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35700000003

第3章 认识孩子重在认知自我

走进孩子的心灵,不是靠怀疑、监视,也不是靠打骂、惩罚,而是靠心与心的沟通。父母要用理解、宽容的情怀去包容孩子,用积极奋进的语言去激励孩子,在家庭中建立起亲情的乐园,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扬起希望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

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1 代沟是无形的墙

常听家长如此抱怨:“孩子越来越大,却越来越不听话了。”

常听孩子如此诉苦:“父母一点都不理解我们,什么都要听他们的,我都烦死了。”

这是家庭危险的信号,表明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了代沟。什么是代沟,简单地说就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因思想观念上的差距造成的心理距离,就像沟一样,隔开这一代与下一代的人,从而影响了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本来,十几二十几岁的年龄差才会出现代沟现象,可现如今,代沟不仅存在于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而且在年龄相隔十年、八年的人们之间,甚至在大学的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都会有令人惊叹的明显差异,同时更有“三岁一代沟”的说法。

某媒体有一次对5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反映与父母有“代沟”的占90%,可见“代沟”在现代家庭中的比例之大。至于“代沟”在家庭中的表现,则主要集中在“穿衣打扮”、“父母唠叨”、“业余爱好”、“零用钱消费”、“课外读物”、“交友”、“隐私”等方面的分歧。

要解决好代沟的问题,首先要明白为什么会产生代沟。

有人认为代沟的责任在于父母。父母用他们过时的思想来引导孩子,会使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感到反感。父母以长者自居,认为不管怎样自己都是有道理的。因此,他们没能很好地与孩子沟通,与孩子之间产生了代沟。孩子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对理解自己的父母,希望能向他们述说自己的烦恼。可每当这时,父母要么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受到了什么不良习气的影响,要么觉得这样的烦恼完全是不足为道的。一次又一次这样的回应自然会使孩子无法与父母沟通,加深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

有人认为代沟的责任在于孩子。如今的社会纷繁复杂,互联网、追星族、不良电影和小说不绝于耳,处于对孩子的保护,父母会用自己的想法来指引孩子成长。而孩子却对此嗤之以鼻,认为父母的观点很俗套,不适应现在的生活环境,孩子也就不愿意向父母敞开自己的心扉,不愿意跟他们交流,只希望父母能单方面理解自己,自己却从未想过去理解他们。当父母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来跟上孩子的思维时,孩子却选择离他们而去。

在互联网上,不同的网友对“代沟”有不同的理解:

代沟是当你在聊天室里和网友聊得正起劲时,父母过来,看看因过于兴奋而满脸通红的你,然后担忧地摇了摇头,嘀咕一句:“什么东西?!”

代沟是当你吵着要去看演唱会或是去参加见面会时,父母就是板着脸不答应。

代沟是当你对父母讲起你班中的异性好朋友时,他们一脸紧张,严肃地问你和他(她)是不是有了早恋的倾向。等你解释清楚以后,他们又会告诫一句:“有什么事不能瞒着大人哦。”

代沟是当你把抽屉上了锁后,父母有意无意地问你:“有什么秘密啊,还要锁抽屉?”

代沟是当你说要和同学一起出去玩时,父母一定要你把同学的名字报上,并要弄清他(她)的性别、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等等。

其实,我们不应把代沟的责任简单地归结于父母或孩子,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代沟往往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而产生的。作为父母,作为孩子,到底应该如何去化解彼此之间的代沟,从而推倒这堵无形的墙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李明是一名初二学生,父亲经常在外出差,很少管教他,平时在家照顾他的只是母亲。为了省心,母亲经常对他约法三章,又是不允许打游戏,又是不允许看小人书,更不允许看电视……对此,李明很是反感,母亲说什么都听不进去,还事事与她对着干。母亲为此苦恼万分。这天,父亲出差回来,他把自己在出差途中的艰辛与苦涩的经历告诉李明,李明听后很受感动,他当即表示:“爸爸妈妈为了这个家庭付出了很多,我要好好学习,不再调皮了。以后一定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从此以后,李明果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什么事都愿意与家人沟通。李明的妈妈也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走进彼此的心灵,就要靠沟通。良好的沟通能使大家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不良的沟通则会破坏这种关系。

