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1900000002

第2章 好学校的思考与愿景(1)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智慧,教育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力,教育是人类心灵的闪光,教育是人类先贤灵智光芒对后生的辐照。

第一节 问个“愚蠢”的问题

我曾经傻傻地想,学校会使人越来越聪明吗?也许你会说,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学校就是使人变聪明的地方。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学校?他们由一开始的兴致勃勃,渐渐变得麻木,甚至厌学、逃学。既然学校是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的地方,那么学生逃学就是离开使人变聪明的地方,使学生失去了变聪明的可能。学生不聪明正是学校的杰作之一,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此论是否成立?

学生越来越喜欢学校吗?

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上学的第一天,是上小学的第一天。上幼儿园时,他们还懵懵懂懂、不谙世事,上小学就不同了,他们有了很多期待,有了很多憧憬,有了很多向往。学校既然是孩子们的期盼之地,能否让每个孩子如愿以偿,成为真正的乐园圣地呢?

学生第一天到学校,对他们来说很多事情的确比较新鲜:教室里的桌椅不像幼儿园的小椅子,不能像幼儿园那样有小床可以午休,总是换着老师上不同的课……新鲜感过去之后,他们觉得学校不过如此,老师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学习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趣,他们期待中的美好事物在一天天减少。今天重复着昨天的生活:端坐在课桌前,听熟悉的声音讲解课本上的内容,然后是做作业,老师批改后进行订正。面对周而复始的学习生活,学生坐不住了。学校没有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没有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没有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克服。学校没有给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去体验生活之和乐、人性之善美、创新之愉悦、智慧之真趣,而是让呆板的学习内容、机械的学习方式、索然无味的抽象知识充斥着孩子们本应多彩的童年。

学校的光环在孩子们面前渐渐褪色,学校成了孩子们最想逃离的地方,渐渐地就有孩子跟不上学习的步伐了,就有孩子因为讨厌那“牢狱”般的生活开始自己找乐子去了。这些孩子占多大的比例,各个学校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不断增大。这才是每个有教育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在一次深港两地小学生游学互访活动中,香港某学校的学生与本校的学生共同学习了两天,座谈时香港的学生说:“你们学校这么好,怎么整天都在上课!这有什么好啊?”孩子童言无忌,却警醒我们深入思考学校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教育是为了什么,孩子真正喜欢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教育——一个复杂到没有标准答案的概念

教育是什么?关于它的释义真是多样,以至没有标准答案。传统的教育定义是为新生一代进入社会生活奠基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分类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上述说法大都直接或间接源自书本,经不起仔细推敲和考量。那么,教育究竟是什么?

教育最早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即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育,即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西方文化强调“教育”的内发之意,认为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地引发出来,以促其成为现实的社会人。

教育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难有定论。试看诸多智者的论述。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全忘记,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纳:什么叫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凡是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对教育下一个自认为正确的定义。在当下,有人认为教育就是升学的代名词,以分数为凭据,以升学为目的;有人认为教育要实用,什么有用学什么,语数外三科最重要,其他科目都必须“让路”;也有人认为教育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不是升学,而是对人性成长的追求,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在大多数人看来,教育的意义、目标和功能是传递知识,教育某人等于向他传授知识——通过考察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他能否升学或获得工作机会。于是乎,教育和知识几乎等同。世俗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潜控着教育与学校。这是对“教育是什么”的深度误读。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智慧,教育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力,教育是人类心灵的闪光,教育是人类先贤灵智光芒对后生的辐照。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是对教育最恰当的解释与定义,也是对教育最不恰当的解释与定义。教育的专业化水准就是在既科学又艺术的大旗下,变得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从而导致教育的技术化路程举步维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路径不明。说教育是科学,是因为教育有可科学化的方面,比如知识掌握的程度是可检测的;说教育是艺术,是因为教育有不可科学化的方面,比如情感体验的深浅是无法被科学测量的。科学化的教育内容是可以标准化测量的,人文化的教育内容则是不能标准化测量的。科学化的教育内容有固定的标准和具体的测量方法,人文化的教育内容有固定的标准但没有固定的测量方法。科学需要说明,艺术则需要理解,这是教育的魅力所在,也是教育的困难所在。

