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8700000007

第7章 专题(6)

对于南方,章太炎也多有批评,希望南方还是要采用和平方式,不要擅自用兵。当然,不管怎么说,南方毕竟处在在野弱势地位,章太炎的批评矛头主要还是对着北方,想法运动各方面力量迫使袁世凯下野,善良期待以袁世凯下台换取大局和平。

章太炎的思路或许是一个解决方向。如果在一个成熟的民主国家,遇到宋教仁案这样一时说不清道不明的突发事件,涉嫌行政负责人或许会自动辞职,化解危机。政治家就是要有政治家的担当。然而在一个刚刚走上民主道路的中国,袁世凯自信宋案和他无关,因而没有辞职的必要。仅仅为了避嫌,他周围的那些既得利益者无论如何不会让袁世凯这样做。于是和平的劝说不可能实现,要想实现这个思路,还必须另想办法。

在当时的政治领袖中,袁世凯既然不行了,孙中山也不在章太炎考虑范围,能被他看上眼的,也就只有一直居住在武昌的副总统黎元洪了。于是章太炎从上海专程前往武昌,希望黎元洪能够以廓然大公之心,出面参与竞争大总统,以此拯救国家危亡,拯救刚刚诞生的共和国。

黎元洪在人品上或许像章太炎所恭维的那样,为一忠厚长者。然而,正因为这个品格,黎元洪清楚知道自己根本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尽管章太炎在武昌盘桓了二十多天,说了很多话,但黎元洪始终不敢就此明确表态。即便被逼到最后,黎元洪也只是建议章太炎不妨趁着进京接受“勋二位”(袁世凯给“有功民国”的人物授勋,分为六等)的机会劝劝袁世凯,袁公如果能够听进去谏劝,也就不必大事更张,另选总统了;假如袁公执意不听,那就再按章太炎意思办。

有了黎元洪这个态度,章太炎于5月28日抵达北京,准备近距离观察袁世凯的态度,也准备正面尝试着调解南北纷争。在与袁世凯会面或面向报界时,章太炎一再强调南北纷争更多的来自误会,南方国民党、孙中山对政府施政方针有所不满,但绝对不是截然反对,更不是谋反叛乱。这是站在南方立场上说给袁世凯听。

至于政府施政方针和施政效果,章太炎认为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不应回避。政府将内部纷争作为敌对势力去打压,甚至准备用武力去对付,去剿灭,显然是不对的。章太炎指出,袁大总统的长处在军事、外交两个方面,政府应该在这两个方面多用力,要用武力去抵御沙俄对外蒙古的威胁,要用外交去维系外蒙古不被沙俄所掠取所断送。

在北京的那些天,章太炎日趋失望,他越来越觉得南北纷争和平解决的可能性相当渺茫。对于北方,对于袁世凯,章太炎觉得只有任其跳梁,终将自杀,有个三五年时间,或许能够从黑暗到光明;对于南方国民党人,章太炎有了更多期待,希望他们团结起来,合力监督政府,或者将南方各省打碎打烂,让黑暗到极端,或许由此能够打破僵局,出现新机。

历史发展被章太炎不幸而言中。袁世凯自以为不是宋案主谋,自以为居于道义和正当,所以面对南方反对,不愿妥协,不愿让步,反而步步紧逼,挑起事端。相继罢免李烈钧、胡汉民等人都督职务,逼迫国民党人走上武装反抗道路,于是有“二次革命”。

民国囚徒

“二次革命”爆发后,章太炎迅即发布宣言,号召各地共同起兵讨袁,只是他既没有坚定地站在孙中山、黄兴一边,也没有支持袁世凯,他期望黎元洪此时能够大胆借机站出来,利用由统一党改建的共和党修筑第三条道路,既抛弃北方的袁世凯,也不要南方的孙中山。

然而,民国元勋黎元洪并没有按照章太炎的思路去进行。特别是孙中山纠集的“二次革命”主力,不过是一批乌合之众,一触即溃。“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黄兴等流亡国外。

章太炎自认没有参与孙中山、黄兴的“二次革命”武力倒袁,他不过在这个事件中发布了几个宣言,他反对袁世凯的一些做法,但自认与孙、黄有别,所以在“二次革命”结束后,章太炎并没有选择流亡。

确实,章太炎不是“二次革命”发起者,但他用自己的文字反袁也是事实。更重要的是,他的共和党只是在为黎元洪抬轿。因此,在袁世凯的幕僚看来,章太炎不愿离开中国流亡海外,但谁也无法保证这个“章疯子”什么时候犯病什么时候发作。于是,章太炎极端讨厌的“佞臣”之一陈宧向袁世凯献策,以为防患于未然,应该将章太炎管制起来。

