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78800000004

第4章 她的特立独行,带着一往无前的勇气

有一种友谊可以一直不远不近,

恰如其分。

你不需要靠近对方,只需看着她,跟随她,

然后打开另一扇通向不同世界的门。

1.她冷静而克制,像洒在水面的一捧月光

“从辩论赛夺魁到报社已死,从自闭症机构义工到技能大赛官网记者,像有无处不在的魅影将我们串联起来。沈十六,我大学里认识的第一个还算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唯一一个。一起认认真真做过事、聊过三观、谈过理想、有过分歧的朋友。”

“不是所谓的闺密,因为彼此始终保持着不远不近的关系,甚至算不上知己。在她眼里,估计我是个格外随意的家伙,真正做到了想来的时候立刻就来,想走的时候不说再见。可是她离不开我,一如我离不开她,因为谁的世界都少不了一个陪你聊莫须有的人。”

以上两段,是小诗对我们友谊的一段描述,我曾仔细地读了许多遍。的确,我离不开小诗。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是她让我看到另一种人生,自由的、克制的、随心所欲的、重情重义的,所有这些都来自一个女生,一个短发、消瘦的女生。

我在新闻3班,小诗在4班。我们专业大课都一起上,经常会遇见。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就觉得她很不一样。短发,脸很小,眼睛很大,瘦瘦小小,穿一身紫色的耐克运动装,白色或黑色的运动鞋。整个人透出一种带着距离感的清爽。

我和小诗真正熟悉是因为学院辩论赛。那是第一届“鹤鸣杯”辩论赛,规则很奇葩,不分年级,不同科系之间混战,小艺(学姐)、小诗、灏哲还有我,四个人披荆斩棘,一路杀到决赛。整个2010年的12月,我们都在准备辩论赛中度过,准备问题、翻词典、找大学辩论赛视频观摩、相互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每天急匆匆地吃饭、洗澡、睡觉,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

我和小诗轮换着做二辩和三辩,每天为想问题、反驳问题而焦虑。年少时总认为自己缺少了应事的从容,到后来才知道那份着急是源于对当下事情的足够在意。

小诗对辩论赛显得很平和,思维活跃,想的问题直接而尖锐,很多时候都让人觉得锋利,透出一种冷剑出鞘的寒意。我应该是那时候开始真正注意小诗的吧,感觉她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催促我这种“感性起来就完全没有思想”的人去认真思考。

12月中旬,转眼决赛就到了。那一晚我穿着借来的黑色西装,和小诗他们在教室里合影,彼此鼓励说尽力就好。坐到位置上的时候,我手心里冒出汗来,小诗坐在我旁边,她说:“别紧张,大家都一样。只要把准备好的问题都问出来,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礼堂的灯光调成微微的亮橘色,我已经记不清楚所有的提问和回答,但我记得当主持人宣布我们获得第一名的时候,大家脸上快乐的笑容。

这成了我和小诗“捆绑”彼此的开始。她是个非常随性的女生,辩论赛没多久,我在食堂遇见她。她问我:“我们在办一个报纸社团,你要不要一起来玩?”

我说:“好啊。”

然后我们聚集了另外四五个人,一起开会,小诗整理申报社团的资料和章程。我负责编辑部,从社团招人开始,一个又一个晚上坐在教室里跟不同的人聊关于记者的故事。

小诗是总编,最开始的时候非常热络地组织,但后来渐渐游离于社团之外。我有一个折页本子,记着所有社员的名字、系别、年级、联系方式,但渐渐地,那些名字一个接一个被划掉了。那段时间,见到小诗她常常不说话,沉默的样子有些孤僻。

社团没有经费,出一期报纸非常费力,那时候好像就开始众筹了,但效果并不很好,只出了一期就再也难以负担。社团里有了不同的声音,想把严肃理想的报纸切割一半,用来拉广告赞助,至少要维持下去。渐渐地这种想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但小诗闷闷不乐。

后来小诗说:“很不好意思,社团并没有按照原来的样子办下去。它应该还会继续存在,但我决定退出。想做的事情应该去做,如果个人意志改变不了现状,我不愿消耗,所以选择离开。”

我有些愣住,但知道这是她考虑后的决定,不挽留,并对她说:“我原本就是因为你才加入的,也觉得越来越没有意思。我也退出吧。一起。”

