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6700000002

第2章 保罗·默顿诗歌译介

远航与异乡

保罗·默顿与爱尔兰时间之书

引子

保罗·默顿(1951—)出生于北爱尔兰乡村天主教家庭。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后,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北爱尔兰分部工作十三年,此后借一份写作基金的支持在爱尔兰西海岸短住和写作数月,随后赴美国定居。默顿曾在北美几所高校教诗歌和创意写作,并从1987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教书。其间他曾于1999—2004年间担任牛津大学诗歌教授。目前他是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院教授(Howard G.B.Clark'21 chair in the Humanities),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院士,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纽约时报》诗歌编辑。默顿一共出版了十二本诗集,另有翻译、文学评论、戏剧、流行音乐、童书等作品。他曾获包括普利策奖和艾略特奖在内的十余种文学奖项。除了以诗歌闻名,默顿还是公认的好译者,主要译作为爱尔兰语诗歌的英译本,但其拉丁语、古希腊语、意大利语和法语诗歌的英译作品也零散地分布在他的诗集中。

提起他的诗,学者们和文学评论家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他“乔伊斯式的”晦涩难懂,随时随地甚至生造词语也要起韵,用典成癖,以及把自身排除在叙事之外的态度。关于其作品已有成熟的文学评论,其中北爱尔兰的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分析、文学语言分析、“智性”和“诗性”的分析、翻译与写作之关系的分析都有精彩篇章。最重要的两本专著是克莱尔·威尔斯(Clair Wills)与蒂姆·肯达尔(Tim Kendall)的默顿诗歌赏析(分析2000年前的作品)。从艾德娜·朗礼(Edna Longley)的几部学术专著可以很好地了解包括默顿在内的当代爱尔兰诗人创作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另有2003年和2006年出版的两部关于默顿诗歌评论的论文集,以及散见于大量北爱尔兰诗歌评论集的关于他作品解读的文章。译者尝试在这篇简介中呈现默顿思想世界的其中一些立面,诗作前另有针对作品本身的导读。

一、时间之书

爱尔兰拥有在欧洲独树一帜的古代文学传统,该传统不仅融合了古老的印欧神话,而且杂糅了原生的文学母题和基督教思想。中世纪爱尔兰语文本的数量是除了拉丁语文本外最多的,其类别涵盖了传奇、诗歌、法律、谱系、医学和语法等等,大多数记载在羊皮手稿上。12世纪爱尔兰被盎格鲁-诺曼人征服,此后贵族阶层渐渐式微,至17世纪,本土知识阶层也大致消亡。但仍有许多精彩的文学篇章在修院或贵族赞助的学者编撰的手稿中保存下来。另有好些不列颠学者漫游这片征服之地后所撰写的史书,既有看似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叙述,又有更多道听途说亦真亦假的传说和灵异故事。19世纪后期,包括叶芝和格雷戈里夫人在内的新教中产阶级发起了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他们把古爱尔兰与古希腊相提并论,沉迷于继承这别具一格的古代文明,重塑爱尔兰社会的理想。他们所依据的更多是流行于18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和彼时新兴的国族主义思想。虽然如此,19世纪和20世纪仍然见证了爱尔兰和不列颠两地的文人和政治精英对远古和中古爱尔兰文学以及民间口传文学的狂热兴趣。随着文学形式和语言意识形态的变迁,近当代爱尔兰文学融合前代文学(包括古时的和更靠近近代的)的模式也一直在变化。