无论在任何家庭,代沟总是无法避免的,而代沟解决的途径在于双方。父母应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预先了解子女的特点并努力把握时代特点和时代观念,不断学习进步,同时调整好身心状态,争取以乐观开朗和信任的面貌对待子女。而子女要体谅、关心父母,采用合适的办法引导父母了解自己、了解时代观念,同时,对自己的年轻和肤浅需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

2 读懂自己的孩子

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个体的问题上,总是表现得漫不经心,甚至根本不把孩子放在眼里,认为孩子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不就是个“小不点”嘛。其实不然,孩子是一部厚厚的书,很难读懂,却又很需要读懂。不知道孩子的天性、不了解孩子的行为特性、采取不恰当的培育方法、滋长不切实际的期望——这些都是不合格父母的行为。有位教育家是这样说的:“不懂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不管孩子,越严管越糟。”是的,只有读懂孩子,才能因材施教,优化培养。

母亲都是伟大的,当她们把一个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我们就会用“伟大”这个词来形容她们。虽然伟大的她们赋予了自己的孩子生命,可并非所有的母亲都会用心去理解自己的孩子。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的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就讲述了母亲与女儿小豆豆之间的动人故事。小豆豆是幸运的,因为她拥有一位了解自己的母亲。当母亲得知小豆豆被校方勒令退学时,并没有生气地对小豆豆说:“怎么搞的?你竟然弄到要退学!我们只好再找一个学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学,就没有学校再要你了!”而是默默地寻找新的学校,并且对小豆豆说:“我们去一个新学校看看吧?听说那里很不错的呢!”让小豆豆可以不带着任何自卑情绪走进新学校。当小豆豆因为钻铁丝网而弄破了衣服,却对妈妈撒谎:“刚才,我在路上走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往我背上扔刀子,所以才成了这个样子。”虽然不相信刀子把衣服划破的话,可只说了一句“啊,是吗?这可太吓人了。”因为妈妈觉得连小豆豆也想要找一个借口,这可是她从来没有过的,可见她是因为在意这件衣服,不愿意弄破。“真是个好孩子”。也许,在旁人看来很特别的想法,甚至有些阿Q,却深深地体现了妈妈正在用心去理解自己的孩子,并用宽容来对待孩子不经意的过失,这实在值得敬佩。

如果把《窗边的小豆豆》作为一面镜子,就会发现今天我们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那就是很少有父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就会经常做一些违反孩子自然成长规律的事,或拔苗助长,或对孩子的各种好奇心进行胡乱指责;因为不了解孩子,父母就不能平心静气地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意愿,总是毫不在意地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为不了解孩子,孩子出一点错,父母就怀疑他们的学习能力,认为将来一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总之,作为父母,完全可以从黑柳彻子的这本书中学会怎样尊重孩子、关爱孩子、认可孩子,真正做到用心去解读孩子。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家庭的未来,读懂孩子是抚育孩子的基本功。其实,父母要读懂孩子一点都不难。“用爱心,用细心,用耐心,用你的手轻轻地抚摸你的孩子,就什么都懂了。”说得何其好呀,只要父母肯多花一些心思、少一些烦躁,孩子这本书就会从厚变薄、直至看透。总的来说,从孩子外貌特征、言谈举止、不经意间的肢体动作、话语中的弦外之音等,父母就可以做到对孩子了如指掌,因为这些都会泄露孩子内心的秘密:情感趋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等。作为父母,最起码要知道自己孩子的本能、天性、特性、个性,要懂得如何填平代沟、如何与孩子平等沟通,同时要掌握孩子的生活脉络和情绪变化。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正是这些不一样,才构成了他们独立的个体。但每个孩子又都有着共性。下面这些有关孩子的共性,每一位父母都应该知道,并以此为依据,真正运用到解读孩子的现实中来:

第一,孩子都有依赖心理。孩子对于抚育呵护他的人表现得非常依附与亲和,所以,家长在抚育呵护孩子的同时,应当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以防止养成过分依赖的心理。

第二,孩子都有好奇心理。好奇心引起兴趣,兴趣是追求知识的动力,既要调动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要引导控制好奇心,防止迷恋游戏和玩耍,防止厌恶学习。

第三,孩子都有模仿性。孩子的基本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生活习性、行为方式、信仰基础等,都是家长的示范作用和影响的结果。由此,作为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

