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8100000017

第17章 亚洲(17)

由于英国殖民当局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向阿拉法特的父亲施加了很大压力,老阿拉法特被迫背井离乡去了开罗。这样,操持家务、抚养孩子的重担几乎全部落到他母亲扎赫娃的身上。艰难的岁月和沉重的负担大大损害了她的健康,当亚西尔·阿拉法特只有四岁、他的弟弟法塔希只有18个月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就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阿拉法特从小就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少年,经常模仿军人的动作,做一些带有军事色彩的儿童游戏。他是个“孩子王”,放学之后便把小伙伴们集中起来进行操练。他手里拿着一根指挥棒,俨然像一个指挥员,向小朋友们发号施令。当大姐英阿姆看到这一情景时,便亲切地叫他“将军”。“训练”结束后,阿拉法特把大姐给他的糖果分给小伙伴们吃。有时候,阿拉法特在院子里搭上一顶帐篷,晚上就睡在里面体验一下军人的生活。

阿拉法特从七岁起开始上学,他自幼熟读《古兰经》,精通伊斯兰教义,从而成为一名虔诚的穆斯林。据他的启蒙老师讲,阿拉法特聪明过人,理解能力很强,老师讲的东西都能记住,也能比较快地背诵《古兰经》。随着历史年轮的转动,阿拉法特不断成长,逐渐成为一个富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和正义感的青年,较早地参加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学生运动。

1948年5月15日凌晨,阿拉伯联盟五个成员国分别向以色列开战,打响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为巴勒斯坦战争。战争爆发后,阿拉法特与一名同学及一名埃及少校动身去巴勒斯坦,然后,他们三人又分头行动。阿拉法特英勇地投入到战斗中去,用迫击炮击毁了以色列的一辆坦克。他在战斗中机动灵活,战功卓著,引起对方的重视,把他列为重点搜捕对象之一。

他曾经直言不讳地谈到他对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看法,他说:“我不能忘记,当阿拉伯军队开进巴勒斯坦时,我在加沙地带。一位埃及军官来到我们分队,命令我们放下武器。开始我不相信我的耳朵。我们问:‘为什么?’这个军官说,这是阿拉伯联盟的命令。我们抗议,可是没有用。军官给了我一张收到我的来福枪的收据。他告诉我,我可以在战争结束后取回。这时我明白了我们被这些阿拉伯国家出卖了。我自己被他们的背叛深深触痛了。”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1950年,阿拉法特进入开罗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埃及自由军官组织集团中的一些成员,并成为纳赛尔的崇拜者。1952年上半年,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主席。

在开罗期间,埃及政局复杂多变,政局的主宰者是加麦尔·阿卜杜拉·纳赛尔。纳赛尔行伍出身,是埃及自由军官组织的领导人,也是推翻埃及封建王朝的实际领袖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奠基者。

1956年7月,阿拉法特完成了在开罗大学的学业,成为一名工程师。当纳赛尔发出全民总动员后,他立即主动报名,自愿到埃及部队服役。埃及方面授予他少尉军衔,带领一批工兵前往塞得港地区,负责清理未爆炸的炸弹。阿拉法特进入战区后,面临着生死的考验。每天,他都冒着敌人的炮火进入阵地进行作业。他面临的是双重危险,一是来自敌方的危险;二是来自处理未爆炸弹和地雷的危险。胆大心细的阿拉法特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胆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后,阿拉法特回到开罗。埃及军方有关负责人对他说,他是一名处理炸弹的专家,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如果愿意留在埃及军队工作,可以得到提升,从事教官训练工作。阿拉法特拒绝了这项工作,他说:“我告诉他们,我已另有工作。我知道,假如我留在部队,我就必须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我就不能自由地开展组织工作。”于是,他毅然离开了埃及。

回到开罗后,阿拉法特曾一度对纳赛尔寄予厚望,但事实却让他大为失望。纳赛尔确实关心巴勒斯坦问题,但他想把这个问题纳入埃及的控制下,而不愿意让阿拉法特等人成为独立的巴勒斯坦军事组织的领导人。

