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2300000007

第7章 另一种学生时代(2)

我们常常在早晨去乌镇,桑树上的露水还没有消,如果是有桑枣的季节,我们就钻进桑地,摘些紫的桑枣吃;有的桑枣还不熟,红红的,但也忍不住吃了,弄得满嘴大红大紫,身上湿漉漉的。

再走一段,小天就不老实了。他在过桥的时候,不走桥面,却爬到桥栏杆上走,像女子体操平衡木,走窄窄的桥栏,做出种种惊险动作。桥下不是厚厚的海绵垫子,而是湍湍急流,吓得母亲赶紧闭上眼睛。

桥下有船经过,船上的人大声喊:“喂,你儿子掉河里了!”

母亲又赶紧睁开眼睛。

船上的人大笑。

小天继续走着平衡木,稳稳当当,无动于衷。

若是在夏天,小天多半在河里游泳,我和母亲在岸上走,或者他吊住一条船的绳子。母亲不知为他担过多少心,受过多少怕。

在个把小时的路程中,武有武的走法,文有文的走法,文的走法多半是大人讲故事,或者讲什么新闻,说得最多的,是乡下流传最广的鬼和背娘舅。

背娘舅不是鬼,就是从前书里写的劫道的强盗。在两省交界处,一直是这些强人经常出没的地方,即使在解放后好多年,也没有彻底断绝。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在乡下出没的背娘舅,干一回也弄不到多少钱,那年月谁的身上会有很多钱呢?没有的,也不知道钱都在哪里。30年后的今天,恐怕一个小孩子身上也会有不少钱。现在的钱,一下子多了起来。杀人越货,这是强盗行径,但杀人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既然要干,好歹也该多弄些钱财,可是,那时候的背娘舅,常常为了几个小钱,或者为了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包袱,就背了娘舅。这决不是传说中的故事,在我们乡下,我虽然没有亲眼看到、亲身碰到,但几乎每天都有人说起背娘舅。这背娘舅的事情,一直像一片阴影似的笼罩在我的心头。我在乡下走路,常常提心吊胆,生怕从路边的桑树地里蹿出个背娘舅来。

背娘舅肯定不是一个人,这些人的形象也应该是各不相同。但是,在我的印象中,背娘舅始终只有一个形象,这形象是模糊不清的,却又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一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消失。

同背娘舅制造的恐怖气氛有异曲同工效果的就是鬼的故事了。

在我们去乌镇这一路上,走到哪一段就有哪一段的鬼。我们过大通桥,知道大通桥有五个鬼,每天夜里都坐在桥头上乘凉,并有叽里咕噜地说话声;有人走过,就扑通一声跳进河里;有月光的时候,还能看到水花。虽然大通桥的鬼并不厉害,它们见了人还会逃跑,但是,每当经过大通桥时,我身上总是打寒噤,从心里往外冒寒气。

再往前面走,就是小红孩儿的地段了。关于小红孩儿的故事,我曾经写过一篇短篇小说。

(附)一张糖纸

到了穿棉衣的时候,妈妈就把带回去拆洗翻新的棉衣寄来了。

那其实还是一件新棉衣,才穿了两个冬天。可是,在乡下干活穿衣服就会脏的快、破的快。夏天,家里让妹妹来看我,见了这件棉衣,很是笑了一阵子,便带回去了。现在,妈妈把它弄成新的一样又寄来了。

包裹是邮递员从公社邮局代领了送来的。那天正好刮着西北风,连乡下人都穿上了棉袄。小孙接过包裹,回屋便拆,拆了拖出棉衣往身上一穿,浑身立时暖和了。

棉衣口袋里鼓鼓的,他伸手一摸,摸到了一个小包。拿出来一看,是一包水果糖,足有半斤。小孙舔了一下嘴唇,好久没有吃糖了。屋里两个同伴不在,他飞快地剥了一块,塞进嘴里,糖纸仍然放回口袋。

他含着糖,很甜,身上也很暖和,心情一下子好起来,哼着歌下河去淘米。

刮起了北风,河水还没有冻冰,却已经很凉了,刺手。河滩上有个小姑娘,在刷鞋子。穿一件红棉袄,很短、很旧,几乎盖不住屁股了。是坤宝家的大女儿,只听见别人叫她大丫头,不知道她有没有大名,也许没有。根本用不着,她不上学。小姑娘手冻得通红,有十来双鞋,都快洗好了。小孙知道坤宝家,这个十来岁的小姑娘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和两个弟弟。

小孙蹲下来淘米。

小姑娘盯着他的嘴,凹下去的眼睛很黯淡。半晌,忍不住地问:“你嘴里是什么?”

