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09800000041

第41章 正西街记(2)

我正俯身向前走着,父亲低沉的、气喘吁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到都到了,你慌什么慌?”我站在原地,弓下腰,扭头看着父亲。父亲微恼的、胡须拉杂的脸上挂满了汗水,滴滴答答,不住地往下掉。尽管我穿了新买的“回力鞋”,尽管不过上午八九点钟光景,但太阳已早早地翻过县城东面的落溪山顶,直直地照耀着城厢粮站门口的斜坡,斜坡是干巴巴的水泥铺就的,经过连续几天烈日的暴晒,散发出熊熊的热力,感觉像赤足踩到火盆上。我背过双手,扶住腰间的麻布口袋,直了一下腰,双肩顷刻间如释重负,可手一松,沉重的酸悠悠的感觉便再次裹满了双肩。我其实一点也不慌,只是看着近在眼前的城厢粮站,心里无法抑制地有一点小小的激动;父亲说我慌,想来是嫌我走得太快,父亲好多次说过,路是一步步走的,慢是一程,快也是一程,不必要急的。可是我有什么办法呢,走了那么远的路,双肩那么沉,加上即将大功告成的喜悦,我想不加快脚步都不行啊。但是,我没有反驳父亲。父亲的背上也背着帆布口袋,而且装的比我多了一倍还不止,鼓鼓囊囊地压在父亲背上,走平路时还没什么,遇到上坡,父亲微驼的腰身便不得不更深地弯下去。见我停下了脚步,父亲笑了起来,我的小心思,他似乎早已洞穿。一年前,我初中毕业,因为父亲管理的茶园经营遇上了麻烦,我几乎放弃了中考,后来勉强参加了考试,结果却可想而知。新学期一开学,父亲便偷偷跑去学校找老师替我报了名,要我去复读。父亲把一切都安排好了要我去复读的时候,我没答应也没反对,父亲笑着对我说:“去吧,我知道你不甘心,我更不甘心啊……”几天前,我从学校拿回录取通知书,交到父亲手里,像顺利完成了一件父亲交给的作业。父亲把通知书捧在手心,像捧一件珍贵的易碎品,父亲笑了,他的言语更深刻地说明了他内心的兴奋:“我就知道么,我儿,不该像我,一辈子窝在溪头沟里的!”父亲还说了很多的话,其他的,差不多都是喃喃自语,近乎语无伦次了……转眼就到了八月末,录取通知书上的开学时间越来越近,再不把“粮食关系”转到学校,开了学我就将无饭可吃。这就是我和父亲兴奋且急切的原因,父亲没有表现出来,不过是因为父亲习惯了把自己的情绪藏在在内心里。城厢粮站的院坝是平平展展的水泥地,当空的烈日下,水泥地变成了一张巨大的镜面,隐约地反射出热辣辣的光芒。我和父亲汗涔涔地走过院坝,活像多年后我在汗蒸馆滚烫的木地板上踱步。收粮大厅里空空旷旷的,没有了太阳的暴晒,热力自然减小了不少,放下帆布口袋,浑身刹那间就清清爽爽的了。收粮大厅里摆了一架磅秤和一张竹制座椅,却没有人。我和父亲背着玉米,一大早从溪头沟出发,走了那么远的山路来交粮,却找不到收粮的人。父亲将鼓鼓囊囊的帆布口袋挪到磅秤边,撩起衣服擦了擦眼角的汗水,开始以磅秤为圆心转着不规则的圈儿。一边转圈儿,一边四下里张望。收粮员在院坝角落出现的时候,父亲正转到面朝大门的方向,等父亲发现时,收粮员的身影已经站到了帆布口袋前。“打开。”收粮员说。