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55500000009

第9章 人心:《孟子》不忍章义疏(3)

朱注:几希,少也。庶,众也。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其不同者,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为少异耳。虽曰少异,然人物之所以分,实在于此。众人不知此而去之,则名虽为人,而实无以异于禽兽。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战兢惕厉,而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理也。

物,事物也。明,则有以识其理也。人伦,说见前篇。察,则有以尽其理之详也。物理固非度外,而人伦尤切于身,故其知之有详略之异。在舜则皆生而知之也。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则仁、义已根于心,而所行皆从此出。非以仁、义为美,而后勉强行之,所谓安而行之也。此则圣人之事,不待存之,而无不存矣。[41]

此处之“几希”,就是“不忍人之心”,“去之”就是“舍则失之”,“存之”就是“求则得之”。君子与小人之别形成的根源就在于君子之思的意愿和能力较强,故能存养不忍人之心,并有所发用。

舜有不忍人之情,舜之思同样十分强劲,故生而“知”之也。也因此,舜对不忍人之情有高度自觉,一旦与外物交接,则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的分化,并借助于思之判断、想象、构想,而有仁、义、礼、智之行。所以“明于庶物,察于人伦”者,思也。

借助于思,内在于人心的四端扩充而为四德: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最为接近于不忍人之心,然两者不在同一层次。不忍人之心是混融而无所指的,此情进入具体社会情境中而有恻隐之情,由恻隐之情而有仁之德行。然则,何为“仁”?孔子有很多论述,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中庸》:“仁者,人也。”焦循《孟子正义》疏全文引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

仁,亲也。从人二。《中庸》曰:“仁者,人也。”(郑玄)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大射仪》“揖以耦”注:“言以者,耦之事成于此意相人耦也。”《聘礼》“每曲揖”注:“以相人耦为敬也。”《公食大夫礼》“宾入三揖”注:“相人耦。”《诗·匪风》笺云:“人偶能烹鱼者,人偶能辅周道治民者。”正义曰:“人偶者,谓以人意尊偶之也。”《论语》注人偶,同谓人偶之辞。《礼》注云人偶,相与为礼仪。皆同也。按:人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孟子》曰“仁者人也”,谓能行仁恩者,人也。又曰“人,人心也”,谓仁乃人之所以为心也,与《中庸》语意皆不同。

郑玄所说之“以人意相存问”,最为清楚地揭示了仁的真意。按《说文解字》“偶,桐人也”。段玉裁注:“偶者,寓也,寓于木之人也……按木偶之偶,与二抬并耕之耦义迥别。凡言人耦、射耦、嘉耦、怨耦者,皆取耦耕之意,而无取桐人之意也。今皆作偶,则失古意矣。”《说文解字》:“耦,耕广五寸为伐,两伐为耦。”耦者,两人并发也。段玉裁注:“长沮、桀溺耦而耕,此两人并发之证。”

仁之最为深层的含义也就是待人以人。面对一个人,我把他当成人对待,反过来,我也可以相信,他把我当成人来对待,此即彼此以人意相存问。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故人不会相互加害,此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这是需要借助于思才可做到的。同时,人也会相爱,“仁者爱人”,尽管爱之程度,对不同人是不等的,爱之等差同样需要借助于思来确定。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释名·释言语》:“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明乎与人交接之宜,明乎行事之宜。义即合宜。凡此种种宜,是需要探究才能被发现、确认的。同样需要借助于思,人才能合己之行于人、事之宜。人也需要不断地反思,以审查己行是否合宜,不合宜,则有羞恶之情。广川董子正是从这个角度论述仁与义的: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此之谓也。君子求仁、义之别,以纪人、我之间,然后辨乎内、外之分,而著于顺、逆之处也。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外治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42]

恭敬之心、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关乎人之义的规则化、制度化即成礼,礼规定具体情境中不同人的最为合宜之行为。它的根基是恭敬他人、辞让他人之心,借助于思,人构造出可以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恭敬、辞让之心的行为模式。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不同于心之官——思。思是最为一般的心智能力,它在道德领域中发挥作为,即为智。智为是非之心,是较为狭窄的道德判断能力,判断行为之是与非。