第四,孩子都有可塑性。孩子的天性难以改变,但是,可以扬长补短,进行后天雕塑,例如:对任性的孩子可以采取适当方法,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对怯懦的孩子可以引领他们多参加挑战极限的活动,增强勇气。

马克思曾经说过,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的确,我们应当把做家长看作是一种职业。既然是职业,就要像从事其他任何职业一样,“上岗”前,首先要读懂工作的对象——孩子,唯有这样,才会可能在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

3 把孩子当独立个体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在一篇散文中这样描述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我几乎可以听到剪断脐带的声音,我们的生命就此分割了,分割了,以一把利剪,而今往后,虽然表面上我们将住在一个屋子里,我将乳养你、抱你、亲吻你,用歌声送你去每晚的梦中,但无论如何,你将是你自己的了。你的眼泪,你的欢笑,都将与我无份,你将扇动你的羽翼,飞向你自己的晴空。”是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意味着独立、自主了。然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无论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还是在入学后,父母的所思所虑、所作所为,并没有真正把孩子当作是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相信身边每一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有客人到家时,父母只是向客人介绍家里的成年人,孩子则往往被忽略。即便作介绍,也只是说“这是我的儿子”或“这是我的女儿”,好像孩子没姓没名似的。这种现象反映了在大多数父母的眼里,孩子只不过是父母的附属、点缀而已。一位从欧洲回来的教授在日记里讲述了自己第一次登门拜访欧洲朋友的过程:进门后,主人首先向我介绍自己的父母,然后逐一介绍他们的孩子,尽管其中的两个孩子还很小。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被介绍的孩子都是主动伸手,大大方方地与我握手问好。教授在日记的最后感慨万端:大多数国外的孩子,在客人到家里做客时,都会像父母似的充满自尊、自信,他们懂文明、讲礼貌。可见,家长要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人,应该从小开始,并贯穿在日常生活中,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个成员,而每一个成员之间都是平等的。

让我们首先来看看美国教育的一些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大教育家约翰·杜威在教育史上提出了一个被喻为哥白尼式“革命”的教育理论,这是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大转变,即把教育中心来了一个转变,把原来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社会、经验为中心。这个理论在美国一直延续到现在。美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权利,一切围绕孩子来组织教学,这都归功于约翰·杜威的学说。美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决定了美国社会对待孩子的态度。就是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与欧美国家的父母把孩子当成是一个独立个体的现象相反,中国的父母多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样以来,付出得多,要求得多,对孩子个性方面的压制也多。有些家长把自己的理想、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只要孩子学习好,就可以满足他们一切要求,而不是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实际上,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培养孩子独立性做法上的差别,源于教育观念上的差别。欧美国家的家长们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而中国的家长对待孩子却采取一种“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你看看,自从有了你以后,我工作落伍了,人也变老了,我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还不好好念书呢?”这就是“非爱行为”——以爱的名义进行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独立性,产生了依赖性。这就是我们教育存在的隐忧。中国传统文化对孩子的态度是家长式的,孩子在生活上倍受压抑。特别是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家家只有一个孩子,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近年来,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一些孩子杀害父母的案件,根源就在于家庭教育不当。

醒醒吧,父母们,把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去尊重,任何时候,都请放下家长的架子,多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讨论商量。要知道,孩子脱离母体后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呀!

4 大棒主义没意义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都持“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点,在教育孩子时,动不动就非打即骂,可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是如何迫切。

据一项媒体所作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体罚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脚踹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带、衣架等实施暴力的占1.6%。从体罚的种类看,辱骂占25.28%,罚跪占16.36%,罚站占13.38%,被父母逐出家门的占4.09%。

张开元的父亲十分“厉害”,经常对张开元非打即骂。这天,张开元上网吧耽误了学习,他的父亲气不打一处来,上前扯住孩子,左脸一巴掌,右脸一巴掌,接着用脚狠踢,踢倒,孩子挣扎起来,复又踢倒,如此反复多次。围观者甚多,都纷纷劝阻,可张父不但不听,打得反而更起劲,还破口大骂起来:“你再去网吧我就打死你!”张开元这下子也火了,不顾一切地捡起路边的砖头向父亲砸起……到了晚上,父亲发现张开元没有回家,紧接下来的几天也没有踪影,这下子可把他急坏了,赶紧到处打听孩子的下落。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家里接到了派出所的电话,原来张开元因仇恨父亲离家出走后,身无分文的他在饥寒交迫之下只好偷盗,被街道巡逻的民警抓个正着。到这时,张父才后悔莫及。