小孙赶紧将那块水果糖挨了一下位置,使它停留在舌尖,不再鼓起左颊或右颊。

“你嘴里是什么?”小姑娘又问了一次,随后咽一口唾沫。

小孙有点讨厌她,不理睬她。

小姑娘便不再作声,重新洗刷鞋子。鞋总算刷完了,小姑娘走上台阶,忽然又回过头来说话:

“我没有吃过糖。”

小孙心里一动,看了她一眼。

“我没有吃过糖。”小姑娘黯淡的眼睛仍然盯着他的嘴,“真的,我从来没有吃过糖”。

小孙避开了她的眼睛,仍然不理会她。

小姑娘好像叹了口气,走了。

小孙赶紧掏出那张糖纸,扔进河里。揉皱了的糖纸,在河面上慢慢地舒展开来。

天阴沉沉的发紫,老人说,要下雪了。

晚上,同屋的三个知青都在,天冷了,不能出去。那两个人无聊得很,早早地钻进了冰冷的被窝,抽一毛四一包的“大铁桥”烟。小刊、不抽烟,偶尔被逼着抽一支,也尝得出那烟的劣。

小孙几次将手伸进口袋,想摸几块糖,却又几次空着手出表。那两个的馋劲,他害怕,两三块水果糖是不会杀念的,非捣空了不可。三个人刚下来的时候,吃的用的都是“共产”,后来都“共产”不起了,偷偷地独吃。

说着说着便开始骂人、诅咒,一肚子的怨气。

后来,又说看见后湾的小卫,进城回来,一下车背着包就到书记家里去。咒语里有点羡慕,且怨自己老子无钱无势。

小孙心里一动,用劲按了按口袋。

早晨起来果真有厚厚的雪,队长挨家喊:“今天不做工录了。”

小剥、要到大队部打煤油,拎着油瓶,到门口,又看见坤宝家的大丫头,仍是那件很短很旧的红棉袄,下河去洗尿布。看见小孙,小姑娘的眼睛很黯淡,仍然盯着他的嘴。

小孙下意识地按了接口袋,那包水果糖还好好地在。

走出一段路,小孙回头看看,小姑娘还站在河滩上看着他。他心里又是一紧,听见坤宝娘子骂:

“死丫头,快洗,发什么痴!”

路上不好走,雪积得很厚,走一步陷一步,走出一段,小孙便出汗了。他歇歇,抹抹汗,忽然看见坤宝家的大丫头,穿着那件红棉袄还背着个书包在前边站着,不时地抬回头看他,像在等他。

小孙吃了一惊,定神看,却没有。雪白的一片,什么也没有,他嘘了一口气,继续往前走。

大队书记的家就在大队部边上,小孙顺路进去看看。在院门前的柴堆上,小孙又看见坤宝家穿红棉袄的小姑娘,坐在柴堆上等他,走近时却又不见了。小孙心神不安。

书记不在家,老婆和孩子都在,小孙知道书记也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儿,这时看见她也穿了一件红棉袄,不过并不短,和坤宝家的女儿极像。

并没有人招呼他,很没趣,他招手让书记的小女儿过来,从口袋里摸出一大把水果糖,塞进她的口袋,书记的老婆脸色缓和了些,让小女儿叫叔叔。

小女儿并不叫,掏出糖来看了看,又走过去,说:“硬糖,不要;硬糖,不要:吃奶油的。”说着,把糖又塞到小孙手里,“我有奶油糖……”

小孙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捧着糖不知道怎幺办才好。

小女儿从里屋捧了个糖盒来,让他看,果真是奶糖,那糖盒也极漂亮,不知道是小卫送的,还是别人送的。

小孙好尴尬,要走,书记的老婆也不留他,他便出来了,心里好憋气。到大队部打煤油,见有几个熟人,使狠狠心发了些糖,自己也剥了两块一齐吃。

远远地便听见有哭声,走近了见河滩上围着不少人。哭声是从那里面传出来的,在雪天雪地里愈发地凄惨。

小孙奔过去,心怦怦地跳。

“什么事?”