陈宧对章太炎非常了解,他以“二次革命”后政治形势急剧变化为由,邀请章太炎以共和党党魁的身份前往北京。

章太炎是个坦诚磊落的人,他收到陈宧的电报后并没有多想,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前往北京主持共和党党务。共和党是民国架构中的合法政党,甚至被认为是“准总统党”,所以他根本不会去想此次北上会有什么风险,想不到会有小人对他使阴谋。他相信,“二次革命”的结果对孙中山、黄兴等人来说未免有点太惨了,但中华民国政治生活或许会因为解除了这些暴力反抗者而变得温和起来。果如此,民国政治毕竟是政党政治,那么在未来的总统选举中,共和党一定会有所作为,或许能够胜出。

1913年8月11日晨,章太炎兴冲冲抵达北京,迅即入住化石桥附近共和党总部。这个地点大约在现在的西交民巷一带。

刚刚住下来的章太炎还没有来得及进行任何政治活动,即发现自己和共和党总部已被警方控制起来了。警方的理由是章太炎参与了“内乱”。不过,警方秉承袁世凯旨意,也没有过分为难章太炎。袁世凯希望章太炎在此后的政治活动中能够站在政府一边,无奈章太炎根本不吃这一套。不知不觉,章太炎余下的1913年竟被袁世凯莫名其妙地给软禁在北京了。

更严重的是,不知不觉中,袁世凯竟然将章太炎扣在北京软禁了三年之久。三年中,章太炎软硬兼施,装疯卖傻,大闹过,大骂过,但就是冲不出军警包围。到了后来,章太炎几乎彻底失望,自杀、绝食、抗争,什么样的手段都使了,依然无法逃脱。除了几个弟子找他聊聊学问,三年就这样荒废过去了。

章太炎的1913年,是中国政治的一个标杆,他从年初毫无保留拥戴袁世凯,到“二次革命”有选择的中立,直至下半年被袁世凯莫名囚禁。一个发明“中华民国”名号的人,一个真正的民国缔造者,竟然在1913年成为“民国囚徒”。“非袁莫属”的蜜月对于袁世凯来说已成过去,中国政治的新路在哪里,开始引起各方面新的思考。

从借壳上市到破壳而出

——袁世凯宪制改革透视

章永乐

如果将袁世凯的1914年宪制改革放到清末民初的革命与妥协所造就的政治结构中来观察,正是这一政治结构内在的缺陷,塑造了民国初期政治斗争的方向,决定着民国宪政的命运。

因为称帝,袁世凯在主流叙事中留下“窃国大盗”之恶名,一生的政治活动也都蒙上阴影,仿佛其政治生涯的唯一目的就是自身权力最大化。首当其冲的是其1914年宪制改革的历史地位。在这次改革中,袁世凯废止了1912年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总统高度集权的《中华民国约法》取而代之。从“追求权力最大化”的假设来看,1914年宪制改革就不可能有独立意义,它只是袁世凯走向帝位的一个跳板(下文称之为“跳板论”)。

但这种解释的根本缺陷是,它将一段立体的历史压缩成了薄薄的一层木板。这当然是一条“有用”的木板,历史叙事的编织者用它来铺桥,通向袁世凯之后革命者的光辉形象。然而,为了实现这样的效用,我们非要对历史作这样的压缩吗?

本文就是一种对历史叙事进行“解压缩”的努力。在我看来,即便是为了确认后来中国革命的正当性,我们也无需丑化袁世凯,无需将其1914年宪制改革化约为1915年称帝的跳板。本文试图将袁世凯的1914年宪制改革放到清末民初的革命与妥协所造就的政治结构中来观察——正是这一政治结构内在的缺陷,塑造了政治斗争的方向。

简单地说,在1912年,袁世凯及其北洋集团走了一条“借壳上市”之道,接过了南京临时政府所开创的民国法统,并掌握了实权。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1912年法统对北洋集团的制约日益显现。因而,1914年的宪制改革,可视为“从借壳上市到破壳而出”——袁世凯及其北洋集团蜕掉革命派所创造的法统,创设一个真正属于自身的法统。而新法统的理论基础,事实上已经潜伏在1912年的“大妥协”之中。

“大妥协”中的政统之争

1911——1912年中国共和革命呈现出非常复杂的面相,这场革命以革命者起义发端,又以革命派、北洋集团与清皇室的妥协而告终:清帝逊位,袁世凯被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为临时大总统,在一番较量之后,北京成为中华民国首都。妥协的结果是,北洋集团成为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的真正掌舵者。

