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12500000001

第1章 序:心学诞生的前夜(1)

心学横空出世

如果老天爷在1508年高坐云端俯瞰人间,他会看到这一年发生在地球上的那些大事。在中国,大明帝国的实际领导人刘瑾创建了内厂,这是继明帝国三大特务组织(锦衣卫、东厂、西厂)之后的又一更加残暴、更加摧残人性的机构;在日本,幕府掀起的内讧飓风归于平静;在欧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军队进攻威尼斯共和国失败;在中美洲,西班牙人把非洲的尼格罗人运到西印度群岛作为奴隶,美洲有“黑奴”自此开始。

老天爷如果擦亮双眼仔细观看,还会看到未来的宗教精神导师马丁·路德正在威顿堡大学慷慨激昂地鼓吹他自己的宗教思想。如果他专心于中国,则会看到广西柳州的农民起义被血腥镇压,看到山东曹州的农民正在掀起抗暴的烽火,还能看到已上任三年的皇帝朱厚照(明武宗)正在紫禁城里不眠不休地纵欲。

只有一件事,他可能没有看到,或者说,他不屑于看到。这件事发生在大明帝国贵州龙场(今修文县)驿站中,当事人是驿站站长王阳明,叫“龙场悟道”。多年以后,中国思想史把它定义为:心学的诞生。

老天爷看不到,是因为贵州龙场在原始森林中,连目光最敏锐的鸟儿都看不到;老天爷不屑于看到,因为那时的心学还未散发它最耀眼的光芒。

自心学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的不同凡响。七年后,王阳明被明帝国的中央政府派到江西剿匪时,他的忠实门徒已达千人。在他1529年离开人间时,他的门徒已以万计。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实意地把他当作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都是他忠实的拥趸。1513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本,300多年后,日本人在王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摇身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

所有的一切都无可置疑地表明,心学是一门能让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迅速强大起来的神奇学说。不过在1508年它来到人间时,恐怕只有王阳明一人认为它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和很多伟大思想的诞生一样,表面上看,心学诞生在电光石火间。

1508年一个春天的夜晚,王阳明在睡梦中突然惊醒,像着了魔一样喊叫起来。他的两个仆从被惊醒时,他已开始自言自语:“是了!是了!圣人之道,从我们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满足。从前枝枝节节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误。实际上,‘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归于正。心以外没有‘物’。浅近而言,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后‘知致’,‘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知孝;见兄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他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了。在常人,不能够没有私意障碍,所以要用‘致知格物’一段功夫去胜私复理,到心的‘良知’没有障碍,能够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诚’了,把心这样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国’‘平天下’。”

想到这里,王阳明感觉到胸中爽快异常,向着静寂的夜空一声长啸。这就是心学史的开篇“龙场悟道”,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多年以后,当心学璀璨夺目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王阳明创建了心学,而不是别人?王阳明为什么突然“顿悟”出了心学,而不是别的什么“学”?如果以“既成事实”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必然使人发笑。因为就是王阳明创建了心学,而不是别人。即使王阳明本人也对自己何以能创建心学没有一目了然的答案。龙场悟道后没过几年,他到江西剿匪。有弟子问他:“尧舜那样伟大的圣人为什么不制作礼乐,非要等到周公呢?”他回答:“圣人的心是面明镜,物来则照,物不来也不去强求。尧舜没有制作礼乐,只是因为他们那个时代还不需要,没有这件事来找他们。周公制作礼乐,只是因为礼乐这件事刻不容缓,来找周公了。”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时势造英雄。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时势造就了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呢?

心学诞生的前夜

现在,让我们看看心学诞生的前夜都发生了什么。

这个夜很漫长,有很多人行走在夜色中。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一个道士模样的人,他正倒骑着驴,行走在公元960年的一条大路上。当有人告诉他赵匡胤做了皇帝建立了大宋时,他惊喜得从驴上摔了下来,说:“从此天下定矣。”他叫陈抟,是五代末期华山里神乎其神的一个道士。在他身后,我们看到了他的弟子穆修,而穆修的背后则是他的弟子周敦颐,此人精通儒释道三家学问,是当时的大学问家,世人评价他的品行时说他“胸怀洒落如风光霁月”。周敦颐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那篇美轮美奂的《爱莲说》。另外,他受到祖师爷陈抟道士的影响,以道家的语境写了一本书叫《太极图说》。书中提到了“无极”这一概念,它是万物的造物主,也是万物运行的标准。在周敦颐的身后,我们会看到两个相貌相似,神情却迥然不同的人。一个脸上荡漾着和气的颜色,而另一位则神情严肃,活像僵尸。这两人是亲兄弟,和气的那位是哥哥叫程颢,严肃的那位是弟弟叫程颐。