“淹死了。”有人说。

“冻死的。”有人纠正。

“谁?谁?”小孙眼前有个红色的影子晃了一下。

“大丫头,坤宝家的大丫头……”似乎很平淡。

小孙心抖得厉害,拨开人群挤进去。

很短很旧的红棉袄,已经结了冰。小孙不敢看小姑娘的脸。坤宝娘子趴在小姑娘身上,嗓子已经哭哑了。坤宝闷声地蹲在一边,另外几个小的孩子趴在他身上哭。

“坤宝也是作孽,前世作的孽,本来大丫头养大了点,好帮手了,又淹死了,唉,可怜哪……”

小孙愤怒地瞪了那女人一眼。

“怎么会,怎么会……”他喃喃地身上一阵冷似一阵,直瞪着那红色的小身体。

“唉,林生家的丫头看见的,说是水面上有一张糖纸,去捞那糖纸,便扑了上去;林生家的小丫头,吓呆了,等叫来了人,已经沉了,捞上采,已经……”

坤宝娘子又是抢天呼地,坤宝仍是闷着头。半晌,才听坤宝嘟嚷了一句:“可怜哪,连块糖都没尝过呢……”

小孙像丢了魂儿似的,忍不住去看小姑娘的脸,那脸竞很平和,一点也不吓人,只是略有些紫。左手抓着一块尿布,右手捏着一张糖纸。小孙认出那张糖纸。再看那脸,竟有些笑意,嘴微微地张着,好像说:“我没有吃过糖。真的,我从来没有吃过糖。”

小孙回想那盯着他嘴看的眼睛,很黯淡的,凹下去的,渴求着什么……“你嘴里是什么?我没有吃过糖。真的,我从来没有吃过糖。”小孙心里在哭,脑袋要炸开了,想撕什么东西,又想大叫。他终于什么也没有干,慢慢地蹲下去,从口袋里摸出一块水果糖,剥了纸,塞进了小姑娘僵硬的嘴里。他想拿下她手里那张已经浸坏浸烂的糖纸,换一张新的,却怎么也取不下来,手将那张糖纸紧紧地捏着。

坤宝自己钉了个小棺材。小姑娘只有那一件又短又旧的红棉袄,坤宝要剥下来给小的穿,坤宝娘子哭。小孙扑过去,说这棉袄让她穿去吧。坤宝看了他一眼,不作声,也不再剥那件红棉袄。

钉棺材盖的时候,小孙最后看了一眼那又短又旧的红棉袄,将所有的水果糖全部装进红棉袄的小口袋。

雪天雪地里,坤宝娘子凄渗的哭声,很久很久不曾散去。

这篇小说发表于1986年的《太湖》杂志。

往乌镇去的路上就是这样的,我们一会儿兴奋一会儿害怕地往前走着。和我们一起走的,还有大运河的河水。

印象中的乌镇好像只有一条街,街上有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乌镇的轮船码头,我们曾经在这里上船到别的地方去。比如去杭州,就是从这里起航的。乌镇还有一个地名也是久久不能忘记的,是乌镇的北栅头。因为,我们家的方向在乌镇的北面,我们进入乌镇是由北栅头而八,回家则是从北栅头而出,所以,印象深一些。有一次,父亲带我和哥哥去杭州,回来时船到乌镇已经是半夜了,我们随身携带些东西,虽然不值多少钱,但在那时候却是很宝贵的。我们在塘西买了两大捆甘蔗,没舍得吃。一下船,出了码头,就有一个汉子看到我们。后来,他追过来问:“你们去哪里?”

哥哥说:“去桃源。”

父亲连忙接口说:“就在北棚头处。”

父亲的话一直记在我心里,以后,我才知道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尽管父亲那时候还不老。

我们一家人有时摇船去乌镇,父亲摇橹,哥哥纤绷,我和母亲坐在船头。生活虽然艰苦,前途也是未知,但一切却是那么欢快、那么宁静。许多年过去,我和哥哥都有了自已的事业,然而母亲却已经不在了,也唤不回那种温馨、和谐了。

已经有25年没去乌镇了,我想象不出乌镇现在是什么样子。1996年5月,我来到乌镇。

到茅盾故居参观,而后在街上转一圈,有说不出的沮丧。我没有感想,没有想象中的激动,也没有感伤,甚至没有回忆。几乎什么都没有,只是急急地想回去。我是特意到桃源来的,我是特意要到乌镇来看看的,但是,现在我什么也不想看。

我急急忙忙地上了车,车把我送回了家。

3.文满

我在乡下广阔的田野里,在清新的气息中自由自在地呼吸,农村孩子质朴友好的感情、好奇渴求的眼睛,使我第一次感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很短的时间里,我交了许多朋友,这使我自己都感到奇怪。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家庭的背景在孩子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在我许多的农村朋友中,有家庭出身好的,三代贫农;也有出身不太好的,或者有严重的家庭问题,比如地主富农的孩子,他们总是不能抬起头理直气壮地做人。