她没有说什么,我们就这么各自离去。不需要些许寒暄,亦不用过多告别。

小诗看起来有一股子特立独行的味道,有些难以用语言讲清楚,总是让人觉得特别不同。

2.我猜,她写文章的时候一定很生气,生气于那些不够尽责的志愿者

2012年的春天,我和小诗碰见,站在路边闲聊。她问我:“你知道自闭症吗?”我点点头又摇摇头,对自己理解的自闭症不太自信。

她推荐我注册个微博,并把蔡春猪的《爸爸爱喜禾》这本书借给我看。我的阅读速度很快,但那本书我读得很慢。一行字一行字地读,笑中带泪。蔡老师是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他将自己与儿子喜禾的生活写得很用心用力。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自闭症儿童,一个与这个世界无法沟通和交流的孩子,属于星星的孩子。

那段时间,我注册了微博,关注了

爸爸爱喜禾、

星星雨自闭症机构,浅显地了解了一些关于自闭症的知识。

有一天,小诗突然问我:“你想不想做自闭症儿童机构的志愿者?”

我点头。

她说:“和平区有一个童之舟自闭症儿童机构,咱们一起申请做志愿者吧。”

我们遇见了黄主任,那个机构的发起人。她的孩子舟舟是自闭症,后来为了帮助更多像舟舟一样的孩子,她就和丈夫一起办了这个机构,聘请专门的老师,只需要付基本的康复费用,就可以帮助自闭症孩子做训练治疗。但自闭症无法治愈,只能坚持治疗。

我和小诗每周三没有课,就步行到距学院很远的一条街上坐851路公交车,早上八点,跟一群上班族一起挤公交。那是一段很单纯快乐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很想念翟小辫和子熠两个孩子。

我是个惧怕和孩子在一起的人,总怕他们太吵闹,拥有无限的精力,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但这些患有自闭症的小朋友,很少愿意说话,或者像子熠从来没有说过话,他也从来没有叫过爸爸妈妈。

小诗和我总会聊一些“生个健康的孩子就很好了,不能要求再多,要知足”的话题,那时候关于疾病、误解、生命的脆弱、家庭、社会责任,我们聊了一遍又一遍。她总是在聊天的时候,推荐我去读一些书,看一些人,并且会聊起以后想做什么。我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以后到底想做什么。

我们在童之舟坚持了一年多,并不是每周都去,但只要有时间的周二下午或周三全天都会过去。上午跟老师和家长一起陪孩子做互动游戏、跳舞、唱儿歌,十点钟给小朋友吃水果,十二点钟陪他们吃过午饭,给他们铺床睡觉。下午做一些身体锻炼,蹲起、抛球、走平衡木。我会因为小朋友拥抱了我或者喊我一声姐姐而开心得跳起来,并且常拉着小诗说:“你看到了吗?刚才翟小辫亲我了。哈哈,竟然愿意亲近我了。真好。”

最让小诗感动的细节是我们最后一次去童之舟,子熠竟然能发音了。真的,就一个简单的音节,已经足够让关心他的我们高兴许久了。

我们一点点地因为这些事情靠近,越来越知道彼此的想法。也是那段时间,我知道小诗其实是一个很有脾气的人。

她常在微博上发一些关于自闭症的知识。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

她曾写了一篇文章,里面写道:“我在天津的一家自闭症康复机构做无组织无纪律的志愿者,我没有加入任何义工团队,没有固定的时间,只是抽空去那里看看孩子或是在微博里普及自闭症知识。我说的仅仅是我看到的。一次活动,我受机构老师邀请去做志愿者,到了那儿我就傻眼了,成群结队的志愿者站满了活动室的各个角落,时不时摆弄着相机,全然不顾孩子的正脸是不是上了镜头。这一切就像是一场闹剧,孩子们不过是伪善的人们表演时的道具。”她的文字那样直接而辛辣,对世界的诘问也铿锵有力。

我常常感叹,如果没有小诗,我可能不是那些志愿者中的一员,不知道如何真正地与自闭症患者相处,不知道什么是自闭症,不会理解自闭症家长的心情,不会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关注。

