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32300000012

第12章 面对故事的态度和面对小说的真实——从《变形记》到《百年孤独》

《变形记》是上世纪最为异类的经典作品之一,给整个世界文学带来的启示,无异于一粒种子和数年后满布各国的一片粮禾,一粒星火与几乎燎原了整个世界的一片红光。然而,它于我,在二十多年前的第一次阅读之后,埋下的却是我对故事无法释怀的困扰和不解。简单地说,就是《变形记》中的一个硬邦邦的“假”字,使我如刺梗喉,长时间对这部经典无法接近和深入,只能是如同以敬畏的沉默仰望山顶的寺庙。我无法明白,一个人如何会在一夜梦醒之后,由人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正如你家门前的一棵花草,在转眼之间,结出了一颗巨大的苹果,情景让人无法相信、不敢相信。困惑之中,无论找来多少有关的解释和论述,都不能帮助我理解格里高尔在《变形记》中所处的环境如何能把他“对立”“挤压”成一只巨大的甲虫。由于卡夫卡的盛名,由于《变形记》的经典,我希望卡夫卡对此有必要的说明。我坚信这个叫卡夫卡的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一定在《变形记》的故事背后隐藏有从人到虫的那个“必然的过程”“不得不变”的根据。于是,我开始第二遍、第三遍地阅读,企图从故事的深处寻找“由人而虫”的那种必然的蛛丝马迹。这样努力重读的结果是徒劳的,我在小说中,几乎没有找到丝毫的“变的过程和必然”,而只在小说第一部分的文字中,找到了许多人变虫后的“结果的碎片”。如:

特别是因为他(格里高尔)的身子宽得出奇,他得要用手和胳膊才能让自己坐起来;可是,他有的只是无数细小的腿,它们一刻不停地向四面八方挥动,而他自己却完全无法控制。

他那些细腿在难以置信地更疯狂地挣扎。

他好几次从光滑的柜面上滑下来,可是最后,在一使劲之后,他终于站直了;现在他也不管下身疼得火烧一般了。接着他让自己靠向附近一张椅子的背部,用他那细小的腿抓住了椅背的边。

他那些细腿的腿底上倒是颇有黏性的……有一股棕色的液体从他嘴里流了出来……

如此等等,在《变形记》第一部分的文字中,多处散落着这样黄金般的字句,只可惜这些字句虽有金的质地,却都是格里高尔由人而虫后的结果,而非由人而虫间的必然和过程。总之,无论《变形记》多么具有世界性的创造意义,卡夫卡这种只有结果没有“必然”的人为之“变”,让我难于接受,没有给我对其故事以令人信服的描绘和证明。基于这样的困惑,我不得不试图从这位出生在奥匈帝国的作家的经历中寻求“由人至虫”的另外的必然——不是由人而虫的生理过程,而是由人而虫的精神之源和故事的内在依据。我读卡夫卡的书信,也读卡夫卡的传记,但这些都没有帮助我找到格里高尔“一定要”“不得不”由人而虫的依据。就像你硬要让植物在石板上开出鲜花,无论这些鲜花多么美丽,但你不能让我相信那花是真正的植物,无法不让我怀疑那花的虚假,哪怕那花散发着多么浓烈的香味。反之,哪怕是一束假花,只要它是插在有水的土壤之中,它也会给我带来逼真的信任。许多对格里高尔之变证明努力的徒劳,使我隐约感到了卡夫卡敢于让人为虫的某种罕见的艺术勇气,而不是让人成虫的内在的艺术过程。而遮蔽这种勇气的是卡夫卡对格里高尔这个小人物的巨大同情和令人心疼的爱(伟大的爱与同情可以在小说中遮蔽一切艺术的不足和漏洞),然而,我们为卡夫卡对格里高尔的爱所感动,却还是希望他对格里高尔的人虫之变写出内在的依据和交代。由于我的这种对故事合理性固执而倔强的态度,使我在十余年里对卡夫卡耿耿于怀,保持着尊敬的怀疑。这种怀疑甚至影响着我对《城堡》的理解和思考,以为无法让K真正进入的那座神秘城堡的,不是城堡本身的缘故,而是卡夫卡本人从创作伊始,就已经扔掉了打开城堡的各种钥匙和可能。

