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是人性痛苦的根源,欲望是人们走向地狱的推手,人们之所以常感到不幸福,就是欲望在做怪,千万不要小瞧了贪婪和欲望的力量,一切罪恶都起源于此。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要知道,无论怎样的风光无限,到最后仍是两手空空离开这个世界,控制自己贪婪和欲望的心态,才能在生活中做个真正的达人。
第一节 知足后方能常乐
不要以为分数、名誉、地位、金钱这些东西能带来多少快乐,它们的多少、高低与快乐与否无关。关健在于你对自己所拥有的这些东西是否心满意足。一个不懂得知足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不知足,因为他本来就是个不容易满足的人。一个不懂得知足的人,他会不断地抱怨,不断地攀比,无穷的欲望吞噬着他的快乐。
一个懂得知足的人,他会满意当前的生活,珍惜自己的女朋友,欣赏自己挑选的住房和车子,快乐的告诉自己,自己努力奋斗的一切都有了,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快乐的呢?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比例,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两种财富都没有的人,无疑是十分悲惨的。而有大量的物质财富而没有精神财富,也会十分痛苦。最好的情况是有足够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有能覆盖天下的精神财富,然而,鱼和熊掌很难兼得,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实在是太少了。在这种情况下,知足的心态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和快乐。
有一位医术高明的医师,不但热心救人,并且收费低廉,远近的居民都喜欢找他治病。
一天,来了一位半身不遂的白发老翁,坐在轮椅上,由儿子推着走。“无论如何,拜托你救救我父亲……”四十多岁的大男人,哭得像婴儿一般,“看了好几位医师都没有起色,我只想让他多活几年。千万拜托,大夫。”
医师仔细测脉搏、量血压,做了心肺检查后,开了一张药单,并特地叮咛说:“回家之前,不妨上三楼佛堂坐坐。”
男人听了一头雾水,只当医师是在安抚患者的情绪,没放在心上。
匆匆地过了两个月,男人又推着老父来就诊。仔细检查、开处方后,医师再度嘱咐他陪父亲去三楼坐坐。
但男人依旧没在意,拿了药便推父亲走了,心想这个医师还挺婆婆妈妈的。
直到第三次看诊,开完药方后,医师拦住他,按下电梯一同前往三楼佛堂。
三人默默浏览素雅的茶几、盆栽和书架上的善书佛经。偌大的空间里,除了清水和两碟笑香兰之外,橙黄的酥油在供桌上无烟焚烧,沉睡在火焰的梦里……
“我请你们上来坐坐的原因,是看看油灯里的灯芯……”医师指着前方说,“每一盏油灯都需要灯芯,有最好的油却没有灯芯,还是无法燃烧。每当油快要烧光,灯芯剩下一小截时,我就会想:再添些油到容器里,应该可以延长灯芯的寿命吧,于是我真的这么做了,结果你们猜怎样?”