3.关于奔赴,总是一场又一场的离别

再后来,我们又因为技能大赛产生了许多交集。

2012年5月,学院挑选了30个人分成6个小组,做技能大赛的报道。每组5个人,包括编导、摄像、摄影、主持、后期剪辑。

小诗是编导,分在第二组。我也是编导,负责第六组。大赛开始之前,我们有一个多月的培训课程。学院找了平时授课很好的老师,抽时间组织全员补课。一个个在渐渐热起来的教室里,不停喝水、扇扇子、交头接耳。

那段日子,我和小诗再次聚在一起。因为2011年我参加过一次大赛的报道工作,很熟悉流程,也有一些心得体会。因此,她常来问我一些问题。

小诗是一个非常严谨较真儿的人。她对事情的态度常常是看起来毫不在意,但真正答应要做,就一定会竭尽全力做好。

她们组的主持是一个小学妹,开学第一天我迎新的时候见过。学妹基本功需要练习,外景主持很紧张,小诗写的导语她总忘词,卡了许多次壳也没能完成。

小诗很着急,对学妹说:“你能不能再认真一些?我们休息一下,你缓缓再讲。”

我们当时的工作量很大,一天要跑三四个比赛现场,如果一个赛场耽误太多时间,就会影响接下来的拍摄。小诗的急切不无道理。

那天刚巧我们的赛场也在一个区,学妹跑来找我,把我拉到一个角落,没说几句话就委屈地哭了。我有些不知道怎么劝慰,拍拍她的背,说:“小诗对事不对人。你不要太放在心上。”

学妹哽咽着点头,只是掉眼泪。我抽出纸巾递给她,聊了一会儿就让她平复情绪,赶快回去。中午休息的时候,我才跟小诗碰面。她看起来情绪也不是很好。也许,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因此不知不觉间对别人的要求也就高了起来。

其实,这不是好的习惯。那天,我们就这个问题聊了好久。她渐渐好了许多,得知自己的问题。她找了学妹将问题摊开,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并没有苛责的意思,只是希望能更好地完成一次报道。

后来呢,那个学妹现在在她们家乡做电视台的外景主持,在慢慢成为一个专业的外景主持人。

我想,率性而带有多种情绪的小诗更真实了吧。至少在我的世界里,更加有血有肉了,像一本内容非常丰富的书,每一个章节都有新鲜的叙述。总而言之,故事里,故事外,都是让人喜欢的主角。

后来,小诗就更频繁地往返于京津两地。

她开始将生活的一部分重心移到北京。那段时间她总是周五最后一节大课一打铃,就准时地跑下楼,赶下午六点左右的905到天津站,然后乘坐一趟从天津到黄村的慢车,晃晃悠悠地驶去北京。

我们加了QQ,她每次更新空间,我都能看见。那里成了一个小小的窗口,我看见小诗其他生活的窗口。我站在外面,看着她的许多用手机拍摄的照片、途中遇见的陌生人、在京的亲人趣事,这些点滴好似一个个美妙的音符,为我谱写出一篇轻快的乐曲。在她不知道的角落里,我为她的生活感到发自内心的欢喜。

当时我们系有一门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教授是我很喜欢的CN,她有一个特别的授课方式,按照规则进行“每周播报”,按组划分,每周十名学生准备稿子、PPT(也可以是视频),站在讲台上进行播报。

小诗准备的一篇稿子是关于出走社的。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出走社,之后就完全被他们吸引住了。

出走社在北京,小诗经常参加他们的开题活动。这个社团主张行走非景点的野山、野长城,一行人穿行在灌木丛、茅草丛中,崇尚绿色出行、简单消费,每次开题都会明确地标注路线、交通工具、所带装备、集合地点等。

原本就游离于我生活之外的小诗,再次行走起来了。她一年可以去17座天南地北的城市。那样随性地走来走去。

那段时间,我和小诗聊天的机会越来越少。

我毕业前的那年基本在杂志社实习,她也去了一家杂志社做事。

如果不是因为她后来去了深圳的一家出版社,也许我们还会一起合租一段时间。

当时我正在淄博出差,我们在微信上聊天,偶然聊起可以在哪里合租的事情。我还憧憬了一下两个人可以生活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情景,但她突然接到了面试通知,一个人乘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赶去深圳,累了就趴在冰凉坚硬的桌子上休息。回来之后,确认将去报到,离去的行程又安排得很紧凑,原本打算在西单见一面,又因为她买行李箱的事情搁浅了。

