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大二,暑假回家从父亲手机里发现了蛛丝马迹。她前思后想,准备跟父亲摊牌,质问他为何这么做,逼他改悔。
我冷冷说:“婚外情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找乐子的,一种动真的。前者当然皆大欢喜,万一是后者呢?万一他说因为我不爱你妈了,你怎么办?”
她像被装在袋子里看不到周围的小猫,被这当头一棒打晕,呼啦啦哭起来:“他凭什么不爱我妈,我妈这么好,对他这么好……”
我说:“无论你妈多好,都不是别人必须爱她的理由呀。”
有些话太残酷,不好当着人家儿女说出口。其实我想说:你觉得她好,只因为你是她的小孩,你们有二十年的朝夕相处、血脉相连,但别人,哪怕是配偶,都不一定这么觉得。
十二岁那年,她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把她带大。她大学毕业后,母亲开始考虑“向前走”的问题,但来的人,她全不中意。
过六十岁的,是让我妈给人当免费陪床保姆吗?自己也有小孩的,何必要伺候完亲生的伺候后养的?收入不高,职业不稳定,还需要另外找反对理由吗?妈,咱们不是垃圾回收站。
这一次的男人,妈妈很满意,她却一见那桃花眼就烦。妈妈和新欢闹别扭,她跳出来:恋爱就是为了让男人疼的,必须分!
我说:“你光看到妈妈不开心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一定也有开心的时候,才让她坚持和这个人在一起?”
她对我数了男人的一百多条缺点,我打断她:“可是妈妈也不是完美的呀。”
她很有信心地说:“我准备把妈妈接到北京来,给她报各种班,只有提升自己,才能得到最好的男人的爱。”
我打个哈哈:“鸡汤是给你们喝的,妈妈到了这个年纪,要吃清淡食物,虚不受补了。这话,她不会信了。”
中国的家庭结构,就像一个分子式模型,每个人都支撑着其他人,也被其他人支撑着;每个人都约束着其他人,也被其他人约束着。
当孩子们还小,父母们对他们的起居、恋爱、婚姻,都责无旁贷,各种耳提面命: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却难;结婚一定要看长辈,就像买猪要看圈……这些孩子们听烦的“婆婆经”,潜移默化久了,最终当孩子们成年后,也变成他们血液的一部分。
他们也同样地要求父母希望父母:必须对婚姻忠贞,不管相不相爱;若要再婚,至少不能给我们添麻烦;你不懂得如何挑男人/女人,我来。
就像父母们会否定儿女们有性需求一样,儿女们也毫不犹豫否定掉父母。女儿爱上穷小子,可能因为性,但这话她永远不会对家长讲,他们会疯掉,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堕落了。反之,如果母亲以这样的理由爱上某人,对孩子只怕更加是冬雷震震。双方都忘了:大家都是成年人。成年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会付出什么,会得到什么。
前段时间我陪我妈看《空巢姥爷》:一个老先生爱上保姆,并为保姆的女儿出钱出力的故事。看得我极致反感,觉得这片子应该上法制节目。但电视剧渐渐到了尾声,我也气平下来。是的,儿女觉得父亲应该找一个贤惠、会照顾自己的大妈,但父亲是男人,男人就想找身材好、颜值正的,这有错吗?他毕竟还没老到彻底失去男人的本质;儿女觉得父亲为这保姆花了太多钱,可是将心比心,如果你自己交往年长的男友,你不觉得他应该为你多付出一些吗?
真爱难寻,而除了爱之外,有时候我们要的东西很切实际:相抱的身体、一起吃饭的嘴、听了我讲的烂笑话会笑的脸。你这么想,你爸你妈也这么想。
他们不是圣人,也会犯道德上的错;他们不够聪明,也会看到火坑还往里跳;他们会瞻前顾后、处处想求全却人人都伤害,是不是就和你一样?
而无论如何,这是他们的人生,他们会选择合适的伴侣,无论是床伴还是灵魂伴侣。如果你不理解,也许只说明你高看了他们,低看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