由此可见,打骂只会事与愿违,孩子越打越不听话,越打越犟,说谎、外逃、打架等“意外”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国外行为学专家研究发现:一见孩子犯错误就大发雷霆,大声训斥,甚至打骂,这样重复下去,孩子对训斥的适应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对一般的训斥持无所谓的态度。心理学家指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采取打骂方式会给孩子造成诸多心理问题。可见,大棒主义是不科学、完全错误的。

孩子与大人一样,也都有自尊心,大人要对孩子多些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能耐”,从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打骂孩子只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和积极性。比如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却也是一种脑力和体力锻炼,大人要因势利导,而不能动不动就打骂,这样只会扼杀孩子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比如孩子自控能力差,有些过激行为,其实这都是很正常的,大人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长期耐心的说服教育,而打骂只能让孩子口服心不服,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大人哀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其实不然,关键是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对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要让孩子怎么做,自己首先要做出榜样。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言行,大人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你不让孩子抽烟,首先自己不要抽烟;你希望孩子喜欢看书,你就要自己勤奋看书;你要孩子唱歌跳舞,首先你要带头唱歌跳舞。自己的言行不端正,却偏要让孩子端正,孩子怎么能心悦诚服呢?大人喜欢听那些比较婉转的话语,其实孩子也是一样,因此,要对孩子多一些温情教育。打骂只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让孩子心灵受到伤害,性格变得孤僻,变得胆小怕事,变得不敢越雷池半步,从而扼杀了孩子的创造能力。

那么,父母如何才能避免粗暴专制地对待孩子呢?

首先,身为家长,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第二,家长要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成大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第三,家长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不要总拿自己做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现象都很正常。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

最后,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其实,此时的家长首先应该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了解孩子的想法上,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如果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实在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时,应选择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5 溺爱不是爱

什么是对孩子的真爱?

答案可谓五花八门,但有一种答案最值得警惕,那就是“溺爱是真爱”。

溺爱绝不是真爱。相反,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无可置疑,溺爱孩子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为了孩子,我什么都可以做。”“孩子是我的命根子,孩子过得好我才会过得好。”正是怀着如此种种想法,父母们尽其所能地从各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他们尽可能地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稳稳当当,似乎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可惜,父母们都不懂,他们的这种观念恰恰给孩子带来了诸多的危害。

一位为其孩子伤透脑筋的妈妈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不得不去找教育专家寻求教育良方。专家问:“你孩子第一次系鞋带时就打了死结,你是不是从此就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了?”这位妈妈点了点头。专家又问:“你孩子第一次洗碗时弄得满厨房是水,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妈妈又点头称是。专家继续问:“孩子第一次铺床笨手笨脚,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勉强铺好。你是不是嫌他太笨拙,从此不再让他自己铺床?”这位妈妈惊讶地看着专家。这位妈妈吃惊地说:“我就是这么做的,你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这位妈妈问自己以后怎么办。专家说:“孩子生病你就带他去医院;孩子上中学、上大学、找工作,你最好绞尽脑汁运用各种关系;孩子没钱时,你给他送去;孩子结婚时,你为他准备好婚房;孩子生了孩子你帮他带。”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如同案例中的妈妈一样,孩子鞋带打死结就不再买有鞋带的鞋子,孩子的确可以不犯系鞋带打死结的错误了,但孩子同时也失去了学会系鞋带的机会,更是失去了面对困难勇于克服的机会;孩子洗碗弄湿了厨房,就不让他再洗碗,孩子的确可以不犯洗碗弄湿厨房的错误了,但与此同时孩子就可能失去了学会洗碗而且不弄湿厨房的机会,或者是失去了虽然弄湿了但懂得如何打扫清爽的机会。

如果每个家长都如故事中的那个妈妈一样的话,也许,孩子从此不再喜欢干力所能及的劳动了,而且一碰到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就会故意不好好做,因为这样就可以偷懒了……如此下去,孩子遇到什么事都会不假思索地说“我不会”、“你说怎么办”、“你帮我做”,孩子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撒娇或耍赖,不肯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长此以往,也许,你的手就会成为了孩子的手,因为孩子刚要动手时你已习惯动手代劳了,说不定,孩子从此就真的衣来懒得伸手、饭来懒得张嘴了。你的脚也许也会成为了孩子的脚,因为孩子刚要走时你已习惯代他走了,孩子踏实地走自己人生路的机会就这样被你堵死了,从此孩子准会患上“软骨病”。更可怕的是,有一天你的脑袋也许就会成为了孩子的脑袋,因为孩子想问题时你已习惯替他想好了,孩子动脑思考的权利被你剥夺了,从此孩子的脑子越来越迟钝。