关于那段时间的经历,她曾写过:“我在天津的时候,用着乌鲁木齐的手机号;后来我换了个天津号,人就去了北京;再后来铁了心当北漂,于是牛哄哄地换了个北京号;最后傻兮兮地来了深圳。”

对于跟她打电话,永远长途加漫游的花费,我总是各种吐槽。再后来,就真的没办法吐槽了,因为她留在了深圳。工作日看稿子,参加书展;休息日去港澳游,偶尔在微信圈发文字帮朋友代购。小假期的时候,会乘飞机去上海或北京,但总是没有机会见一面。我们所有的联系都通过没有信号就断裂的网络,虚无缥缈,软绵绵的,没有真实感。

不过,这就是小诗吧。

她说:“终于懂了,永远真的太远。什么许诺,什么发誓,我都不信,也不期待,我只求平平稳稳地过属于我的小日子,命运把我往哪儿指,我就跟着往哪儿闯。”

小诗行走的路途很简单,总是一场又一场地奔赴,去一座有朋友、家人、故事的城市,拍花朵、夕阳、海面、建筑,拍老人、孩子、奔跑的青年。光影与文字结合,为我带来小诗的消息,我盯着屏幕,满足地叹息。

那是我们沟通的方式,不需要特别地靠近,但只要她需要帮忙,我总想全力以赴。

就像小诗说的:“有时候,生活是需要些许醉意的,有一种聊天就有这种推杯问盏的疗效,梦想似乎更靠近现实,极致的简单而自由,就像冥想一样构架出另一个自己,更接近无他的自我。”

同类推荐
  • 扈学秋随笔集:一年之隙

    扈学秋随笔集:一年之隙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散文随笔集,是作者2017年的心路历程的全记录,作者通过随笔的方式记述下生活、工作、亲情、家庭等方方面面的故事,每一篇都有特定的主题。作者文笔轻松幽默,旨在通过发掘和展现生活中的美妙故事来向读者传递自己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和歌颂。作者把2017年一年来,写的文字,积累起来,和朋友一起品味生活,滋养心灵,感悟生活。人生是短暂的,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追求,匆匆前行的脚步,总要留下些什么,而文字是最好的记录。
  • 天方夜谭

    天方夜谭

    《天方夜谭》即《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杀掉,以示报复。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爱不忍杀,允她下一夜继续讲。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
  • 出沙

    出沙

    一场清雪过后,草原上的风就多了几分凛冽,平展展的草原隐隐约约呈现出大漠的苍凉。风中草如奓起的头发一样乱蓬蓬飞舞。天空碧蓝,又高又远,不时飘过的云朵遮住太阳。受内蒙古冷高压影响,这片草原在这个季节里,天气变幻无常,冷雨、雪花、冰雹在一天之内交替光顾。最可怕的是大风雪,常常在傍晚时分刮起,稍有疏忽,牧民的牲畜就会走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什么时候起,风雪中多了肆意飞扬的沙子,草场悄悄萎缩,土地日渐沙化。草原初冬的傍晚略带秋的柔和,柔和里暗藏冬的冷峻,偶有雪粒从晴朗的天空飘落,打在苏伦嘎蓝色的蒙古袍上。
  • 阳光下的蜀葵

    阳光下的蜀葵

    《阳光下的蜀葵》为作者蒋殊的回忆性散文集,书稿回忆了自己在故乡的小山村生活的17年的点点滴滴。只有村庄,才能使其文字变得更加鲜活,也只有那些朴实可爱的村民们,才能使她的笔尖一次又一次的灵动。
  • 要焚毁萨德吗

    要焚毁萨德吗

    《要焚毁萨德吗》最初在法国出版的时候,标题为《特权论》,其中收录了《要焚毁萨德吗》和《梅洛-庞蒂与伪萨特学说》,后来又以《要焚毁萨德吗》为标题重新出版。萨德是18世纪法国色情文学作家,Sadism即性虐待狂一词由他的名字而来。一些人认为他是性的邪恶,鼓吹本能的放纵,万恶不赦。另一些人把他看成鼓励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欲念的满足,终获彻底解放的战士。他的作品在法国被明令查禁,直到20世纪初才平反,是“被诅咒的作家”的先驱。波伏瓦切入的角度很特别,她的书名叫“特权论”,从特权阶级对自己处境的认识讲起,以旧时的贵族阶级为例:贵族们捍卫自己的权利,却不去考虑这权利的合理性。萨德出身贵族,却勇于承担起自己的特立独行,违背贵族遵循的道德标准,用最直白的方式,要求将自身的愉悦作为法则。虽然他最后失败了,可是他张扬的行为揭示了特权阶级身上的利己主义只可能是一厢情愿,无法在所有人眼中赋予自己合理性。第二篇《梅洛-庞蒂与伪萨特学说》也是从特权阶级的角度出发,在法国五六十年代的环境下,有些知识分子站在利益的一方,试图混淆普遍利益和资产阶级利益,与萨特发生论战,波伏瓦为萨特辩护,写下了这一篇文章。
热门推荐
  • 夜中惊变