望着满脸疑惑的父子二人,他缓缓说道:“我总是贪心地倒得太多,结果不是火焰变得极微弱,就是灯芯根本烧不起来。试过好几次以后,我才明白:要让灯芯发出最自然的光芒,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容器内注满油,让灯芯一路烧完,油尽灯枯,再重新添入新油、换上新灯芯,这才是点灯的正确方法。”
男人恍然大悟,默默点头,含泪推着轮椅上的老父离去。
一个生命的终止,另一个新生命诞生;有死才有生,生生不息。油灯将残,就让它残吧;花之将萎,就任它枯萎吧。自然规律谁也无法违背。
贪婪,是一切罪恶之源。越是富有的人,贪婪的欲望也就越大。贪婪,能让人忘记一切,甚至是自己的人格,不论男女,总是年纪越大越想用饰物来装饰自己,迫切地想通过地位、声望、财富和权力来得到世人的认同。
欲望是无止境的,我们有着太多的需求,面对着太多的诱惑。然而,在我们满足欲望的同时,也会相对地迷失自我,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财富和地位就代表了自己的一切。可是当所有的一切都失去时,我们的精神就会张皇失措,无所依靠。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难以克制的贪欲,对于没有自我控制相对较弱的人而言,它是心中的魔鬼,要想控制住它,就要从心态出发,知足常乐,为生命减负,将一切不必要的欲望都抛开。
第二节 不要伸出贪婪的手
太多的欲望是人生的一杯苦酒,只有知足才能拥有快乐生活。贪婪的手是将我们人生推向深渊的存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不道德事件的背后,都离不开它的作用。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我们的需求其实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多。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加潇洒快乐一些。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做衣履,动身前往山中居住。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做衣履,村民们都知道他是潜心的修道者,于是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一块布,当做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自己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清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到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让它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最后他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于是就将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带到山中,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这位苦行的修道者,就这样一步一步被欲望牵着走,其实,这位修道者的要求在普通人看来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但却在这个平常的过程中,看到了贪婪的痕迹,人一旦有了贪婪不满足的心态,就会一步步的走向深渊。当欲望产生时,再大的胃口都无法填满。贪多的结果只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麻烦。学会放下,减少心欲,使我们从欲念的无底深渊中得到释放与自由,这样的做法才能最终得到快乐。
第三节 别让完美变成了苛刻
完美这个词,从创造以来,就没有真正得到过证实和实践。这个只存在于字典里的词,本应只是一种追求,但现在却被用来当作一种要求。这种要求的提出,让我们本就充满压力的人生变得更加沉重。其实,我们完全没必要要求人生的圆满。有时留个缺口也是件很美的事。
作家刘墉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单身半辈子,快五十岁了,突然结了婚,新娘跟他的年龄差不多,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只是知道的朋友都窃窃私语:“那女人以前是个演员,嫁了两任丈夫都离了婚,现在不红了,由他捡了个剩货。”话不知道是不是传到了他耳里!
有一天,他跟我出去,一边开车,一边笑道:“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盼着开奔驰车,没钱买不起,现在呀!还是买不起,买辆二手车。”他开的确实是辆老车,我左右看着说:“二手?看来很好哇!马力也足。”
“是啊!”他大笑了起来,“旧车有什么不好?就好像我太太,前面嫁个四川人,又嫁个上海人,还在演艺圈二十多年,大大小小的场面见多了,现在老了,收了心,没了以前的娇气、浮华气,却做得一手四川菜、上海菜,又懂得布置家。讲句实在话,她真正最完美的时候,反而都被我遇上了。”
“你说得真有理,”我说,“别人不说,我真看不出来,她竟然是当年的那位艳星。”
“是啊。”他打着方向盘。
“其实想想自己,我又完美吗?我还不是千疮百孔,有过许多往事,许多荒唐,正因为我们都走过了这些,所以两个人都成熟,都知道让,都知道忍,这不完美正是一种完美啊!”
“不完美”正是一种完美!
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都少了一样东西。每个生命都有欠缺,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面对它,改变它,我们就会步入新生。
荚国心理学家布兰登讲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例子:许多年前,一位叫洛蕾丝的24岁的年轻妇女无意中读了他的一本书,找他来进行心理治疗。洛蕾丝有一副天使般的面孔,可骂起街来却粗俗不堪,她曾吸毒、卖淫。布兰登说,她做的一切都使我讨厌,可我又喜欢她,不仅因为她的外表相当漂亮,而且因为我确信在堕落的表象下她是个出色的人。起初,我用催眠术使她回忆她在初中是个什么样的女孩于。她当时很聪明,但是不敢表现自己,怕引起同学的嫉妒。她在体育上比男孩强,招惹来一些人的讽刺挖苦,连她哥哥也怨恨。我让她做练习,她哭泣着写了这样一段话:你信任我,你没有把我看成坏人!你使我感到痛苦,也感到了期望!你把我带到了真实的生活,我恨你!