不同派别对定都北京的民国中央政权的正当性来源的解释大相径庭。革命派认为,北京政权的正当性只能是来自中国人民推翻清廷的革命。戴季陶作于1913年的《民国政治论》对革命建国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戴季陶借助卢梭政治理论来解说革命与建国。在他看来,革命军起兵反清,乃至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都代表了人民的“公意”。[17]戴季陶与卢梭一样,都认为人民主权是唯一正当的主权形式。人民并不是从君主这个政治主体那里得到了主权,而是自始即应当拥有主权。而孙文在1912年1月1日发布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则将民国的建立描绘为各地方先脱离清廷,又重新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18]这种说法背后隐藏着一个美国革命的模板,但无疑,它将人民革命视为民国政权的唯一来源。

然而清皇室和北洋集团更认同另一种建国理论:天命之下的禅让。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19]按照诏书措辞,政权转移遵循的乃是传统禅让程序:君主察觉到天命已经发生转移,因而将自身的权力交给新的得天命者。这里的差异仅在于,新的天命承担者不再是另一个君主,而是国民整体。国民整体并不能行动,因而组织共和政府仍需要承担者。诏书又委任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南方商议统一之策。

诏书中的委任条款引发了孙文的不满。清帝逊位翌日,孙文即给袁去电,指出“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若果行之,恐生莫大枝节”。2月14日,孙文赴参议院辞职之后致电唐绍仪、伍廷芳,告以清帝逊位诏书中“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一语“众不乐闻”。[20]2月15日,袁世凯致电孙文答复2月13日孙文关于“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的质问,表示认同孙文的抗议,但同时提出“现在北方各省军队暨全蒙代表,皆以函电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清帝委任,无足再论”。[21]这实际上是提出,南京临时参议院只能代表南方军民,但不能代表全体国民;在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他为临时大总统的程序之外,还有一个“北方各省军队暨全蒙代表”推举他为临时大总统的程序,他的“临时大总统”职位并非完全依赖于南方的选举。[22]但问题在于,北方并没有任何推举临时大总统的法律程序。因此,袁世凯在自己把“清帝委任”这一提法收回去之后,并没有提出替代性的权力来源。尽管就程序而言,南京临时参议院代表性极其有限,根本无法代表北方各省及蒙古王公,但其选举毕竟是袁世凯作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唯一法律基础。

但另一方面,可以注意到南京临时政府对《清帝逊位诏书》中的“统治权转移”条款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全面肯定这一条款,无疑意味着南京临时政府的统治权并非由革命而来,那么在清帝让与统治权之前,南京临时政府就不是一个合法政府,这就否定了自下而上的革命;另一方面,全面否定这一条款,对于南京政府接收清廷控制地区也是不利的。南京临时参议院于2月16日通过《中华民国接受北方各省统治权办法案》,其中声明:“清帝退位,满清政府亦既消灭。北方各省统治权势必由中华民国迅即设法接收,以谋统一。”[23]这一文件的精神是将清帝“统治权转移”解读为“北方各省统治权”而非完整“主权”的移交。虽然双方对这一交接给予不同法律解释,其好处在于肯定了“大清”与“中国”的同一性,防止双方因在此问题上认知不统一,让边疆民族分离主义势力得逞。

当选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不得不收起关于“全权组织临时政府”的种种论述,接受南京临时政府设置的法律框架。但这不等于他内心认同革命派对民国政权正当性基础的论述。在一些演说和文告中,袁世凯仍会将自己的权力来源追溯到“五族推戴”或“国民托付”。这些说法从表面上并不刺激革命党人,但从实质上蕴含了袁世凯的独立想法。尤其对“五族”的强调,暗含着袁世凯对南京临时政府民族基础狭窄的批评,以及他自己与清帝之间的连续性关系。

同类推荐
  • 汉末大君子

    汉末大君子

    穿越成程咬金,回到……Σ(⊙▽⊙”a汉末……(ΩДΩ)还有系统获取能量的办法竟然当着别人面说‘君子’两个字o(>﹏<)o大哥是刘备,是个君子!二哥是关羽,是个君子!三哥是张飞,是┌(。Д。)┐四弟!你先把那三十六斧学全了,咱俩比试比试!╮(╯▽╰)╭找后续小弟赵云去吧!程咬金!别自以为是个十分幽默王者!其实在群雄眼里,你就是二傻子加nc!呸!你们这是赤裸裸的嫉妒!
  • 黯淡的中世纪

    黯淡的中世纪

    从现代回到了中世纪,当然有很多东西都想一睹真容。传说中的圣女贞德?十字军东征?狮心王理查德?甜不辣骑士团?但是某人现在完全没有这个想法了。“太阳呢?”希什曼望着漆黑的天空,怒吼道:“老子的太阳呢?这么大一个刚刚还在这的!”
  • 陛下息怒