默顿一直非常推崇的爱尔兰诗人路易斯·麦克尼斯(Frederick Louis MacNeice,1907—1963)就非常善于在诗中营造一种灵异的充满意外和危险的古代神话氛围。麦克尼斯十分警惕他所处的年代诗与政治和身份认同的紧密联系,因此他的诗歌叙事没有明确的中心,也尽量避免直接流露当时许多文人趋之若鹜的爱尔兰想象。萧伯纳是对此反思比较深刻的文人,他在评论叶芝的著名剧作《胡里痕的凯瑟琳》(Cathleen Ni Houlihan)时提及它把思想和社会关系都砍掉了,只剩余对观众倾倒的不切实际的爱尔兰想象,而“那想象太过折磨人,要是没有一瓶威士忌在手没人能忍受它”。这是当时非常强势的文学复兴运动外的第二家之言,但即便是在麦克尼斯和萧伯纳的文字中,那一代又一代回归的古老的幽灵亦轻透微光,只是以反国族主义的面貌出现。麦克尼斯的创作大多基于他生活中实际接触的事物,行文天马行空,不拘泥于任何可溯的意义。然而他的诗有成熟和完满的表述形式,能让读者感受到处于爱尔兰乡间僻野的人和社会所面对的充满奥秘的自然。他的风格和许多特征都为默顿所欣赏并不时效仿。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麦克尼斯化用前代文学模式的意识和方式。

默顿早年喜爱摇滚乐和美国西部片,除此之外是学校里得来的以爱尔兰语半吟半唱记诵的古代故事。他年轻时曾接受古典学教育,并在这方面有广泛的阅读兴趣。比起诗歌中大量直接引用的北美印第安文化、战争史和葡萄酒一类特定知识,前代爱尔兰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很少在他的作品中被直接引用。他写北爱尔兰的生活,但几乎都是反自传性质的,在他著名的早期作品《航行》(Immram)中,他甚至想象如果自己父亲不是一辈子待在一个地方,而是一名早期前往阿根廷的拓荒者,自己会过怎样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1986年他为Faber出版社编撰当代爱尔兰诗集。当时他已享诗名,出版的几本诗集在北爱尔兰、爱尔兰,甚至整个英语世界都颇有名气,但他却不仅没有收录自己的任何作品,也没写任何“编者按”一类透露自己观点的话,仿佛故意要把自己排除在爱尔兰的语境之外。然而默顿并非没有对自己的态度和做法做出解释,其中最重要的自白,大概就化身为他的爱尔兰文学评论集《致爱尔兰,我》了。

默顿担任牛津诗歌教授的五年期间,将诗歌讲座集结成册,题为《致爱尔兰,我》。在这部评论集中他按作者的姓名首字母排列他心中所喜爱的爱尔兰作家,涵盖了从最早的7世纪匿名和知名的文人到与他同时代的文人。译者认为他对詹姆斯·乔伊斯的《死者》,塞缪尔·贝克特的《马龙之死》和《克拉普最后的磁带》的评论文章比较集中地体现了默顿对前代文学模式流传和演变的思考。乔伊斯的名作《尤利西斯》和同名古希腊史诗的对应已为多代学者深入讨论。默顿选取的是《都柏林人》中的篇目《死者》,并讲解了乔伊斯如何化用古爱尔兰神话故事《摧毁达德尔嘉的兵营》((Togail Bruidne Da Derga)(约9世纪作品)。故事中的古爱尔兰国王因打破了命运中的三种禁忌而死。乔伊斯把神话中的地缘政治和王权对应到他的时代,以此反思当时泛滥的国家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和创造力的禁锢。由此他不仅随《死者》中的女主人公重现了她年轻时代爱人的死亡(死亡地点是当时作为爱尔兰想象重地的爱尔兰西海岸,),而且重演了古爱尔兰文学中经典的国王和英雄之死。命运禁忌和国王之死是古代爱尔兰文学中经典的母题,是在文学领域不断浮现的幽灵。在《死者》的结尾,寂静的雪覆盖了整个爱尔兰乡野、所有生者和死者;默顿则认为整个爱尔兰文学史某种意义上都是幽灵不断浮现的“死域”,声称“乔伊斯的文字浸透了在他之前的爱尔兰文学整体,也会闪耀于在他之后的所有爱尔兰文学”。