多年以后,兄弟俩从老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无极”理论中抽出“理”和“道”的概念,自成一家,这就是理学的雏形。理学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规范。周敦颐说它叫“无极”,二程说它叫“天理”。而“天理”的敌人则是“人欲”(不合理、不正当的行为和欲望)。每个人的一生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这个“天理”,祛除“人欲”。归根结底,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天理”和“人欲”。饿了吃饭是“天理”,但非要吃鱼翅鲍鱼,这就是“人欲”;困了睡觉是“天理”,但非要有美女陪睡,这就是“人欲”;一个人如果饿了非不吃饭,困了非不睡觉,这也是“人欲”,虽然它不是不合理的欲望,但却是不合理的行为,因为你违反了人的生理规律。由此可知,天理其实就是满足我们生存下来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的都是人欲。

如何“存天理灭人欲”,程颢和程颐的方法不同。程颢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天理就在我心中,所以只需要在自身上下功夫就可以了。而程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善的,但是却认为不能仅仅在心上用功,必须要去外界寻找天理,也就是说,必须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格物致知”来让自己的人性达到至善的境界。

二人的主张不同,是因为心性不同。有这样一则轶事,很能说明问题。兄弟二人去参加宴会。宴会上,哥哥程颢对主人送到怀里的歌女温存备至,而弟弟程颐对怀里的美女连看都不看一眼,反而气得七窍生烟。回家后,他指责哥哥有失体统。程颢大吃一惊,说:“我当时在饭局上,怀里有美女,心中就有美女,我现在回家了,怀里没有美女,心中也没有了,而你直到现在,心中还有美女?”

这个故事恰好戏剧性地验证了两人的思想。程颢认为,一切都是心的问题。而程颐则认为,必须要时刻约束自己,让外界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心。

南宋时,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而陆九渊则继承了程颢的思想。朱熹和陆九渊凭借天资将这两种思想发扬光大,这就是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

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九渊心学,目的都是为了存天理去人欲。为什么要存天理去人欲呢?另一位理学大师张载给出了答案:为天地立心(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生民立命(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往圣继绝学(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如此精彩雄壮的格言,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只此一次。这四句话,就是理学家的名片。

实际上,理学的思路虽然来自道家,但创造它的人都承认,理学是儒家思想,是新儒学。不过,理学谈的却是儒家鼻祖孔子最不愿意谈的问题“性和天道”(子罕言性与天道),表面上看,这背离了孔子的方向,但其实不是这样。

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六派(李斯为代表的小康派,孟子为代表的大同派,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派,孟子、荀子和告子为代表的心性派,荀子为代表的考证派,司马迁为代表的记篡派),其中有两派在日后发扬光大,一派是天人感应派,在两汉时期威风八面;另一派则是心性派,多年以后,它改头换面而成为理学。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告子则说,人性可善可恶。理学家则说,孟子说得对,荀子说得也有道理,而告子给我们提了个醒。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心,一定要“存天理灭人欲”。

同类推荐
  • 中国大企业家的故事

    中国大企业家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宛转蛾眉:杨玉环

    宛转蛾眉:杨玉环

    杨贵妃,天生尤物,也是盛唐衰败的见证人。她丰腴诱人,堪比云雨,仿佛枝头摇摇欲坠的葡萄,既甜美又香醇;她醉酒迷花,娇羞动人,集玄宗万千宠爱于一身。这,就是有着羞花之容的千古美女杨玉环。本为王子之妃,之后,一朝选在君王侧,三千宠爱于一身,从此,绵绵遗恨情未了,萧墙之祸已蔓延。《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宛转娥眉杨玉环》从杨贵妃的出生谈起,对她的一生做了详尽的描述。全文语言生动活泼,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形象丰满体态丰盈的杨贵妃。
  • 名人传记丛书:哈代

    名人传记丛书:哈代

    名人传记丛书——哈代——于前人,他是继承和发展;于后世,他是创新和典范:“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拒绝高考的小子:18岁当CEO

    拒绝高考的小子:18岁当CEO

    这是一部讲述“亚洲新音乐王储”、刷新“80后”创业记录的张伯宏个人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佳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参加高考是改变命运的不二途径,但是张伯宏不这么想,他“直奔梦想,不兜圈子”,毅然选择了拒绝高考!本书再现了张伯宏为了不丧失自我,为了要自己想要的而做的不懈努力和拼搏。其中也记述了他面临压力时的彷徨、面对转型时的苦思冥想。本书告诉人们:只有在有兴趣的领域“玩好”,才能赢得人生。
  • 曼联秘辛:1945-2005六十年曼联人物志

    曼联秘辛:1945-2005六十年曼联人物志

    《曼联秘辛:1945-2005六十年曼联人物志》一书深入剖析了英超曼彻斯特联队从1945至2005赛季的所有代表红魔出场的350名球员和8名主教练。本书按照出场顺序详细记录了每名球员和教练的技术数据,还包括了历年的重大比赛、专业点评以及趣闻轶事,配以上百幅独家精美图片,可说是曼联的一部另类编年史,亦是别具特色的横跨一甲子岁月的红魔人物传记。
热门推荐
  • 妖孽站住:腹黑王爷呆萌妃

