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99600000003

第3章 自由的沃野(2)

比如:对于一个方形的东西,老师已经说明了其中一个角的样子,如果学生不能类推出其他三个角的样子,这就表明学生还没有完全领会,这时,教师就不宜多讲。如果硬要讲就是灌输,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不仅如此,以灌输为主的课堂还会给人一种压迫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但不主动“修身”,反而会产生反抗情绪。

当然,“修身”是个体的行为,因此,孔子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样的反省还应该追求立言与立人的和谐统一,正所谓“察其言,观其行”,“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好的教育需要真诚反省,追求立言与立人的和谐统一,而真正好的教育才是“可爱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钱穆.孔子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余秋雨.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傅佩荣.国学的天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苏格拉底:由思抵达诗意栖居

苏格拉底和孔子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他们都是强健的“拯救者”,都选择了从教育入手拯救未来。如果说孔子寄希望于“仁”,那么苏格拉底则信仰“理性”。这是苏氏教学的灵魂,也是教育家与普通教师的区别所在。

苏氏教学的灵魂

苏格拉底生活在处于社会危机中的古希腊。有着巨大“救世”热情的苏格拉底是怎么做的呢?

在没有行政资源的情况下,他认为教育是“救世”最好的手段。无论身在何处、面对何人,他都是为“救世”而教人,是不收取学费的义务教师,所以,苏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贫,但是他创造了许多经典的教学场景。

有一天,苏格拉底像往常一样,衣着不整,光着脚板来到市场上。他拉住一个从他旁边走过的人,说:“劳驾,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要向你请教。人人都说要做有道德的人,但什么是道德呢?”

那人回答:“做人要真诚老实,不能欺骗人。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道德规范。”

苏格拉底问:“你说道德就是不能骗人,但是在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方的将领为了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欺骗敌人,你能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

那人答:“对敌人进行欺骗当然是符合道德规范的,但欺骗自己人就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问:“在与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士气低落。将领为了鼓舞士气,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结果士气大振,突围成功。这个将领欺骗自己的士兵也是不道德的吗?”

那人答:“战争中无可奈何才这样做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能骗人。”

苏格拉底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父亲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可是儿子病了,又不愿意吃药。于是,父亲就欺骗儿子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你能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

那人只好承认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规范的。”

苏格拉底又问:“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也就是说,道德不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判断。那究竟要用什么来判断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被弄得毫无办法,只好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听了十分高兴,对那人说:“你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你让我知道了‘道德就是道德本身’,帮我弄清了一个长期搞不明白的问题。我对你表示诚挚的感谢。”

“道德就是道德本身”这句话与“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辙,就是说在不同的语境下“道德”有不同的含义。可想而知,那个回答苏格拉底问题的人一定觉得莫名其妙。

这就是典型的苏式教学,后来被人们归纳为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苏格拉底教学法。

我们仿佛看到苏格拉底晃着脑袋,行走在花园广场、街头巷尾,斜睨着行人,嘴巴从日出到日落说个不停。

苏格拉底主张“尽可能摒弃思想与眼睛、耳朵及身体的其他部分的联系”。他认为只有依赖心灵的沉思,才能够达到“认识的实在”。在苏格拉底看来,所有的语言只有经过心灵省察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语言,如道德、正义等。

苏格拉底不仅孜孜不倦地在街头巷尾滔滔不绝地演说,还用行动乃至生命来践行自己的言说。

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把自己看做是上帝赐给雅典的一个礼物、一位使者、一只牛虻,其任务就是整天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们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从而改造人们的灵魂,达到拯救城邦的目的。

苏格拉底和孔子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他们都是强健的“拯救者”,都选择了从教育入手拯救未来。如果说孔子寄希望于“仁”,那么苏格拉底则信仰“理性”。这是苏氏教学的灵魂,也是教育家与普通教师的区别所在。

认识你自己

如何引导人们获得知识、获得美德、获得幸福?虽然因材施教是孔子与苏格拉底共同的选择,但苏格拉底更强调“认识你自己”。

据说,柏拉图的堂弟格老孔在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想做城邦政府的领袖,他还非常潇洒地面对众人进行演讲。

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经过学习的专业人士才能做城邦的领袖。比如,在一条船上,最熟悉航海的人才能做领导;纺织羊毛时,妇女应该管理男子,因为妇女更内行。因此,苏格拉底决定开导一下这位并不专业的青年。当然,整个“教学活动”是苏格拉底深入研究后精心设计的,其核心就是引导格老孔认识自己。

