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8700000002

第2章 专题(1)

共和为什么失败:重返1913

共和为什么失败

方曌,张晓波

一百年前的1913年,是足以改变近代中国,完成新创共和国的一年,但恰在这一年,所有正面的力量,全部被历史甩出了。中国历史走向了另一条道路。

“这里并没有诞生一个新‘全新的中国’。国家不会新生,只会演变。”濮兰德(John Otway Percy Bland)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说,“从结构上看,他们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特性,政治属性和中国官员的秉性并未改变。”

这是1912年的12月,离武昌起义已超过一年,清帝也已逊位。“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国的觉醒”的惊呼充斥在世界媒体上。人们着迷于这样一个戏剧性的时刻——古老的君主国突然迈进共和制,民主的呼声压过了漫长的专制。

但对于濮兰德,这欢呼是浅薄的,中国的改变是表面的,甚至只是字面意义上的。很少有人比49岁的濮兰德更有资格评论中国的转变。自从1883年到中国,他做过罗伯特·赫德的私人秘书,担任过《泰晤士报》的记者,还被清王朝授予过四品官爵,而他在1910年与人合著的《慈禧统治下的大清帝国》则一出版就被视作是理解中国的最佳著作。

他认定:“现在的中华民国并不是美国人理解的真正共和国,有效率的共和政体并未建立起来。目前中国所呈现出的安静,绝不是由于中国民众对政治状况表示满意。大多数中国人对共和制根本就没有最起码、最基本的理解。”

不到四个月,濮兰德在纽约的悲观论调,在上海的沪宁铁路车站得到再明确不过的确认。1913年3月20日晚10时45分,年仅31岁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遇刺身亡。

而在此前,新生的民国似乎还充满了希望。1912年年底,各地国会大选如火如荼,国民党与共和党角力选票。双方为获得议会胜选,招数出尽。最终结果还是更具地方实力的国民党系赢得大选,在国会中以绝对优势胜出。宋教仁随即从湖南至上海,沿途发表演说,阐明政纲,一再申述组阁之雄心壮志。

宋教仁的雄心来自他对于共和国的政治理念的信任。按照1912年修订的《临时约法》,国家元首(总统)实际上仅是象征性的最高领袖。也就是说,袁世凯尽管在1912年取得了总统之位,但仍规范在《临时约法》铸就的牢笼之内。如果一切按此逻辑,1913年在国会选举中大胜的国民党,势必将获得组阁权。从1912年南北妥协商定成立共和国,至1913完成首届国会大选,从而实行责任内阁制。一年多的时间,这个共和国创立的故事,在枪声中戛然而止。

随着宋案中主谋青帮首领应夔丞与国务秘书洪述祖往来密电的公布,案件变得扑朔迷离,直接牵扯到国务总理赵秉钧与总统袁世凯。以黄兴为代表的国民党法律派,当时试图诉诸常规的法律手段解决宋案,但赵秉钧拒绝出席上海的听证会。随后,一般性法律手段也就没有能力审理这一案件。宋案进入了死角,它从一桩未有定论的刑事案件,迅速演变成一场政治危机。它导致国民党与北洋派之间的裂痕不断扩大。1912年,这两个中国最具实力的政治派系通过妥协与合作,完成了三届内阁的组建,度过了重重政治危机。两派之间的合作空间,被极大地撕裂了,双方之间的对抗性不断滋长。

紧随宋案之后的,是1913年“善后大借款案”。此案仍与《临时约法》设定议会主权相关。为解决辛亥革命及之后的财政紧缺,袁世凯政府绕开议会,单方面向四国银行借款。事情泄露之后,议会中国民党一系力量极为不满。借款,是政府解决时局的迫不得已,但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是,绕开议会的借款本身又是违反宪法的。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9月,国民党败,二次革命失败;10月,袁世凯获选正式总统。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宣布解散国会,将议员资遣回籍。2月28日,袁世凯又下令解散各省议会。

暗杀、政争、内战、解散国会、单方面立宪,民国政治急速脱离1912年政治大妥协的轨道,民初鼎沸的议会政治与政党活动,如昙花一现。这失败不仅是袁世凯、孙中山、宋教仁或是中华民国、北洋派系、国民党的失败,它似乎也是一个政治理念的失败。