就这样,“假”——从《变形记》中突兀而生,朝着卡夫卡别的作品乃至他的全部创作浸淫蔓延,直到1991年秋季的一天,我第二次从书架上拿起《百年孤独》(不是《变形记》),仰躺在病床上开始阅读,才对卡夫卡的“假”,有了回缓的理解和认识——需要老实说明的是,80年代中期,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如同一把突然袭来的文学火炬,点燃了中国文学界阅读与模仿的旷野,可那时候,我几次试图去看这部名著时,却如同碰到了一堵没有门窗的高墙,几次努力,都未能看得进去,最终不得不把它束之高搁,放回书架。而在“许多年之后”,在我卧病的床榻上,感到疾病缠身时,百无聊赖的无意中,再次取阅《百年孤独》这部仅有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巨著时,竟在忽然之间,有了如获至宝之感,仿佛在那一瞬间,一扇天窗大开在了我的头顶,有一束光在那时不仅照亮了我对马尔克斯的阅读,还以《百年孤独》这本巨著的反光,照亮了《变形记》《城堡》给我阅读中留下的暗影。因此,我经常怀疑,每一部异类的名著,如《变形记》《审判》《百年孤独》《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和博尔赫斯的一些小说等等,是否或多或少的都含有作家病态的思维和写作,所以,才必须在我有病的时候才能和它们真正相遇并阅读和碰撞——我感到了我和《百年孤独》这次在病榻上的再次谋面,从第一页开始,就手疾眼利地看到并拿到了走进马贡多镇那把神秘的钥匙——一种必然,也只能属于小说的真实感,在《百年孤独》的第一页中轰然诞生,像饥饿中的烧饼,朝着我读书的嘴巴扑面而来。

在《百年孤独》第一页开篇的几行文字之后(给我惊奇和震撼的恰恰不是开篇的那几行文字),有着这样几行对我来说是惊天动地、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叙述:

他(吉普赛人墨尔基阿德斯)把那玩意儿(磁铁)说成是马其顿的炼金术士创造的第八奇迹,并当众做了一次惊人的表演,他拽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大伙儿惊异地看到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丝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甚至连那些遗失很久的东西,居然也从人们寻找多遍的地方钻了出来,成群结队地跟着墨尔基阿德斯那两块磁铁后面乱滚。

这一百多字的叙述,在这次阅读之后,使我醍醐灌顶,有了茅塞顿开之感。这种所谓瞬间的顿开顿悟,不仅仅是说,我相信我找到了马尔克斯那许多打开《百年孤独》之门的钥匙中的给我留的那把,而且,因为这把神秘的钥匙,使我在忽然之间,也解开了卡夫卡的《变形记》给我留下的如刺梗喉的关于故事之“假”的久远困惑——那就是他——卡夫卡在写作时,敢于让自己由职员登上皇帝宝座的勇气。这种勇气不光是写作的胆量和能力,更重要的是面对故事的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卡夫卡对小说真实性的看法。他在他内心中坚信,作家面对小说的故事时,是“我说是真的它就是真的,而不是你们(读者)说是真的才是真的”。正是这种在小说创作中的专横跋扈的精神,才显示了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天才,才使他成为了20世纪世界文坛中最具创造力的作家。至于格里高尔在一夜梦醒之后的由人为虫,仅是卡夫卡专断地行使了一次自己作为作家对故事王朝般的封建统治的结果。他让“一天早晨,格里高尔·撒姆沙从不安的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之后,卡夫卡相信自己关于“变”的工作已经全部结束,就像皇帝下了一道杀死重臣的谕令,他要看的是将军提着人头上朝的结果,而非追捕、杀人的那个过程。