古老的爱尔兰韵诗《五旬节》(约7世纪作品)体现的是人类还未把自身和宇宙截然区分之前,人表述自然万物和季节变化的方式。默顿评论贝克特的《马龙之死》,认为马龙笔下的男孩萨波与父母之间关于笔的一次对话是借用了《五旬节》中鸟喙的意象,从而把古代诗篇中出现在春夏之交的鸟所象征的“侵入”和“越界”带入了故事,对贝克特笔下荒谬不可解的故事情节中隐藏的结构进行评析。19世纪爱尔兰重要的诗人和民谣作家威廉·阿灵汉姆(William Allingham,1824—1889)的诗歌也曾被贝克特巧妙化用。阿灵汉姆在取材于爱尔兰民间传说所写的诗《仙子》(Fairies)里,用极唯美的笔触写了一个孩子的故事:小女孩被小仙子骗走,由于仙界与人间的时间流逝速度不同,待小女孩回来时她所有的朋友都已终老亡故,小女孩因忧伤而死,这时仙子们把她放在用香蒲草和绿叶铺就的床上为她守灵,并称她回到了永恒无忧之地。而默顿在他的文章中提醒读者留意贝克特《克拉普最后的磁带》中出现的这样一幕:相恋的爱人把香蒲草和绿叶铺在石头上,爱人仿佛在上面无忧地恬睡,克拉普把头枕在年轻的爱人胸前,感觉到整个大地因他们的爱而缓缓移动。再一次,古老的幽灵以完全不同的面目浮现。默顿认为贝克特的作品在其凌乱晦涩的外观下藏有足以与时间抗衡的完满的表现形式,而这和贝克特对前代文学作品的悟性有关。

从默顿对乔伊斯和贝克特的解读可见,他心中重要的文人化用前代爱尔兰文学的方式,对他有很大的影响。这不完全是风格或内容上的,也没有牵扯到国家主义和身份认同,更多的是影响他对文明作为一个整体的思考:

1.对前代(包括古典时期和更近的)文学/文明的回溯和借鉴,不是回到原初的状态,而是寻求它恒定的、开放的转化模式;

2.政治和社会生活模式如何在个体生活或私密空间中被编码,它们很多时候是在那些不起眼的,非着意的,甚至没有被说出的话语中。

这些思考自然而然地会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默顿的博学多闻即便在群英荟萃的英语文学界也是出名的,读者可以在他的文字中探险和寻宝,多有寻获自己熟知的典故而会心一笑的时刻。曹雪芹先生在宝玉为大观园景致题诗一回,曾有作诗时如何“编新”和“述古”的一番议论。本诗集中选译的一部长诗《马多戈:一个奥秘》(节选)和一部组诗《回归线无风带》(节选)正好是前者“述古”,后者“编新”,如何借古意而不落俗套,如何编新章而不落奇巧,技法千变万化而文字灵肉俱全,全在一心。默顿尝试过多种多样的文字形式和文体形式,词语的意义和创作的整体结构都仿佛恒常在转化中。《马多戈》和《回归线无风带》穿插历史事件(冷僻词语和大量知识细节的来源)和核心叙事线的方式,和他思考前代文学复现的模式以及现代文学语言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诗作之外,读默顿的翻译作品同样可作为理解他的思想的方式。他最重要的翻译作品是以爱尔兰语写作的在世诗人中最好的一位——诺拉·尼高纳尔(Nuala N Dhomhnaill)——的作品。对他的翻译,争议不在少数,因为他把原作中许多格式自由奔放的地方全押上韵,把女诗人原生的极富风韵的爱尔兰语译成大咧咧的美国俚语,窜改字面意思等等早已不在话下。但这位母语为爱尔兰语并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女诗人读后却奉为佳作,觉得默顿的翻译符合原著神采。默顿通过探索文字形式在诗歌创作和翻译中复现前代和同代文学,复原的更多是作品与社会的联系。这带有他自己的思想,但更多的是超越他自身的在一代代文学中生生不息的思想和书写模式。

