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81100000007

第7章 第一次大纷争(1)

王纲解纽

周朝享国800余年,不能不说是礼乐制度的伟大功效。这种制度主要考虑的,其实就是如何效法自然来安排人事秩序,安排得好那自然也就国运绵长。然而,秩序,难免会面临破坏、修复等一类挑战性的状况,也就是有序会变成失序,朝代也不可能无限期地延展,正所谓“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自然也是合乎历史乃至自然规律的,因为“反者道之动”。

周朝也不例外,一方面原有的王权政治体制一度解散,文化格局面临“礼崩乐坏”;另一方面,既成的体制、格局又需要因时制宜,强烈希望强化自身、修复秩序。这就是西周衰殒后经春秋战国到秦统一六国的一段历史画面。

西周大致经营了350年的稳定,自周幽王被犬戎杀害,平王立,东迁洛邑(公元前770年),算作东周。东周可就没有西周那样祥和太平的氛围和景象了。东周时候,王权几乎就剩了个空架子,几个大诸侯国——齐、晋、楚等的国君继起称霸。他们打的都是“尊王攘夷”的大旗,挟天子以令诸侯,谁实力强谁说了算,没人再讲“礼”了。

天下乱了。君不君,臣也不臣了。按孔子写史时的定义,这就是“春秋”时代(大概历时240年)。之后,以“三家分晋”为标志,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纵横则成“战国”时代,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其间又经历了180余年。这样,终东周一代,中土动荡,合、分、合大约四五百年,也够长的了。

大家不禁会问,为什么西周维系了三百多年的“王纲”会解纽呢?那原因可多了,造成历史变动的因素本来就是多样的嘛,多因素互作,最终形成一种“合力”,造成一种“形势”或“趋势”,那么也就成了历史必然。

从经济上看,西周曾依靠“井田制”来实现农业立国,保障民生安定和贡赋来源,但到了西周末年,“井田”崩溃了。一方面,经过两三百年的太平盛世,人口增加了,从前划定的分配已经不适应实际;另一方面,由于铁器的发明和使用,引起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然而,生产力一提高,经济就开始发达,经济一发达,社会竞争、剥削和压迫也随之而来。土地的私有和兼并动摇了农村经济的基础,破坏了井田制度,而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之间互相争夺地盘,更推动聚敛夺取变本加厉,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私有欲望不断膨胀,古朴民风渐趋失落。

从社会阶级的分化对立来看,大宗主一方面不愿放弃已有的权利和偃仰享乐的生活,对于“勤民敬德慎行”的传统和方针也不再顾及;另一方面,对于来自民间的反抗又无法阻遏,于是上下之间离心离德。再加上,西周后期屡屡用兵,或征犬戎,或伐楚子,使得王室力量衰颓。

从社会组织方面看,周初立宗法制度,是依血缘系统来安排政治组织的,君权重,诸侯卿大夫依次而轻,所谓“本固枝弱,内重外轻”,但时间长了,血缘纽带逐渐疏松,君权削弱,诸侯涨破了封建均衡的格局。尤其是几个处于外围的诸侯,南方的楚、北方的晋、东方的齐、西方的秦,由于处境较为优越,扩地日广,兼并弱小,分别坐大。在他们的头脑中,关于力量的观念和知识,也逐渐地凌驾于“礼义”之上,事功也就排挤了伦理的价值。这样,各诸侯可以不臣于天子,各国卿大夫也可以不臣于他们的诸侯。于是,天下乱了。弑父杀君、公子争立、公族互杀之事,在春秋战国之际不可胜数。

随着五霸迭起,吴越代兴,权谋霸术之道成了应世的主要文化智慧。崇武养士蔚然成风,学术开始下移,一个平民精神活跃的历史舞台搭建而成,历史正张开双臂,迎接此一时代的社会精英登台一展风采。

由官学到私学

在今天,大家几乎都上过学,受过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那是相当高了,即便是读大学也不会太难。显然,我们这里说的教育是狭义的,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与家教、礼教、宗教那种教化的“教”,还是有分别的,尽管也有些联系。

与后世不同,在周代,那可是“学在官府”的。学在官府、宗法制度和“土地国有”(也就是周氏族为首的联盟所公有,这里的公不是天下为公之义,乃是公子公孙的氏族贵族之义)是西周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劳动力的形态主要是集团的或公社的,即以被征服的氏族(如殷民六族、七族,怀姓九宗)为单位,进行“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生产。土地既然被氏族贵族公有制所支配着,国民阶级既然没有在历史上登场,则思想意识的生产,也当然不是国民式的,而是君子式的。具体地讲来,意识的生产或者说思想学术,只有在氏族贵族的范围内发展,不会走到民间;春秋末期所谓学术下民间的历史,已经是周道衰微的见证了。