一年半后,洛蕾丝考取洛杉矶大学学习写作,几年后成为一名记者,并结了婚。10年后的一天,我和她在大街上邂逅相遇,我几乎认不出她了:衣着华丽,神态自若,生气勃勃,丝毫不见过去的创伤。寒暄后,她说:“你是没有把我当成坏人看待的那个人,你把我看做一个特殊的人,也使我看到了这一点。那时我非常恨你!承认我是谁,我到底是什么人,这是我一生中从未遇到的事。人们常说承认自己的缺点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其实承认自己的美德更难。”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只要我们越是极早地接受这一事实,就越能极早的向新的目标迈进。
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完美,一味的追求完美,否定自己是不现实的,一个有所成就的人,永远只会把完美当做一种追求,而在现实中继续过自己的不完美生活。
第四节 莫让财富主宰心灵
生命是我们一生的最大财富,拥有了生命你就拥有了一切!面对生命,财富的地位便显得无足轻重,这是一种大众的思想,但在现实社会中“要钱不要命”的人比比皆是。这些人将钱财看成一辈子最为重要的事情,所以宁死也不愿放手。
有个人善于游泳。一天,河水暴涨,水势很急。同村的五六个同伴一起要到河对岸去办事,因为都识得水性,所以还是乘小船,横渡过去。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小船到了河中间的时候,突然漏了。水一个劲儿地漏进了船里。眼看船就要沉了,于是大家干脆就全跳下船去,准备游到对岸去。但其中的这个人,虽然拼命地向前游,却游得很慢。
同伴问他:“你游泳比我们都强,今天是怎么啦,竟然落在了我们后面?”
这个人十分吃力地说道:“我腰上缠着500大钱,很沉,我游不动。”“赶快把它解下来,丢掉算了。”同伴们都劝他。可是他摇着头,舍不得扔掉这500大钱,渐渐地这个人越游越慢,几乎要筋疲力尽了。
这时,同伴中的一些人已经到了对岸,看见这人马上就要沉下去了,于是就冲他大喊道:“快把钱扔了!你为什么这样愚蠢,连性命都保不住了,还要这些钱有什么用。”可是这个人终究还是舍不得这些钱。不一会儿,他就沉下去了。
生命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没有任何东西可与之相比。我们终身劳苦而获得的财富和我们所能享受到的世俗的欢乐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是不可能带着它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我们可以允许财富进入我们的屋内,但永远不要让它主宰我们的心灵。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穷人,他穷得连床也没有,只好躺在一张长凳上。穷人经常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想发财呀!如果我发了财,决不做吝啬鬼……”
这天,穷人身边出现了一个神仙。神仙对他说道:“好吧,你就要发财了,我这就给你一个有魔力的钱袋。”神仙又说:“这钱袋里永远有一枚金币,是拿不完的。但是,在你觉得够了的时候,就必须把钱袋扔掉,才可以开始使用那些金币。”说完,神仙就不见了。在他的身边,真的出现了一个钱袋,里面装着一枚金币。穷人把那枚金币拿出来,里面又有了一枚。于是,穷人不断地往外拿金币,他一直拿了整整一个晚上,金币已有一大堆了。他想:这些钱已经够我用一辈子了。到了第二天,他很饿,很想去买面包吃。但是,在他花钱以前,必须扔掉那个钱袋。他舍不得扔掉那件宝贝,他又继续从钱袋里往外拿钱。每次当他想把钱袋扔掉的时候,他总觉得钱还不够多。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旁边的金币也越积越多,以至于完全可以去买吃的、买房子、买最豪华的车子。可是,他总是对自己说:“还是等钱再多一些才好。”
他不吃不喝拼命地拿钱,金币已经快堆满一屋子了,但他却变得又瘦又弱,脸色腊黄。他虚弱地说:“我不能把钱袋扔掉,金币还在源源不断地出来啊!”