二、词语之书

乔伊斯晚年视力渐弱,贝克特便常常造访他在巴黎的寓所为他听写《芬尼根守灵》。因为“守灵”是天书一部,任何不合时宜的词语都有可能在任何只有作者知道的语境下出现,所以贝克特养成了只管记不管问的习惯。有一次听写时正好乔伊斯夫人敲门送茶,乔伊斯喊了声“进来!”,贝克特就在本子上写“进来!”。回头贝克特把一日的记录念给乔伊斯听,乔伊斯问:“那个‘进来’是怎么回事?”贝克特说“那是你说的”,乔伊斯想起了送茶的事情,贝克特说“那删掉好了”,乔伊斯连忙说:“不不不,让它留着!”乔伊斯笃信词语,以任何形式进入文本的词语都仿佛是命运的赠予。

默顿的写作也有这样的意思,但他笃信的是音韵和意义的自我延续。在《马多戈》的序诗《钥匙》中,“我”一边跟朋友聊天,一边不自觉地在心里描述看见的场景,并被自己心中描述的时候所用词语之间的音韵联系吸引了。这情形在默顿的诗作中几乎无处不在,很多时候就像诗的音韵不受诗人控制地进行,诗人只能尽快凭直觉选上符合音韵的词语才来得及不让诗行从自己手上逃跑,滑进某种看不见的幽冥。《钥匙》的结尾写到“回声抢在前头盖过了脚步声”,这一意象让人无限遐想不受束缚的乐音如何在《马多戈》长诗中回响,正是曹雪芹先生所说“会作诗的起法”。

在另一首序诗《皮包》中,诗人把这时时要逃窜的诗行比喻成鳗鱼皮包裹的某种核心。默顿曾经翻译意大利诗人埃乌杰尼奥·蒙塔莱(Eugenio Montale,1896—1981)的诗《鳗鱼》(“L'Anguilla”/“The Eel”),并在他的牛津诗歌讲座系列[成书《诗的终结》(The End of Poem)]中特意分析这首诗。他对鳗鱼这个意象有独特的想象和使用方式,多与变形的可能性以及鳗鱼在开放海域的艰难旅程寓指意义的开放性有关。《皮包》则暗示,《马多戈》长诗中不同文段之间的联系方式也是多重和开放的。

默顿年轻时的一位老师—也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谢默斯·希尼——曾在1985年的一次采访中说,读默顿的诗就好像同时面对两位信息提供者,一位永远讲真话,一位恒常在撒谎。希尼此言非虚。就以本诗集中选译的部分为例,《马多戈》写于默顿刚到北美,为自己全新的生活和写作寻找新的声音和题材的时期。诗中是虚构的历史和思想史,却是真实的思考过程和情感经历。《回归线无风带》虚构了一段陪爱人走过生命中最后时期的历程,整个组诗的情节主线为虚构,但却有大量真实的属于诗人过往生命和回忆的细节,以及让人深深动容的真情。希尼也曾写过一首诗送给默顿,写的是一只死在信箱中的赤颈凫,其中深意大概只有默顿知晓。默顿把这首无人知其意的诗选进了他所编的当代爱尔兰诗集中,也是他的名字在整个集子里出现的唯一一处。如果说默顿是默认了希尼这个说法,那么他想要传递的,或许就如他的诗《漫长的终结》中所一再呈现的:“在渴望和失去之间”。这首诗起头的几个段落看起来就像对婚姻前十年的浪漫追忆,而在四五段情节忽然转向,前面段落的意象组合循环重现,但所述的故事和气氛却全然不一样了。第一段中一对新人在松枝彩棚下交换婚誓,后面却有两个起誓报复的人藏在铺了松枝的树篱中残暴杀害一位牧羊人。前有如酿造醇酒的过程一般苦乐杂陈但极为美好的婚姻生活,后面却对应了两位以海水煮盐为生,一生郁结于忧伤的姐妹。每一段都是真实的故事,但每一个意象都可完全转化其意义,“恒常在撒谎”。“在渴望和失去之间”的几个情绪的瞬间纷纷呈现了日常或无常的生活中惊心动魄的变化。诗中的一个段落直接提及了同一个词语在同一个语境下的双重意义,没有提及的则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可能筑造的不同意义,而我们以自己的生命经历在不停地诠释着,“还有更多”。

