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10600000010

第10章 望尘莫及 尼克松和狡猾的洛克菲勒兄弟(1)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粮食与石油一起成为美国维持新经济霸权中的关键支柱。主导全球粮食市场与主导全球石油市场和武器市场一样,成为华盛顿政策的核心。1973年的世界粮食危机成为美国新粮食政策的标志性事件,当时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和石油价格都以300%——400%的速度上涨。在粮食危机中,美国的六家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粮食储备的95%,华盛顿和粮食巨头间的紧密联系成为美国粮食武器的核心。

美国在越战时期掉转船头

1969年1月,当理查德·尼克松入主白宫的时候,美国正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但是极少数精英分子把这次危机看作千载难逢的机会。当然,绝大多数美国人对此都不敢苟同。

接下来的六年里,在尼克松主政下美国经历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军事上的重挫——越南战争的失败。成千上万的美国学生涌向华盛顿游行示威,抗议这场看似毫无意义的战争。应征入伍前往越南的美国新兵士气空前低落,士兵们吸毒成性,被激怒的反叛士兵在战场上“故意打伤”或杀掉他们的连长。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被装在尸体袋里“荣归故里”。当时,五角大楼还允许媒体拍摄运回国的战死士兵的照片。

美国经济遭受严重的打击。美国战后的优势第一次面临被西欧和日本新兴的更有效率的工业所赶超的局面。截至1969年尼克松执政时,由于外国与美国的贸易顺差日益增加,外国中央银行要求用黄金而不是美元支付,这导致美元陷入了极端的危机之中。战后美国公司的利润率在1965年达到顶峰,而现在开始逐年下降。

美国公司发现走出国门收购外国公司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这是美国公司跨国发展的重要开端,也是后来全球化现象的前导。美国的国内传统工业纷纷削减工作岗位,曾经繁荣昌盛的钢铁制造业陷入了严重的衰退之中。战后美国的优势支柱产业正在迅速消失。

美国工业一片破败凋零景象,“二战”前和战时建立起来的工厂与西欧和日本战后建立的新兴现代工业相比,已显得过时陈旧。美国企业面临严重的衰退,银行四处奔走也很难找到可获利的领域来开展信贷业务。

从1960年到1974年,债务在美国经济的每一个角落中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长。截至1974年,公司债务、房屋抵押债务、消费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增长了300%。在同一个十五年期间,美国政府的债务更是增长了1000%。截至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无论从传统上任何角度来衡量都已经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也难怪世界对美元能否继续稳定与黄金的比价越来越怀疑了。

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二十五年内,由美国权势集团一手创建的、主导世界事务的“美国世纪”的模式正面临着一些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美国权势集团和最富裕的家族着手进行大胆的新探索,以寻求新的利润领域。

粮食,或者换一种说法——美国的农业产业,与更为昂贵的石油一起将成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的经济霸权中的关键支柱。这是美国权势集团在战略上发生的重大转变。(1)

越南战争及其造成的美国社会四分五裂的影响一直延续到1974年8月尼克松总统灰溜溜地辞职,尼克松完全是美国权势集团内部斗争的一个牺牲品。

在政治游戏中,历史上没有任何人能与纽约州前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相提并论。他曾拼命地想当总统。在尼克松危机期间,纳尔逊·洛克菲勒的主要目标就是登上总统宝座。洛克菲勒与他的兄弟戴维、劳伦斯、约翰和温思罗普一起经营着他们的家族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以及数量庞大的其他免税机构,如洛克菲勒兄弟基金。

在危机四伏的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权势集团中的某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已经清醒地决定,必须有条不紊地对美国的全球政策方向作出重大调整。

20世纪60年代,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权势集团的权力中心。当时,这个家族和家族的各种基金会以史无前例的方式控制着智囊团、学术界、政府和私人企业。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是他们一手栽培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基辛格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受聘于洛克菲勒基金会,为一个新项目工作。(2)

戴维·洛克菲勒的“民主的危机”

美国权势集团内部的小圈子对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霸权面临的危机作出的回应是对全球经济进行重新分赃,首次邀请日本加入“富人俱乐部”。

1973年,在一个由洛克菲勒兄弟亲自挑选的,来自欧洲、北美和日本的约300名有影响力的“朋友们”参加的会议之后,戴维·洛克菲勒扩大了他的权势集团朋友们的影响力,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新的全球政策圈子——三边委员会。这里的“三边”指欧洲、北美和日本。

1973年三边委员会成立时的成员包括兹比格涅·布热津斯基、佐治亚州州长和花生种植者詹姆斯·厄尔·卡特(吉米·卡特)、老布什、保罗·沃尔克(后来被卡特总统任命为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和埃伦·格林斯潘——他当时是华尔街的一名投资银行家。成立这个委员会并不是权宜之计。