1894年在檀香山创兴中会,孙中山明示要“创立合众政府”,并称兴中会会长为“伯理玺天德”(president)。尽管兴中会没有明确提供创建共和制国家的意向,但在制度设计层面,是以美国共和制为旨归的。孙在1895年与日本领事的谈判中,再度陈述,革命成功之后将“使两广独立为共和国”。在这个意义上,孙对于革命之后的政治构架,是模仿美式联邦制共和国。

在1903年出版的、风靡一时的《革命军》中,邹容高呼“中华共和国万岁”。而在晚清越来越激烈的革命情绪中,“共和”变成了最响亮的口号,变成了这个时代流行的名词崇拜的一部分。

辛亥革命之后,“五族共和”等观念经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与《清帝逊位诏书》共同阐发,广泛传播于报纸杂志。这一点,也可以从民初国旗的制定上看得更为清楚,民初国旗,为五色旗,旗面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主导政权的武人——北洋军阀固然对于共和体制及其操作缺乏了解,知识界同样对于什么是“共和”也并不清楚。

在这种意义上,民国初年的中国精英们,一定对于约翰·亚当斯的感慨深有共鸣又备感疑惑。如果他们知道自己一心想模仿的美国制度的建造者之一到了19世纪还在感慨,他“从不清楚”共和制到底是什么,而且还认为“过去没人知道,将来也不会有人知道”,共和制可能是指“任何事物,所有事物,或者一无所指”。

不过,对于行动者而言,定义从来不需要过分清晰。当18世纪末的美国人大声喊出“共和”,他们用此来针对英国的“君主制”,他们还努力让自己与追随者相信,这两种体制适合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群,拥护君主制的人喜爱安宁与秩序,而支持共和主义的则热衷于独立与自由。

这简单化的划分,适合于革命时的情绪。同样的,当晚清的革命党人推崇“共和”时,他们主要针对的是清王朝的君主制。倘若清廷代表着专制、腐败、无能、满人的权力垄断,“共和”就代表着一个有广泛的政治参与、法治的、多民族共存的新政治体制。这其中也有着强烈的功利主义需求,这种新政体能增强国家力量,洗刷民族屈辱。

但如何将口号转化成现实,将舆论宣传转化为一种政治实践,却需要复杂的程序。它不仅来自一小群体政治与知识精英的观念,也来自不同社会力量的响应。但就像濮兰德悲观的预言,这一切尚未发生。在结构上,袁世凯的中国仍延续着慈禧太后的中国。

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检视20世纪初试图转向共和政体的国家的动因,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因为贸易增长,欧洲各帝国的领土扩张所带来的外部压力之外,一个新知识分子共同体在各国内部迅速成长。城市的繁荣扩大了政治讨论的公共空间,书籍和学院教育的普及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关于外部的知识,因为贸易而迅速发展的交通运输不仅带来了全球各地的货品、货币和书籍,还把热心求学的年轻人带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这些年轻人在海外聚会、结社、组党,形成与他们国内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身份认同。这些历史现象使得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开始在欧洲以外的地方出现:这种社会生活是基于某种哲学原则的,为了完全参与这种社会生活,个人必须剥离他们的社会地位、身份和经验,向着某种预设的目的努力。

这和旧制度之下的社会结构是对立的:在旧制度下,个人是以其职业和社会地位组织起来的,职业的高下贵贱,形成了权力分配的结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为旧制度下的社会结构提供了准确的描述,社会关系可以被简化为阶级关系;而现在,这个知识团体是启蒙式的,是纯粹基于思想的。20世纪共和制度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无论是在土耳其、俄国、德意志帝国还是大清国,都深刻地受到这种思维与现实的影响。对他们而言,共和并不意味着实际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地位的平等,并不意味着个人对公共事务有实质上的主权,而是意味着一个政治系统,在这个系统下,个人得以享受抽象的、思想意义上的平等——革命者要一个柏拉图的“共和国”。

辛亥革命之后建立的共和所遭遇的危机与它的起源直接相关:这是一个新知识分子共同体——一个“哲人社会”的参与者们建立的共和国;一方面,她需要迎接根深蒂固的旧制度的挑战——在1913年,旧制度的阻力来自皇权、军队和地方的官僚政治;另一方面,她也需要与在政治机构上发展出的共和模型努力调和——在1913年,这意味着以英国的国会制度为楷模的君主立宪。中华民国这个早产的共和国的缔造者们,既没有实力为旧制度颁发死亡证书,也无法迅速让共和政治的参与者统一签署她的出生证明。