事情就是这样,卡夫卡在他的故事中看重的正是由人而虫的结果,而不是那个过程。在《变形记》中,从小说的真实性看毫无疑问是荒诞的,由人而虫是必须的,而不是必然的。之所以变,是因为外部环境强烈的催化,而不是内在关系微妙或强烈的调整。但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放弃了这种作家对故事皇帝般的权力,他修正了卡夫卡的小说真实观,形成了自己面对故事的态度,开始了在《百年孤独》中“百姓面对百姓”的讲述。差别就在这里:皇帝对百姓(读者)讲述故事时,他的前提就是将有圣旨的下达,而你不敢、也没必要去问故事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但百姓对百姓(读者)讲述故事时,则必然得有“故事为啥要这样而非那样的”的交代,不然百姓不仅会提出疑问,还会因为你的故事不周全而随时离开。这个问题,是卡夫卡和马尔克斯面对故事的态度差别,也是彼此对小说的真实性的不同看法。1965年,当马尔克斯写作《百年孤独》时,卡夫卡由人为虫的荒诞小说观(也是故事的真实观)被他由外部引入到了小说内部,引入了故事的本身。故事的发展与变化不再依赖外部荒诞环境的催化,而是仰仗故事内部、内在关系的幻术般的调整。“他拽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大伙儿惊异地看到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在这里,推动(导致)铁锅、铁盆纷纷落下的是磁铁。而磁铁与铁锅、铁盆的关系是微妙的,内在的,尽人皆知的,也是魔幻而“必然”的。我们没有理由怀疑,磁铁所到之处,“木板因铁钉和螺丝没命的挣脱而嘎嘎作响”的可能。相信了这种关系和可能,我们也就确信了《百年孤独》中一切诸如“绵羊一次生产能产满羊圈”的事实,“人出生了会长尾巴”的叙述,乌苏拉活到百岁将死时总是裹着尸布的描绘,还有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身经百战之后对制作小金鱼的迷恋和马贡多镇在经过百年风雨和繁华后将随风而逝的情景。这一切,成百上千的魔幻奇观,不再让我们(是我)像阅读《变形记》样产生丝毫的生硬、虚假之感,而感到一种“可能的真实”永远隐藏在故事的背后并又时时浮出水面。

同一世纪,两个时代,两块地域,两个给20世纪的文学都带来巨大启示的作家,在这两部都堪称伟大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背后,是他们面对故事态度的不同,是他们对小说真实观的不同理解。这正如一只孵蛋的母鸡,无论它在卡夫卡笔下,还是马尔克斯笔下,从这只母鸡孵化的蛋里,出生的都不再会是一只小鸡,而只会是一只恐龙或者凤凰。恐龙也好,凤凰也罢,卡夫卡让母鸡孵出恐龙时,注重的是外部环境对鸡蛋的影响,而马尔克斯让鸡蛋生出凤凰时,看重的则是鸡蛋内里关于“鸡与凤凰”的内在联系。这就是他们面对故事的不同态度,是他们对小说真实观不同的理解。前者让格里高尔在一夜之间变成虫时,是一步从地面跃上了楼顶;后者让马贡多镇随风而逝时,是从地面寻找、搭建通往天空的阶梯——“磁铁与铁锅和铁盆纷纷落下”的关系。正因为这种小说真实观的变化和不同,卡夫卡写出了《变形记》《城堡》,马尔克斯写出了《百年孤独》这样在世界文学中都堪称典范的伟大作品,但需要说明的是,马尔克斯对卡夫卡小说真实观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则完全是建立在马尔克斯对《变形记》偶然而惊奇的阅读上。

1947年,20岁的马尔克斯就读于哥伦比亚国立大学法学系,正是这年八月的一天下午,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文学爱好者,在他的大学宿舍中,读到了他的朋友豪尔赫向他推荐的卡夫卡的《变形记》——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躺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一下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

正是《变形记》这样的开篇,这样夹着描绘的几句叙述,使马尔克斯同样有了醍醐灌顶之感,他亢奋地合上书页,如痴如醉地连连大叫:“天呀,小说是可以这样写的!是可以这样写的!”