很快地,他成了一个看起来非常衰老的人,但他还是在用颤抖的手往外掏金币。最后,由于又累又饿,他死在了自己的长凳上,旁边堆放着大堆金币。
财富的作用只是让我们生存,或者说更好的生存。不能让它主宰我们的心灵,一旦它的价值无限制的膨胀,就会让我们的人生看不到光明,永远处在黑暗当中。控制对财富的欲望,我们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第五节 从欲望中解脱出来
人的财富不仅仅是钱财,它的内涵很丰富,比如说青春、爱情、健康、生命等,这些都是我们自身所具有的财富,并且有些财富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但有一些却是可有可无的。从不必要的欲望中解脱出来,我们才能真正快乐起来。
有一对贫穷的年轻夫妇。妻子整天为缺少财富而忧郁不乐,成天都幻想着何时能一夜暴富。有了钱才能买房子、买家具家电,才能吃好的穿好的……可是他们的钱太少了,少得只够维持最基本的日常开支。
她的丈夫却是个很乐观的人。丈夫不断寻找机会开导妻子。
有一天,他们去医院看望一个朋友。朋友说,他的病是累出来的,常常为了挣钱不吃饭不睡觉。回到家里,丈夫就问妻子:“如果有人给你钱,但同时让你跟他一样躺在医院里,你要不要?”妻子想了想,说:“不要。”
过了几天,他们去郊外散步。他们经过的路边有一幢漂亮的别墅。从别墅里走出来一对白发苍苍的老者。丈夫又问妻子:“假如现在就让你住上这样的别墅,同时变得跟他们一样老,你愿意不愿意?”妻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才不愿意呢。”
他们所在的城市破获了一起重大团伙抢劫案,这个团伙的主犯因抢劫现金超过100万,被法院判处死刑。在罪犯押赴刑场的那一天,丈夫对妻子说:“假如给你100万,让你马上去死,你干不干?”
妻子生气了:“你胡说什么呀?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干!”
丈夫笑了:“这就对了。你看,我们原来是这么富有:我们拥有生命、青春和健康,这些财富已经超过了100万,我们还有靠劳动创造财富的双手,你还愁什么呢?”
私心和欲望大概是潘多拉的盒子里最可怕的两个魔鬼,稍一松懈,就会侵入人心。欲望越多,痛苦也越多。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誓言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位教徒走啊走,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苍苍的圣者。这圣者看到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教徒心里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嘛!”“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教徒彼此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干吗?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呀,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听,没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险,竟然来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意,我也不必对你大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个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只眼睛瞎掉了,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两只眼睛也立刻都瞎掉!
原本,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礼物,但是人的“贪念”与“嫉妒”,左右了他们心中的情绪,所以使得“祝福”变成“诅咒”、使“好友”变成“仇敌”,更是让原来可以“双赢”的事,变成两人瞎眼的“双输”!
《论语》里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果少一些欲望,是不是也会少一些痛苦呢?没有痛苦,我们短暂的人生留下的都是最美好的回忆。减少欲望,放过他人也放过自己。
第六节 收敛自己的欲望
坚定自己的生活态度,收敛自己的欲望,才能在平和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名有利,拥有所有的一切,但却忘记了,上帝是最公平的,给你一部分,也要拿走一部分。比如说给了你金钱,快乐怕是就要被拿走,给了快乐,就要少一些物质的东西。这种平衡告诉我们,尽量收敛自己的欲望,以免在不经意间被拿走自己所真正在乎的。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地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老人就把钓竿给了小孩,可是小孩却不知钓鱼技巧,终究没能吃上鱼。
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结果连现有的都失掉了。
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它们之中最美丽的为王。众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一齐来到宙斯面前。宙斯一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立它为王。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
如果这只寒鸦只做自己,虽然没有那么漂亮,但却是本色,太多的贪欲让它迷失了自己,同时,也失去了应有的尊严。
有一则蚂蚁与屎壳郎的故事:
夏天,别的动物都悠闲地生活,只有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搜集小麦和大麦,给自己贮存冬季吃的食物。屎壳郎惊奇地问它为何这般勤劳,蚂蚁当时什么也没说。
冬天到了,大雨冲掉了牛粪,饥饿的屎壳郎走到蚂蚁那里乞食,蚂蚁对他说:“喂,伙计,如果当时在我劳动时,你不是批评我,而是也去做工,现在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这是说,尽管风云变化万千,未雨绸缪的人都能避免灾难。一个个故事似乎都揭示了人类的生活。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头扎进享受物质、追求刺激的旋涡,只能被激流卷走,后悔不迭。收起自己过多的欲望,让自己轻松起来,心态上的轻松永远比物质上的丰富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