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56100000003

第3章 随缘心

佛度有缘有心人,参透禅机明佛道

佛陀说:万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世间万物,俱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人生无常,物理有成、住、坏、空;心理有生、住、异、灭;生理有生、老、病、死。这些道理我们若能透彻,就不必在人们之间计较什么;无所计较,自然能专心于道,不让现实的人生转动我们的心念。

佛陀说:众生之苦有其原因,众生之开悟亦有其道——一切法皆依缘生,依缘灭。

佛陀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集世间。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它的因,才能获取理想的结果。我们若有纯良的种子,一定要把握因缘,赶紧种入土中,并且要有充足的阳光、水分、土壤、空气,它才能成长。有愿放在心里,没有身体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种,皆是空过因缘。

佛在身边

有一个人对佛无限崇拜,吃着斋饭,诵着经文,烧了好多香之后,他想见见活佛是什么样子。

他筹备了路费,带足了干粮去名山古刹寻找活佛。爬过千山,趟过万水,他终于来到了名寺。寺里的方丈接待了他。他向方丈述说了一路的艰辛劳顿,并恳求方丈让他见见活佛。

方丈说:“回家去吧,佛已在你家中。那个倒趿着鞋、披散着发、给你开门的就是活佛。”

他将信将疑地回到家中,敲过门后,急切地等待活佛的出现。

门开了,倒趿着鞋、披散着发、给他开门的正是他的妻子。听见他敲门,妻子来不及将鞋穿好、将头梳好就匆匆来给他开门。

他恍然大悟,原来活佛就是我们身边一切善良的凡人,一切曾经给了我们关怀和帮助的凡人。

1.佛即众生,众生即佛

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在迷的佛。

学圣学贤,无所谓过早过晚太老太少之别,但能一念觉悟,众生即佛。

佛在灵山,佛在心头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你心头。

有一天,灵训禅师前来拜访归宗禅师。

灵训禅师问归宗禅师:“请问禅师,什么是佛呢?”

归宗禅师很是为难地望着灵训禅师说:“我不能告诉你。即使告诉你了,你也不会相信啊。”

灵训禅师听后,马上说:“不对啊,禅师!我是诚心来向您请教的,您的话,我怎么敢不相信呢?”

归宗禅师点点头说:“那好吧!你既然相信我,那就靠过来,让我告诉你!”

接着,归宗禅师把嘴巴贴在灵训禅师的耳朵上,细声细语地告诉他说:“你就是佛啊!”

灵训禅师听了之后,先是一愣,然后放声大笑道:“我就是佛!哈!哈!哈!我就是佛!”

可见,众生不应该舍弃自己内心的灵山,而应该从自我的心中提炼自性的宝藏。

众生是菩萨,心善可称佛

心存善念可称佛,率真做事行佛道。

常行于慈心,去除怨恨想;大悲感众生,悲惜化泪雨。佛家以慈悲为怀,所谓“慈”,就是爱护众生,有给众生以安乐之心;而怜悯众生,有拔除众生痛苦之心,则为“悲”。观音菩萨既有博大的“爱护心”,又有非凡的“怜悯心”,所以其美名尊号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其实佛也并非那么神秘。丹霞禅师有一次路经洛阳的惠林寺,正值严冬时节,天寒地冻。于是他就将寺里的木头佛像扛了下来,烧火取暖。

寺里的住持见了,大发雷霆:“你怎么敢把佛像烧了呀!”

丹霞禅师泰然自若地答:“噢,我是想把佛像烧出舍利子来呀!”

住持惊愕地问:“木头的佛像能烧出舍利子来吗?”

丹霞禅师道:“既然烧不出舍利子来,那就是木头,不是佛了,尽管烧好了。”

后来,丹霞禅师安然无恙,而住持却因心火上蹿,掉了两道眉毛。

众生皆苦,唯怀有一颗大慈大悲的善心持身处世,方能苦中有乐。而心存善念,便可称佛。

只要本性率真地做事,就是行了佛道。木头佛像烧不出舍利子,千真万确。所以“泥佛不渡河,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真佛内里坐”。说到底,决定我们自身价值的条件,并不在于我们所得到的外物,而在于我们自己的心灵和行为。因为真正的佛是在人的心中。

佛性一直在我们的心里,只是我们不认识它,不知道看重它。它是人生命的根,是心灵的船,载我们渡过大千世界,而内心深处依然完好如初。

佛即众生,众生即佛

事物的相通常常妙不可言。

禅宗南宗的创立人六祖慧能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佛性就存在于人的心中,人只要去掉妄念,就会顿见自己的清净本心,就成佛了。这就是顿教法门“即心即佛”的观点。