阿拉法特在认真考虑后,认为必须成立自己的组织。1959年,他与战友阿布·杰哈德等人成立了“法塔赫”组织。在阿拉伯语中,“法”、“塔”、“赫”三个字是“巴勒斯坦”、“解放”、“运动”三个词的字首。他们成立了“法塔赫”领导下的军事组织,取名为“暴风部队”,建立了“法塔赫”组织系统,规定“法塔赫”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1965年1月1日,阿拉法特及其战友领导“暴风部队”游击战士打响了反对以色列侵略斗争的第一枪,而这一天也成为了巴勒斯坦的革命爆发日。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阿拉法特一直活跃在这一地区,但因为政治原因,他曾两次在叙利亚、一次在黎巴嫩被捕,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并化名为阿布·阿马尔,继续领导巴勒斯坦游击队从约旦边境和加沙地带不断向以色列发动袭击。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后,他领导“法塔赫”所属的“暴风部队”多次在以色列占领区作战,其影响不断扩大。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打响,阿拉法特领导“法塔赫”所属的“暴风部队”在以色列占领区作战。6月7日,他与“法塔赫”代理司令乘车前往戈兰高地作战前线侦察敌情,协同叙利亚军队进行战斗。“法塔赫”的战士们作战勇敢,在阵地上与以军展开激战。与此同时,他们还派出一些战斗小组,携带迫击炮等武器,到敌人后方作战。阿布·杰哈德说,以色列司令承认,以色列推迟了进攻时间,因为他们的部队遭到了来自背后的打击,而在以色列军队腹背进行作战的正是巴勒斯坦“法塔赫”这些年轻的战士。

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阿拉法特仍然留在巴勒斯坦,在以色列占领区生活战斗了四个多月。他经常生活在巴勒斯坦农民中间,效仿当地的农民戴方格头巾。他对这种头巾有专门的解释。他说,黑白方格代表巴勒斯坦农民;红白方格代表沙漠中的贝都因人;方格中的白色代表城市中的居民。从那时候开始,他就一直戴这种头巾,借以显示他的独特风格,也表达他对巴勒斯坦人民的真挚感情。

1968年,阿拉法特亲自指挥了著名的卡拉马战役。卡拉马位于约旦河东岸60公里处,是约旦境内的战略要地。自三次中东战争后,“暴风部队”经常从这里出发,开展反对以色列的游击活动,引起了以色列的强烈不满。以色列视卡拉马为眼中钉,制定了铲除这处“暴风部队”根据地的作战计划。

1968年3月21日凌晨,以色列出动15000名侵略军,兵分三路,在大批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大举进犯卡拉马城。经过三天激战,以色列军队一败涂地,损失惨重。以军400多名官兵被歼灭,一架直升机被击落,17辆坦克和装甲车被击毁。这次战役的胜利使得阿拉法特声名远扬,大大提高了他在“法塔赫”、巴解组织及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

1968年6月,阿拉法特当选为“法塔赫”执委会主席。在巴勒斯坦各个解放组织和阵线之中,“法塔赫”是实力最强、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组织,也是最受巴勒斯坦群众拥戴的一个组织。1969年2月,他接替艾哈迈德·舒凯里,出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成为巴勒斯坦事业的最高统帅。

出任主席后,阿拉法特把壮大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开展武装斗争作为首要任务。在他的领导下,巴勒斯坦游击队在黎巴嫩迅速发展,并积极开展反对以色列的军事活动。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爆发日为犹太教的赎罪日,战争期间又值伊斯兰的斋月,故又称“赎罪日战争”或“斋月战争”。自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中东地区一直处在“不战不和”的局面,阿拉法特对这种局面感到焦虑,对被驱逐出约旦感到恼恨,对巴勒斯坦有些激进组织搞暗杀、绑架、劫持飞机等行为感到不妥但又无法控制。