收粮员指向帆布口袋的手里握着手绢,却一点也不影响他伸出食指,倒是另一只手里端着的白色陶瓷茶杯,因为他身体的晃动,接连发出了几声清脆的响动,有几滴茶水沿着杯沿滴落了下来,收银员赶紧收起握手绢的手,飞快地摁住杯盖。我和父亲七手八脚地解玉米口袋上的绳结。不知道是紧张,还是绳结打得太死,我解开了老半天,父亲还没能解开。在收粮员的注视下,父亲的手微微发起抖来,后来父亲索性低下头,大开的嘴巴不由分说地含住了绳结,双手死死地抓住帆布口袋,下颌接连甩动了几下,很快扬起脸来。父亲满脸通红地牵着帆布口袋的边,露出口袋里黄橙橙的玉米。收粮员拿眼瞅了瞅父亲,端起茶杯,押了一口,然后探着头,朝父亲身前的玉米口袋瞄了一眼:“晒一下。”收粮员说着,又一次伸出握着手绢的手指了指亮光光的水泥地面。父亲的身子一下就挺住了,父亲交过多次粮,但父亲无论如何也不相信,昨晚刚刚从火炕上取下来,又连夜手工瓣下的玉米粒竟然还需要晾晒。父亲想说什么,可收粮员丢下那句话就转身走开了,父亲张开嘴,面对的不过是一张摇摇晃晃的背影。父亲噎在那里。我看着父亲,又看看越走越远的收粮员,也噎在那里。收粮员的身影是接近十二点时出现在磅秤边的。父亲站起身,迎着收粮员,抖抖擞擞地走上前去。父亲笑了笑,想说些什么,就在父亲张开嘴的一刹那,传来了收粮员的话:“搞什么名堂?都快十二点了!”父亲浑身一怔,双腿不觉间开始闪动,险些跪倒在地。收粮员说完,又要转身离开。父亲的脚步那一刻突然变得出乎意料的迅捷。父亲冲到收粮员跟前,挡住收粮员的去路,哆嗦着,变戏法似地从衣兜里掏出一盒烟。收粮员离开以后,父亲便带着我,将玉米倒了出来,又一点点在院坝里摊开,中途,父亲叫我一个人守着,他要出去上个厕所,如果没猜错,那香烟应该就是在那时候买的。父亲一手捂着香烟,另一只手抓住收粮员洁白的衬衣口袋,准确无误地塞了进去。父亲的动作之果断之迅捷,让收粮员一时没回过神来。“你——”收粮员的眼睛鼓得浑圆,盯着父亲,只吐出一个字便紧闭了双唇。面无表情地回到磅秤边,收粮员指了指父亲,又指了指玉米口袋,心领神会的父亲一下明白了收粮员的意思,飞快地将重新装好的玉米口袋搬上磅秤,又飞快地跟着收粮员走进院坝边的粮食仓库。父亲从仓库出来的时候,双手拿着空帆布口袋,昂首挺胸,活像战场上凯旋而归的士兵。跟着父亲往回走,走到城厢粮站大门的时候,父亲停下了脚步,仰望着天空,正午的阳光映照下来,父亲的脸上立时呈现出一种雕塑般的光彩。那是1990年8月。那一年,我16岁。2013年夏天去正西街,看过文化馆残破的院落之后,我就径直去了街口。昔日的城厢粮站不知什么时候改建成了住宅小区,名字是响当当的四个字:龙府花园。门口的斜坡倒还是多年前的水泥地面,表面的坑洼似乎更多了。我站在街口望着斜坡,满脑子都是那个八月,父亲留在城厢粮站门口的身影。这时候,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从我身边经过,缓缓地、目不斜视地朝斜坡走去。老人颤颤巍巍的,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风一吹就可能随时倒掉的样子。擦身而过的瞬间,我注视着老人长满皱纹的脸,几乎惊叫而出——老人的面容,像极了记忆中的那个收粮员,只是,他的样子比我父亲的现在还要苍老。我不敢肯定,如果我真的惊叫而出,会不会把他吓着?