王者有不忍人之心,王者的思之意愿和能力较强,故“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此,王者的仁、义、礼、智之德最为卓越,因此而可以创制立法:王者爱人;王者知人、事之宜;王者有能力制礼;王者的道德判断能力也最强。因而有能力构想出不忍人之政。仁政自然仁为本,然而,仁政也不能离开义,借以确定各人、各事之宜,人际关系、人的行为之宜也规则化为礼。而归根到底,先王之政,又不能没有先王之智。

但是,王者的不忍人之政之得以实施,以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终极依据。当王者在构想制度时,可设身处地,想象舍于万民之宜的制度,此所谓“己欲立而立人”。由此,他以仁者之心所设计出来的制度,将会得到民的认可,让人的合作、交易成为可能,也即,让合群成为可能并维系群内优良秩序。

心、性、天

由以上可看出,孟子之思考,围绕着心展开,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引杨氏之说曰:

《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欧阳永叔却言“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谓误矣。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

周的古典时代,人被无所不在的礼所约束,身心混融而呈现为一个无内外之分的完整的人。故一直到春秋时代,人们只讨论关乎人际关系的伦理,而很少论及内在之德性。即便孔子,也并没有论心。

到战国,礼崩乐坏,人脱离无所不在的规则网络,人的完整性、混融性流失,而首先突出感受到肉身之存在。前引告子之人性论就主要着眼于肉体之身,纯以肉身为人,以身之性言人之性。这种理念与政治之巨变互为表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肉体欲望支配着这个时代,个人在全力追求可满足肉体欲望之物,食、色、权力等。由此,政治也物质主义化,治理模式转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各国间关系也走向以力相争的“强权政治(power politics)”。孟子从他所拜访的各国君王身上,清楚地看到了这些特点。作为儒者,他决意改变这种状态。

然而,从何处入手?孟子所面临的问题是重建优良制度。他拜访了各国国君,这些掌权者都认为他的想法过于迂腐而不能适应时代之需要。孟子师徒的政治机会比孔子师徒的还小。孟子乃“退”而作书:他退出了现实的政治领域,不再希望通过自己时代的建制实现仁政、王道理想。

孟子走向另外一条秩序重建之道,那就是塑造一个大人、士也即士君子群体,以传承道学,伺机而动。而他所处的人间比孔子时代更为糟糕:孔子时代,人们至少还在名义上尊礼;这个时代,礼乐已彻底崩坏。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被肉体欲望支配,对于一切身外之善,比如德行、人际合作、优良制度等等了无兴致。孟子不能不走向超越肉身之路,为此他发现心,他关注性,他面向天。《尽心上》: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赵注:性有仁、义、礼、智之端,心以制之,惟心为正。人能尽极其心,以思行善,则可谓知其性矣。知其性,则知天道之贵善者也。能存其心,养育其正性,可谓仁人。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天道无亲,惟仁是与。行与天合,故曰所以事天也。[43]

朱注: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故能极其心之全体而无不尽者,必其能穷夫理而无不知者也。既知其理,则其所从出,亦不外是矣。以《大学》之序言之,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也。

存,谓操而不舍;养,谓顺而不害。事,则奉承而不违也。[44]

此为孟子思想之大纲领,亦为孔孟之后儒家士君子之核心理念,进而成为中国人之核心理念。

经义概述

如《告子》所记,时贤有感于秩序混乱,皆关心人之存在状态,而有人性论之探究、辩难。然当时之讨论,似乎皆从“生”上言,也即皆从“身”上言,所谓“食色,性也”。

孟子走出一条新路:首先发明人心,确立人心,从心上论定人之性。心在《孟子》全书中频繁地出现,人心是孟子所关心之核心问题。故孟子言,惟“尽其心者”可“知其性”,从肉身上着眼者,不足以论人之性。人之异于禽兽者之几希,也正在于此方寸之间。人须穷尽其心,方可见自己异乎禽兽的为人之性。

由此,孟子超越了那个混乱的时代,而证成人之存在的完整与高贵。礼崩乐坏时代,存在与治理之最大麻烦在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重建优良秩序的关键即在控制肉体欲望之泛滥与人的相互隔绝倾向。唯一的出路是发明人心,高扬人心,让心控制身。