    夜中惊变

    十三年前一场屠杀,一场大火,让本来在整个沧澜国都能呼风唤雨的夜家在一夜之间在世界上消失,也让夜羽成了孤儿。偌大的家族存活下来的人所剩无几,余下的人带着夜羽逃亡去了洪武国,一番周折过后也总算是在洪武国内安定下来,知道自己身世之后的夜羽,一度觉得报仇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因为和主神残魂融合,获得的主神的部分能力,并且自己可以进入主神空间,在主神空间里会有三倍的修炼速度,等等。而这次的奇遇让夜羽觉得复仇之日指日可待,同时也改变了夜羽的命运。
  • 重生之盛宠夫人

    重生之盛宠夫人

    前世,她是誉满藜国的才女,亦是声名狼藉的妻子,世人白眼,夫君鄙夷。终孤死在栗山的青芜庵里。重生而来,她并无怨恨,也无从原谅,任凭张士钊死缠烂打,以命相与,苏清蕙心间不曾有半分涟漪!真要孤独终老?咦,那个八品小将好生眼熟!小将,小将,不要光顾着偷看,快快下手啦!
  • 散文精读·徐志摩

    散文精读·徐志摩

    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著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徐志摩散文自成一格,哲理丰富,语言诗化。本散文集分为抒情、人物、游记、小品、书信五辑,收录《想飞》《丑西湖》《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与陆小曼书》等30篇作品。它们都是进入徐志摩文学世界的精品。
  • 少夫人她杠上开花

    少夫人她杠上开花

    作为一个资深女武替,龙嘉以为自己这辈子都要在打打杀杀中度过了。谁料一朝穿越,她竟遇见了逃婚被害的龙家大小姐。一场官司、一纸婚约,就全都落在了她头上。婆母刁难、妯娌难安。幸好有他,一直站在她这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轮回渺

    轮回渺

    轮回止,生死已。当天地间的轮回消失。古三千望着世间渐起的恐慌,淡然一笑。“这世终能解脱了!”……
  • 仙道不正

    仙道不正

    新书:《追仙策》,欢迎入坑(评论区有传送门)。尚真派收了个奇怪的小徒弟:灵根测不出来、法术修炼困难。别人等级咔咔往上升,她永远都在原地踏步。可是,一到宗门大测的时间,她又总能顺利过关,虐哭对手!宗门大佬极度怀疑:你到底是什么人?!小徒弟摊摊小手,满是无辜:你们家门人呀。
  • 我的极品妖孽老婆

    我的极品妖孽老婆

    叔叔留下的一把杀猪刀,竟然可以穿越位面.
  • 换一个角度去思考

    换一个角度去思考

    《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是一部散文随笔集,作者张焕军将多年来对生活中的人与事的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结集成册。书中共收录了47篇文章,内容既有对生活的理解与思考,也有对老人与子女的亲情流露,还有对当下社会正能量的弘扬。作者从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一次经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思考。文字朴实,贴近生活。
  • 愿风安

    愿风安

    我想,想在星空下,想在湖面上,想你。…!!!!!!!!
  • 改变自己习惯上的弱点

    改变自己习惯上的弱点

    《改变自己习惯上的弱点》是由布德编著的《改变自己习惯上的弱点(习惯能够成就你的未来)》。《改变自己习惯上的弱点(习惯能够成就你的未来)》认为:其实,成功人士不见得比其他人更聪明,而是习惯上的优点使他们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成功人士不一定比普通人更有天赋,但是,习惯上的优点却让他们训练有素、技巧纯熟、准备充分;成功人士也不一定比不成功者更有决心或更加努力,但是,习惯上的优点却放大了他们的决心和努力,并让他们更有效率、更具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