    妖孽站住:腹黑王爷呆萌妃

    她,是21世纪的新一代少年,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无奈,他是来凑热闹的好不好?竟然穿越到了异世大陆,穿越成为一朝丞相府废柴七小姐,莫名其妙有了婚约,相公竟然是战神!他,好歹也是圣贸国闻风丧胆但是却又俊美绝伦的安王爷好不好?某王爷:“本王心中只有你一个!”某姑娘:“那我的心中可不一定只有你一个!”某王爷:“你敢!”美男多多,帅哥多多,宠妻多多!看她如何插科打诨,在异世大陆斗魔兽,混青楼,学武功,对付如意“狼”君,闯出一片天!看他如何完美的从霸气侧漏的安王殿下变身唯冰儿是从的妻管严!(本文欢乐向,请备好纸巾,备好零食,以防笑出鼻血)
  • 爱你终成伤

    爱你终成伤

    她曾差点被欺辱,是如天神般的他出现,救她于火海,为了反击陷害她的人,她成功抢走了他,哪知,这只是无尽阴谋的开始。。。
  • 青狐儿

    青狐儿

    “我叫川上小白龙。”少女樱色的唇勾勒出一个骄傲的笑容。这个昵称简直可爱的爆炸啊!真佩服自己的超高智商。靠在她身上的“斯文败类”立马拒绝:“不行不行,这么可爱的名字当然是男孩子。”少女美目怒嗔了他一眼。“那我叫什么?小黑龙吗?白痴。”少年微微思考。“你叫樱下青狐儿吧。”
  • 第一降妖师:浴火魔妃

    第一降妖师:浴火魔妃

    她,21世纪暗黑帝国的新任首领,世界上最后一个降妖师,清冷傲然,狠厉肃杀,最终与叛变族人同归于尽。她,东岚大陆千代家族最没用的草包嫡女,胆小怯懦,任人欺凌,最后甚至因一双紫眸被当成魔尊转世,在大火中窒息而亡。当紫眸再次睁开,天才杀手浴火重生,风云突起,天地为之变色!废物如何?殊不知她异能潜藏,乃是修炼奇才!丑女又如何?面具之下惊艳容颜,风华绝代!练魂力,降妖魔,身居高位掌握重权,才华尽显,锋芒毕露,一鸣惊人!她是天生的强者,必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且看她如何在异世磐涅重生,傲视九霄,笑看天下!
  • 一世无双:邪医小弃妃

    一世无双:邪医小弃妃

    叶瑾瑜,神域的剑主,要才,有得;要貌,也有得。却不想重活一世,要器灵,没有;血脉觉醒,也没有。她本着先天不足,后天有余的信念,一路闪瞎众人的双眼。待到大军兵临城下之时,某男一脸奸计得逞的模样:“都收拾收拾,准备大婚!”叶瑾瑜一脸的嫌弃:“我说,你就不能挑个好日子,非得今天!”某男委屈极了:“怎么不是好日子了,夫人,你瞧盼着我们大婚的人都排到城门外了,你就将就下主随客便吧!”于是,某女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嫁了。已开新文《至尊驭兽妃》,小仙女们都要来看呦~保证有惊喜,么么扎~
  • 茶薰馆

    茶薰馆

    穿越女主,下界皇子,展露头角,夺皇位,立新王,统九州!
  • 心中的信

    心中的信

    倪匡绝版经典散文集《心中的信》把第一批不寄的信结集出版至今,已经快两年了。两年来,仍然不断在写着同样的信,所以,又有了可供结集出版的第二批。第二批《不寄的信》,涉及的内容比较起来,更加广泛了些,但是基本上还是一样的:阐发个人在感情上的各种感受,包括了个人的一贯观点。在快出第二批不寄的信之前相当久,已经很为书名伤脑筋,想过许多书名,如《不寄的信第二集》、《另一批不寄的信》、《又一批不寄的信》、《不拆的信》、《寄不出的信》等等。谁知道到了晚上,和林燕妮、俞琤、黄霑、郑君略几位,喝酒谈天,众多高手在场,灵机一动,何不请他们想一个书名?黄霑陡然大呼一声:「心中的信」。
  • 夙孽

    夙孽

    一朝,凡女羽化,直入九重天,风光无限。一朝,神君初识,只惊鸿一瞥,半生纠葛。一朝,银瓶乍裂,终水落石出,乱谁心魂。升入天宫的幸运凡女,背后仿佛藏着数不清的秘密,风华无限的神君,在一步步探寻中,终是迷失了自己。他说:“你是我一生的夙愿。”她说:“你是我一生的孽。”
  • 游戏世界的开挂之旅

    游戏世界的开挂之旅

    一个横死的倒霉蛋,在游戏中装大佬的故事!
  • 心,近自然

    心,近自然

    本书是中学教育专家杨士军的心灵随笔集。作者从各方面的题材入手,书写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注,提示人们关注心灵的健康,关注环境的美化,关注孩子的成长,文字清新富有魅力,事例典型富有启发,是适合广大中小学师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