!抑[39 ]王举甲兵,危士臣,构怨[40 ]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之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41 ]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42 ]不足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43 ])不足使令[44 ]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45 ]土地,朝[46 ]秦楚,莅[47 ]中国而抚[48 ]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49 ]也。”

王曰:“若[50 ]是其甚与!”

曰:“殆[51 ]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52 ]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53 ]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54 ],天下之欲疾[55 ]其君者,皆欲赴愬[56 ]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57 ],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58 ]而有恒心[59 ]者,唯士为能。若[60 ]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61 ]辟[62 ]邪侈[63 ],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64 ]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65 ]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66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67 ],奚暇[68 ]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1]齐宣王:齐威王的儿子,约公元前319年即位为齐国国君。

[2]齐桓:指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3]晋文:指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是春秋五霸之一。

[4]无以:不得已。

[5]王:称王,统一天下。

[6]胡龁:齐宣王的近臣。

[7]衅钟:用牲畜的血液祭祀新铸成的钟,具体做法是用牲畜的血液涂抹在钟的缝隙里。按照当时的礼仪,凡是新器物或宗庙开始使用时,都要杀牲取血加以祭祀。

[8]觳觫:因恐惧而战栗的样子。

[9]爱:吝惜。

[10]褊:本指衣服窄小,在这里指地方狭小。

[11]异:奇怪、责怪。

[12]恶:为什么、怎么。这里当疑问代词讲。

[13]隐:疼爱、可怜、痛心。

[14]择:区别。

[15]无伤:没关系。

[16]声:指临死时的哀鸣声。

[17]庖厨:即指厨房。

[18]通“悦”,意为高兴、喜悦。

[19]《诗》:这里指《诗经·小雅·巧言》篇。

[20]忖度:猜测。

[21]戚戚:心有所动的样子。

[22]复:告诉。

[23]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24]秋毫:形容细小难见之物。

[25]舆薪:一车柴草。

[26]许:赞许,同意。

[27]形:情况,状况。

[28]太山:即泰山。

[29]北海:即指渤海。

[30]折枝:形容行礼。

[31]运于掌:在手心里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32]《诗》:这里指《诗经·大雅·思齐》篇。

[33]刑:通“型”,指树立典范和榜样。

[34]寡妻:泛指国君的正妻,在这里特指周文王的正妻。

[35]御:驾驭、治理。

[36]权:本指秤锤,这里指称物。

[37]度:本指尺子,这里指用尺子量。

[38]度:衡量。

[39]抑:相当于“还是”的意思。

[40]构怨:结怨。

[41]轻暖:这里指轻暖的衣物。

[42]采色:即彩色。

[43]便嬖:常伴国君左右而被宠爱的近臣。

[44]使令:差遣。

[45]辟:开辟。

[46]朝:使……来朝,即臣服之意。

[47]莅:统治。

[48]抚:安抚、抚慰。

[49]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抓鱼。比喻不可能的事。

[50]若:意为“你”,人称代词。

[51]殆:表示不肯定,意为“大概”、“可能”。

[52]邹:诸侯国的国名,就是邾国,是个国土狭小的弱小之国。

[53]本:在这里指王道的根本。

[54]途:通“途”,路途。

[55]疾:痛恨。

[56]愬:通“诉”,即控告、诉苦。

[57]惛:通“昏”,昏庸、糊涂。

[58]恒产:可以赖以维持长期生存下去的固定的产业。

[59]恒心:人所常有的善心。

同类推荐
  •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在中国属于正在建立的一门学科,本书作为一部探索性的学术著作,许多观点与传统美学相左。作者强调:审美的秘密存在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之中,审美现象即主客互动关系所生成的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本书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大量审美现象出发,结合人的本质与价值的本质,论证了审美现象属于价值范畴的历史根据和逻辑根据,指出以往美学的重大误区正是在于价值范畴之外找美。作者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从多方面揭示了审美价值的特性,并对审美价值的发生学进行了考察,对审美价值的生产类型和规律、审美价值的消费、审美价值的评价以及审美接受中的共鸣与观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 吕氏春秋全鉴

    吕氏春秋全鉴

    本书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杂家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共计一百六十篇文章,其内容融合了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等各家思想,是研究先秦文化极其珍贵的资料。本书萃取了整本书最精彩的篇章,在原典下加注释和译文,力求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吕氏春秋》,以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萃,感知先贤智慧。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5)

    2015年,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8家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收到全国科研院所和高校师生的征文130多篇,本书收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发言和优秀征文31篇。内容涉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等多个方面。
  • 和南怀瑾一起读《老子》