交通旅馆

以前,正西街两边都是木头房子,一家紧贴着一家,屋檐连着屋檐。沿街的屋檐槛就是街边的人行道,街窄小,木头房子更显不出丝毫的空阔和大气,文化馆、井阁商场、新华书店等处的楼房相继在正西街落成之后,就更加地衬托出木头房子的低矮和老旧来。隔几户人家的门前就栽了电线杆,线路按着户头,连着一家家的房子。

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井阁商场门前最靠近街心的电线杆,上面挂了一块黑板,写着电影院正在上映的电影和放映时间,相邻的电线杆上挂着一块白色小灯箱,灯箱上积满了厚厚的灰尘,即便有灯光的映照,“交通旅馆”四个红色的字体也模模糊糊的,很难辨认得清。

电线杆就立在井阁商场与紧挨着的木头房屋的交界处,灯箱上描画的箭头直直地指向木头房子屋檐下的门框,门框上挂着铁门扣,镶了木制门板,木板门向里开着,从没见锁上过。站在门口的屋檐槛上,轻轻一跳就能摸到木头房子的屋檐,再稍稍用点力,就能触及电线杆上的白色小灯箱。

门即是交通旅社的入口。门内的过道穿木头房子而过,曲里拐弯地通到交通旅馆的大门,因为窄逼和视觉里光线的强弱差异,站在街面上看过去,过道是黑漆漆的,怎么也望不到头。

进入新世纪之后,以县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为名,交通旅馆临街的木头房子被拆除,进出交通旅馆的大门于是豁然开朗,交通旅馆的真实面目这才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过往正西街的人们,一扭头就能瞅见交通旅馆的大门和高高的外墙。

外墙从头到脚由一色的砖块砌成,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砖块和砖缝间的水泥灰浆显露出被风化的痕迹,颜色浅淡不一,少部分是浅淡的灰白,大部分已变成淡黑色,烟熏过似的,如若不是门楣上方一抹石灰底的墙面上写着“交通旅馆”四个红色大字,定会有人误以为那是一块旧年遗留下来的碉堡。

进得门去,你会惊奇地发现,远近闻名的交通旅馆竟然也是一座四合院。院子四壁皆为三层小楼,房门皆朝里开着,门前是四面环绕的走廊。院坝右侧靠外的角上有一处悬梯(在墙缝间装上钢筋,用水泥灌注成梯步,安上扶手就成了),拾梯而上,可去到任何一层的房间;左侧靠里的角上还设有一处楼梯,楼梯以院角的立柱为中心,盘曲而上,同样可直达楼顶。一座纯粹中式的四合院,却糅杂着些许西式建筑的特色,真正是中西合璧了。

熟悉正西街的老辈人说,交通旅馆现在的楼房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时期的交通旅馆也是木头房子,完全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天全地处西进甘孜藏区的要冲,西进东去的人到了天全,总是要歇上一脚,充分休整之后再继续前行,那些公干出差的,大多去了纯国营性质的政府招待所和后来兴建的二旅社,交通旅馆则是那些自掏腰包的旅客和卖劳力为生者不二的留宿之地。

交通旅馆后来所以改建成楼房,起因是一场突起的大火,那场大火,让交通旅馆和周围相连成片的房屋顷刻间化成了灰烬。派出所的档案袋里,现在还存留着关于那场大火的调查记录,没有确切证据表明是谁在故意纵火,也没有确切证据表明猛烈的火势最初起自哪里、怎么引起的,总之,那场代价沉重的大火就是一桩悬案,也可以说它是一场意料之外的天灾。派出所的档案袋里同时还留存着其他一些有关交通旅馆的记录,被询问人不外乎是外地流窜来天全的扒手、嫖娼被捉的乡下民工、平常以餐馆服务员为身份掩护的娼妓、身背腊肉或鸡鸭牛羊的小偷……这些人,也基本就是那个时期交通旅馆的主要客源。每被捉一次,被捉的本性难移的那些人从此转移了阵地,从正西街上销声匿迹,更多的人因为残存的羞耻心和周围随时可能降临的道德攻击,让他们望而却步,少则三五月,或者一年半载,甚或一辈子都不会再出现在交通旅馆的院坝里;派出所每到交通旅馆出一次警,逮住的也基本都是新面孔,从未在档案记录里出现过的,当年办案的警察至今都说不清这到底是为什么。

后来就市场经济了,首先受此冲击的是政府招待所和二旅社,政府招待所是干干脆脆地被取消,二旅社则被改了个名字,摇身一变,成了私体性质的天全宾馆,倒是交通旅馆似乎还是原来的样子,但其实质也随之由“集体”转成了“个体”。