如果你去过西藏,一定很难忘记那里的洁白。洁白的雪山,洁白的经幡,洁白的羊群……时刻圣洁满眼。

在那里,人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天对山的呼应很直白,羊对路的点缀很随意。自在随着天地蜿蜒,不仅人,仿佛每只羊心中,都有佛。

拜佛者遍天下,藏族人是最无功利心的。他们求佛,并不是许愿,而是求心灵的幸福感。藏族人会将一生的积蓄捐给寺庙,就像交给家人一样自然。他们相信自己住得离天很近,离佛很近。相信只要自己善良,佛时刻在自己身边,同吃同住。

佛教门派众多,禅宗真正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让佛走进大众心中。

两者的共通之处,在于亲切感。慧能反对佛祖崇拜,认为解脱要靠自己,不应崇拜偶像。他说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佛和众生本质是没有区别的,区别只在于“迷”和“悟”。自性迷即众生,自性觉即佛。慧能的成功,正在于他在佛和众生之间画了等号。

“佛是人向善的心。”人越善,与佛越近。

2.佛心

心是一切的根本。

每个人的心,都是最善巧的工匠,可以把自己雕刻成佛,也可以雕刻成魔。

何谓佛心?何谓魔心?佛心,教你看什么都顺其自然;魔心,教你看什么都不顺眼。

魔心造地狱,佛心造天堂

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

善成佛心,恶造魔心,而魔心造地狱,佛心造极乐。恶念涌现时,其实只需轻轻转个身,就能抓住善的影子。

有一个民妇去拜访法演禅师,请教佛门常说的地狱与极乐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一种理想,并希望禅师能带她参观真实的地狱与极乐世界。

法演禅师立刻用脑中所能想象得到的污秽轻薄的语言来调戏这个民妇。这位妇人十分惊讶,刚开始时基于礼貌的关系,妇人并没有回嘴。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大喝道:“你算什么禅师?简直是个狂妄无礼的家伙!”一边说着,一边抡起木棍朝禅师身上打去。法演躲避木棍,跑到大殿木柱后,对着面露凶相、从后追赶而来的民妇说道:“你不是要我带你去参观地狱吗?你看,这就是地狱!”

恢复平静的民妇,察觉到自己的失态,急忙参拜道歉,请禅师原谅她的鲁莽。

法演禅师道:“你看,这就是极乐!”

心善即天堂,心恶即地狱。天堂地狱,皆由心行造作。天堂地狱在哪里?这有三说:第一,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第二,天堂地狱在人间;第三,天堂地狱在我们的心上。

我们的心,每天不知要在天堂地狱之间来回多少次。

弃恶从善时,魔心成佛心

让魔心变成佛心,是最大的善。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住在大山里的禅师,他们讨论关于美德的问题。这时候,一个强盗也找到了禅师,他跪在禅师面前说:“禅师,我的罪过太大了,很多年来我一直寝食难安,难以摆脱心魔的困扰,所以我才来找你,请你为我澄清心灵。”

禅师对他说:“你找我可能找错人了,我的罪孽可能比你的更深重。”

强盗说:“我做过很多坏事。”

禅师说:“我曾经做的坏事肯定比你还要多。”

强盗又说:“我杀过很多人,闭上眼睛我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禅师回答说:“我也杀过很多人,我不用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强盗说:“我做的一些事简直没有人性。”

禅师回答:“我都不敢想以前我做的那些没有人性的事。”

强盗听禅师这么说,就用一种鄙夷的眼神看了看禅师,说:“既然你是这么一个人,为什么还在这里自称为禅师,还在这里骗人做什么!”于是他起身轻松地下山去了。

年轻人在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等到那个强盗离去以后,他满脸疑惑地问禅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说?我很了解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生中从未杀过生。你为什么要把自己说成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呢?难道你没有从那个强盗的眼中看到他已经对你失去信任了吗?”

禅师说:“他的确已经不信任我了,但是你难道没有从他的眼睛中看到他如释重负的感觉吗?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他弃恶从善呢?”

年轻人激动地说:“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美德!”

远处传来那个强盗欢乐的叫喊声:“我以后再也不做坏人了!”这个声音响彻了山谷。

强盗的“魔心”变成了“佛心”,禅师亦成就了人世间最大的善。

“百年垢衣,一日而浣,可得鲜净。”上百年的污垢衣服,一旦洗干净了,照样是光洁鲜亮的。一个生命从百千万亿劫中所犯下的罪过所带来的业障,只要用佛法的清净水加以清洗,那么一会儿工夫也就洗干净了,而本心照样是那么纯洁美好。