一个湖南进步青年在1911年革命爆发后剪去发辫,加入当地的革命军队,事后回忆他当时对民国的期望时,他希望要一个孙中山当总统、康有为当总理、梁启超当外交总长的民国。这种混合了知识憧憬、旧制度和机构民主的共和愿景似乎是当时许多人的期望:1912年2月16日,旧金山的中华商会在得知袁世凯被选为总统之后,一边准备庆祝新生的共和国的诞生,一边准备着孔子诞辰2463年的庆祝仪式。而1913年的一系列事件,不仅击碎了初生的共和国的政治前景,不仅打破了宪政民主在民国建立的希望,更粉碎了哲学社会和旧制度的调和的希望。在此之后,那个叫毛泽东的湖南青年在北京加入了“哲人社会”,希望以主义改造中国;旧金山的中华商会则又开始接纳革命失败的流亡者们;本来就对共和毫无信念的新总统,则对所有的共和机构越来越缺少耐心。

失败的革命派在1914年一方面走上了拙劣仿效北洋的道路,另一方面则是继续在现实里强化他们的抽象共和理想,搁置了对于民主机构、民主程序、宪法约束这种种手段的关注。孙中山组中华革命党,不再侧重五权宪法,而将革命分为军政、训政与宪政三个时期。孙中山“统率新旧同志”谋第三次革命,“务以武力削彼暴政,先破坏而后建设,敷施方云顺序”。在孙看来,非常时期的革命,走宪政道路以遏制北洋集团,实属与虎谋皮,必以“武力”才有效。为使革命组织更为有效,中华革命党在《章程》中强调,“总理有全权组织本部为革命军之策源”、“本部各部长、职员悉由总理委任”、“凡进本党者必须牺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权利而图革命成功为条件,立约宣誓,永久遵守”。孙文党魁独裁,日后曾数度解释特以革命自期的基本原理:我这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也可以叫做“孙文革命”,所以服从我,就是服从我所主张的革命。服从我的革命,自然就是服从我。

革命党中的另一巨子黄兴对孙中山之革命路径,颇有不满,曾讥讽此为“以人为治,羡袁氏之所为”。黄克强的话一方面指出革命党统治手段上越发独裁的倾向,另一方面,以孙中山为中心的革命派的转化无非是哲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哲人社会需要高度共识、统一目标作为其思想纲领。当君主制被辛亥革命打倒之后,他的目标是重塑中国社会种种更为微妙的结构。为了与其种种敌人做出区分,哲人社会必须收缩,必须从包容接纳一切边缘势力的联盟变成雅各宾俱乐部。这也是20世纪的土耳其革命、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共通之处。

1913年年底,一个军政集团挣脱出牢笼,另一个竞争对手随后也开始按照自身的历史逻辑继续演化。共和国议会政治的机构和原则,双方都抛诸脑后,一个军政集团固然相信枪杆子握有政权,另一个孱弱对手同样只相信枪杆子里出政权。

梁启超在面临共和还是君主立宪、革命还是改革的选择时说:“法兰西自1793年献纳牺牲以后,直至1870年始获飨者,犹非其所期也。今以无量苦痛之代价,而市七十年以来未可必得之自由。即幸得矣,而汝祖国更何在也?”这番在辛亥革命还未开始、共和尚待建立时发出的感慨没有被人记取,而是一语成谶。一百年前的1913年,是足以改变近代中国,完成新创共和国的一年,但恰在这一年,所有正面的力量,全部被历史甩出了。中国历史走向了另一条道路。

距离宋教仁的遇刺已经一个世纪,而我们很难说,我们对于“共和”的理解加深了,而它的困境与挑战,似乎丝毫没有减弱。

刺客与政客

——1913年宋教仁遇刺案与民初政局

张晓波

刺杀宋教仁案情本身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各种政治力量,究竟是因何种动因汇聚到了宋案之中,并且由此导致了大分裂乃至于大败局。

1913年开春,新生的中华民国百废待举。新一届国会大选业已结束,国民党大获全胜。此时,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问鼎总理,势不可挡。恰在宋教仁北上之际,却不幸遇刺于上海沪宁车站。