认定人心,则人有善性。孟子之所以“道性善”,皆因孟子从人心上立论。此处之“心”,即人皆具有之“不忍人之心”。由此不忍人之心,而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四端,经由思所推动之扩充过程,而有具体的善行。也即,立足于人心,孟子确认,人有善之自然倾向,且有善之能力,故人性善。

然而,人何以皆有不忍人之心?答案隐含在“知其性,则知天”一语中。既云知其性则知天,则性中必有天,人之性就是天所命于人之性。故“知其性,则知天”的前提是《中庸》“天命之谓性”。正是天为人内置了不忍人之心,赋予人以善性。孟子之性善论,实为天赋性善论。

由此,孟子将人重新置于一种宇宙秩序中,人的存在获得了超越性。天道信仰本为华夏基本信仰,三代皆信天,孔子频言天,敬天为君子首要之德。孟子时代,天道信仰几近崩溃,而世俗主义必催生物质主义。当时就身言性者,皆以身为人之全体,人即皮囊所包裹的、与外部世界截然分隔之肉体。这样的人既是物质主义的,也是个体主义的。孟子则承继孔子、《中庸》理念,尊天而论人,由此而发现人心:天以人为万物之灵,心为灵之承载者,人以心沟通天。天生成人心,人之为人之性正在其心中,故知其性,则知天。

据此,孟子论断:人之目的是事天,这是人之存在的终极意义。为此,人之天职就是“存其心,养其性”,存人对应于天之心,也即不忍人之心;养天所命于人之性,也即善性。

孟子重新定义了人。三代古典君子是天所笼罩下的身心混融之人,这样的人敬天而以礼定命。战国时代,人背天而无礼,乃蜕化为纯粹肉体之存在,这样的人是世俗主义的、物质主义的、个人主义的。孟子乃大声疾呼:上有天,内有心;人分有天性,故皆有不忍人之心。此即人之善性。故人存乎天、心之际,这样的人之正当的存在过程为存心、养性以事天。

由此,优良社会治理具有了坚实的人心基础:人知天而有所敬畏,这是秩序形成与维持之前提。人有善性,思的意愿与能力较强者可为君子,他们将是治理之组织、领导者。即便是思的意愿和能力不强者,也会因其本心之善而赞许善、向往善,乐意生活于善中,故风俗是可维持的,制度是可运转的。

同类推荐
  • 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

    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

    致敬叔本华!青年尼采的自勉之书。哲学家周国平翻译并撰写长篇导读,带你走近真实尼采。直击现代社会种种弊病,犀利精准,令人警醒。本书是尼采所写系列论文《不合时宜的考察》(共四篇)的第三篇,原题为《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写作此书时,尼采30岁,哲学之路刚刚起步,但已阻碍重重。他以叔本华为范例,阐述了自己对哲学与人生、时代的关系的思考;但更多是他作为一个青年哲学家的思考和自勉,既充满青年的激情,又贯穿成熟的思考,启发一代代寻找人生意义的年轻人。
  •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本书分为两部分:《孟子与滕文公》、《孟子与告子》。在这本书里,南先生对于中国历史上对人性善恶的辩论做了令人信服的裁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人应有的立身、处世精神,结合历史上正反两面的实例,进行阐发。读来意味深长,令人警醒怵惕。
  • 黄帝思想与先秦诸子百家(下册):轩辕黄帝研究(第二卷)

    黄帝思想与先秦诸子百家(下册):轩辕黄帝研究(第二卷)

    本书为清华大学法学院凯原中国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主办的“黄帝思想与先秦诸子百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本书所收集的二十多篇论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黄帝思想与诸子百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多数论文认为:孔子之前中国古代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黄帝,以《黄帝四经》为主的经典所表述的思想可以简称为黄帝思想,就是孔子之前的中国的主流哲学思想。儒学及诸子百家的源头就是黄帝思想。
  • 马克思主义人权哲学探究