佛教里推崇人善良的本性。只要你能够一念回转,放下一切感受,不再执着于邪念,那么你的心灵仍然会像以前没有污染过一样。不仅如此,还可以立即成佛得道,解脱痛苦与烦恼。

“千古善恶由一心,心若无时罪亦空。”禅师正是相信垢衣可浣,人能够弃恶从善,所以才甘愿自毁名誉来拯救强盗那颗已弃恶念的凡心。

清净心生佛,众生皆般若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有心,凡事都会有感受和体验。佛是由心中造出来的;魔也是由它造出来的;幸福与痛苦,善良与丑恶也是由心所造。

人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感受,所以佛祖讲经刚开始,菩提便请教如何降伏自己的心,才能达到觉悟之佛境。

大多数人想改变这个世界,却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其实改变自己的心态,就能改变自己的世界。

天下无物不美,但是要有一颗欣赏的心。若我们不去欣赏,反而以仇恨之心看世界,这个世界便充满了仇恨,自己亦被魔心掌控。当懂得欣赏时,就拥有了佛心,即能以欢乐之心看待世界,这世界便充满了欢乐。心有多宽,世界便有多宽;心有多善,世界便有多善;心有多美,世界便有多美。美是不可外求的,幸福的人生,不是靠名利的获得而得到肯定,功名二字,得到可喜,失亦欣然,如果刻意追求,只是徒增烦恼与痛苦。

心是一切的根本,它如工画师一般,能画出世间百态。

佛在心头坐,魔从心头起,只有战胜自己,才会找到永恒的快乐。

3.禅悟的魅力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参禅何须向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彻悟,不是向外悟到了什么大道理,而是彻底认识了永恒的自己。

悦,来自禅悟的瞬间

只有在生活中自悟自证,才能获得禅旨的真谛;只有体验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颤抖和喜悦,才能体验到禅悟的境界。

唐代的智闲和尚曾拜灵佑禅师为师,有一次,灵佑问智闲:“你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在做什么事呢?”

“还在娘胎里的时候,能做什么事呢?”他冥思苦想,无言以对。于是说:“弟子愚钝,请师父赐教!”

灵佑笑着说:“我不能说,我想听的是你的见解。”

智闲只好回去,翻箱倒柜查经阅典,但没有一本书是有用的。他这才感悟到:“本以为饱读诗书就可以体味佛法,参透人生的哲理,不想都是一场空啊!”

灰心之余,智闲一把火将佛籍经典全部烧掉了,并发誓说:“从今以后再也不学佛法了,省得浪费力气!”

于是他前去辞别灵佑禅师,准备下山,禅师没有任何安慰他的话,也没有挽留他,任他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智闲来到一个破损的寺庙里,还过着和原来一样的生活,但是心里总是放不下禅师问他的话。

有一天,他随便把一片碎瓦块抛了出去,瓦块打到一棵竹子上,竹子发出了清脆的声音。智闲脑中突然一片空明,内心澎湃。他感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颤抖和喜悦,体验到了禅悟的境界。

他终于醒悟了,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自悟自证,才能获得禅旨的真谛。于是他立即赶到灵佑禅师身边说:“禅师如果当时为我说破了题意,我今天怎么会体会到顿悟的感觉呢?”

原来悟的魅力就在于:长久地追寻和执着地思索之后,突然感受到了宇宙和生命的那种永恒和谐的意义,并且觉悟到这其实是一种固有的东西的时候,就会从内心的纠缠中解脱。你会突然间发现,一切都为之改变了。

禅,只有悟才能得到

苏东坡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证悟禅师前去拜见庵元禅师,闲谈中就提到了苏东坡的这首诗。证悟禅师赞叹道:“这首诗的前面两句,颇有气势,能达到这种地步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他在禅理上一定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否则不会有这样的成就。”

庵元禅师却说:“他只是个门外汉,装腔作势罢了,没什么了不起的!”

证悟禅师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若不是有一定的悟性,岂能作出这样的诗来?”

庵元禅师道:“他离道还很远呢!”

证悟禅师道:“是吗?你能否解释其中的道理?”

庵元禅师道:“你在这里住一晚上,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证悟回去,辗转反侧,总是在想这个问题。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他站在窗边,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恍然大悟道:

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

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他拿着这个偈语去见庵元禅师,庵元禅师说道:“禅,不是用语言能说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写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禅,只有悟才能够得到。”

悟,不能只停留在事物表面

有一天,禅师把他的三个弟子叫到身边,然后写了一句诗:“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然后对弟子说:“现在说说你们对这句诗的理解吧!为什么‘不淋一人’呢?”