我们看到,大部分金文中出现的西周官吏,有这样的名目:卿事寮,大史寮,三左三右(左:大史、大祝、大卜;右:大宰、大宗、大士),作册,司卜,冢司徒,司工,司寇,司马,司射,左右走马,左右虎臣等等。其中,大祝、大宗、大卜等官,同时即为宗教的思想家。由此可知,“氏所以别贵贱”,同时派生的东西还有“氏所以别智愚”,在那时,事业家与观念家是“不可分裂的结合”。其实,也就是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社会分工也不发达的标志。

中国古代,常见的是君子(贵族)与小人(鄙夫)的分类,而没有国民性的智愚分类,其秘密就渊源于此。你看,在古希腊,思想家被称为“智者”,而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则被称为“贤人”。

而“人”在卜辞中,还没有和氏族分立,也就是,周时的人指的只是有身份的人,而不是所有的自然人。基本上,它包括这么几个含义:称氏族先王,称王者,称氏族贵族(君子),称在位的职官。与“人”相对的是“民”,那才是咱普通老百姓的一般代称。

所以,与“人”字连类的就是“圣”,这个字最早就见于西周文献。考“圣”的本义,据说与“哲”可以互训。“圣”“哲”都是指配天的美德,并没有知识教养的意义,而这种美德只是对先公先王所加的专称,从不用以形容普通百姓。很明显,“哲人”这个词儿在咱们中国古代和希腊古代,那是名同而实不同的。

“圣贤”“贤哲”两两连用,那是后来的事。“贤”字,并没有德性的意味,最初是指在“巫术”及“射礼”方面的能手,或用作技能优异者的代称,这里所谓“技能”的领域,也只限于狩猎。狩猎中的“贤者”也就是“神射手”。

至于“贤”字之获得国民性与道德性,及其成为一般智能的代称,进而与“圣”“哲”相结合,大概是在春秋时代,由搢绅先生创始,到春秋末世及战国初年由孔、墨显学完成。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与智能一体相连的“贤人”晚出,二是晚出的“贤人”又很快失去了“智能”的独立性,而与配天文德的道德概念水乳交融,也就是“智能”被“道德”淹没了。鉴于殷商的灭亡,周朝从一开始就以“天命维新”自警、自勉、自我约束,这也就是道德的起源。

对这两点进行思考,应该有助于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深入理解。

在宗法制度下,社会阶级的贵贱是以血族传统为标准,而不以智能为标准。与此相应,氏族意识也约束着国民意识,于是,国民阶级出现难产,所有的只是服务于氏族贵族的奴隶,社会不变革,他们就永无出头之日。

然而,社会终将变革,这个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生产力在发展。

铁器被发明和使用,那是在春秋战国时候。铁器的使用较之石器或木器(青铜器主要限于鼎彝,从未普遍用于生产),具有更高的生产力的价值。这就是说,在石器或木器的生产力阶段上,一般地说来,难以冲破氏族制的束缚,因而不可能发生生产资料私有的所有形态,也不可能发生多种阶级关系;只有在铁器的生产力阶段上,才具有改造生产方式所依据的技术条件。

铁器的使用,在农耕文明里,那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效益,推动了社会物质乃至精神文明的变革或者说进步。因为铁器的使用,显然改革了农业经营和手工业生产,从而促使土地所有制形式进入了私有化的过程,促使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意识形态自然也就不能不通过政治法律的折射,改变了它的面貌。

在春秋的文献,例如《诗·大雅》的“瞻卬”“桑柔”“抑”,《小雅》的“正月”,《曹风》的“候人”,《魏风》的“伐檀”,《北风》的“北门”等篇,以及最古的私学著作《论语》中,才看出了因土地私有,开始发生社会内部的阶级分裂,也就是贫富两极分化。相反,在土地公有的西周文献中,则绝无贫富对立的字句。所以,我们说,周人的“学在官府”是和当时的“土地公有”紧密相关的,当然,这与生产力不发达也脱不了干系。

好了,现在铁器被应用于生产了,生产力算是前进了一大步,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社会关系层面、精神学术层面是必须要跟着调整的。而这一调整又谈何容易,如我们知道的,它用了好几百年。

从春秋开始的氏族组织解体,是一种由诸侯而大夫,由大夫而陪臣的政权逐渐下移的运动。而在这一运动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就包括了知识、人才的组织系统,因为官学体制下的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为西周宗法制度培养干部的。氏族组织要解体,它就没有理由存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旧“官学”统系衰败了,民间“私学”就兴起了。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也就是“百家争鸣”的前奏。所谓礼乐,基本可以看作古代知识、学问的总汇,它就寄托在官、师、政、教合一的“王官之学”。既然“礼崩乐坏”,那么,也就是说官学已经失去其存在的基础了。所以,孔子说“天子失官,官学在四夷”,庄子慨叹“道术将为天下裂”。