默顿是十分智性的诗人和学者,但他文字形式的繁复并没有妨碍情感的流露,最掏人心肺的是他的《回归线无风带》。诗篇中女主角的原型是他两段婚姻中间的一位女朋友,他们在交往将近十年后分手,而在分手后的十年左右,那位女士就因癌症去世了。当诗中的“我”拥抱垂死的爱人时,犹如“将树枝拢向篝火”,亲吻时,因绝症而炽热的双唇“靠向我滴血的绞架”。与此同时,历史仍在隆隆前行,碾压过一切易逝的生命,士兵在战场上死亡,马和骡子在航运途中和屠宰场上死亡,病人在医院里缓慢地死去。而在诗中,爱人的死经历了以上所有的死亡。因着诗人的思念,他想要让自己的爱人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可被纪念的、可被人们融入自身命运的历史,也是由死亡筑起的历史。

结语

默顿的文字稍稍带有古意,干净简洁又意蕴悠长,也有古代文学作品隐去书写者身份将个体创作融入社会和宇宙之中的意味。同时他是十分智性的书写者,用典成癖。译者每每开始翻译他的一首诗,就像自己成了老巫师刚抓着一个小霍比特人,立马就要去斗巨怪、穿越黑暗森林、与林中仙人同席、智斗精灵国王和上山屠龙。这些冒险经历加起来,大致可以形容那两百多趟通往三部字典的旅程了吧。

彭李菁

2016年2月于都柏林

同类推荐
  •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副标题是“三十年战争纪事”, 时代背景就是17世纪德国三十年战争。安娜·菲尔琳,号称“大胆妈妈”,带着两个儿子、一个哑女,拉货车随军叫卖,把战争视为谋生的依靠,发财的来源。一个士兵望着她的货车预言:“谁要想靠战争过活,就得向它交出些什么。”这个把生活希望完全寄托于战争的女人,最终落得家破人亡。这是一个在战争中为谋生不怕冒险,不计后果的女人的悲剧。 “大胆妈妈”称呼,来源于德国17世纪小说家格里美尔豪森的流浪汉小说《女骗子和女流浪者库拉舍》。“库拉舍”(Courage)这个词在巴罗克时代的含义是女人勾引男人的“心计”,在布莱希特笔下,则是小人物为了生存而必备的“勇气”。
  • 大家小书:词曲概论

    大家小书:词曲概论

    《词曲概论》分上下两编,上编论源流,主要论述词曲的特性及起源、发展、流变,并对唐宋词、元曲、明清传奇的重要作家、作品加以评价。下编论法式,着重探讨声韵对词曲的重要作用,阐明词典中平仄四声的安排、韵位的疏密和平仄转换等对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词曲概论》对许多问题的阐发细致深人,且具独到见解,对研究词曲史、声律学以及词曲写作,都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 2011年散文排行榜

    2011年散文排行榜

    为了梳理和总结2011年中国散文创作,中国散文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散文创作中,推荐编选了2011中国散文排行榜,入选的40余篇作品均富有艺术特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代表了2011年度中国散文创作的整体面貌。囊括了包括余秋雨、贾平凹、陈忠实、梁晓声等著名作家的2011年佳作。
  • 美丽的大自然

    美丽的大自然

    儿童诗对于提升小读者的审美品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爱写诗的孩子,注定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孩子。我们愿意把自己的思考化作诗的雨露,洒向孩子们天真的心田。
  • 《西游记》教育解密(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西游记》教育解密(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将带领大家向唐僧师徒取一部教育经。在四大名著之中,唯有一部《西游记》的结局圆满。唐僧师徒的成功对于我们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书中不乏易中天的幽默,于丹的哲理。不是《百家讲坛》,胜似《百家讲坛》。好了,开始我们的西游之旅吧。
热门推荐
  • 八极神主

    八极神主

    一个丹田被废的天才少年,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了一道上古仙帝的残魂,觉醒无上体质,一朝重生,龙归大海,踏上一条无上神主之路!
  • 诸夕战帝