    马克思主义人权哲学探究

    本书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出发,试图重构马克思主义人权哲学的基本体系。从一般层面上,依据人权的层次划分和范畴归属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和表现形式,将人权分为应有人权、社会人权、法定人权和实有人权,通过四维视角的透视,大致把握人权的内在规定和整体结构;从具体层面上,重点论述人权的外在关系和发展依据,即人权与自由、民主、法治、政治的基本张力及其协调;最后,揭示人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及其实践途径。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个体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个体思想研究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揭示个体与人类、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个体概念、中国个体思想、西方个体思想、马克思主义个体思想以及当前中国个体建设和个体发展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分析、总结和归纳,提出了一些有关个体思想的相关概念和观点;力图呈现“中西马”个体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脉络,提高人们对现实个人真实生活的理论概括力、分析力、说服力和解释力。
热门推荐
  • 愿你安若

    愿你安若

    她,是一位和亲公主,为了子民,为了苍生,她不得不只身远赴天枢,哪怕她早已心有所属,哪怕她不舍故园他,是一位王爷,自小便陷于政治漩涡中,屡屡被害,但却只得伪装,哪怕他心中恨意滔天,哪怕他早已知晓真相
  • 新编车间班组工会工作与职工民主管理

    新编车间班组工会工作与职工民主管理

    在企业工会工作和职工民主管理工作中,车间班组的工会工作与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占有重要地位。
  • Okewood of the Secret Service

    Okewood of the Secret Servi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烟雨阁诡怪传说

    烟雨阁诡怪传说

    点心铺子的小丫头在青楼后花园偶遇饿晕了的贵公子,这个时候,一个姑娘边嚷着有鬼,边自楼上跳了下来!惫懒的翩翩佳公子与在青楼楚馆送点心的通灵少女,又会有怎样诡异的经历?剥皮,头发,看不见身体的手,究竟把事情的走向指引到了哪里?一串时而诡异,时而温馨的故事串联成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梦境,快随梅菜与龙井在烟雨阁,探寻一个个离奇诡异事件背后的真相!
  • 噬魔废材七小姐

    噬魔废材七小姐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阿七,你甘心吗?”山崖之巅,两名女子迎风而立,阻隔在她们前面的是一支特种部队,头顶上方有着多架战斗机盘旋,然而无人敢轻举妄动。“不甘…”“奉劝一句,别负隅顽抗,组织留你们全尸”“哈哈哈,有上百号人陪葬,这买卖妥了”苏歇与箫柒相视一笑,顷眼间,数十名特种兵倒地不起。“不好,是毒,快撤”……“老子看上你,那是我年少不懂事,你以为你谁啊,老黄瓜刷绿漆,装嫩…”箫柒重生归来一句噎死人渣未婚夫。废材无法成丹?且看我如何浴火重生…怎奈遇上腹黑妖孽,也罢,便执手相行,共度余生
  • 以命为饵

    以命为饵

    祸乱之日是大陆生灵对于邪恶力量吞噬生命的称呼无尽的幽暗森林中驻扎着一股邪恶不可阻挡的力量每逢祸乱之日天空将被黑夜泷罩邪恶的力量便会出世吞噬生灵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穿越这是不可能的

    穿越这是不可能的

    穿越时空?看枉死皇女回到少女时代,如何坐拥天下,抱得美男归?霸道美女总裁穿成农家小妹,带领全村走上人生巅峰?云云……不用说了她那木是绝对不会让穿越者在世界逍遥的,也是绝对不会让穿越者进入她管辖的地界的,不然别人以为穿越还真是赶时髦了呢!
  • 大家碧玉

    大家碧玉

    郭碧玉上辈子有仇报仇,有冤报冤,然后寻了死。实指望俩眼一闭俩腿一蹬了事,没想到俩眼再一睁的时候,活到了十岁的郭碧玉身上。郭碧玉百思不得其解,好对付着再过一辈子。却不能像上辈子那样,糊里糊涂的再走上不归路。可是没想到却活成了老妈子一个,跟在某个人后面有操不完的心:“扬羽啊!你可长点心吧!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是我的言不由衷

    是我的言不由衷

    一场前世的背叛,卷入一场阴谋,万念俱灰之下,离开天地,万年后才步入轮回,转世重生。另一场阴谋的开始,还是为了再续前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