在战前召开的协调会上,阿拉法特承担的任务是指挥一支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穿插到以色列占领区,在敌后形成第二战场。战斗打响后,巴勒斯坦游击队员们大显身手,四处出击。巴勒斯坦这支特别纵队在以军腹部神出鬼没,使以军惶惶不可终日,感到非常头痛。就这样,阿拉法特指挥的巴解游击队严重威胁到以军的后方,对以军的行动形成很大牵制,使以军首尾难以兼顾,从而有力地配合了埃及和叙利亚前线的战斗。

然而四次中东战争并没有能够解决巴勒斯坦问题,阿拉法特仍在斗争,他的生命安全不断受到威胁,几经死里逃生。半个世纪以来,这位巴勒斯坦杰出领导人不仅领导了巴勒斯坦人反对以色列占领的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而且也以超凡的勇气开启了巴以之间的和平进程。

阿拉法特曾一直主张通过武装斗争争取巴勒斯坦的民族权利,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阿拉法特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态度逐渐趋于温和、务实。

1988年11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最高权力机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在阿尔及利亚发表《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同时也表示接受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含蓄、间接地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随之作出历史性的决定:通过谈判实现巴以和平。

1993年1月,巴解组织与以色列开始进行单独、直接的接触,先后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进行了14轮秘密谈判,并最终达成了一项旨在实现永久和平的框架协议。同年9月9日,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互致信件,巴方宣布承认以色列国,以方宣布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同年9月13日,巴以双方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南草坪正式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奥斯陆协议)。阿拉法特与拉宾实现了历史性握手,掀开了中东和平进程新的一页。

1994年5月4日,阿拉法特和拉宾在埃及首都开罗正式签署实施《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根据协议,以色列完成了从加沙和杰里科的撤军。5月中旬,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接管加沙和杰里科,结束了以色列对这两地长达27年的军事占领,并开始实行有限自治。

1995年9月28日,阿拉法特与拉宾在美国白宫正式签署了关于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塔巴协议。这一协议是阿拉法特与以外长佩雷斯4天前在埃及塔巴草签的。根据协议,以军要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并将这些城市交由巴方管理。

1998年1月,阿拉法特写信给美国总统克林顿,表示巴将取消巴宪章中的“灭以”条款。同年12月,巴全国委员会表决支持阿拉法特的决定。

1999年9月5日,阿拉法特和以总理巴拉克在埃及的沙姆沙伊赫签署了关于执行怀伊协议问题的新协议,即《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举行巴勒斯坦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2000年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此后,由于多种原因,协议条款没有得到认真执行。

2000年7月11日,在美国政府的斡旋下,阿拉法特参加了巴以美三方在美国戴维营举行首脑峰会,但会谈也没能取得积极进展。同年9月底,巴以间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以色列一再指责阿拉法特是巴以地区恐怖主义活动的“幕后主使”,并从2001年底开始将阿拉法特“软禁”在拉姆安拉的官邸,对其实施政治孤立,要求巴勒斯坦改变领导层。

阿拉法特被软禁后,这座官邸曾多次遭到以色列空袭、炮击和坦克破坏,到处是断垣残壁和碎石瓦砾。阿拉法特的活动空间很小,除了办公和会客外,他还住在这里。对于阿拉法特来说,他为巴勒斯坦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经历了艰难困苦,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正如他所说,他历来就蔑视以色列的枪口。但他也深知自己的处境,这是他的一大劫难。长期以来,阿拉法特在自己的祖国没有安身立足之地,为了巴勒斯坦事业只好四处奔波。他是世界上空中飞行最多的领袖人物,被称为“空中总统”。他曾这样说道:“我这一辈子在飞机上的时间比在地面上的还多。因此,飞机既是我的祖国,又是我的坟墓。”

2004年10月29日,75岁的阿拉法特前往巴黎治病,不久便陷入昏迷,依靠呼吸器维持生命。法国总理拉法兰于11月10日对媒体说:“巴勒斯坦总理阿拉法特已经处于生命中的最后几个小时了。”阿拉法特的发言人也证实,他的许多器官已衰竭,生命已到尽头……