    诸夕战帝

    当现代文明发现非科学解释的修真世界。不同的文明,丰富的矿产,人人觊觎的长生......贪婪的人类会如何选择死亡与欲望。一名普通高中生因为一块祖传的古币加入外星科研所,因为技术领域的不成熟在一次探索中来到了另一方世界,开启不同寻常的玄幻人生。20年后组织竟连接上她的芯片,并告知他们已获得最新技术能打开与那方世界的大门并接她回家。而早已融入这方世界的主角将如何抉择......
  • 烈火如歌(迪丽热巴、周渝民主演)

    烈火如歌(迪丽热巴、周渝民主演)

    火焰般纯真活泼的如歌是烈火山庄的继承人,十九年前的尘封往事将她卷入漩涡之中,如歌的生命中注定会出现三个男人,幽蓝孤傲的枫、宁静温柔的玉和风华绝代的雪……一幕幕纠缠入骨的爱与恨开始惊心动魄地上演……
  • 购物指南(现代生活百科)

    购物指南(现代生活百科)

    以最少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效用”,这是花钱购物的最高经济原则。花钱购物应该有一定的计划性。每个家庭都应该有远期、中期、近期的打算,先拟好支出项目,编订预算。在编定预算时,应量入为出,只能开支已有或确有把握的收入,而且应留有余地。要反复地考虑,妥当安排吃、穿、住、用、赡养、教育、文娱、交往、储蓄等生活费用的比例,对全家共同需求和个别需要作统筹安排。从安排次序讲,一般要首先保证全家的吃住,保证尽到赡养之资,保证子女的教育费用,安排好婚嫁事宜,然后才是娱乐、发展费用。从安排重点讲,穿的多想到青年,尤其是女孩;吃的方面多想到幼童和老年年人,当然,中年夫妻也不能太“苦”了自己。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佛说生经

    佛说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虎门狗子

    虎门狗子

    庄九娘迈动着她那双时下已不多见的人工小脚,一脸事儿地来到老八爷这三间石屋的时候,毒八爷正病歪歪地倚躺在铺盖卷上抽旱烟。黑咕隆咚的屋子里,老八爷苍老的面庞随着烟锅子的明灭而时隐时现着。把原本还算周正的面相弄得挺吓人。早上起来,去庄九娘家里看过庄九之后,老八爷回到石屋就再没有出门,抽一袋烟,发一会愣,眼里始终晃动着村支书庄九躺在院子里的那副死相。庄九是让刀子给捅死的,那副血肉横飞的惨相一般人不敢看。
  • 安楚谋

    安楚谋

    幼时初见,她是楚家最受娇宠的掌上明珠,他是被杀手追杀的容氏余孽,她救了他,让他看到一缕善念。少年再见时,她是满腹心机,天道不容的冥族少女。他是位高权重,手握重势的皓月堂堂主。得知再重逢时,他扬唇,楚楚,这次,换我救你,好不好……
  • 西京轶事

    西京轶事

    这部小说围绕着解放关中和渭北革命的大背景,描写了青年学生王小杰反蒋反霸,毅然投身革命及解放后蹉跎岁月的故事;语言朴实,结构严谨,故事曲折离奇,跌宕起伏,既有机智勇敢的斗争,又有纯真的爱情和诚挚的友情,从抗战胜利写起,完整、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坎坷的革命者光辉的一生,将王小杰的机灵勇敢、吃苦耐劳、好文采等等写得活灵活现,是一部具有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 故河口物语IV

    故河口物语IV

    这是一部有关一群拓荒者的小说。全篇以鹿女的“父辈之家”为主线,祖母贯穿始终。父亲的家大口阔之梦,母亲的粮食梦,小姑的读书梦,二叔的渔船梦……等为主要内容。糅合着鹿女及笔者的童年记忆与最初生活的体验。使之成为一部自然人情风物相结合的小说。更展示那个时期人不敌自然的悲惨,人与人之间诚挚忘我的的情感,与人对自然无限崇爱热切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