溺爱的危害不仅体现在孩子生活能力的丧失上,而且还体现在孩子性情、性格的缺失上。

第一,溺爱会使孩子失去处理能力。由于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凡事包办代替,不让他们动手,因此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长大后,劳动观念不强,动手能力差,遇事不知道怎么解决,必定给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障碍。

第二,溺爱会使孩子变得自私。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牺牲父母的利益在所不惜。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不考虑别人。

第三,溺爱会使孩子的抗挫折力低下。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面对失败、挫折、意外打击的心理承受力很差。被溺爱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接受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所以他们很难融入主流社会,社会也很难接受这些孩子的价值观。他们一旦离开父母的保护,就不易适应外面的环境。

第四,溺爱会使孩子是非不辨。有的父母偏袒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缺点当优点,容忍孩子无理取闹,处处宠着自己的孩子,这就会容易导致孩子是非不清,好坏不分。

溺爱的“溺”字含义深刻,“溺”字由水和弱构成,一味溺爱的结果就等于把孩子扔到水里,周围没有任何援救人员和援救措施,孩子又不会游泳自救,孩子的命运只有一种:必死无疑。更何况就现实而言,孩子的人生过程其实就是在茫茫人海中不断求取自己的立足之地和生存之机的过程,如果缺乏竞争力,就只有被掩没在人海人流中的危险。“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就乐意接受父母的教育,这就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容易取得成功。但是,如果爱得不得法,对孩子过分溺爱,不但不能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反而会使孩子养成种种不良的习惯,甚至毁了孩子的一生。所以我们的家长,必须懂得“溺爱猛于虎”的道理,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到爱有分寸,严慈有度,爱而不纵,严而不苛。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能健康、科学地成长。

6 做孩子的天使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有贵贱、高低等级之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以说,直到今天,中国旧社会森严的伦理等级观念多多少少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家庭里,家长与孩子往往是不平等的,普遍形成了家长说、孩子听的惯例,父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孩子要逆来顺受,无条件地服从。这实在是一种误区,如果家长不用平等的眼光对待孩子,那么孩子永远不可能形成独立的人格。真正理想的父母,应该是以大朋友的平等身份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压制和教训孩子。

一天,一个即将出生的孩子问上帝:“听说你明天就要把我送到人间了,我那么弱小而无助,在那里怎么生存呢?”上帝回答说:“在众多的天使中,我给你挑了一位,她会照顾你的。”

“在天堂里,我除了跳呀,笑呀,什么也不会做……”

“你的天使会陪着你跳、笑,你会感到你的天使对你的爱,你会幸福的。”

孩子接着说:“如果我不懂人类的语言,别人对我说话时,我怎么能明白呢?”上帝说:“你的天使会告诉你你从未听过的、最美好、最悦耳的词语,还会耐心地、仔细地教你说话。”

“听说人间有坏人,那谁来保护我呢?”“你的天使会保护你,即使那意味着她要冒生命危险。”

此刻天堂一片宁静,而人间的说话声已经可以听到。孩子匆匆地细声问道:“上帝,我马上就要离开了,请告诉我,我的天使的名字。”上帝答道:“你的天使的名字并不难记,你管你的天使叫妈妈。”

孩子是怀着无限的希望来到人间的,在睁眼的一瞬间,他就已坚信妈妈是自己的天使。既然是天使,就应该给予孩子爱、激励、保护……可惜的是,现实并不尽如上帝所愿。

许多父母认为自己给了孩子生命,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就总在无形中把自己至于孩子上帝的角色和位置上。这样的父母,遇到孩子胡闹或者成绩不够理想时,就会用强大的威力斥责孩子,并认为自己有权利对他们进行惩罚。有一个男孩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已经在学校遭到了一番责备,内心正受着自卑的折磨,非常难受,回到家后,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对他又是一场暴风雨,把孩子已有的伤口撕扯得更大,这时的孩子是多么的难受,心灵的创伤和扭曲是多么的严重。可是,很多父母在遇到类似这种情况时,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孩子的处境。