同类推荐
  • 大明党首

    大明党首

    陈铮穿越到了明末,练了一支排队枪毙的近代化新军,玩了一场只打土豪不分田的革命,组建了一个工农军商大杂烩的利益同盟,成立了一个向全球输出儒家大同主义的党派。面对东林阉党的党同伐异,面对建奴的野蛮暴行,面对朱明皇室的猜疑排挤,面对欧洲诸国为抵御大同传播而组建的神圣同盟,陈铮淡然的回应,咳咳,是时候扫清这些牛鬼蛇神了……
  • 三国之一代帝王

    三国之一代帝王

    当时光渐去,韶华不再,萧让只求自己无愧一生。
  • 道理神都懂

    道理神都懂

    又是大雪纷飞。这一年是大周历七百八十五年。天缺手提大地之灯,消失在城外的远山处,身后,是长长的一线足印……
  • 三国之魔王

    三国之魔王

    把曹孟德扼杀于摇篮之中是成为魔王的第一课杀死魔王,才是真正成为魔王
  • 大繁荣:中古时代:隋唐

    大繁荣:中古时代:隋唐

    中古时代·隋唐时期,论述的是中国中古时代封建社会发展时期后期的历史,主要叙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强盛时代——隋唐两朝的史学。从中可以看到隋唐的史学发展、历史演变的过程以及相关的焦点议题,多方面、深层次地探索了隋唐强盛发展的原因。
热门推荐
  •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20th century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unique in human history. It has seen the rise of some of humanity's most important advances to date, as well as many of its most violent and terrifying wars. This is a condensed version of renowned historian Martin Gilbert's masterful examination of the century's history, offering the highlights of a three-volume work covering more than 3,000 pages.From the invention of aviation to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nd from events and cataclysmic changes in Europe to those in Asia, Africa, and North America, Martin examines art, literature, war, religion, life and death, and celebration and renewal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throughout this turbulent and astonishing century.
  • 剑仙传说之奇侠传

    剑仙传说之奇侠传

    这部小说属于魔幻、仙界,美丽天庭,各路仙子竟显神通。威武高大的天庭,魔幻、仙籍,一并华丽登场,神剑—天玄剑。刚铸好的天玄剑,威力无比,震撼天庭。神剑落入凡间,被关在天牢里的妖魔鬼怪,重获自由,全部下凡。玉帝和王母派八位仙子下凡寻剑,并且捉拿逃出的妖魔鬼怪,八位仙子乃是天庭百草仙子之八位,下凡的仙子各找到自己的归宿,神话魔幻小说,即将开始......
  • 这个和尚有点暖

    这个和尚有点暖

    不一样的成仙路,不一样的修仙体系,不一样的男主角。
  • 医界镜

    医界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洲云月录

    中洲云月录

    萧月白本是毫无武学修为的一介书生却新一块宝石而惨遭磨难…拥有百万教徒的浑天教掌教南耀阳一心想统一武林,却被欲望卷入了阴谋…武功高强的四大高人,原本师出同门却要相互残杀?而励志推翻天子的护国侯,却为何投靠了异族海盗?
  • 兽王·宠兽花园

    兽王·宠兽花园

    丹婆婆带着兰虎来到了迷晨森林修炼炼丹术。在这里生活了两个星期后,兰虎有一次在追逐一只偷丹的野蜂王时意外发现,在这个广袤无垠的原始森林中竟然还隐藏着一个古老的神秘部落——桃花源。兰虎受到邀请参加桃花源的祭祀大典,却突然发现,新联盟的魔爪也已经悄悄伸入到与世无争的桃花源之中。新联盟为了获得强大的力量。派出独孤奇混进祭祀大典,企图救走被桃花源封印近万年的太古凶兽。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 帝女成皇

    帝女成皇

    燕国长公主叶绮,十二岁时目睹母亲辰妃惨死在父皇剑下。然而辰妃的死只是一场巨大阴谋的开始。叶绮愤然离宫在荒野为辰妃守孝,三年后公主归来,风云再起。
  • 谁见惊鸿向月还

    谁见惊鸿向月还

    他们是最素未谋面的情人,最天生注定的仇家她做好了放下一切的准备,准备用后半生去爱他但却没料到,长在阴谋里的爱情,从一开始,就偏离了轨道。“谈恋爱吗?要你命的那种。”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都市之梦醒时分

    都市之梦醒时分

    人生就该咋想的就咋做……太嚣张了?没关系!反正咱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