一天,苏格拉底看见了格老孔,故意老远就喊:“喂,格老孔,听说你决心做我们城邦的领袖,这是真的吗?”这个话题选得非常好,正是格老孔感兴趣的话题。不仅如此,苏格拉底还故意装出十分热情的样子。这次“教学”不是从“讥讽”开始的,他创设了一个话题情境。

“是的,我是想做城邦的领袖。”格老孔答道。

“那很好!这是一桩好事。如果你的理想能够实现,你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能够帮助你的朋友,为你的家庭扬名,为你的祖国增光。你的名声在传遍全城之后,还会传遍整个希腊,你甚至会在异邦中享有盛名。那时,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这段话很有意思:一方面,苏格拉底替格老孔勾勒出美好的愿景,另一方面,为格老孔认识自己奠定了基础。认识自己的前提是什么?就是知道自己的无知。

格老孔听了苏格拉底的这番话后很高兴,停下来同苏格拉底交谈。

看到格老孔停了下来,苏格拉底不动声色地接着说:“但是很明显,格老孔,你如果想受到人们的尊敬,就必须对城邦有贡献。”

接下来,苏格拉底请格老孔谈谈如何作贡献。正当格老孔思考的时候,苏格拉底问他是不是首先让城邦富裕起来,而实现富裕的途径是增加税收。格老孔表示同意。苏格拉底又问税收从何而来,总数多少,不足的补充来源是什么。格老孔回答说,自己对这些问题没有考虑过。

看到格老孔为难的样子,苏格拉底进一步开导他:“治国和治家的道理一样。国家人口多,一些问题确实很难具体说出来。但如果能帮助一家,就可以不断地帮助更多的人家,你为什么不从增加你叔父家的福利开始呢?”

格老孔说:“只要叔父肯听我的,我一定对他们有所帮助。”

苏格拉底笑着说:“你连叔父都说服不了,还想让包括叔父在内的整个雅典人都听你的吗?年轻人,要当心,你一心想要出名,可不要弄个适得其反呀……”

这次“教学”以“讥讽”收尾。对于格老孔而言,此时的“讥讽”无疑是一味清醒剂,让他突然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其实,一切思考都应从这里开始,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是智慧的起点。

人们对什么无知?对最重要的事情,即灵魂的事情。人们平时总在为伺候肉体而活着,自以为拥有的那些知识,说到底也是为肉体的生存服务的。因此,必须让人们知道,他们对最重要的事情其实一无所知,从而使他们内心产生不安,开始关心自己的灵魂。“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德尔斐神庙上的一句箴言,苏格拉底用它来解说教育的使命。

我们可以把“认识你自己”理解为认识你最内在的自我,那个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核心和根源。认识了你自己,你就心中有数了,知道怎样的生活才是合乎你的本性的,你究竟应该要什么和可以要什么。

显然,年轻的格老孔并不了解最内在的自我,在不知道“应该要什么和可以要什么”的情况下,竟然要做城邦的领袖,这是不理性的。苏格拉底就是要让格老孔回归理性,认识自己。

“回归理性,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你的灵魂,这才是你身上最神圣的东西,是使你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现在的教育,强调认识他人、历史、自然乃至世界,但很少关注认识自己。或许,这是当下教育最重大的缺失。

苏格拉底是怎样让格老孔认识自己的呢?整个“教学活动”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因需而教。

回到现实生活中,认识你自己,这也是苏格拉底对当今教育的忠告!

语言首先是一种精神力量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可以说是一堂跨越时空的“公开课”。在柏拉图的描述下,苏格拉底以一个受崇拜的英雄、一个俗世的圣徒的形象为后世所敬仰。

在申辩的开始,苏格拉底面对的是作为整体的雅典人。这发生在原告陈述之后,原告的言语方式基于悲剧诗人(美勒托)、演说家(吕康)和政治家(安匿托士)的风格,因而是修辞性的,雅典人已深深地沉浸在修辞之美中。

需要说明的是,苏格拉底面对的是由五百多名普通民众组成的审判团,最后的判决结果是由票数决定的。显然,影响审判者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通常的做法是“没有必要说真话,只要让民众相信你是在说真话就够了”。

苏格拉底并不是不理解这一点,但他一上来就表明自己要真实地表达自己。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很有力量的。美勒托等人是以“不敬国家的神”和“腐蚀青年”的名义来起诉他的,让我们来看看苏式的“反讽”。

他问美勒托:“你说我腐化和误导青年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美勒托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有意的。”

苏格拉底讥讽道:“谁都明白和坏人接触是不好的,如果将自己接近的人引诱变成坏人,自己岂不是情愿接触坏人而受害?明白此理的人还去这样做,显然精神不正常,不正常的人怎么会是有意的?”