建立一个包括西欧以及第一次包括日本的政策精英在内的、与美国对外关系理事会类似的新型高级机构这一想法,源于戴维·洛克菲勒和他的缅因州邻居布热津斯基的多次交谈。布热津斯基当时是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的教授、洛克菲勒基金会慷慨资助的对象。

布热津斯基当时刚刚写完一本书,书中他提出通过欧洲、北美和日本的少数商业精英参与的一系列非公开的定期会议来加强美国公司和银行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他个人的观点与美国传统的民主和自由并不契合。在这本于1970年出版的鲜为人知的书《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技术时代中的作用》中,他把美国重要的政治人物看作“统治精英”。书中他直言不讳地说:“社会应由一些精英人物主导……这些精英人物要毫不犹豫地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影响公众行为和保持对社会的严格监督控制,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戴维·洛克菲勒选择布热津斯基作为洛克菲勒三边委员会的第一任执行主席。

建立三边委员会这样一个私人的、非公开的精英组织,其目的是为建立相互联系的国际精英网络的全球新战略奠定基础。委员会的很多成员是洛克菲勒家族的商业伙伴,他们的政治、经济、金融实力加起来在世界上无可匹敌。委员会的野心正如后来老布什所提出的,就是建立“世界新秩序”,这就是洛克菲勒家族和与其同流合污的富人利益集团的如意算盘。三边委员会为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戴维·洛克菲勒的三边委员会发表的第一份政策文件是由哈佛大学的教授萨缪尔·亨廷顿起草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撰写了一篇备受争议的论文《文明的冲突》,这篇论文为后来小布什执政期间发动反恐战争奠定了基础。

1975年,亨廷顿的报告题为《民主的危机》(3)。

对亨廷顿和戴维·洛克菲勒在三边委员会中的权势集团朋友们来说,他所指的“危机”是指成千上万的美国普通民众开始反对政府的政策。因此,美国,或者至少说权势精英们受到了威胁,亨廷顿将这一现象称为“过度民主”。对于亨廷顿和戴维·洛克菲勒周围的精英们来说,那些不守规矩的“本地人”显然变得太“不安分”了。

亨廷顿在论文中还警示道:“民主政治体制的有效运行通常要求一些个人和团体一定程度的冷漠与不参与。”他还说:“保密和欺骗……是……政府的不可避免的属性。”(4)

民主政府由于受到一些不可预知的群众情绪的压力而具有不可靠的性质,这样一来就需要亨廷顿和戴维·洛克菲勒的三边委员会身边的小圈子发挥智慧,将国有企业私有化,解除行业管制。政府解除管制和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实际上开始于卡特总统执政时期。吉米·卡特是戴维·洛克菲勒亲自栽培起来的总统候选人,也是三边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

当时,美国的境况已经不再是《美丽的亚美利加》歌中唱的那样了。这份文件就是美国的权势集团和他们那些富有的守护者发出的警告。特殊时期需要特殊的措施。

基辛格与粮食政治

亨利·基辛格是洛克菲勒家族一手栽培起来的得意门生,截至1973年,美国的外交政策一直由他完全掌控着。

基辛格当时身兼国务卿和总统国家安全顾问二职,他将粮食和石油地缘政治作为他外交政策的核心。(5)

随着“二战”后“冷战”的来临,粮食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虽然不处于核心位置,但是仍然具有战略地位。粮食政策通常被华丽的辞藻所掩盖,听起来十分入耳,例如“粮食换和平”计划(《480号公共法案》计划)。华盛顿声称其粮食出口补贴是受到了来自国内农民的压力。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只不过是用来掩盖真相的借口而已,而真实情况是美国农业正处于由家庭式小农场向国际农业综合企业巨头主导的大农场转型的过程中。

主导全球粮食贸易与主导世界石油市场和主导非共产党国家的武器市场一起,成为战后华盛顿政策的核心。据报道,亨利·基辛格对一位记者宣称:“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20世纪70年代初期,华盛顿,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通过像基辛格这样的人控制华盛顿政策的非常有势力的私人小圈子,包括洛克菲勒家族,决定通过令人望而生畏的欺骗手段同时得到鱼和熊掌。

最初,农业更多地被华盛顿当作打压其他国家的大棒。20世纪70年代初,粮食政策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是导致20世纪90年代农业-化学卡特尔发动的基因革命的先兆。

美国新粮食政策出台的标志性事件是1973年的世界粮食危机,这与由基辛格的“穿梭外交”引发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将世界油价抬高400%的事件发生在同一时期。世界油价的上涨和世界主要粮食的短缺犹如雪上加霜,成为华盛顿作出重大政策调整的温床。这一政策转变被贴上了“国家安全”秘密的标签。