第一个弟子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肯定是因为那个没淋雨的人穿着雨衣。”

禅师没有作任何点评,对另外一个弟子说:“你来说说你的理解。”

另外一个弟子说:“他说得不对,答案不可能那么简单。两个人走在雨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这实在是太奇怪了,我想那肯定是一场局部阵雨,一边下雨,另一边没下雨,所以两人都走在雨地里,才会一个淋不到雨。”禅师微笑着,仍然不作任何点评。

第三个弟子说:“你们两个的原因都太牵强了,什么穿雨衣,局部阵雨!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们居然把它说得那么复杂。其实有一个人没有淋雨,是因为他走在屋檐下,下雨的时候屋檐下怎么会有雨呢?”他得意扬扬,认为禅师一定会赞赏他,可是禅师并没有赞赏他。

过了一会儿,禅师微笑着对三个弟子说:“今天我把你们叫来,给你们出了这个题目,你们没有一个人的答案是我满意的。你们跟在我的身边,每天参悟佛法,可是总也没有进展,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三个弟子互相看着,惭愧地低下了头。

禅师紧接着说:“你们都没有进展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们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钻牛角尖。就拿今天给你们出的这个题目来说吧,你们都执着于‘不淋一人’这一点上,所以才没有得出正确的答案。其实,所谓的‘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人都在淋雨吗?”

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悟”,只停留在事物表面,永远不可能真正地“悟道”。

彻悟本性的人,纵然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他,他依然不会觉得寂寞。

佛陀说:“道从心悟。”我们修佛参禅,要从心中来,向心中去,无怨无悔,无私无欲,让自己的修道与生活融为一体。

4.随缘

行、住、坐、卧,皆是道场,因为道在心中,非在外面。

自觉自悟,佛在心中。随性随情,佛法随缘。

随情而择

信仰,但不必拘泥于表面形式。盲目的崇拜,只会让自己迷失,走入心之地狱。

有一回,一个衣衫褴褛的穷人来到荣西禅师面前,向他哭诉:“我们家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师父慈悲,救救我们吧,我们一家人将感激不尽,永远记得师父的恩德……”

荣西禅师面露难色,虽然他想救这一家人,可是连年干旱,寺里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让他如何救这家可怜的穷苦人呢?荣西禅师一时束手无策。

突然,他看到身旁的佛像,佛像身上是镀金的,于是他就毫不犹豫地攀到了佛像上,用刀将佛像上的金子刮了下来,用布包好,然后交给穷汉,说道:“这些金子,你拿去卖掉,换些食物,救你的家人吧!”

那个穷人看到禅师这样做,于心不忍地说道:“我这是罪过啊,逼得禅师为难!”

荣西禅师的弟子也忍不住说:“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师父怎可拿去送人!这不是冒犯佛祖吗?不是对佛祖的大不敬吗?”

荣西禅师义正词严地回答:“你说得对,可是我佛慈悲,他肯定愿意用自己身上的肉来布施众生,这正是我佛的心愿啊,更何况只是他身上的衣服呢!这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即使把整个佛身都给了他,也是符合佛的愿望的。如果我这样做要入地狱的话,只要能够拯救众生,那我就算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盲目的崇拜权威而不能体会权威的思想,是一件可悲的事。信仰,应当体现在用行动来实践教义上,而不必拘泥于表面形式上。

随情而行

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设牢。顺天而行者,心中无牢。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由于年事已高,开始考虑自己的接班人。某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用绳索吊放于寺院后的悬崖之下,说:“你们俩谁要是能凭自己的力量,从悬崖下攀爬上来,谁就是接替我之人。”这两个弟子,一个叫觉坚,一个叫觉远。

身体瘦弱的觉坚,在悬崖之下屡爬屡摔,摔得鼻青脸肿,还顽强攀爬。当他拼死爬至半壁,无处着力时,摔落崖下,头破血流,气息奄奄,最后高僧不得不用绳索将他救助上来。而身体强健的觉远,攀爬了几次都不成功之后,便沿着悬崖下的小溪,顺水而下,遇树林,出山谷,然后游名山,访高师。一年后,他才回到寺中。高僧不但没有骂他怯懦怕死,将他赶出寺门,反而定他为接替自己之人。

众僧不解,高僧便微笑着解释道:“寺院后之悬崖极其陡峭,是人力不能攀登的。悬崖之下,却有路可寻。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权重者粉身碎骨。”高僧将五彩袈裟和锡杖传于觉远,语重心长地对众僧说道:“师言要听,但伸缩进退变化,乃圣人之道。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攀爬悬崖,是师出难题,验看弟子心境如何。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牢,顺天而行者,便是我的意中人。”

不久,高僧在安详中圆寂。觉远成为这座大寺庙的住持。

随遇而安

已经是三伏天了,庙里的草地仍然是一片枯黄。

小和尚说:“师父,快撒点草籽儿吧,这草地多难看哪!”师父赞许地看着小和尚说:“好啊!等天凉了,随时吧!”

中秋,师父买了包草籽儿叫小和尚去种。

在阵阵秋风吹动下,草籽儿边撒边飘……小和尚急得喊了起来:“师父,不好了!许多草籽儿都叫风给吹走了!”

