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西学东渐”之风甫开,20世纪的中国恐怕就进入到了“西风烈”(冯友兰语)的时代。且不论留学东洋与留学西洋者的差异、隔阂,甚至门户之见,单就从容闳将第一批留美幼童送到大洋彼岸开始,百年来跨洋过海的一代代学人,都在我们的文明史上先后留下过自己求学求知的足迹。正是有了他们,才使得中西学术交流、文明沟通具备了文化基础,才使得中国人“建设一个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有了实现的可能。从大陆到海洋,中国人在“留学时代”中,形成了新的思想交锋,如中西之辨、传统与现代、“冲击—回应”与“内在理路”等话题,都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这里面有无数的故事,有欣喜,有悲伤,有些被记录下来,而更多者恐怕已经永远被埋入历史的尘土。
本书就是这样一本记录20世纪留学生活的小书,集中展现人文学者的留学记录。虽然他们所学不同,如文学、历史、哲学、法学、社会学、美术、语言,皆有各自学科的特点;但负笈远行时的共性也都存在于各自的文字间。他们无不需要克服语言和心理上的困难,努力适应国外学习的方法与节奏。其实对于中国的传统学问,世人多有误解,蒋梦麟在本书中就公允地谈到“中国的传统教育似乎很褊狭,但是在这种教育的范围之内也包罗万象”,一个传统的学者,“具备学问的广泛基础”。而出国留学之后,学习者会受到西方某一学科较为完整的训练,在组织性较强的学习过程中(赵一凡),会得到很大的思维与实践锻炼。正如浦薛凤留学时的老师所言:“我是推人下水,让你们自己学习游泳,浮沉不管。”留学前后的学习,大概是在“博中有精”、“专而又广”的状态中进行。这样的学习经历,在本书的种种留学故事中屡见不鲜,作者们想必也都受益匪浅。
本书编选反映“留学时代”的文章25篇,除对讹脱倒衍做基本的修订外,也保留了个别人名、地名上的民国表达习惯。希望这样一本小书,在今天依然是一“出国热”的时代中,能对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起到一点鼓励的作用。借用钱钢先生的话说,那些“留学时代”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人格化的奋斗象征”。
由于我们见闻有限,未能获得一些文章作者或其家属的联系方式,因而无法事先获得他们的允诺,请作者或其家属鉴谅。并请见书后示知联系办法,以便奉寄样书与稿酬。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