2004年11月11日当地时间凌晨3点30分,阿拉法特于法国贝尔西军医院与世长辞。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唁电中说:“阿拉法特的逝世,不但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巨大损失,也使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朋友。”

血溅安息日——伊扎克·拉宾之死

一、和平挽歌

“让太阳升起,让清晨充满光明。

最圣洁的祈祷也无法使我们复生。

生命之火被熄灭的人

血肉之躯被埋入黄土的人,

悲痛的泪水无法将我唤醒,

也无法使我重获生命。

无论什么人,

无论是胜利的欢乐,

还是光荣的赞歌,

都不能使我从黑暗的深渊中

回到世上与我们重逢。

所以,请唱一首和平之歌吧。

不要小声地祈求神灵。

引吭高唱和平之歌,

这是我们最应当做的事情。”

同类推荐
  • 故园风雨后

    故园风雨后

    当赖德军官看到那座庄园时,所有的记忆都回来了。他来过这里,他知道这里的一切。少年查尔斯·赖德在牛津大学结识了英俊的侯爵之子塞巴斯蒂安,经由塞巴斯蒂安的介绍进入布赖兹赫德庄园。此后这座庄园在查尔斯生命中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他与一对兄妹产生了不可言说的情感,还见证了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塞巴斯蒂安的父亲抛下家人与情人定居海外;笃信宗教的母亲日渐疯狂,以爱之名给儿女套上沉重的枷锁。年轻的塞巴斯蒂安渴望挣脱家庭牢笼而不得,终日酗酒,最终远走他乡,潦倒一生。年轻美丽的长女茱莉娅,也因无法摆脱信仰的束缚,早早断送了爱情与幸福。
  • 莫斯科的小提琴

    莫斯科的小提琴

    《金色俄罗斯丛书(12):莫斯科的小提琴》收录普拉东诺夫12篇作品。在普拉东诺夫的作品中,孤儿主题是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如果把普拉东诺夫的创作看成是一种乌托邦的尝试,那么作家的主要作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将来的尝试、过去的尝试和现在的尝试。不同类型的孤儿们通过三种寻父路径实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寻找精神之父,完成拯救人类的使命探索未来;寻找记忆之父,循着记忆之水追思过去;寻找全民之父,顺应当下潮流面对现实。作家创造了自己的家庭寓言,通过孤儿主题表达对现实的质疑,对过去的追思和对未来的思索,通过不完整的家庭折射出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思考。普拉东诺夫的小说形成了“孤儿小说”系列。在普拉东诺夫那里,每个人都是孤儿——事实上的或心理上的。孤儿的感觉不仅是失去父母的无助,还是失去自我的迷茫,丧失信仰的惊慌,割裂历史记忆的虚空与绝望……
  • 绝望主妇日记

    绝望主妇日记

    爱情就像一杯牛奶咖啡,香香地飘再外面,天天地浮在表面,酸酸地含在里面,苦苦地沉在地面……如果受不得咖啡的苦,加再多的糖也是无畏,因为这毕竟是一杯咖啡而不是糖水。一切爱情都是苦尽甘来,后知后觉。
  • 许你一吻天荒

    许你一吻天荒

    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人生三苦,他年纪轻轻已然全部体会。明知道得不到,却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求,企图抓住那万分之一的渺茫机会,可是,他忘记上帝不曾优待他。想爱不敢爱,想放却又放不下,求不得,爱不得,放不得,只能于痛苦中沉沦。在认识她之后才发现原来世界比想象中的要大,原本以为是上天的眷顾让他遇到她,可是,这一切不过是上帝精心安排的恶作剧。并肩看遍繁华的烟火,蓦然回首时才发现,人生不过是一场一个人的修行。
  • 孤竹国里的饥饿艺术家