他又问美勒托:“你说我不信国教,那么我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

美勒托说:“当然是无神论者,所以要问罪。”

苏格拉底讥讽道:“可你还指责我引进新神,并因此控告我腐化、误导青年,这不正说明我是有神论者吗?”

这样的“讽刺”本来应该是十分有力的,但引起的却是阵阵骚动和哄笑。他的“助产术”在美勒托等人面前只有失败,因为在情感上已有许多人拒绝相信苏格拉底。这也使我们明白,苏格拉底教学法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运用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第一,受教育者必须都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第二,对所讨论的问题,受教育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事实与知识。

五百多名水平参差不齐的平民,无法将思想与眼睛、耳朵及身体的其他部分分开,但构成了审判团。

苏格拉底说明了自己为何不向审判团求情:求情意味着违背自己的“内心”,求情的语言是不正当的,因为它不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所有语言在此变成了独一无二的存在。被判决死刑后,死亡也变成了苏格拉底的言语方式。

申辩失败后,苏格拉底总结道:我每日讨论道德问题,省察自己和别人,原是于人最有益的事情。可是,一天之内就判决死刑案件,时间太短,我已无法让你们相信一个真理了,这个真理就是“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无数个成功案例再加上一个经典的失败案例,似乎都表明一个道理,那就是“语言首先是一种精神力量”。

灵魂是精神力量栖居与生长的地方,语言则是滋养精神力量的源泉。在关于道德的经典案例中,苏格拉底在不断地提问,也是在不断地“助产”。当学生的“眼睛、耳朵及身体的其他部分”不再与语言联系,唯有灵魂与之相对时,思想已经产生,所以说“道德就是道德本身”,剩下的就要“那个人”自己去感悟。在此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确切的答案,而是精神的历练。

我们可以发现苏格拉底的教学其实就是海德格尔说的“由思抵达诗意栖居”的教学。我确信,语言不仅是教育的外壳,还是教育的灵魂。如果我们把塑造美好的人性作为社会的第一目的,那么21世纪是教育学的世纪,也是语言学的世纪。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再复.存在的“最后家园”[J].读书,2009,(11).

[2](美)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M].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美)罗纳德·格罗斯.苏格拉底之道[M].徐弢,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同类推荐
  • 非常试题大公布

    非常试题大公布

    “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的格言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它已成为人类战胜自我、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者顾拜旦说,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这种力量虽“不足以确保社会和平”,但仍可促进和平;虽“不能更加均衡地为人类分配生产和消费物质必需品的权力”,但仍可促进公平;虽“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接受智力培训的机会”,但仍可促进教育。和平、公平性、教育性,在他看来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 湖南人性格地图

    湖南人性格地图

    湖南人号称“南方的北方人”,性格张扬刚烈,像辣椒一样火爆,不达目的不罢休。在外地人心中,湖南人是很聪明的。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湖南人总是给人一种出类拔萃的印象。湖南人头脑机敏,对政治军事感兴趣,而一旦应用到经济上来,也能有所成就,湖南人的机敏是其他人比不了的。
  • 谁来为教育买单

    谁来为教育买单

    在古代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相信,这是改变自身和家族命运的不二法门。殿试试卷一页。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考试之后,中国人真的养成了“考试情结”?改革开放之后恢复高考,现在的教育制度深受科举的影响,从而扼杀了教育的内在精神,教育的目的本来是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个体,但现在教育的精神都被异化,人人都变成考试人。我们似乎看到这样的身影,清朝状元翁同龢秉烛夜读,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在嘶声呐喊……
  • 人生之鉴

