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31200000003

第3章 经述(1)

宋代程颢认为“《大学》乃孔子遗书,初学入德之门”,并作《大学》定本一卷,对《大学》的章次进行了调整(与今本有所不同)。朱熹认为《大学》分为经、传两个部分,其中经“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而传则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朱熹又认为“经篇”为“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从而条目清晰地提出了教化人道德的“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朱熹重新编排《大学》,分经一章,传十章,此章朱本称“经一章”。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4],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5],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1]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代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2]明明德:前一个“明”字作使动词用,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字是形容词,明德,即光明正大的德行。[3]亲民:程颐说“亲”当作“新”,即革新、自新。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5]本末:本是根,末是梢,即根本与枝末;引申为始末、主次。这是古代重要的哲学概念。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历代论引】

朱熹说:所谓“大学”,就是“大人之学”,是关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谓“明德”,是指人天生具有的“良知”,它原本可以通晓万理、应对万事,只是由于受到气质禀赋的局限,人欲的扰乱与蒙蔽,有时会昏昧不明;虽然如此,人的“良知”一直潜行不息,绝不泯灭,所以学问之道,即使“良知”彰明,恢复其最初面目,这就是“明明德”。又说:既要能够自我弘扬高尚的德行,又应当予以推广影响德化他人,使得人人都有良好的修养,以剔除先前所浸染的污迹,以求自新。又说:止,就是所应当停止的地方,即至善之所在。知止,则志有定向。静,指心不妄动。安,即处之而安。虑,是处事精详。得,即得其所止。又说:明德为本,亲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王阳明说:“德,即一体之仁,即使是小人之心也一定拥有的。它是根植于天命的秉性而自然灵昭不能掩蔽其光芒的,因此称作‘明德’。……之所以称为‘大人之学’,也只是指去除其私欲的掩盖,使自己能够明彻了解自己的美好的‘天性’,从而恢复天地万物一体之自然天性。……天命之性,纯粹然而最为美好完善,‘灵昭不昧’者,这是其‘至善’的体现,是明德的本体,就是所谓的良知。”

孔颖达说:“彰显推广自己光明的品德。”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致知在格物[4]。

【注释】

[1]齐其家: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2]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3]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4]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一说是摒除物欲。

【译文】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历代论引】

朱子说:“明明德于天下,使天下的人都能够明其明德。心,身体的主宰。推广我们已有的知识,使自己所知达到无限。穷究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至理,以达到极致。”

王阳明说:“所谓致知并不是后世儒者所说的扩充知识的意思,而是指推致自己的良知。这里的‘良知’就是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它不用思考就能知道,不用学习就能具有,所以称为‘良知’。它是天命之性,心之本体。……致知必在于格物。‘物’即事,‘格’即正。‘格物’即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就是去恶为善,使良知没有亏缺蒙蔽,这样方能达到至善。”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研究万事万物所表现的形态,认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就可获得新的知识,增长智慧。在智慧的引领下,反观自身,我们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使内心意念真诚。内心怀着对万物的感念与诚笃,从而使我们对待客观的事物时,能够树立并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正心态。内心固守中正诚敬,就有了修养品行的基础。有了自身高尚的品德修养,才能整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使得天下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3],未之有也[4]!

【注释】

[1]庶人:指平民百姓。[2]壹是:都是。本:根本。[3]其所厚者薄:当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反加以重视。[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

【译文】

上自一国君主,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分先后、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将应该重视的事情忽略了,应忽略的事情却重视起来,想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也是从来没有的事。

【历代论引】

程子说:“《大学》是孔子留传下来的书,是初学者进修德行的进阶门径。全靠这本书的存在,我们今天才能知道古人做学问的先后次序;至于《论语》和《孟子》,研读的顺序应在其后。学习的人从这本书学起,就差不多不会有错了。”

智慧运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典句札记】

这句话讲的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古代所谓的大学是说成为大人的学问。比之于一般的“文学”“音乐”“绘画”都要高出的大学问,它比之于一般的单一学问的范畴要广,含有“道”的思想,比如说“茶道”。而这些道所负载含有的其他意义是需要自己去体悟的。要彰明自己的道德,就要不断地提升自己,从而能够亲善和帮助别人,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所以说真正有学问的人,应该是不断进步、不断修为,最终获得令人佩服的学问和修养的人。

德,做人的根本。《尚书》云:“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在古代,贤人志士崇尚德行,以道德感化、教化民众,从而使社会和谐,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生命问题的思考,其功用不在于增加外界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大学》开章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其修养的方法,则在于“三省吾身”“反躬求诸己”,每天拷问自己的良知,以生命付诸道德的实践。

古代典籍中有“蘧伯玉寡过知非”的记载。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姓蘧名瑗字伯玉。他二十岁的时候,个人的修养就已经达到相当高深的程度,每天都要对自己的言行做出反省,从而使自己每天都有所体悟,而不迷失自我。“逐日如是,日日自检。”天天坚持自省,天天自我评判与检讨,日日不息。于是他每天都能发现自己以前的失误。