一个伟大的作家,孕育了另一位伟大的作家,一部伟大的作品,孕育了另一部伟大的作品,使他们彼此联系起来的表面是偶然的阅读,但真正沟通他们创作的,是格里高尔“由人变虫”的必须与“磁铁让铁锅、铁钳纷纷落下”的那种必然的“真实”的关系。这种联系是微妙的,这种补充和变化是伟大的。前者一跃顶峰的“由人至虫”的“变”,给后者留下了搭建通往“幻变”峰顶的阶梯;前者的荒诞顶峰之“变”,给后者留下了“魔幻的真实”的巨大空间。这一切的不同和变化,都源于作家对故事不同的态度和对小说真实不同的看法。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句结论:建立一切伟大作品的根基,都起源于你对世界的认识态度和对小说真实观的自我看法。

同类推荐
  • 亲切的神灵

    亲切的神灵

    作者以学者的博识与智慧兼诗人的敏感与才情,发掘民风民俗中所表现的宗教信仰。每个村庄都虔诚地供奉着自己的福主。在流逝的时间中,人们甚至把福主的尊姓大名也以忘了。然而诸神犹在。诸神依然狂欢。却是不知为何狂欢了。所以,作者赶紧走向一座座村庄,去拜访一尊尊福主。因为,认识它们,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民族的心灵世界,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些村庄笑而不答。一些村庄茫然挠头。一些村庄闪烁其词。如今,村人很少有知道本村福主姓名、来历的。也许,对于人们来说,福主姓甚名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人心中应有这样一座菩萨——它是众多神灵中的一员,却是属于一个村庄所特有的神灵;众多的神灵庇佑着天下苍生,它却倾尽心力保护着一方土地;佛教、道教的诸多菩萨、神仙远离尘世隐居于僻静的山林,而它却依偎着村庄,呼吸着人间的烟火。在信仰的天空上,它是一个村庄触手可及的精神酋长,与这个村庄里的人们有着最亲近的情感联系。
  • 自由人生(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自由人生(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白话文运动和五四文化的倡导者。在书中,他用简单朴实的白话文,开启民众智识的心门;他以追求自由的人生,鉴照中国现代文明的来临。全书共分四篇,包括:人生随想,文化之声,教育论话,生命记忆。
  • 人生如画

    人生如画

    冯涨础的家属于“三和居委会”管辖。居委会干部们都知道本辖区里有一对名叫冯涨础和俞金妹的退休老人,特别有爱心,多次用稿费扶贫捐款。一次,老两口读报时发现有位农民工遇到了难事需要帮助,立即就献上一笔捐款。但干部们并不知道他的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突然有一天,发行量近百万份的《上海老年报》上的一篇题为《丰收永远属于勤劳者——老劳模、画家冯涨础逸事》的文章引起了居委会干部们的注意,文章介绍了冯涨础在大西北、上海两地教书育人及潜心美术创作所取得的斐然成绩,并写出了作者深深的敬意与祝愿。
  • 愿你25岁的人生同我一样精彩

    愿你25岁的人生同我一样精彩

    本书记录了作者从留学、创业、爱情、追梦到最后敢于面对生活一切苦难豁达潇洒的心路历程。从中也穿插了了一些澳洲风土人情的介绍,相信从中你也能对当地文化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当你跨越欧亚大陆,来到陌生的异国他乡,才知道留学梦并不是五彩缤纷的。
  •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探讨的不少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被忽略,书中不少观点在国内外均属于首次提出。上篇和中篇所采用的把小说家叙事观点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以往的研究相比有所创新,对英美不同小说叙事传统的对比研究也构成了一种新的途径。下篇清理了后经典叙事理论中相关概念、术语的混乱,纠正了种种偏误。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蝶恋花

    蝶恋花

    “他为什么不挽留?只要他开口留我,我就不走。”那声音里满是遗恨。是啊,为什么,里格会吝啬到,一句挽留的话都不肯说。丝走的时候,漫天飘着细雨,里格竟不曾来送。火车开启的瞬间,晶莹的液体自丝眼中流出,落在我手上,烫人的温度。蝴蝶飞不过沧海。世上又有谁,挣得脱命运?
  • 极品婚宠:娶错新娘嫁对郎

    极品婚宠:娶错新娘嫁对郎

    “你姐姐值得更好的,你帮帮她吧。”她心寒似铁,英俊的男人皱眉看她:“太丑了。”她以为两人从此会相敬如冰,却不料,男人剥下她层层的伪装,看着她本来漂亮的面容,邪笑道:“看来我们对彼此都有误解。”
  • 逆天双灵大小姐