    人生之鉴

    人来到这个世上,从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育,组织的培育,到自己的社会实践,都是围绕着怎样做人、如何做事,说到底人生在世得让自己能活出个人样来。人生成败三分在于做事,七分在于做人。做人是以做事为前提的,做事是为了做人。做人的素质,是通过做事的质量来衡量的,人生的精彩源于做事的精彩。做大事、做好事、做成事,是做好人的标志。做一个好人不一定能做一名称职的官、百姓拥护的官,做一名好官,必须先学会做人。
  • 实用科技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科技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详实地介绍了文书教研论文及科技报告各部分的写作内容及写作规范,并附上真实的案例,让您即使没写过类似的文书也能轻松上手!
热门推荐
  • Songs of Travel

    Songs of Trave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精分女友别来无恙

    精分女友别来无恙

    初见,他是个醉鬼,却把她撩得脸红心跳。再见,他成了大总裁的小迷弟,从此立下把人掰弯的flag。结果却被告知,他家恩人是个女的?这也就够了,但是谁来解释一下,这个分裂出来的第二人格是什么鬼?最可恨的来了!!!!?这个第二人格居然还招惹了一朵大大的桃花,风吹雨打、火烧水浸的,依旧斩不断,怎么办?且看小奶狗如何蜕变,一步步拿下精分大佬!
  • 宫斗那些事儿:废妃

    宫斗那些事儿:废妃

    那日,她头戴凤冠,身披火红凤袍,弃于冷宫的废妃,物件却皆用皇后的品级!然帝王诏书未到,夜深时,她突然吊死在宫门前……入宫时,她三千宠爱聚一身;死时,却是家毁子亡,成罪妃之身。一朝载恨魂归,她死而复生!誓要报她失子之恨,复他弃爱、灭族之仇,用帝王的血泪,祭奠她悲惨一生的荣宠……
  • 黑与白

    黑与白

    文学评论集,收40余篇,既有对卷入市场以后文学流变现状的客观描述和前景的宏观预测,还有密切追踪作家作品,潜心琢磨新的批评路向的探索。
  • 儿一岁

    儿一岁

    生活沉浮,品酸甜苦楚;回想儿一岁,家庭工作不均衡。倒班好几载,回忆有缺憾;了了没文采,写写忆往昔。
  • 碎言与君说

    碎言与君说

    一念起,天涯咫尺间;一念灭,咫尺天涯远。缘起缘灭,终是随风去。
  • 地球禁止穿越

    地球禁止穿越

    在道观里活了二十多年的陆清云从来没想过自己单调的生活会有什么花样,可一位素未谋面的师叔离奇去世却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且看他如何上演现代版的"道士下山"。
  • 危险任务

    危险任务

    促使徐大伟下决心接受这次危险任务的,并不是经理嘴里说出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而是早上他与女朋友于晓燕闹的一点小别扭。徐大伟是市运输公司的经理陈政的司机,天天开着一辆长丰猎豹越野车跟着经理在市里市外忙着联系业务和讨要欠账。徐大伟是市运输公司的经理陈政的司机,天天开着一辆长丰猎豹越野车跟着经理在市里市外忙着联系业务和讨要欠账。在运输公司这个国营单位里,徐大伟的工作算是不错了,既不用像那些跑长途的货车司机那样起早贪黑、没班没点地在外面跑,还能跟着经理蹭一肚子油水,弄个脑满肠肥,省了不少饭钱。但也有一点不好——工资不高,一个月刨去各项杂费,实拿九百零九大元。说少不算少,说多那可真有点寒碜。
  • 快穿之娴七攻略

    快穿之娴七攻略

    娴七是位职业快穿任务者,她做任务果断有效率,不料却突发变故,总有人在干扰她的进度……“嘤嘤嘤师父我好害怕!”某男瑟缩进娴七怀里,娴七:“嗯保护你。”……“七七给我讲故事!”某只团子撒娇,娴七:“讲。”……“宝宝你不爱我了?”某男一脸控诉。娴七下眼皮直跳,“我没有。”“你就是有!”“我没有……”某男瘪嘴,眼睛水汪汪,“你都不解释了!”娴七:妈的小妖精真能作。……他一手直接把人抱紧,“我舍不得你走,留下陪我。”娴七:“不可以的我要做任务。”“那我就黑化,把世道搞乱,把命运之子弄死!”娴七:“……其实也可以……”系统:???!你们要干嘛!……本文不以主人公为主视角,更多是叙述页面剧情。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多谢支持。
  • 伤寒括要

    伤寒括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