师父不动声色地说:“嗯——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儿。随性吧。”

种子刚刚撒完,就引来了一群麻雀。小和尚急得直跺脚:“坏了,坏了!草籽儿都让麻雀给吃了。这,这可怎么办呢?”师父和颜悦色地说:“别急。种子多,吃不完,随遇吧。”

播种那天夜里,忽然下了一阵暴雨。清晨,小和尚到院里一看,就三步并做两步地冲进禅房:“师父,这下可完了!草籽儿都让雨水给冲走了!”师父毫不介意地说:“冲到哪儿就会在哪儿发芽儿,随缘吧。”

七八天过去了,枯黄的草地上居然长出了一片青翠可人的绿色苗苗!原先没有播种的地方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好看!太好了!”

师父眯起笑眼,慢慢点着头说:“随喜,随喜!”

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别把生活定格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标准上,在坚强中随遇而安,在平凡中感悟快乐。永远不去计较生活的不快,我们就会本能地收获幸福和喜悦。

5.顺其自然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顺其自然更具有力量;没有什么比顺乎本性更具有魔力。这个道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明白。这需要悟,需要用心体会。

不刻意,顺其自然

快乐其实很简单,一切只要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有一只小狗,不停地绕着自己的尾巴转圈,筋疲力竭地躺在地上喘气。

一只大狗走过,询问它发生了什么事。小狗说:“朋友告诉我,假若我可以追到自己的尾巴,我便能永远得到幸福和快乐,所以我才追逐自己的尾巴直到筋疲力竭。”

大狗叹了一口气说:“在我年轻的时候,也听过别人说同样的话,我也跟你现在一样弄得筋疲力竭。当我追逐幸福和快乐的时候,它永远不在我前面,反而当我不刻意追逐,一切顺其自然之时,才发觉幸福和快乐在后面日夜跟随我!”

幸福和快乐本来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看我们是否懂得欣赏。许多人每天追逐名利以及物质享受,但仍然得不到幸福和快乐,其实是否身在福中不知福呢?幸福与快乐不是刻意追求就可以得到的,一切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得到。

不骛远,美在身边

绝大多数美好的东西就在你的身边。

有一只挑食的小羊,十分不满意主人给它的食物,总觉得农场主人亏待了它,它决定要自行找东西吃。

它遇见两只鸡正愉快地吃着谷粒,它上前尝了一口马上吐出来,“好难吃!”它说道。

不久又看到一只猫,正喝着牛奶,而一只狗,则津津有味地啃着骨头,但那些食物,一点都不好吃,它只闻了一下,简直无法忍受那种怪味道。

而最可怕的是看到鸭子吃蚯蚓,对它而言,那真是恐怖残忍的一幕,小羊赶紧跑了。在农场走了一大圈,所有动物吃的东西,它都觉得不合胃口,甚至还感到恶心。

它饥肠辘辘地回到羊圈,发现那些为它预备的草料,才真是天底下最美味可口的食物,小羊三两下就把草料吃得精光。

别总以为美景必在远方,其实我们身边的东西一样可以使我们富足快乐。某些时候,人们都有一种自以为是的惯性思维:到远方去寻找最爱。远方有什么?只不过神秘一些罢了。

不自缚,享受自然

若总是按着别人的指点和规定去走路,去办事,很容易迷路,会把事情搞砸,还会把自己的心弄得很累。

一只青蛙看到一只蜈蚣,心想,用四只脚走路已经够麻烦的了,蜈蚣是如何用一百只脚走路的呢?它怎么知道是哪只脚先走哪只脚后走?接下来又是哪一只呢?于是它叫住了蜈蚣,并把自己的疑问告诉它。

蜈蚣说:“我一生都在走路,但从未想过这个问题。现在我必须好好思考一下才能回答你。”蜈蚣站在那儿好几分钟,它发现自己动不了。摇晃了一会儿后,便倒了下来。它告诉青蛙:“请你不要再去问其他蜈蚣同样的问题。我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脚了!”

人若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信心,需要靠经典、箴言的指引,而有那么多的原则、那么多的箴言要被遵循,其结果与青蛙在蜈蚣身上所造成的影响是相同的,一样的无所适从。试着去享受生命中的自然。专心走路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偶尔停下来,看看四周的景物,让自己的心灵稍作休息!

6.看破

学佛的最根本课题,是自我突破。如何突破?就是看破红尘,突破心灵束缚,就是彻悟“空”字。

什么是空?难舍能舍,看得破,放得下,即是空。空是自在安详。

世上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有一头可怜的驴子驮着几袋沉甸甸的盐,累得呼呼直喘气。可是不得不迈着艰难的脚步前行。

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条小河。驴子走到河边冲了冲脸,喝了两口水,这才觉得有了力气,他准备过河了。河水清澈见底,河床上形状各异的鹅卵石光光的,看得清清楚楚,驴子只顾欣赏美景,一不留神蹄子一滑,“扑通”一声,摔倒在小河里,好在河水不深,驴子赶紧站了起来,奇怪!他觉得背上的分量轻了不少,走起来再也不感到吃力了。驴子很高兴:“看来,这河水是魔水,我得记住:在河里摔一跤,背上的东西便会轻许多!”