春秋中晚期以后,王官权威日益分解离散,各诸侯因为自保或者对外扩张,所以人才缺口比较大;而原来的官学是垄断的,无法实现社会人才和文化上的垂直流动。怎么办?突破垄断,开办私学。也就是打破原来社会等级的固定性,为士、庶人的上升敞开门户。而且,这时候不愁师资。社会上有这么一批人,有知识,无岗位。要是在以前,他们怎么着也有个一官半职,可是现在,时代不同了,他们入仕无门。可是他们依然清高,自认为“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宁可修身志道,不愿仰禄于人,于是不少有学之士投入教育行列,私学遂兴。

私学的兴起,意义主要在于教育的独立和面向全社会,以及知识独立价值的确立。可以说,私学之兴,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春秋战国间诸子百家学术兴旺的气象,也促进了“知识阶层”的相对独立。由于私学大都由有代表性的思想人物来主持,所以私学又带有思想中心的性质。而思想理论上的创新与办私学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一旦思想理论自成体系、独树一帜,那社会影响和传播力就相当可观。

私学的核心之一是师徒关系,以私学为基础,社会上也就出现了以宗师为核心的许多学人集团,如孔子、孟子、荀子等皆有门派,墨子与其弟子的集团几近于“结社”。集团也好,门派也罢,反正不是一个人,这也就是“百家”的渊薮,而这,势必伴随着“士”阶层的扩大、独立和分化。

“士”之崛起

“士”,本来是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人(可能还专指武士),既然与贵族沾亲,那就有身份,但是身份也不能算太高贵。大约在西周时期,才出现了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士,这应该是周代宗法制度的产物。现代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周代世卿大夫以嫡长子继承父位仍为卿大夫,其诸弟为士;士的嫡长子仍为士,其余诸子为庶人。

看来,要想永保高贵的身份地位,就得是嫡长子,嫡长子的嫡长子……没办法,资源有限,位置有限,制度只能这么规定。那么,其他儿孙呢?对不起,逐渐下降,直到沦为庶人为止。事实上,贵族的庶孽正是士的一个重要来源。纵横捭阖的张仪出身于“魏氏余子”,余子也就是支庶。范雎原来也是“梁余子”,商鞅原来是“卫之诸庶孽公子”,韩非则出身于“韩之诸公子”。这一类的例子比比皆是。总之,贵族、官宦的庶孽、后裔大部分落入了士这个阶层,而且这类人物的数目还不会很少。举个例子,齐靖郭君田婴一人就有40多个儿子,其庶孽之多是可想而知的。而“士”就是这些庶孽沦落的第一站。

这些“士”与第一位贵族祖先的血缘已经比较远了,身份地位也大打折扣,流于贵族阶级的最下层,到了上与下的交会处,这着实有点尴尬。不过,他们还是能够享受一项很可宝贵的氏族待遇,那就是上学,或者叫接受教育。因为在那个“学在官府”的时代,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可能享受文化知识的教育。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历史轨迹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历史轨迹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自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把人的精神恢复为人本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从实物出发阐述人本思想,但马克思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本质的历史起点、现实内容以及未来发展等问题。直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哲学革命的高度之上才真正理解人的本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现实的阶级关系出发研究人的本质,指明了实现人的本质的现实道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剖析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剩余劳动,科学揭示了资本家与工人的本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人本思想在当代的伟大创新,必须规范和引导市场与资本的发展,以劳动者和社会整体利益为本。
  •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爱哲学就是爱智慧,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正如西方中世纪伟大哲学家阿伯拉尔所说,“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近,它向你敞开。”那些天才哲学家的天才思想犹如百年难遇的流星,不经意间就点亮了彻暗的夜空,打开我们无数的困惑,让我们豁然开朗。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你就懂得了智慧,懂得了人生。
  •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

    1733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智慧书》首次问世。这本书以历书形式出版,因此也被称作《穷理查年鉴》或《穷理查历书》。富兰克林持续25年出版此书。平均每年销量都超过一万册,成为当时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几乎家家书架上都有一本。他们从《穷理查的智慧书》中收获智慧与成功: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华人商界领袖李嘉诚。全球首富沃伦·巴菲特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人师查理·芒格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推销人师弗兰克·贝特格台湾人师李敖。《穷理查智慧书》问世两百多年,在美、英、法、德、西、日、韩等多国发行,经久不衰。
  • 大家小书·译馆:悲剧的诞生

    大家小书·译馆:悲剧的诞生

    希腊艺术历来引起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在尼采之前,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席勒、温克尔曼均以人与自然、感情与理性的和谐来说明希腊艺术繁荣的原因。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希腊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
  • 日本人与阳明学