世间没有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错事并不怕,只要知错能改、改过自新就行。怕的是不能自我反省,自己不知错,还不愿意别人批评指出。尤其不可救药的是对自己的错误不能够充分认识,还自以为是,并强制别人也以为是。而蘧伯玉数十年如一日,每天都在做着自省的功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改过迁善,常见前非,至五十岁时,犹追咎四十九年之非”。可见,德行的修养,在于坚持,在于诚笃。一个人一天不做坏事,是容易做到的;一月不做不合规范的事,也可以做到;但是,一生不做一件违心的事,则就极为难得而令人敬佩了。人生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结果。

“明明德”的功用,表现为外在的行为,就是提高全民素质,造就新的高素质的民众。其最终的目的是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借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实现和谐。

人类是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发展的主体因素,但是个人在历史长河中又是极为渺小的。从人的心理上来讲,人人都想出人头地,争做先锋。这是人的欲望之一。可事实上,由于受到个人性情、教育程度、环境机会等因素的影响,结果总是不那么让人乐观。少数人出类拔萃,叱咤风云;个别人自甘堕落,作奸犯科;而绝大多数人平平庸庸,安于现状。这是一种规律,谁都无法改变。然而,无论如何,从自己做起,淡泊明志,洁身自好,静心修身,提高素养,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人,这是历史前进所呼唤的,更是人类文明所要求的。而这一点,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讲,应该是不难做到的。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重要的是先有进取的意识,有敬业的精神。这就是“明明德”的根本。

【史例解读】

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富弼(1004-1083)北宋人,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26岁踏上仕途,竭尽全力为朝廷尽忠。

年少时,富弼走在洛阳大街上,有人过来悄声说:“某某在背后骂你!”富弼说:“大概是骂别人吧。”那人又说:“人家指名道姓在骂你呢!”富弼说:“怕是在骂别人吧,估计是有人跟我同名同姓。”骂他的人“闻之大惭”,赶紧向富弼道歉。

年少的富弼分明是假装糊涂,却显示了他的聪明睿智。俯仰之间可见心胸之狭阔。20岁不到,富弼就以文章出名,被誉为“洛阳才子”。当时范仲淹已经颇有名气,认识富弼后,对富弼大为赞赏,说他有“王佐之才”,把他的文章推荐给当时的宰相晏殊。晏殊是奇才,不到20岁就考中进士,写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名句。他一眼看出富弼有发展前途,就问范仲淹:“这位洛阳才子可曾婚配?”范仲淹回答:“尚未婚配。”晏殊满意地点了点头。后来,纳富弼做了自己的东床快婿。

庆历二年(1042),富弼升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是年春,契丹国大兵压境,扬言要以武力扫平中原,要求大宋割地赔款才息兵。慌了手脚的宋王室,赶忙商议派大臣出使契丹求和,但朝中大臣皆因此行凶险,不敢前往。有人推荐富弼,富弼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大使,拜任枢密直学士,出使契丹。

见到契丹王,富弼问:“为何要出兵攻宋?”契丹王回答:“是你们违约在先,堵塞了关隘,所以我们要进攻。如果你们割地求和,我们可以撤兵。”富弼正色道:“我知道你自己并不想出兵,而是你的臣子嚷嚷着要打仗。你可知道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牟利?”契丹王惊讶地问:“此话怎讲?”富弼说:“我大宋封疆万里,精兵百万,上下一心,若你们要用兵,能保证必胜吗?即使你们侥幸获胜,也要损伤过半,这些损失你那些好战的大臣能够弥补吗?如果我们还像以往那样互通友好,大宋每年赠给你的钱帛,还不都是你契丹王一人任意支配吗?”

契丹王想了想,点头称是。富弼又说:“至于我国堵塞关隘,本是为了防范叛军,并不是为了进攻他人。若是为了进攻,就不堵塞关隘了,而是要打通关隘,前去进攻了!”契丹王觉得富弼说的都是实话,第二天就邀富弼一同打猎,但他提出一个条件:“如果能割地给契丹,则两国可长久修好。”富弼问:“为什么?”契丹王说:“我们都以每年领受你们的钱帛为耻。”富弼马上反问道:“你们以得地为荣,我们必以失地为耻!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想让我们割地求和,万万不能!”