    陛下息怒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不过黄土一抔,虚名儿逞后人钦敬,何惧其威?天下大权,惟我一人操之!如何做一个皇帝?且看,逐鹿隋陈,笑看风云变,醉枕美人膝。
  • 记忆(上)

    记忆(上)

    《让我们荡起双桨》唱出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发自心底的欢乐和向上的心情。词作者乔羽说,今天他再也写不出那样的歌了,因为历史是不可重复的。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老干部,确实有些珍贵无比、情景难再的经历。如今,他们常常在回忆中盘点这些只属于个人的精神财富。其实,他们的这些回忆应与后人分享,让他们那时的革命精神、工作劲头代代相传。那么,就让离休老干部徐宝欣为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吧。
  • 大隋最强逃兵传奇

    大隋最强逃兵传奇

    杨明感觉糟透了,刚穿越过来就遇到了一个类似电影集结号的开局,被上司故意出卖,被无数敌军追杀,这能玩?好不容易逃出升天,杨明却又发现他所处的隋朝跟历史上的隋朝完全不一样,在这个时空里,杨广没有登基,隋朝没有二世而亡,唐朝更是不复存在。 为了挽回名誉,为了生存下去,被世人误会的杨明只好努力奋斗,并一不小心闯出了一番传奇事业,震惊天下!
热门推荐
  • 方天传

    方天传

    平地里高楼起,踏霄摘星!天下与敌之,国破家亡!白发如裙三千丈的和尚,史上最血腥的道士,胸前别着黑莲花的黑袍人,生着三只眼睛的天君,失去头颅的天帝!这个世界到底有着什么秘密?什么?佛宗佛子是个小姑娘?月神身边有一头啸月狼?有位姑娘以身恃剑?人间最厉害的人物都将成为神的奴仆?且看少年如何拨开重重迷雾,重现天地晴朗!
  • 双胜刀之赫赫威名

    双胜刀之赫赫威名

    本是王位继承的有力争夺者,却因一场预谋,改变了人生轨迹,开启另类修炼之路,对自己而言是祸是福?对这个世界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全书有列国间纵横捭阖的权谋,有君王抱负施展的热血,有族群兴衰抉择的惊心动魄,也有普通人的儿女情长、爱恨情仇。它既平凡又史诗平凡,每个生命的出现都留有印记;史诗,出现的人物再小,在家国大义面前,也绝不回头,义无反顾。欢迎走进星元大陆,了解双胜刀!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神秘老公,拼个婚!

    神秘老公,拼个婚!

    (温馨+甜宠+治愈)一场订婚宴,她惹上神秘大人物,对她坑蒙拐骗、使劲手段宠入骨。“报告主子,夫人又在爬墙了。”“哪个小鲜肉?让他立马消失。”“报告主子,夫人约了人单挑。”“先去摆平那人,让她不战而胜。”“报告主子,夫人说您太复杂,脾气阴晴难定,特别难搞。”男人墨眸微眯,“将她给我绑来,我让她知道自己老公到底有多难搞!”……以前,某人矜贵冷峻。以后,某人只对她温柔如风。有人说他怂,他淡笑,“惧内,我家囡囡是只猫,生起气来会抓人。”“要看看么?我身上还有昨晚留下的伤……”某下属恨不得自插双眼,主子、求放过!不带这样撒狗粮的!
  • 公子!小夫人又来偷看了

    公子!小夫人又来偷看了

    天也不知道不爱看书的她小时候为什么要自荐成为公主伴读,但是地知道她现在一点儿也不后悔,因为成为伴读后,她就可以看见她的……
  • 汉武大帝刘彻(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汉武大帝刘彻(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代最重要的皇帝之一,景帝刘启第三子,母王美人,4岁时被封为胶东王。因受景帝姐姐刘嫖的喜爱,7岁立为皇太子。汉景帝后三年(前141年),16岁的刘彻登上皇帝位。第二年,首创年号为“建元”。从此,我国历史开始用年号纪年。
  • 那坨坨的果子红了.散文卷

    那坨坨的果子红了.散文卷

    本书共收录中宁文学创作者创作的散文69篇。作品大多以杞乡厚重的历史人文和民族风情为底蕴,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诗化的语言和情感,记忆时代变化,关切民众疾苦,关注人生内涵,从超越现实融通心灵的视角和高度,帮助民众纠正价值取向偏差,为社会、为民族、为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提供了精神食粮和智力支持。
  • 吞噬剑神

    吞噬剑神

    神武大陆,浩瀚无疆,血脉为尊,九级三阶!李枫穿越神武大陆,融合吞天兽精血,修炼吞噬神功,纵横天下,无人能挡!
  • 向晚时分

    向晚时分

    那时候感觉世界很大,少年的心却困于一米学园。后来发现世界真的很小,许多人都经历一样的青春,走过相同的道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