也有人说教育不等同于知识,它更多地等同于智慧。我们应该向后代传递智慧、培育智慧,同时又不能忽略知识,忽略知识与忽略智慧同样是有害的,它将会毁掉教育的载体。

教育不是训练,而是生活与创新。教育不应有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时间。教育也不是把学生“浇筑”成同一模式的产品,应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有个性的张扬。教育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然需要。教育应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个体成长的途径,封闭、保守、趋同划一的“学科教知模式”不是真正的教育模式,这只是一种单纯的训练。

教育也不是管束,而是唤醒与发现。教育家洛克指出:“假如管教到了极度严酷的地步,也可以治好目前任性的毛病,但是接下来常是更恶劣、更危险的心情颓丧的毛病,那时你便算是丧失了一个放荡不羁的青年,换来了一个心情沮丧的家伙……这种儿童终生终世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是没有用处的。”教育者普遍认为现在的孩子难管教,充当了管理者的角色,强化管教的意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没有了,处处用禁律去约束、控制、压迫孩子。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唤醒、一种关爱、一种期待、一种发现,唤醒潜在的潜力、关爱他们精神的需求、期待他们星星点点的变化、发现他们不断成熟。教育,不是仅仅为了谋生或成为社会期望的人,而是为了自身“诗意的人生”和得到一种幸福生活的状态。

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弄清楚“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教育该干什么必然盲目,更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也不会有理性的自觉,在实践中可能是一个盲从者,而非自觉者。

教育是一种改变人自身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途径——一种积极引导人的思想与认识不断改造、淬化、提升的积极有效的途径,也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更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过程与状态。

教育的“三棱魔方”

教育是一种影响,对人类自身和客观世界都能产生作用。教育者一致认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教育共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人道教育“至善”是第一要义。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因此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之间的三重关系,这也是教育的第一课。早期儒家典籍《性自命出》说“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又说“知情者能出之,知义者能入之”。通达人情者能发挥人的感情,掌握礼义者能调节人的感情。“始者近情,终者近义”,这种“仁生于人,义生于道”的人道思想正是维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礼义基础,也是教育内容的核心。什么是“仁”呢?“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情是人最基本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再“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爱”的最高准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人的内在品德,“礼”是外在的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使之和谐的准则。人之性静情动的核心准则是“至善”,人只有像水一样“至善”,才能像“人”,才具有“仁”的品质。因此,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人人具有“至善”的追求和禀性——不仅是对人,还对自然和自己。

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人类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产生了人类。宇宙世界按照其自身的规律亘古恒变不滞,人类亦“道法自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类一刻也没有停止地认识、探索未知的世界。在探索文明的过程中,人类认识了宇宙奥秘的一角,对真实的世界作出了人类的映照解读,又经过千万次的检验,积淀成了人类用点滴智慧串成的文明珍珠。“梅尔科在考察众多文献后,得出人类历史上至少有12个主要文明,其中7个已经不存在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古典文明、拜占庭文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5个还存在的文明是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2】文明不可能简单地拷贝和复制,它要依赖教育来实现传承。文明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智慧结晶,作为个体的人从自然人状态到文明化的状态,教育担当首功。教育如何在人生短短不满百年的过程中,把人类认识的丰硕成果传承下去?使人用智慧的思维去解读本源的世界,去认识真实的世界,高效地获取文明的成果。

“求真”是教育的第二要义。天地有好生之德,它造就了天地万物,尤其是造就了有智慧、有灵气的人类。人类出类拔萃,其“智慧”在于好学。“人类累月积年竭智尽虑地凝思寂听,宇宙不可穷极的本真是理性的渊薮,但凡本真不泯,人类的慧根便渐渐萌动,与天地神遇而迹化,上苍交付给人的使命是参与这星球的化育成长。”【3】只有“求真”式地教才能把孩子教得更聪明、更智慧,才会让孩子认识本真的世界,才会让孩子了解真实世界的本源性奥秘。同一过程中,孩子也会由自然人成长为智慧型的社会人。亦如叶澜教授所言:“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就是“教天地人事”,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个体的“生命自觉”,这就是教育的“求真”。