世界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为什么许多孩子的心中却满目创痍?是的,家长总有一堆理由证明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只可惜,这样的爱是“上帝”之爱而非“天使”之爱。天使的爱是平等的、没有架子的。

“爱”是人类最熟悉的一个词,也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爱孩子,就要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痛苦和欢乐;爱孩子,就要懂得欣赏孩子的优点,并随时发现孩子的各种能力和热情,为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鼓掌;爱孩子,就不要以指责和挑剔的态度对孩子,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强加于孩子。要知道,爱所表达的是体谅、信任和理解。

有一位小学老师在家长会上讲述了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去年,我班有一个男生,刚开学时各方面表现都不太理想,当时他父母既着急、又失落,对他的表现很不满意。有一次在语言活动中全班只有他能将“小蝌蚪打妈妈”这个故事完整地复述出来,当时我很惊讶,平时别看他在班上不多言语,其实他暗暗认真、细心地记住老师所教的内容和知识,那天以后,我和他的父母进行了一次交谈,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每位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家长有没有注意、有没有发现而已。家长平时要以健康的心态与孩子交流,更应以朋友的角色支持他们,只要做到了这一切,孩子就一定会不断地带给大人惊喜。

父母是孩子的长辈,父母与孩子存在着监护与被监护的关系。从传统观念上看,父母是教育者,子女是受教育者,但这种关系不是绝对的,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当我们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时,就会发现父母和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谁是教育者,谁是受教育者,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尤其是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提倡父母向孩子学习,而不应该以当然教育者的姿态自居。

父母应放下架子,以一颗平常的心,做孩子的人生良师,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做孩子的天使,与孩子共同分享人生的乐趣。

同类推荐
  • 当妈妈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当妈妈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当妈妈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是一本最实用的亲子沟通宝典,简单高效,能说给您的孩子听,做给您的孩子看。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亲子沟通的难题总是让不少家长不知所措。本书围绕自立、自信、情绪、赞赏、行为、合作等主题,基于亲子沟通时经常出现的场景、家长最为困惑的心结,记录了作者十几年和孩子相处过程中的心得和感悟,于暖暖温情中,为广大的家长朋友总结出亲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读过本书,你会发现启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达成美妙的交流沟通,原来并非一件难事。”
  • 好妈妈从讲故事开始

    好妈妈从讲故事开始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本社会之书,每一个孩子也都是一本生命之书。本书精选了许多通俗易懂、发人深省的故事,这些故事贴近孩子的生活、切合孩子的心理。而故事以外的悟语,更像是一盏盏智慧的明灯,把一个个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技巧、人生的建议通过妈妈之口娓娓道来,引导孩子去思索、去感悟。而且,本书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每一篇文章的后都配有一个“妈妈锦囊”,为每一位妈妈提供切实的解决技巧。愿在那些绘声绘色的故事中,妈妈种下的是正直善良的品格种子,结出的是令人欣喜的美德之果,这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 改变孩子一生的七堂课

    改变孩子一生的七堂课

    《改变孩子一生的七堂课》一书共分七个部分,分别从孩子的学习、习惯、兴趣等方面人手,将孩子与父母之问的矛盾与隔阂进行了——化解。文中结合了大量的案例,既有探因,也有建议,希望能给家长带来一些启示,促成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中健康成长!
  • 妈妈告诉女儿的悄悄话

    妈妈告诉女儿的悄悄话

    本书内容包括:爱的秘诀、上帝的苹果、无价之宝等流传于成功母亲之间的教子故事和教子感悟。
  • 如何做孩子的心灵导师

    如何做孩子的心灵导师

    家庭教育不仅是对孩子的教育,同时也是对家长的教育。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确,每一个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教育不仅是对孩子的教育,同时也是对家长的教育。家庭是全家人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园。每个孩子都有其个性特长和潜能,而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完整而成功的人生,那么,从现在开始,只要父母坚定做个有心人,孩子就一定可以活出最好的自己。做孩子的心灵导师吧!
热门推荐
  • 异空谜行