1974年,联合国在罗马召开了一次重要的“联合国世界粮食大会”。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两个议题,这两个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倡导的。第一个议题是所谓的粮食短缺背景下世界人口的惊人增长(这只是一面之词);第二个议题是如何应对世界粮食供应的突然变化和粮食价格的上涨。当时国际市场上的油价和粮价都以每年300%——400%的速度上涨。

粮食危机带来的一大好处(如果不是蓄谋已久的话),就是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粮食供应国控制世界粮食供应,进而控制全球粮价的地缘政治权力获得了战略性增长。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新的联盟成长起来,即美国政府和美国的私营粮食贸易公司的联盟。这个联盟的建立为日后的基因革命奠定了基础。

“粮食浩劫”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通过玩弄权术控制了传统上由美国农业部主管的美国农业政策。他在罗马粮食会议的前几个月,通过与苏联进行以粮食换石油的谈判攫取了这一权力。

在基辛格的安排下,苏联同意向美国购买3000万吨粮食。这个数量如此之大以至于政府寻求嘉吉公司等私营粮食交易商的帮助,而不是动用政府粮食储备,向苏联出售其所需的粮食。这是基辛格计划的一部分。基辛格的一位助手当时解释说:“农业政策太重要了,不能交由农业部掌管。”

向苏联出售的粮食数量太大了,几乎将世界上的粮食储备一扫而空,这使得粮食贸易公司在几个月内将小麦和大米价格提高了70%多。小麦从65美元一吨涨到了110美元一吨。大豆的价格翻了一番。同时,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澳大利亚等国因严重的旱灾导致粮食减产。就在这个世界急需进口粮食的当口,华盛顿准备乘虚而入,全面改变世界粮食市场和粮食交易状态。

鉴于向莫斯科销售粮食过于“友好”的条件和那年在这次销售中支付给美国农民的低价格,这个交易被称为“粮食浩劫”。基辛格在与苏联谈判的时候,以美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和其他补贴作为诱饵促成了这笔交易。(6)

这场交易最大的赢家是嘉吉、ADM、邦基和大陆谷物等美国粮食贸易商,他们是真正的全球农业综合企业巨头。基辛格的新粮食外交政策第一次形成了全球性的农业市场。美国权势集团,尤其是基辛格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世界所有地区的霸权和控制的企图。

1974年,整个世界在油价上涨400%的冲击下蹒跚而行。在这个冲击中,基辛格在幕后做了不止一点点手脚。(7)

这一时期,当世界油价几近冲顶的时候,世界很多地方都遭受了粮食歉收的灾害。苏联当年的粮食收成也由于农作物歉收等原因而备受打击。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小麦和其他农业商品盈余的供应国。这标志着华盛顿农业出口政策的重大转折。

1974年年初,基辛格是美国国务卿兼国家安全顾问。当时的美国农业部部长厄尔·巴茨是农业综合企业的朋友,他大力鼓吹人口控制。他因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言论而丢了饭碗,后来还因偷税漏税锒铛入狱。

同类推荐
  • 国企热点面对面3

    国企热点面对面3

    "本书从为何国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怎样深化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什么样的经济、国企高管究竟该拿多少钱、国企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五个部分对当前国企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多角度阐述。"
  • 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本书取名“新帝国主义在中国”,并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为了激起所谓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而是要警示国人,尤其是政府部门和民族企业,彻底丢掉幻想,在认清帝国主义新本质的前提下,与之进行有效的竞争和合作!在当下的全球性时代,力争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之一,才是我们的理性应对之道。
  • 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债务融资研究

    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债务融资研究

    徐丽梅等编著的《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债务融资研究》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有的投融资体制和经济环境的限制以及现有融资模式的局限性。原有的地方投融资平台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有存在的必要,但也同时存在着缺陷和风险。《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债务融资研究》在考虑目前法律框架的前提下,探讨了创新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做法,包括改革依据、基本特性、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等内容;其次,对于债务融资模式,分析和探讨了“准市政债券一市政债券”的发展路径,并对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市政债券融资的方向提出建议。
  •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问题分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问题分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

    本书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基础上,对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城镇化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农业人口转移的出路及配套的户籍制度改革、城镇规划布局和发展形态要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格局相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以及在不瓦解乡土文明的基础上,保持各自特色、延续文化根脉,使人们还能生发出温馨甜美的乡愁记忆等诸多问题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和解读。以期为读者在更大程度上理解和把握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助益,也是抛砖引玉,希望作为国家社会主人翁的中国人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思考积极行动,量己之力各尽其责。
  • 税苑花香