不久,又运东西了,这次驴子驮的是棉花。装棉花的口袋看起来很大很大,可分量并不重,驴子驮着几大袋棉花,走起路来显得很轻松。啊!前边又是那条小河了,驴子想起了上次那件令他开心的事,心想:“背上的几袋东西虽说不重,可再轻一些不是更好吗?”于是,他喝了几口水,向河里走去。到了河心,他故意一滑,“扑通”一声,又摔倒在小河里。这次驴子可不着急,他故意慢腾腾地站了起来。哎呀,太可怕了,背上的棉花变得好沉呀!比那可怕的盐袋还沉几倍。

驴子好不容易走上岸,却不明白为什么河水能让重的东西变轻,也能让轻的东西变重。

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必须变化地去看事物,抱着旧观念、旧框框去看待新情况,必然是行不通的。

多次的碰壁往往是“喝醉”造成的

有一个喝醉酒的人,走出酒店时,天色已经很晚了。他踉踉跄跄地寻找着回家的路。

他看见一条弯弯曲曲的路,就醉醺醺地朝前走,忽然“咚”的一声,他的头撞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上面,撞得他两眼直冒金星。

他朝后退了两步,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块路标,上面写着“此路不通”。

醉汉眨了眨眼,定了定神,又糊里糊涂走了一会儿,他又来到了这块路标前,不小心又把头撞得生疼。

他朝后退了两步,抬头一看,原来又是一块路标,上面写着“此路不通”。

醉汉定了定神又糊里糊涂地走了起来,走着走着,头又被“咚”的一声撞痛了。原来,他又来到了这块标牌前。然而醉汉并不知道这几次撞到的是同一块标牌。

他摸摸头上撞出的疙瘩,稳了稳神,继续走路。

走着走着,头又被“咚”的一声碰痛了。

他朝后退了几步,抬头一看,是一块路标。上面还是写着“此路不通”。

“天哪,我被围住啦!”醉汉绝望地喊道。

世上之人,如醉汉者实在太多。他们只知道自己多次碰壁,以为无路可走了,然而却不知道自己只是在同一条路上来回绕弯。

看破迷惑,清静自持

有一个人看破了红尘,隐居在树林里。他唯一的衣服就是围在下身的一块布。可是树林里老鼠很多,把他的布咬破了,因此他不得不养一只猫。猫要喝牛奶,因此他不得不养一头奶牛。养了牛,总要有人去看管,因此他雇了一个牧童。要给雇来的牧童房子住,因此他盖了一间房子。那个隐士感叹道:“越想远离人世,世事来得越多!”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月。何须更同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人的生与死都是毫无痕迹可寻,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如果不能看破生命中的迷惑,那么就只能在沉迷中一再沉沦,最后一无所得。

有个人在旷野中,被狮子追赶,无处可逃。正好看到一口枯井,就顺着井中的藤爬了下去。爬到半途,看到井底有四条毒蛇吐着舌头,上面又有黑、白两只老鼠在咬那条拉他的藤。一旦藤被咬断,即使不跌死,也会被井底的四条毒蛇咬死,正在万分惊恐时,飞来五只小蜜蜂,滴下了五滴蜜。蜜刚好滴入他的口中,满嘴香甜滋味,让他忘记了一切惊惧。

这寓言说的是人生。人被无常的狮子逼进了枯井,井下是生老病死、地水火风四条蛇,正在盘踞吞噬。而生命的藤又被象征昼夜的黑白二鼠啃噬着。五只蜜蜂,则比喻五欲——财、色、名、食、睡。一点甜头,就能让我们忘记危险,这样的人生是多么被动,又是多么不自由呀。

现代人为形役使,为物牵绊,为性困囿,对荣华富贵、名闻利养,拼命追求,苦心劳神,不知疲倦。而当岁月逝去,蓦然回首,却发现一切不过是一场空,这是何等的凄凉境况!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自然而又自在的,倏鱼出游从容、飞鸟悠然掠过、田野里百合花自开自谢、阳光普照万物、大地承载一切……所有的这些,怎么会累?怎么会烦恼?又怎么会被外境束缚?