变化最大的是入住的旅客。这时候,稍稍有些经济实力的人到了天全,就都去了天全宾馆或其他一些后来兴建起来的大大小小的酒店。和交通旅馆相比,那些地方无疑更亮堂更显品位,也更符合旅客们有钱人的身份,但价格却也是水涨船高的,去那些地方入住的人倒不在意这个,他们都是些过路客,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即便是豪掷千金,也是他们乐于为之的。而那些准备较长时间在天全立足又无经济后盾的人,好些就选择了交通旅馆,这里是不够气派但价格便宜,每人每天十块,天底下打着灯笼都难找着的,房间里的一切用具尽管老旧但都是刚刚用肥皂洗过的,而且不管你住一天、一月还是一年,或者更久,都是每天一换的。了解情况的、听了解情况的人介绍的、以前不了解情况住过一次后就记住了的,但凡进了天全县城,就都径直来到正西街,跨进交通旅馆的大门。如此一来,交通旅馆里常住的,绝大部分都是回头客。共同在一个大门里进出,彼此见了面,都觉得相熟。后来就真的熟悉了,没事的时候,就不免三三两两地搬来小凳,坐在交通旅馆的院子里或者走廊间,喝着茶、抽着烟、天南海北地聊天,不知道详情的人看到这一幕,还以为是哪家的兄弟或者父子在开家庭会议呢。

交通旅馆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以后,人们便编了一句顺口溜:吃东风,住交通。顺口溜流传很广,上了些年纪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交通即是交通旅馆的简称,而东风则是位于东大街上一家的餐馆,所卖尽皆本地口味的家常吃食,全名东风食堂。两个地方相距不远,从交通旅馆出来,过旧县城十字街口,不几步就到了。

我从未作为旅客进到交通旅馆里去过,东风食堂倒是光顾过几次的,食堂上桌的食物无不满盘满碗的,口味也很地道,价格却和外面相差无几。最早时期的东风食堂也是临街的木头房子,后来也改建成了楼房,但食堂的生意并没有因此变得红火,后来干脆就关门歇业,从食客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与之齐名的交通旅馆却是一直坚持到了下来,时间对于交通旅馆似乎是慢的,或者也可以说,是交通旅馆让时间放慢了前进的脚步。它仿佛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正西街乃至整个县城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交通旅馆,除了外墙上渐渐加深的斑驳痕迹和院坝里不断变换的人影,院坝里的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入住的价格依然是多年前定下的,每天十块,不管你住多久,也不管你的本地人还是外来客,床上用品老旧是老旧了,却依旧是洗得干干净净的。

交通旅馆现在的管理者(不知道是否就是老板本人或者老板家属)是一位年轻妇人,着粉红的连衣裙,身材高挑,长发披肩。我问她:“你就没想过变化一下吗?”她很肯定地摇摇头,有些答非所问:“不会!”我接着好奇地问:“你就不担心有一天开不下去?”年轻妇人盯着我的脸看了好一会儿,似是而非地回答:“谁知道呢。”她的话,像自言自语。

同类推荐
  • 故事会(2018年7月下)

    故事会(2018年7月下)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4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笑典故事

    笑典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故事会(2016年3月下)

    故事会(2016年3月下)

    《故事会》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仅有114个页码、32开本的杂志,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故事会》创刊于1963年,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
  • 故事会(2017年3月上)

    故事会(2017年3月上)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4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故事会(2015年8月下)

    故事会(2015年8月下)

    《故事会》所说的故事,不仅高雅、高尚,而且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并能始终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尤为关键的是,其绝大多数故事,基本上都相当准确地切合着社会审美心理中三个最为关键的部位,即情感性、幽默性、传奇性。因此,尽管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资讯时代,或各种各样文化快餐层出不穷的娱乐时代,其所提供的故事仍能从一片喧嚣的声浪中脱颖而出。其二是由《故事会》编辑部所营造的“《故事会》编辑部文化”。
热门推荐
  • 侠客修仙风云