    日本人与阳明学

    全书囊括了十九篇以冈田武彦先生为首的日本学者最近三十余年来赴华参会时发表的论文或演讲稿,把有关日本人与阳明学的内容作系统梳理,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日本人的阳明学观以及“九州学派”的窗口。
热门推荐
  • 仙帝叶凌

    仙帝叶凌

    前世,叶凌身为仙界一方仙帝,拥有无限神通以及一双极为神秘六道仙轮眼,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叶凌万万没想到,就因为自己的这双眼睛,自己心爱之人和自己最好的兄弟联手所害,无奈之下叶凌亲手毁了六道仙轮眼,自身也随之仙逝,一代仙帝就此陨落!叶凌他不甘心就这样认命,老天也待他不薄,机缘巧合之下重生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地方,叶家,他决定从头再来,重新踏入修炼之路,自身觉醒逆天体质,从一介凡夫到成就帝位,受万众瞩目。最终三世为人的叶凌,看清世间,笑看红尘,消失在了茫茫宇宙之中。
  • 教师快乐工作手册(下)(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快乐工作手册(下)(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责是把教学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用“爱”塔起教育的基石,用自己的学识及人格魅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 穿越不当妃:皇帝缠上了厨娘

    穿越不当妃:皇帝缠上了厨娘

    这年头,穿越是时尚,她这个打小就爹娘不爱的胖妞终于也时尚了一把,可是她除了会吃就只会做,穿越必备二十一技一样都不会,她要怎么样在这古代混得风声水起啊?这个男人是皇帝咩?想要抓住男人的心就先吊住他的胃口,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偏这个小正太还真等着被她抓,说是身心实贱会更能体会真理……
  • 一道闪烁着绚烂亮光的长虹

    一道闪烁着绚烂亮光的长虹

    高长虹,山西盂县路家村镇西沟村人,1898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以耕读为本的小康之家。他是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过相当影响的文学团“狂飙社”的主将。是山西一位较早结识鲁迅,并在鲁迅直接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进步作家。高长虹文学创作生涯前后长达20多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现代作家。
  • 浮云悠悠

    浮云悠悠

    简悠一生只有一个梦想,就是能过得像自己的名字一般简单悠哉。当真相与谜团不断碰撞,友谊向背叛发展,简悠就可还能坚守本心,一路向前
  • 女将幕谋

    女将幕谋

    一番争执,她终是弃他而去……城楼上,一抹红色的身影往下一跃,她,眼角的泪流了出来……大业给你,从此你我两不相欠!重来一世,她霸气开场,大陆唯一的女元帅,是上界三帝共同钦定的神策上将,是北疆墨帝的第一谋臣。这一世,她遇上了他,前世错过的真爱。他们一起携手破解了一次又一次的阴谋,他许她一世江山,一世一双人!“这天下,你陪我才好看!”
  • 笑忘书

    笑忘书

    《笑忘书》是梁左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作品集,是由著名作家王朔亲自整理、主编的,并写了悼词作序。书中收录了许多梁左未曾发表过的小说和散文随笔,从中可以窥探出梁左对艺术和人生的思考,是当代相声作家中少有的兼具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作品,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改革开放时期文人自由创作的根基和文化复兴的景况。王朔、刘震云、冯小刚、葛优、英达、姜昆、马未都、陈佩斯、梁天、梁欢……近30年来最影响力的文化精英,与梁左割不断的因缘。其中王朔、刘震云、英达、姜昆、梁天、梁欢等亲友所写的怀念梁左文章,也收录在书中。另,书中收录王朔、刘震云、马未都三篇追忆文章,作为新版序言。
  • 灾难演播室

    灾难演播室

    巧夺天工筑明月,七星改命夺造化。瞒天过海书残卷,偷天换日转轮回。这是一个逆转命运,征服灾难的故事。赵寅如是说。
  • 教育如此迷人:好学校是如何成长的

    教育如此迷人:好学校是如何成长的

    本书围绕“办一所有美好童年记忆的小学”的教育理念,从实践层面探讨了“如何让学校和教室变成孩子的美好记忆”等一系列主题,并从学校的文化与细节切入,鲜活指出何谓学校的精神和行动,给我们提供了好学校的管理范式。
  • 替嫁丫鬟:冷清王爷下堂妃

    替嫁丫鬟:冷清王爷下堂妃

    “我会保证的你的清白之身,治好溪儿,你大可远走高飞。”男人冷酷的话语在她耳边萦绕。可真到她想脱身之时,他却又狠狠拖着她,强行要她跪在另一个女人的病榻前,对她极尽羞辱!她奉旨嫁入王府,本该守住自己的心,可却情不自禁地爱上了那个冷漠伟岸的男子。只是在他眼中,她从来就不是他的女人。她给了他倾尽全力的爱,他回报她的却是永无止境的憎恨。再见之际,她挺着孕肚倚在敌国太子的身侧,冲他盈盈一笑,风华绝代,语笑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