    异空谜行

    一个奇怪的“能量锁”是姐姐失踪后留给星璇唯一的线索它能感知周围“负能量”的存在:憎恶,贪念,嗔念…它能窥探隐藏在每个人心中所隐藏的秘密当你以为自己仅仅是个旁观者的时候,其实已经深陷其中悬疑诡异的故事,揭开重重迷雾,一切都由此开始--神秘的2008号这里是暗黑致郁系,你准备好了吗
  • 李丽正在离开

    李丽正在离开

    李丽问老板,这本书多少钱?老板把书接过去,是一本《教师职业培训》,他看了看定价,对李丽说,八块。李丽说,太贵了吧?老板说,这原价三十块呢。李丽说,你这是二手书,封面都折成这样了。老板说,这书我不知道卖了多少本了,前几天还有人来找,没找到,你这运气好,最后一本居然让你碰上了,你还嫌贵?李丽把书放下,走了出去。鹿燕平问李丽,不买了?李丽说,那老板真讨厌,说话那么大声。两个人站在昏暗的光线里。鹿燕平看着李丽,不太清晰,她的衣服散发出一股洗衣粉的味道。鹿燕平说,我去买吧。李丽说,不要了。那是2004年,再不到一个月,鹿燕平就要毕业了。
  • 复仇公主回家路

    复仇公主回家路

    你又没有想过让一切重新来过,你不想去争取一次吗。月时:“我……想过。”这次让我来守护你吧你也要学会偶尔依赖我一下。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不做作的高情商

    不做作的高情商

    8大核心战略!66条不做作的高情商处事范例!9种新鲜有趣的说话技巧!既有理论知识的分析,又有大量的实战案例,不耍花招不炫技,让你看的懂、学得会!高情商就是说话让人舒服吗?这只是语言的小技巧,你真正需要的是情商思维的大战略!让你从内而外的自信,无论身处什么环境,你都有能力处理;无论接触什么阶层的人,你都最受欢迎!当我们意识到情商的重要性时,不要盲目去学习巧言妙语,反而要从实际生活出发,洞悉人性,俘获人心,自然流露,巧妙处理矛盾,不拆台不揭短,不生硬不伤人,不让人侧目,不引人妒忌,只赢得认可!这才是不做作的高情商法则。
  • 重生九零好时光

    重生九零好时光

    重生九零年。护父母家人、赶走极品亲戚,对凌茵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极品上门要酸梅汤配方,赶不走?既然你不想让面子,那她必定会让你知道后悔两个字,怎么写!重活一世,发家致富对凌茵来说轻而易举。带着家人赚大钱,全国皆有我家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凰权天下:美人谋

    凰权天下:美人谋

    一场权谋交易,她所背负的是家国重任。异国他乡,她步步为营,男人的战场也好,女人的江山也罢,她都需要那个善于逢场作戏的男人的支持。是心动还是算计……不过是棋逢对手难相安。她誓要博一个锦绣前程出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娇妾

    娇妾

    少年将军席临川有两件事让他死不瞑目:第一,大战方兴,外虏犹在,出师未捷身先死。第二,年少轻狂,妄动凡心,爱的舞姬是卧底。但当上天格外眷顾于他,一切再次回到最初的相遇点时……席临川:喂!说好的美人计呢?!红衣:怎么古人也这么开放?!【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寻花觅

    寻花觅

    走马坪生死剑搏,绝世神功再现江湖,蛮荆魔教寻得灭世术法,还尘宫以生死济苍生。少年又柔柔弱弱,怎留得住她的芳华?真正至高的玄道真谛,谁可纳取?行走江湖又一朝,何为真谛?
  • 别撩我,会心动的

    别撩我,会心动的

    记者采访:听说你们高中就在一起了陆衍对着镜头露出甜蜜的微笑:是的记者:是陆先生追的苏小姐吗陆衍:是,一见钟情记者追问:网上爆料苏小姐是劈腿一方陆衍怒:妖言惑众!分明是我挖兄弟墙角记者干笑:好,进入快问快答环节记者:最喜欢做什么陆衍:陪苏小姐记者:最喜欢吃什么陆衍:苏小姐做的记者:最成功的是陆衍:拥有苏小姐记者:最想做的事陆衍深情款款的看向苏洛:苏洛,嫁给我---全文的主题是:够撩!够甜!够劲爆!宗旨是:撩你没商量!特色是:苏破天际,宠溺无边!最佳男主:我得你,满心欢喜。你得我,套路使然。最惨男配:始于初见,止于终老。—小甜文,甜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