同类推荐
  • 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

    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

    公共广播电视制度自80多年前在英国问世以来,深受各国政界、学界和公众的关注。与私营商业广播电视相比,公共广播电视具有抵御不良政治和商业势为侵蚀、维护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制度特点。本书以市场化背景下欧美公共广播电视的危机与变迁为研究命题,揭示了传播制度背后的政治经济思潮和权力影响,探索了公共广播电视与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在中国,大学生是个非常特殊和重要的群体,这个群体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本书作者参阅了大量的文献,在总结了学者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意义,对两种精神融合的内涵、特征、标志、紧迫性与可行性、难点与支点以及保障体系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创新之处。
  • 袁枚:性灵人生 (文化怪杰)

    袁枚:性灵人生 (文化怪杰)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 教师快乐工作手册(上)(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快乐工作手册(上)(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责是把教学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用“爱”搭起教育的基石,用自己的学识及人格魅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 民国时期西部边疆的政权建设与族群关系(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民国时期西部边疆的政权建设与族群关系(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本书另辟蹊径,以民国历史为考察的入手点,重点关注宏观历史下的社会变迁与其中微观层面的群体或个人行动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索历史事件与历史趋势的社会学意义。因此可以说,本文集是有关民国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史研究的汇编,其中蕴含着社会学研究者以史为鉴的现实关怀。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大地母亲时代的来临

    大地母亲时代的来临

    央金拉姆,禅修大师,世界级的心灵音乐家,2011年,获得格莱美音乐奖,是首位获格莱美音乐奖的中国籍歌手。她曾是奇正藏药的创始人,事业巅峰之时,毅然放弃事业,潜心修行;她曾是坚定的不婚族,却用600秒定下婚约,从此缘定今生。她独创“央金玛歌舞觉醒法”,把音乐、舞蹈和修行融为一体,通过古老的“观音法门”,使观者快速进入觉知的境界,深得弟子和观众欢迎。《大地母亲时代的来临》是央金拉姆修行经历和体悟的整合,是一本专为现代忙碌女性而写的觉醒手册,帮助女性战胜内心的烦恼,找回温柔慈悲智慧,蜕变为圆满的女人。
  • 网游之屠龙

    网游之屠龙

    恶龙倒地之时,仗剑的少年坐在财宝之上,用染血的刀刃刮下自己丛生的逆鳞。PS:这是一个骨灰级老菜鸟穿越回十年之前重新在游戏中奋斗的故事。
  • 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

    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翠屏集

    翠屏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培养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培养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习惯决定青少年一生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受益终生。
  • 打工吧,穷神

    打工吧,穷神

    张楚这辈子做过最后悔的事,就是在当初穿越的时候选择了修仙。自从抽中“穷神传承”以后,他就彻底和“钱”这种东西说再见了。从小到大,压岁钱归父母,零花钱一分没有,好不容易打个暑假工,竟然遇上工厂倒闭,老板带着小姨子跑了……回顾他穿越以来的这十八年人生,他可以自豪的说上一句:“我从来没碰过钱,我对钱没有兴趣!”
  • 李相赫

    李相赫

    顺应天命者生,逆应天命者死。有的人不想逆天,但是他却不得不逆天,不管他是顺天还是逆天,都得要死,而他不想去死。
  • 王爷驾到:娇妃请受宠!

    王爷驾到:娇妃请受宠!

    【本文爆笑,轻松,一对一爽文!】作为佛系人类,她只想做个米虫,殊不知,一招穿越,无数麻烦上身,然而,最大的麻烦是某位纨绔王爷。某人:媳妇,替本王更衣。某女:好。某人:媳妇,本王累了,替本王捏捏。某女:好。某人:媳妇,咱们来生娃吧!某女:滚犊子!
  • 羊脂球续写

    羊脂球续写

    羊脂球在鸟先生一帮人的哄骗之下,答应陪普鲁士军官睡觉以让他答应放行,事后那帮人丑陋嘴脸具现,更加瞧不起她,马车到达下一站迪耶普,羊脂球遇见了她的三个好朋友,聪明的拉斐尔,开朗的迈瑞和美丽的佛丽娜,为了替羊脂球报仇,拉斐尔开始与皮卡尔上尉的交易,究竟旅馆里的这些人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