留在记忆中最深的是“中和党”。

那一带“中和党”很多,一个村子,差不多有三五家,至少有一家。我至今不知道“中和党”到底是什么?它的组织到底有多大?成员有多少?总部设在哪里?总书记是谁?目标纲领是什么?具体有哪些行动?我也不知道它有没有全称,全称是什么?是中华和平党?还是中国共和党?或者是别的什么?我甚至不知道这个党到底存在不存在,也许它就像当时的另外一些所谓的反动组织一样,纯属子虚乌有。

不管“中和党”有没有,是对共产党造成威胁,还是无损一根毫毛,总之,在我们那里,“中和党”的阴影是非常浓的,浓得连我这样不谙世事的外来孩子都感觉到了它的压力。在我的思想中,“中和党”是比地主富农更反动、更凶恶的敌人。

我的一些农村朋友,小小的年纪,便背上了“中和党”这样一个沉重的包袱。

文满就是其中的一个。

我刚下乡的时候,正是冬天,我们到田里敲麦泥。我没有手套,手冻得厉害。下晚儿,文满带着另一个小女孩儿来到我家,并带来一副手套,是粗线织的,送给我。文满指指小女孩儿说:“这是我妹妹,我还有一个妹妹在家里。”

我说:“她怎么没来?”

文满说:“她想来,我不许她来。”

文满和她的大妹妹只坐了一小会儿就走了,第二天,母亲从外面回来,神情很严肃地说:“你知道昨天给你送手套的是什么人吗?”

同类推荐
  • 六朝文学史

    六朝文学史

    东汉末年到隋朝初年是文学史上的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取得了不容低估的艺术成就。文人的个体意识开始觉醒,大诗人陶渊明和众多文学集团纷纷涌现,创作了华美精工的骈体文,还将五、七言古诗推向繁荣。六朝是崇尚美的时代,六朝文学之美更是迷倒众生。诗歌有曹丕《燕歌行》、左思《咏史诗》、谢灵运《游南亭》、鲍照《拟行路难》……文赋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吴均《与朱元思书》、庾信《哀江南赋序》……小说有刘义庆《世说新语》、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王琰《冥祥记》……本书中,戴建业教授以其别具一格的解读方式和优美机智的语言,讲述六朝诗歌、文赋、小说的演进、特点与魅力。
  • 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

    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

    本书是以古代登临为创作主题的一类诗歌作品,共选录作品300首。以《诗经》起点,延续到晚清的登临诗词。对自《诗经》以来历朝历代重要的诗人、经典的诗词作了重点选录,其中尤其突出选录了唐代宋代的登临诗词,又重点选录了王维、李白、杜甫、苏轼、柳永、辛弃疾等人的经典诗作,丰富地展现了古代登临诗词的不同风貌。 古代登临作品通常是在睹物兴情时写成的,多属“为情而造文”,所以这些作品往往显得真实、亲切、感人。而登临时作者心中所涌起的时空感和历史感、生命意识,使作品往往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性,可以引起读者的深思和共鸣。
  • 2011年度诗歌排行榜

    2011年度诗歌排行榜

    滚石填塞去路。深深地下降然后以臂力攀升,如蚂蚁的影子在垂直天梯上匍匐、蜿蜒。野花如雾,涌上我的热泪。赤日蒸晒,峥嵘人间。有纵横之健翮坠亡,顷刻间被虫蚁食尽。石头扑向心,气息崚嶒而凌厉。
  • 我说出了风的形状

    我说出了风的形状

    这是一部散文集。杨克的散文语言流畅,充满诗意,本书收集了杨克多年的文化随笔,有些是对诗歌艺术的探索,有些是对文化现象的思索,也有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等等;大到世界文化潮流,小到一个生动的文学关键词,本书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阔,集中展现了杨克近年来的散文成果。
  • 古典情思

    古典情思

    从书中可以看出,“仙作”之美,美在材质,美在工艺,美在工艺中的文化内涵,三者缺一不可。传扬“仙作”之美,理所当然要向这三个维度深入,才可能直逼古典工艺家具之美的内核。在这一方面,志忠除了向各大媒体提供新闻稿件,广泛报道“仙作”古典工艺家具的发展动态外,还深入研究,深度挖掘,试图全方位展现古典工艺家具的独特魅力。志忠虽不是工艺师,也不是专业的文化研究者,但他是明智的,也是用心的,以自己的悟性和才情,穿越古典工艺家具繁简不一外表下的迷障,向着这三个维度深入,把貌似简单其实复杂的“仙作”说得有眉有眼,有滋有味,颇为引人入胜。
热门推荐
  • 大爱天台