    孤竹国里的饥饿艺术家

    首阳山的深秋叔齐觉得四肢无力,头有点儿晕。早上有些冷,依然还在睡觉的伯夷头上已经结了一层清晨挂下的秋霜。叔齐哈了一口气,一小团雾升到眼前。在破旧的木门外,风呼呼作响,就像上个冬天牧野城外周国虎贲“隆隆”的行进声。他走到灶台前,陶缶里有昨天煮的野菜汤。他颤颤巍巍地用木勺舀起一点,尝了一口——和热的时候一样难吃。“公信。”叔齐轻声叫着哥哥的名字。伯夷没有回应。
热门推荐
  • 莜小姐的暗恋日记

    莜小姐的暗恋日记

    〖不喜勿入〗本文记录了一个女孩由暗恋到撮合的心酸历程,再到后来更好的遇见。
  • 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

    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

    本套书是洁尘多年以来电影随笔的精选集,以电影为支撑点,用自己的才情、睿智和优美绝伦的文字,倾诉了对电影艺术、著名电影演员及导演的深深爱慕和眷恋,呈现出对人生、情感、审美等方面的独特而别致的思考与释读。其思想诡谲、表述鲜颖、感情率真;语言精致、考究,富有质感。本册分为4卷:随笔精选集《江湖论语》、华语电影《夏虫语冰》、英语电影《清冽之水》、日韩电影《颓灿之人》等其他语种电影……
  • 绝魅鬼妃

    绝魅鬼妃

    【玄幻女强文】她是手段诡谲莫测的王牌特工。穿越为骄傲尽毁的鬼绝少主,她邪佞一笑,双眸折射出杀机。当昔日的天才再绽锋芒,多重的身份,该掀起怎样的风云?她恣意狂放,负手而立,她说“我,绝非善类,顺我者昌,逆者死。”绝色魅影,兀自逍遥,谁能与之笑看苍穹?
  • 大佬我想抱个大腿

    大佬我想抱个大腿

    大佬,真的大佬。女主超强,无比强,无CP,独自美丽。
  • 北京寂寞部屋

    北京寂寞部屋

    她是那样美好的女子。她连笑起来都不快乐。 沉静,淡定,优雅,遇到熟人与狂欢,也许会发疯。 可是她在最年轻的时刻,遇到了终北北。 她就像舒淇演的笑笑,而他却不是完全的方中信。 她等了他三年零三天,他的手臂却永远弯不成她的终点。
  • 观妓

    观妓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在漫威玩游戏

    人在漫威玩游戏

    来到漫威世界,严龙本想混日子,哪成想麻烦不断。于是为了生存,他认真的玩起了游戏。在和平精英中获取各种外挂;在猎魂觉醒中接触超凡力量;在亡者农药中获取魔道知识;……准备的游戏:一刀九九九(具体待定)→待定。PS:只限于国内制作的游戏,总共五个游戏。
  • 侠客奇缘

    侠客奇缘

    落难少年流落于山中,风雪夜被救起,加入俗世江湖门派从此走进了“江湖”。目睹了江湖门派间的斗争,也因祸得福逐渐成长起来,得到了门派中大能的重视,在门派高层辛勤的培养下少年屡次大显身手。在江湖上名声大噪,成为了江湖人茶余饭后的交谈的焦点,他开始踏上了独步江湖之路。在江湖上掀起了腥风血雨……机缘巧合之下再次回归故乡,走上了一条前途大道……
  • 校园风尚

    校园风尚

    《校园风尚》是一部精选的中学生作文集,所选的40余篇文章中有记叙文、议论文、叙事、议论、散文等,全部出自90后的学生作者之手。这些单纯、稚嫩的作品,在同龄人来看,立意深远、构思精巧。在有资历的成年人看来,也许不以为然,但这些文字却散发着一代未成年人的青春芳香。
  • 系统的超级杂货店

    系统的超级杂货店

    嗯,莫天空的理想大概就是把系统摁在地上摩擦摩擦,然后抢劫系统的小金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