    税苑花香

    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爱我临汾、树我形象、建我家乡”活动的热潮中,在全市人民广泛学习“敢为人先、坚韧不拔、开放包容、勤劳智慧”的“临汾精神”热潮中,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税苑花香》一书,就要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热门推荐
  • 君子追妻记

    君子追妻记

    这是一本穿越+幼稚+作者健忘+拖更的书。剧情可能会太快,但是感情线就不一定了。某男惹某女生气。某女:“搓衣板?榴莲?”“搓衣板。”某战神惹某狐狸生气。某战神(疯狂认错):“我不敢了,我错了……”某狐狸打了个哈欠。某王惹某女生气。某王:“我给你做试验。”某女:“最爱你啦!”
  • 狗岁月

    狗岁月

    《狗岁月》是一部独特的残酷成长小说,此书描写了主人公双胞胎大狗和小狗,以及他们的同学等人,命运的坎坷,饥饿和苦难,凄婉的爱情,无望的生或死但是,它还是充满了人间的温情和正义,是真正具有阅读快感而又让人感动的作品。
  • 我在超神学院开当铺

    我在超神学院开当铺

    在超神学院开家小小的当铺,本来以为可以猥琐发育,直到天上冒出来一个巨大的菊花,刘芒就知道自己的平淡生活要一去不回了......390595487群
  •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30年授课“故事”培训班的精华梳理,全世界编剧经典之选,当然也适用于小说家们。自1997年初版以来,《故事》一直是全世界编剧必读经典,至今,仍属于美国亚马逊最畅销图书中的Top1%。本书集结了罗伯特·麦基30年的授课经验,在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其指导意义不应只被影视圈的人所认识,更应得到小说创作、广告策划、文案撰写人才的充分开发。
  • 惟你是最亮的星

    惟你是最亮的星

    ?温柔清冷白雪松x傲娇扎人野玫瑰文案:警局初见,他像只刚被群殴完找不到窝的小狗。第二次见面,他仗着自己是只中暑的史迪仔抢走了她的初吻。第三次见面,她坐在墙头上,少女隐在花间,美得惊心动魄。有人一眼万年,有人日渐沉溺温柔乡,从此皑雪消融,早樱绽放,最甜不过你是属于我的星星——1.许惟安把报名表接过来,顺手便勾了跳高和400米。?“你运动很好?”平日里安安静静连球场都少去的人,居然还参加两项??“还可以,毕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嘛。”?“那你会打篮球吗?或者踢足球什么的?”?“你想看吗?你想看我就会。”?许惟安嘴角噙着一抹淡笑,一边收拾课桌上的试卷一边说道。2.“原来你这么好骗的吗?我说什么你都信?”?眼前的人低低地笑了声,手指正好扣到最上面的一颗扣子。?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些近,朴星辰的手动不了,一抬头就是他近在咫尺的脸。?低头小声地抱怨:“明明就是你说的我才信——”主角:许惟安x朴星辰甜宠、情有独钟、治愈、伪姐弟恋
  • 我的老师非人类

    我的老师非人类

    他对她一见倾心,为抱得美人归,他不惜现出白狐原形,却不想掉入小魔女的怀中。一计不成再生二计,为接近心上人,他换个身份成为了小魔女的家庭教师,在小魔女的指导下追求美人,谁料,美女追不到,却教魔女拐了心。可恨那魔女得知他狐王身份后却对他说:“老师,变个狐样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弃女嫁到

    弃女嫁到

    冷静聪慧的相府弃女。口嫌体直的远征将军。丞相府不受宠的庶女,卑微的娼妓之女,这些都是尹筱绵曾经的标签。一次并非意外的落水,让尹筱绵失去了最爱的母亲,也遗弃了曾经的自己。诡异的婚约,扑朔迷离的意外,一次次的关乎性命的冒险,让她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和真正的爱情。
  • 趁现在我们都好好的

    趁现在我们都好好的

    随笔——来自一个很想努力却努力不起来的14岁女孩
  • 青玉案

    青玉案

    她一双纤手,剖尽世间冤魂!愿所有不公,终将沉冤昭雪,眼睛所见,云开月明。
  • 冒牌弟弟赖上门

    冒牌弟弟赖上门

    自从刮到他的豪车,欧阳惠香顿时感觉这个男人无处不在,要么出现在宴会上帮她解围,要么突然出现在她的校园里,就连她离家出走到千里之外都能无意间碰到他,而且瞬间就被受伤失忆的他给赖上了。“邱天启,你要不要脸,明明比我大,还装我弟弟,还装五岁心智的小孩?”“老婆,脸有什么好要的,我只要你!”整个天和帝国的人都知道,他们那冷酷无情、嗜血成性的BOSS遇上欧阳二小姐会瞬间变身,这不,眼前这个不要脸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