    大爱天台

    20世纪20年代末的一个后半夜,天还没亮,就有一高一矮两个后生摸黑走出洞溪岙中村,他俩身背包裹雨伞像要出远门,却没有踏上出岙口去县城的官道,而是折身爬上村后山的仙子坑。“天还黑……黑着呢!”矮胖的叫方虫,说话有些结巴,“等会……再再走……”“天再黑还是地黑,走出这片地,前面就是亮天!今天肯定是个清光亮日。”瘦高的名叫石梁,却能说会道,富有激情。最近,县中校长说他思想激进,组织“你我一心,彼此同志”的同人社,有共产嫌疑,予以开除学籍。石梁一气之下,干脆去上海找共产党。
  • 爆笑穿越:纨绔女相师

    爆笑穿越:纨绔女相师

    她本是二十一世纪被誉为神偷界一枝花的苏九九,一觉醒来,却穿越到了临安国纨绔风流的丞相李漠然身上。御书房伴读的第一日,便与相看两不厌的邪恶太子杠上,从此……“太子、太子,丞相今日举办宴会,把太子您邀请来赏花的大臣,全部都给截去了……”某太子拿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颤,而后淡定的说道:“无妨,随他去吧!”“太子、太子,丞相把您在春风楼包的花魁,给抢回府当小妾了……”某太子眼光微闪,压下了心中的火气,带着几分咬牙切齿的说道:“无妨,随他去吧!”“太子、太子,丞相在皇宫里,把林国夫人给打了……”某太子把手中的茶杯轻轻的往桌上一放,脸色平静的说道:“无妨,随他……什么,你说李断袖把姨母打了,那还不快前边带路……”且看二十一世纪绝色神偷如何化身为异界丞相,公子红妆,祸乱天下……
  • 神探易晨

    神探易晨

    主人公易晨是派出所的一名小警察,在上班途中帮助流浪老人夺回被人抢走的钱包,此后他的人生就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 欺诈罗网

    欺诈罗网

    选择成为神明或恶魔的使徒。在欺诈与凶险的虚拟游戏中为各自的阵营而战。胜者收获金钱、地位甚至是生命,输者则堕入地狱。莫云与全班同学一起进入游戏,却发现自己竟有恶魔暗中相助。一切谜题似乎都可以迎刃而解,莫云也似乎注定成为最强玩家。但更深更可怕的谜团却在暗中悄悄接近……
  • 火影忍者之不一样的漩涡鸣人

    火影忍者之不一样的漩涡鸣人

    一个不一样的鸣人,一个不一样的结局,一个不一样的剧情。
  •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马克思主义卷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马克思主义卷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马克思主义卷》内容包括:改革开放3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60年、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深化历史唯物主义、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研究和批判新自由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研究批判新自由主义的对话、拓展与深化当代资本主义理论研究等。
  • 天下灵空

    天下灵空

    天际无限,他对着渐渐远去的她,轻声说道:“你若与我为敌,便如此;你为光明,我便为黑暗......”前方,是一段未知而又知晓结果的路。读者交流群:947770788希望有人能加入给我一些写作的建议。
  • 帅酷堡主爱上江湖女侠

    帅酷堡主爱上江湖女侠

    上官胜月在十岁的时候亲眼目睹自家二十口被一位白衣剑客灭门。自己虽得以佼幸逃生,但从此失去十岁之前的全部记忆。被一位神秘的仙侠姐姐带回常年冰封的极寒之地。八年后,江湖出现了一位极美的女孩子水怜儿。能用一滴水杀人。传言她是人是鬼是仙,无人能抗拒她的美貌,也无人能抵挡她的武器。各大门派都争相邀请她为座上宾。最帅兼酷的青城堡堡主也为她卷入决斗......
  • 圈出一枚小胖子

    圈出一枚小胖子

    我是江湖里的一枝花,也是人海中的一粒渣。我是活血养颜的美萌嗲,也是风中凌乱的囧雷呆。问世间情为何物?公子答曰:“丫是废物!”好羞涩啊混蛋!死皮赖脸的小胖妞铿锵登场!这宫廷,真是有一股贱贱的忧伤啊!
  • 摄政王驯萌妃

    摄政王驯萌妃

    某摄政王咬牙切齿威胁到,“你最好给本王老实点,别一天到晚出去惹事儿,记住!你的身份还挂着本王的名头呢,再惹事,打断你的腿关猪圈里养着;养肥了,过年宰了吃。”话还没说完,人家已经酝酿好眼泪,跑到宰相夫人那去,“娘!救命啊!王爷要谋杀亲妻”……只剩某王爷在风中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