面对这个既善辩又强硬的来使,契丹王感到无奈,最终不再要求割地。就这样,富弼不避生死,不辱使命,只说了一番话,就打消了契丹国进犯的图谋,使两国化干戈为玉帛,此后的几十年间,两国一直和平相处。

同类推荐
  • 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国学的发展自然是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作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国学的存在不仅记录了中国的发展史,而且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延伸到政治、经济、历史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学堪称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的日益多元化,国学渐渐与时代相脱节,与人们的生活更是渐行渐远。
  • 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本书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包括:区域文化产业概述、浙江区域文化产业的崛起、浙江区域文化产业兴起与政策关系研究等。
  • 百家争鸣与大一统:春秋战国秦汉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百家争鸣与大一统:春秋战国秦汉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本套书稿是一部按朝代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梳理的历史类普及读物,分为春秋战国、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共4卷。本书是本套书中的一卷,内容为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文化。全书体例规范、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一套中国古代文化入门级的读物,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中国历来有向学的传统,把读书看得很神圣。古人为我们树立了读书的榜样:苏秦头悬梁、锥刺骨,匡衡凿壁偷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这些"书痴"不仅书读得好,人生也很成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崇尚读书,尊重读书人,乃至习惯于对读书人高看一筹,这是烙在中国人灵魂中深深的印记,永远都抹不掉。今人读经典,正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本书是一本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价值于一体的、完美的语言文化读本。书中内容包括:琅琅上口的谚语,充满智慧的歇后语,诙谐幽默的精彩对联,深入浅出的日常俗语,知识丰富的谜语,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是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的优秀读本。
热门推荐
  • 千语神略

    千语神略

    御剑先考驾照,消费整付零找,严禁打架斗殴,成精先打报告。太初历两千年,人间界在穹苍星辉的指引下发展得一派欣荣,盛世无双。百姓们安居乐业,物资丰富,思想奔放;妖精们遵规守纪,静心修炼,自由兴旺。在这个美好的世界里丁零早早被安排上:不做模拟卷,跳崖得自强,随身老爷爷,直入春华榜,出任太学士,迎娶美娇娘,年纪轻轻就走上人生巅峰,传奇跌宕羡煞了少年郎!
  • 北国之森

    北国之森

    少年纯美暗恋暖伤系写手顾苏,用最温暖的细节致最偏执心动他内心是一座孤城,她用炽爱烧了它亲爱的,我们都一样,即便错了,也会为了那个人,和全世界作对。后来我梦见我成了一棵树,你们也都长在我身侧。我们一起迎接北国的风霜雨雪,还有阳光。对盛夏来说,青春是肆意轻狂,是友情岁月,是惊鸿一瞥后狂热喜欢上的那个少年沈青柏。她以为,他们这群人,会是一辈子不离不弃的好朋友。她以为,她跟沈青柏会永远相爱幸福在一起。只是,盛夏怎么也不会想到,为了她丢掉保送资格的沈青柏,竟会劈腿自己的死党。她也不肯相信,她另外两个好朋友,一个竟将另一个陷害进了监狱。
  • 都市之最强无敌系统

    都市之最强无敌系统

    重生归来,得逆天系统。考试满分?女神主动投怀送抱?世界首富?天下无敌?……全都简简单单啦!
  • 豪门萌娃惊世界

    豪门萌娃惊世界

    傻爹收了个孩子,然后每天的生活就是照顾孩子。后来,孩纸长大了。也跟着小伙伴们一起造就了一番传奇。前期有点崩,多看几章就拉回来了!(认真脸)前面崩的地方主要讲的就是:爸爸收养了一个女鹅(女主)然后女鹅很聪明。然后前期崩的地方还说:女鹅说立志当兵。的确当了,但是后期专职了。【男主不是爹!爹不是男主!视角宝宝(女主)有男主(天洵)不女扮男装!真女儿!真团宠!宝宝不重生!不穿越!有亲妈!真宝宝!偏玄幻!本文所有东西都架空!!!本文也是搞笑沙雕小说!苏苏苏!爽爽爽!不要带智商看就可以!】
  • 我的冷艳总裁夫人

    我的冷艳总裁夫人

    明面上他风流倜傥,让无数男人羡慕嫉妒。暗地里,他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恶魔。回归都市,却被新婚老婆拒之门外,并要求离婚……QQ群:320788489【第三部作品】《我在仙界当老板》火热连载,欢迎各位阅读品尝!
  • Tom Swift And His Giant Cannon

    Tom Swift And His Giant Cann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李致文存:我与巴金

    李致文存:我与巴金

    本书回顾了在与巴金六十多年的接触中,李致对巴金为人的不少独特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他心目中的“世纪良知”巴金。
  • 闪婚总裁宠甜妻

    闪婚总裁宠甜妻

    九年前因为一次赌约她招惹上了他,她以为这只是游戏,没想到自己越陷越深,可即便如此她还是抛弃了他九年后他无意间遇见了她用尽手段只为将她锁在自己的身边他说“乔伊伊我这五年来承受的痛苦,我会让你一一体会”她笑道“我奉陪到底。”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恋爱报告:亲爱的秦先生

    恋爱报告:亲爱的秦先生

    为了报复老公找小三,苏莱一气之下借着酒劲尝试出轨,谁知被闺蜜爆料,她竟被秦珂带着小三抓了个正着,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只许百姓放火不许州官点灯?本来就是假结婚,凭什么你能找小三我不能出轨?秦珂你听着,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东风吹战鼓擂,互相伤害谁怕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