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过一档音乐广播电台。它有一个整点报时的环节设计得别出心裁,所有的素人都可以报名来参与报时,在报时之前他们可以说一句自由发挥的话。
这些人当中,我对一位男生印象最为深刻,因为他有一句话让我深思。
“我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人是最自恋的动物……”
听到这句话后,我第一反应就是哪位哲人说过?
后来我特地去百度了一番,良久也没有找到确切答案,至此我认定这句话应该是他自己杜撰的。
可是如果真是这样,问题又来了,既然是他自己杜撰的,那为何要假托先哲之口呢?难道就不能说是自己说的?
我思考良久,以为应该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曰自卑,二曰装。
自卑者,总觉得自己说出的话没有分量,说服不了别人,有时候就连自己想出来的绝妙句子也必须要说成:“曾经有一个名人说过……”此话一出,他便顿觉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给他撑腰。
想必很多人都曾经在朋友圈里看过“马云送给年轻人的十句话”“王健林送给年轻人的十句话”“莫言送给年轻人的十句话”等这些语句,我虽然不敢百分之百肯定这些名人没有说过这些话,可要细细探究,这些人生导语真的都是出自这些名人之口?又或者确实是他们要送给年轻人的箴言?
有时,那些道理真的写得很好,即便不是马云说出来的,也绝对是妙语,但是他们总有一种“人微言轻”的思想在作祟,到头来把自己好好的成果让给了别人。
而装者,就是想用哲人说过的话来显示自己的话很有权威性,自己的思想是多么深刻,与先哲共鸣。这样那些反驳他观点的人就不得不投鼠忌器,谁要是说他的观点错了,那他就可以拿那个名人来当挡箭牌,然后大喊:“要批判我,先从×××(某某名人)的尸体上踏过去。”
除却让自己和名人站在统一战线外,聊天时常常寻章摘句、引经据典的人还能显示出自己的博学多才:你看,这么偏门的名人、这么偏门的名言,我都知道,我多优越。
要分辨这两种人也很容易。
自卑者向来心虚,也怕担责,所以他们经常说的是“曾经有一个哲人说过……”“我曾在一个名家写的书中看到过……”等。很多情况下他们不会指名道姓,否则就很有可能招来别人的诘问,而自己又没有很强的辩驳能力,所以“曾经有一个……”的句式实在是太好用。如果别人不同意他的观点,那他也只是引述,这样就能轻松置身事外,明哲保身了。而装者往往能准确地说出某句话是出自哪个名人之口,或者出自哪一本经典名著,更有甚者,能一字不落地把原话背下来。当然,有时候他或许会记混淆,但是他必须要有一个本事,那就是无论对了还是错了,气势上绝对不能输,语调一定要果决,这样听的人才能认为他说的是对的。
不过,也不排除他面对的人之中有饱读诗书的拆台小能手,但是这种情况毕竟是少之又少,玩的就是心跳。赌对了,能赢得别人的敬服和称赏;赌错了,只要再准备一套圆场词便可。两利的事情,自然有很大的吸引力。
相信我,没有人喜欢跟一个开口闭口强行掉书袋的人聊天。
说话时,莫要自卑,你有自己的见解时,就大胆地说出来,并不一定要假以他人之口。毕竟思想可以雷同,但是表述方法千差万别,你完全可以自己动动脑子,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执拗地借别人的光。
同样,刻意卖弄也不可取,初闻或许觉得此人学识渊博,但是日久见肤浅。
与其那样,我们不如琢磨怎样说好自己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