只有自认为聪明的人,心中时刻会生出种种分别、计较、知见以及执着,并固执地认为自己就是对的,自己无比的精明,然而,这样做只会使他心灵如蚕一样,不停地被自己吐出的丝所缠绕、束缚,直到再也透不过一丝光亮。

难道“作茧自缚”的茧是外界强加给你的吗?解放自己正要从自己开始才行。

清醒者就要有一颗平常心、无贪心,保持心的清静,清澈无碍,正如自在便是佛。

7.佛度有缘人

医生难医命尽之人,佛陀难度无缘众生。

佛陀面前,众生平等。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只要与佛有缘,佛陀就会度他,佛门慈悲,不会舍弃任何人。

屠夫拜佛

众生皆平等,人人有机会,只要有佛缘,佛即会度他。

一大早起来,寺院门口就吵闹不休,玄素禅师前去询问,了解到原来是一个屠夫想要进寺烧香拜佛,但是寺里的僧人嫌他满手血腥,不肯让他进殿,于是双方就发生了争执。

玄素禅师看到这个景象,立刻阻止了众僧人。他问道:“何事在这里吵闹?”

旁边的僧人说道:“这个屠夫每天杀猪宰牛,双手沾满了血腥与罪孽,怎么能让他玷污佛门清净!”旁边的人也附和道:“每天晚上,他家里都会传来猪狗牛羊的哀叫声,听得人心烦,让人无法入睡,像他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到这里来呢?”

玄素禅师说道:“你们这样说就不对了,他身为屠夫,为了生计被迫屠宰生灵,一定于心不安,有很多罪需要忏悔。佛门为十方善人而开,也为度化十方恶人而开。”

屠夫满脸感激,来到禅师面前说:“方丈慈悲,我杀孽太重,于心不安,于是我想要请方丈和各位法师到我家里去,我准备在家里办斋供养各位,以慰藉我不安的心。我们全家斋戒沐浴三日,恳请各位光临寒舍,助我完成这个心愿。”

众人听了他的话,纷纷满脸乌云,摇头不止。玄素禅师却用微笑化解了乌云,他说道:“在佛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只要与佛有缘,佛就会度他,佛门慈悲,不会舍弃任何人。”

泥中莲花

人无贫富贵贱之分,佛度有缘之众生。

在日本,耕田的农民被视为贱民,连出家当和尚的资格都没有。无三禅师虽然出身于贱民,但是他一心皈依佛门,于是假冒士族之姓,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无三禅师后来被众人拥戴为住持。举行就任仪式那天,有个人突然从大殿中跳出来,指着法坛上的无三,大声嘲弄道:“出身贱民的和尚也能当住持,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就任仪式庄严隆重,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众僧都被眼前发生的事弄得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能来阻止这个人说话,只好屏息噤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

仪式被迫中断,场上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众人都为无三禅师捏了一把汗。

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难,无三禅师从容地笑着回答:“泥中莲花。”

佛禅妙语!在场的人全都喝彩叫好,那个刁难的人也无言以对,不得不佩服无三和尚的深湛佛法。

就任仪式继续进行,这突如其来的刁难并没有对仪式产生什么影响,由于禅师的佛禅妙语,更增加了他的威信,众人更加拥护他了。

人无贫富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追求真理的权利,面对他人的刁难,一句“泥中莲花”方显真人本色。

因缘乞丐

人因缘而成佛,万物皆有佛性。

有一个乞丐,总是躲在寺庙的一个角落里静静地合掌念佛。然后就去乞讨,每当有人施舍的时候,他总是面露喜色,不停地说:“因缘!因缘!”小孩子用石头打他,他也只是说:“因缘!因缘!”因此,人们称他为“因缘乞丐”。

晚上,他没有住的地方,就在别人的屋檐下过夜。一个寒风刺骨的晚上,一个书生因为天黑没有看见他,竟在他头顶上小解,乞丐醒来,喃喃地说:“因缘!因缘!”

书生大吃一惊,不停地道歉,乞丐急忙说:“不敢当,不敢当,都怪我睡错地方,吓着了你,这也是你我的因缘。你向一个乞丐道歉,实在是让乞丐不安!”书生被他深深地感动了,立刻向他许诺说:“只要我死在你的后面,我一定厚葬你!”

没过多久,因缘乞丐就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死去了。书生信守诺言,为乞丐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然后将其火化。但是奇怪的事发生了,乞丐居然在火焰中获得了重生,他浑身散发着耀眼的金光,向书生说道:“感谢你将我的肉身超度,剩下的东西算是给你的补偿。”然后就消失了。

后来,书生在乞丐的骨灰中发现了几十颗水晶般透明的紫色舍利子。

处处有佛性,人人均是佛,切莫以貌取人。

同类推荐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佛海中的摆渡

    佛海中的摆渡

    我们经常听到或读到,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可以改变周遭的一切。从客观上来说,外在的一切并没有改变,我们仍然是原来的自己,因为心灵的修行改变了我们的观点及看法,所以一旦心灵产生了变化,世界的一切也随之改变。可以那么说,世上一切的根本都在于心性,心灵的修为是至高无上的。佛陀教诲的奥妙就在这里,一切都在改变。
  • 拈花笑佛

