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璧莲
亲爱的读者:
我是两个中国移民的女儿:我的母亲来自上海,我的父亲来自太湖西面的宜兴。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要离开中国,在美国开始新的生活的打算。我母亲去纽约为的是读研究生,她想到拿一个美国学位对她以后的职业发展会有好处;而我父亲去美国则是因为战争的原因:在第二次大战期间,有一阵子有过在上海开辟打击日本人的第二战场的说法。因为这个原因,美国军队需要和一些中国工程师做一些协调工作,我父亲是一个专治水利的工程师,于是就被派往了美国。他后来在美国留了下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们两个都没有想到过中国会在1949年得到解放,而他们则会与他们的家庭分离达几十年之久。
但,不幸的是,这就是实际发生的情况。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个人生活方面的变化起伏,变化是如此之多,以致他们都没有时间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如果1949年的局面没有发生,他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至少,我是不知道他们是否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那个时候,他们首先面对的是要接受滞留在美国这样的事实,然后逐渐去适应美国的生活。但是,尽管如此,这个问题依旧会在他们的生活里流连萦回,而且最终——当我出生后——在我的生活中浮现。即便是在今天,每次我来中国,我都会对此遐想一番:如果他们没有离开中国,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我会想象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与我所知道的我的父母会有什么一样或者不一样的地方?仅仅是想象到,他们要每天都说中文,如果他们没有离开的话,这就足够让我惊诧不已了;当然,我母亲也没有急着要成为扬基[1]粉丝,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严格来说,这个小说集里的故事并不带有自传性质。那些故事里发生的大多数事情在我的真实生活里并没有发生过;故事里的人物也不是现实中真实的人。更要一提的是,这些故事的主题纷呈多样:并不仅仅限于“移民经历”,也关涉到宗教、艺术以及其他方面的事情。有一个故事发生在1980年代的中国——里面用了我那时在济南作为“外国专家”教授英语时经历的一些细节。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故事的来龙去脉又是与我的家庭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这样一些事情:在美国,过另外一种生活,而同时中国又紧紧地贴在你的身后,那个神秘的挥之不去的中国,这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移民,美国又会呈现出什么模样?在收获满满的同时又似乎失去了很多很多——所有这些,以及更多的其他方面的,都在我的故事中以它们自己的方式展现,而我自己则也许并没有意识到。
自然,毋庸违言,我在写作这些故事时,并不会专门停下来为着中国读者去考虑,想想他们会如何理解我的故事。事实上,我在写作其中的一些故事时都没有想到过有一天它们会被发表。当然,现在想到你们可以读到这些故事,这让我无比兴奋,无以言表。或许,你在读这些故事时,你可以想象,假如你的父母亲多年前离开中国去了美国,那么你又会有什么样的美国生活?又或者你在美国有一些表亲,你对他们的生活很好奇,想知道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当然咯,每一种生活都是不一样的,你或者是你的亲戚们的生活与这些故事讲述的可能完全不同。但是,我依旧觉得,当你浏览并在这些故事编织的经纬度里穿行时,你还是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一些或许我的那些美国读者没有看到的事情。一想到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这不禁让我喜上眉梢。请允许我借这个机会表达我的谢意,衷心感谢你们对我的作品的关注,感谢你们帮助我完成了一趟极其重要的环形之旅。愿这些故事给你带来快乐。
(金衡山译)
注释
[1]扬基:意指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