    逆天双灵大小姐

    她是二十一世纪双灵特工,一朝穿越,废材中的极品废材!他是极天修罗鬼域帝尊,却意外中的意外,遇到了她!她扬言:为他踏平世间坎坷!他扬言:为她倾覆万千繁华!当聪慧勇敢的她,遇到了强大气场的他,颠覆九州,乱世繁华!
  • 北京“老炮儿”梦想爱情漂流记

    北京“老炮儿”梦想爱情漂流记

    该书从主人公天悦端午假期通过网上征婚相亲事件为切入点,以天悦的个人成长经历为主线,写实性地描绘了天悦从18-28岁期间的梦想与爱情,尤其是深刻记述了那段青春爱情经历,通过天悦与涧清、平、文、小韩等多个女孩儿的跌宕起伏的情感故事,生动回顾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改革开放与军队大熔炉两种不同的氛围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北京城市青年男主人公天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内容中穿插对比了当时与现今社会的现实区别,通过举出天悦系列真实爱情故事和成长故事,反映并分析了现实社会中浮躁的人性心理和因果关系,意图说明天悦是如何看待并树立正确的理想,尤其是希望自己要心存一份美好的情感,做一个好人,并思考学习建立健全的人格、事业观和爱情婚姻家庭规划。最终表明了天悦已经做好了成家的所有准备,并对“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美好憧憬。
  • 快穿:你是我的小甜饼

    快穿:你是我的小甜饼

    黑化病娇弟弟持刀,刀上滴着血花,低低地笑了:“姐姐,想试试吗?”邪魅狂狷魔君轻拥苏澄入怀,微凉的唇落在她的额上,低声道:“澄澄,别离开我,不然我会疯的。”害羞脸红的校草班长递来一张情书,小声说:“澄澄,做我的女朋友吧,我、我会对你好的。”苏澄正准备高贵冷艳地拒绝他们,一人踏破时空隧道,环住她的腰,轻笑,“夫人真是可爱呐,可爱得让我想一口吃掉!”
  • 金牌月嫂的月子一本通

    金牌月嫂的月子一本通

    本书是一本有关坐月子常识的书籍。书中的内容真实详尽,由一个明星月嫂口述而成。她根据多年的实战经验总结出一套实用而有效的“42天坐月子攻略”。主要内容包括:如何甄选优质月嫂,月子期睡眠起居的最佳组合,性价比最高,正确的哺乳姿势,让新生儿安睡的秘密法宝,不同阶段的月子餐……正文后面还附有详细的检索,实用性非常强。
  • 九重柒华

    九重柒华

    一场谋划,将她卷入了纷争,走上了一场与天挣命的征途
  • 桥北西街

    桥北西街

    贺小寺是个天才,大家都知道,邵时柏是个欠打的渣男,大家也知道。但大家都没想到的是,两个人会莫名其妙的看对眼?“你必须去桥北画室。”邵时柏说。“哭起来丑死了,不准哭。”邵时柏说。“腿短的人上山就是慢,把手给我。”邵时柏说。“谁叫你晚上不吃晚饭?得病了怪谁?把汤里的青菜吃完。”邵时柏说。“自己爬上去,掉下去我可不管。”邵时柏说。“矮子,我,大概喜欢上你了。”邵时柏自嘲。“喂矮子,你必须,也不准比我先死,如果你先死了,我一定……”
  • 盛宠神医冒牌妻

    盛宠神医冒牌妻

    跟着残疾的父亲、没文化的母亲,过了二十多年苦日子、却依旧觉得幸福的灰姑娘宋善美,遇到了她的白马王子——英俊多金、温柔专情的Mr.裴,并被他展开了热烈的攻势。原以为,幸福天降,谁想到,半路上却冒出一个和她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女孩!她从来没想到,自己竟然是被捡来的,有个“问题少女”亲姐姐,还有个偏心到家、自私贪婪、势利无情的亲妈,连她订过亲的未婚夫,都要抢!还想弄死她,桃代李僵,鹊巢鸠占!化身冒牌娇妻,宋善美重新归来。Mr.裴,究竟该拿你当姐夫,还是未婚夫?……………………本文无空间,无重生,无金手指,有的只是正确的三观,既有恋人的浓情蜜意,也有亲情的纠葛,友情,以及女主积极向上,自强不息,乐光的人生态度!三观正,无毒点,一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