    和南怀瑾一起读《老子》

    老子之道,高深精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所谓一百个人读《老子》,便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感悟,因为每个人都在著述中寻找着自己的人生痕迹,无论是《老子》的原文,还是南怀瑾先生的解读,细细品味,语有回甘,掩卷而思,幡然有悟。本书作者在南怀瑾先生解读《老子》的基础上,融会儒佛之道,结合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进行拓展,在博大精深的道家学说中领悟处世智慧,解决现代人心灵空虚、灵魂无所归依的困惑,为我们开辟了一块心灵栖息地。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热门推荐
  • 炼妖师异闻录

    炼妖师异闻录

    炼妖师,精研怪诞诸事者也。这里有山海经的大凶,有远古的神话,有历史的传说,更有仅存于幻想中的奇迹。这是一个少年因为捡到一只兔子,从而因缘际会之下得见现实表面之后奇异世界的故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虫都

    虫都

    三好青年方天浩考到了一个在古代被称作虫都的城市,在那里他终于交到了几个真心朋友,也过上了正常学生的平静生活。但美好时光总是短暂的,一种恐怖的异虫闯入了他的生活,霸占了整个城市,他和朋友们不得已踏上逃亡之路,在这段旅途中,他们发现,这个世界并非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传承于远古的神秘力量,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智慧生物,与现代人类和文明的碰撞……一切注定都会迎来终结,亦或是新的开始……
  • 卿归天下

    卿归天下

    我十三岁那年,我十八岁的侄子当上了皇帝。现在的我是皇宫食物链最顶端的女人,呵呵,人生真是寂寞如雪!本文讲诉的是一个深井冰公主扮猪吃虎的故事。
  • 百媚江山

    百媚江山

    我穿越那一年,李治还是个小屁孩,武则天还不曾入宫,只是这混乱时空,秦汉唐宋蒙五国并存争斗不休,佛魔道儒四门交织爱恨情仇,天地人武道三境成就无上传奇。
  • 邪王庶妃

    邪王庶妃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天才魔术大师,更是一名顶级雇佣兵,却不料被爱徒陷害死在了魔术表演中。她是百里帝国镇南王府中最不受宠的庶出四小姐,主母姨娘的毒害,嫡姐恶兄的欺凌,娘亲早死的她身中剧毒,双腿残疾被七岁恶弟推入水中。再次醒来,她不再是她!恶姐恶兄来犯,她放几个火球烧了他们的毛,让他们从此“无毛”!主母姨娘毒害,她以毒制毒,以其之道还己之身,让他们明白害她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身中剧毒又如何,她甘愿以身试药练得百毒不侵,医术超群;双腿残疾又如何,她一样能够笑傲天下,让天下男子为之疯狂。当她傲然站立在天下人面前,那绝代风华惊才绝艳又有何人可挡。一双素手又如何打造一场属于她的盛世繁华,从此凤惊天下……美男语录:百里慕萧:欢儿,这一生你都注定只能是我的女人,宠你是应该的,对你好是必须的,若有人让娘子不高兴,为夫定然让他后悔来到这世上!云天随:女人,只要你答应做本尊的女人,本尊将整个天下送与你,如何!南宫无垠:瑾欢,我本无心,女人对于我来说犹如衣物,我以为此生我不会再爱,是你让我明白,原来我不是不会爱,而是我遇见你太晚!莫北:瑾儿,哥哥愿意永远追随着你,从此天涯海角,誓死相随,只要有我在,你便是我的一切,无人可以伤你!还有他,他,他……
  • The Errand Boy

    The Errand Bo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梓韵灵天

    梓韵灵天

    她,亲手血洗家族,只为问个为什么。她,亲手划破自己的脸,只因一句你真美。她,亲手杀死那个守护了她几乎一生的人。......她就是欧阳梓韵,杀伐果断,铁血柔情,踩着万人头颅,走上巅峰。她说:“或许,我真的不该来到这个世界。可这又如何,既然我来了,那么世界自当由我主宰!”
  • 狐狸要下山

    狐狸要下山

    很久以前,青丘里有一只爱吃胡萝卜的狐狸。狐狸第一次下山,便被一只臭道士给捉住。为了逃离道士的魔爪,她装可怜、扮委屈、演白莲、撒泼打滚拍马屁。可臭道士怎么变成了修为深厚的上神?怎么自己还不知不觉还成为了他的坐骑?普天之下,大约也只有他才会用一只狐狸当坐骑。直到有人说,狐狸不是狐狸,道士不是道士。直到有一天,道士再也等不到那只小狐狸——
  • 信仰之海

    信仰之海

    马休 阿诺德在维多利亚的盛世,听到了代表基督精神的“信仰之海”落潮的哀声,于是呼吁用真诚的爱来拯救那表面上光明的世界。如果说,《信仰之海》作者也有自己的“信仰之海”,那一定是诗歌,毕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里的大部分文字,都与诗歌有关,涵咏经典诗文,足见作者滋养性情之用心。还有小部分文字是关于翻译和读书的随笔,是现实生活的点滴侧影。《信仰之海》可以说是作者对“诗性人生”的诠释与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