    拈花笑佛

    本书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佛学巨著,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
  • 佛眼看人生

    佛眼看人生

    佛法,就是智慧。生活中处处皆是佛法,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佛法的妙处:如果把“明心见性,本来清净”用在人生上,每个人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把“回归自然,返本还元”用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我们就能泰然自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妙用,使佛光普照在南赡部洲,让更多的人早日摆脱痛苦的煎熬,也为了继承大德们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编写了这本《佛眼看人生》。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大量佛学大师的语录、开示、演讲录、文集等。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热门推荐
  • 重生豪门异能千金

    重生豪门异能千金

    冬雪儿死了,死的异常惨烈!她的鲜血却解封了一个强大的灵魂~灵一一。灵一一最骄傲的事,就是木哥哥爱她,一爱就是500年!她永远是木哥哥心里的第一加唯一!他们相遇在一千二百年后的二十一世纪。面对曾经的宿敌、过去的仇怨,又将是怎样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场景:灵一一心里涌起毁天灭地的冲动,下一秒包间里桌椅垮塌断裂,杯盘飞舞,漂亮的顶灯“哐”地落下,玻璃震碎。
  • 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

    我,原本是一个注定活不过十岁的人,却因为一个梦境而改变命运。然而,改变命运之后,我在自己的身上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谜团。神秘的眼睛,忽闪忽现的宠安,可怕的老者,古怪的陌生人。为了解开一切谜底,师父教我奇门遁甲,带着我走遍大江南北,经历着一波又一波的灾难。妖魔鬼怪,魑魅魍魉。这个世界,普通人肉眼看不见的神秘事物,接踵而至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按图索骥,无奈被命运玩笑,死神之身,两世为人,去求真相。真相让人震惊。我,该如何选择?
  • 古林清茂禅师语录

    古林清茂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吃货甜心之捞到拽少爷

    吃货甜心之捞到拽少爷

    文艺版某女在参加吃货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某男得知轻笑而语:丫头,期待与你的相逢。青溪:为何重逢时我们形同陌路感天感地命运如此卖萌版某男把某女扛在肩上:苏逸辰!有种把我放下来,我们单挑!不料,某女摔了个狗啃泥。某男对视某女:丫头,这辈子你只能任我一人欺负...
  • 时空少女之异能纪元

    时空少女之异能纪元

    “未来…到底存不存在呢…”公元2025年,一颗神秘陨石造访地球,这个世界便诞生生了新的物种—「异能者」。就像瘟疫病毒一样,世界上难以计数的人类变成了「异能者」,人类的生存面临严重危机!在这个「异能纪元」的时代,究竟是不可思议的魔法更胜一筹,还是绝对力量的科技凌驾一切?黄昏下遇见的未来少女,能否给这个世界带来奇迹…“我…想去拯救他们…”在不可能实现这个梦想的世界,一个少年如此说道。
  • 万里随波行

    万里随波行

    经历了另一重人生,滕琰觉得,世上的事情,在哪里都是一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管如何的际遇,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女人,都要努力地拼博,总会有达到胜利彼岸的那一天。而在奋斗的路上,不管是累了,还只是单纯地想放松,千万不要忘记时常停下来看看风景,再顺便找到揩手同行的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书生的困境: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简论

    书生的困境: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简论

    本书从资料搜集入手,于正史之外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判断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分析现代以来知识分子的命运。1949年前相对论传播及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从院士到学部委员折射出的1949年前后知识精英与国家之关系,一本国文教科书酝酿的现代文学教材模式,一个小说细节预示的百年中国文学之“赵树理悲剧”,《文艺报》讨论、《文汇报》专栏反映的当代文学转型过程,北京大学《红楼》杂志与“文革”后期《朝霞》杂志呈现的政治理想和文化品质,以及王瑶学术道路中的“陈寅恪影响”,70年代初访华的西南联大知识分子何炳棣、杨振宁等人的家国情感……一切发生过的历史,无论当时或后人如何评价,这些历史本身都具有研究价值。
  • 世界最具幻想性的童话故事(4)

    世界最具幻想性的童话故事(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天命神灵系统

    天命神灵系统

    昨日陈庭安,今日小庙祝。莫看庙虽小,却能伏鬼神。
  • 茶话人生

    茶话人生

    茶, 是中国的特产,中国人喜欢喝茶。中国喝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俗语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中最重要的七件物品,茶就位列其中,由此可见国人对茶的看重。茶,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从日常饮食到养生保健、从品茶论道到以茶修身,茶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虽然日本也有茶道,但茶的真髓,从骨子里散发着中华文明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