    侠客修仙风云

    武道还是仙道,这是个问题。欢迎收看一个青年的前进之路。
  • 浅笑轻颦

    浅笑轻颦

    “王爷,大大大,大事不好了!”男子抬头看了他一眼,示意他说下去“王妃将江湖算子百晓生杀了。现在有人来寻仇了。”“来了?”“对,就在门外。”“杀了。”男人留下一句不带任何感情的话,转身就走了。“王爷,大大大,大事不好了!王妃把青山派的祖传佩剑偷走了!青山派上门讨要。”男人冷冷看了他一眼,“偷?我的女人,就算把全世界的东西都拿走了,那也是理所应当。”说完,就去替他那可爱的小女人收拾烂摊子。“王爷,大大大,大事不好了!王妃被人绑走了!”“谁”男人的声音如黑夜里的罗刹,“是,是,是王爷的母亲。”下一瞬,男人的身影已然不见,,再次出现便是天乐宫,“人呢?”皇后指向一个方向,却见那人正在惬意的吃着东西。心中一阵无奈。
  • 巫在回归

    巫在回归

    恨天不公,恨道不平。堂堂巫族,盘古正宗后裔,却落得烟消云散的下场。这一次,巫族回归,定要拿回属于巫族的一切。
  • 随笔一二事

    随笔一二事

    阴暗的木屋内,沈清不知疲倦的摸索着,妄图从这该死的牢房逃出去。
  • 载人航天器的故事(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载人航天器的故事(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载人航天器是绕地球轨道或外层空间按受控飞行路线运行的载人的飞行器。载人航天器家族中有三个成员: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人类就是乘坐它们飞出地球,摘星揽月的。刘芳主编的《载人航天器的故事》是“征服太空之路丛书”之一。《载人航天器的故事》内容涉及太空世界的各个侧面,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 小痞女穿越深宫2:只做皇后不做妃

    小痞女穿越深宫2:只做皇后不做妃

    注:此女很强大+小痞无边(杀手穿越的,不喜强大的亲慎入)皇帝响尾蛇携钱多多(穿越的)微服出宫,太子冷元屹监国,天上突降凤凰女,说爱就要爱,就赖就要赖!头发短短,武功了得,开放大胆,狠话连连:他是她的目标,躲得了太子,躲不了皇宫,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抢她男人者死,只做皇后不做妃……(此文是小痞女穿越深宫:与魅君过过招第二部,书中人物,有不解者,可以去看前一部)
  • 鬼帝缠身:绝宠腹黑大小姐

    鬼帝缠身:绝宠腹黑大小姐

    懦弱无能、惨遭欺辱的离家大小姐,一朝重生,精魂重聚!坐拥上古灵石,一手炼丹,一手玄力,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这一世她拼尽全力守护家人,守护挚爱。敢骂她爹,乱棍打死,欺辱她娘,家破人亡。明明只想一心找到爹娘,好全家团圆奔小康。谁曾想惹到个邪魅腹黑帝。他明明是杀伐决断的鬼帝,却化身为她身边呆萌无害的小绵羊……
  • 林少追妻,等你说爱我

    林少追妻,等你说爱我

    “宝贝,你为什么不理我?”林宸难得温柔的看着自家女儿。“妈妈说,不和坏人说话。”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姑娘认真地给芭比娃娃梳着小辫子。林宸满脸黑线,他是坏人吗?“老婆,我饿了……”,平日里冷酷无情的林总裁搂着自家娇妻厚脸皮地撒着娇。“滚。”苏然一脸嫌弃,这人恶不恶心,每天都是他饿了……被无情拒绝的林总裁倍受伤害,一用力便将苏然压在身下,他饿了,要亲亲老婆才能解饿!“然然,我一直在等。”林宸眼里万般柔情。“等什么?”“等你说爱我。”
  • 来自凡间的修士

    来自凡间的修士

    社会青年陈昊误入修真界…美女?抱歉我发誓不近女色。金钱?物质什么的只是过往云烟。我想要的,只有捶死上界的各位!不服?首先你要能干得过我!
  • 宇宙一大锅

    宇宙一大锅

    宇宙非常大,一锅炖不下。一个负债累累的快餐店小老板,被带到了宇宙深处,漫漫回家路,顺便解决点宇宙智慧种族灭亡的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