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31700000002

第2章 前言

司马迁其人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6),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他与司马光并称为“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为“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十岁时,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二十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他几次随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三十五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的父亲司马谈死后,司马迁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接替父亲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他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司马迁开始动手编写《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一年,司马迁五十岁,他出狱后做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这也许是“尊宠任职”,但他还是专心致志地写书。直到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史记》主要内容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史记》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

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首脑,为他们作传纪而名之曰“本纪”,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

表,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

书,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世家,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所以他们的传记就叫作世家。从西周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

列传,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单传是一人一传。合传是记两人以上的传。类传是以类相从,将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纳到同一传内。司马迁也将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了下来,这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

总之,司马迁写作《史记》以本纪叙帝王,以世家载诸侯,以列传记人物,以书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网罗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了以年月为起讫如《春秋》的编年史、以地域划分如《国语》的国别史的局限,创立了贯穿古今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成为正史的典范。

《史记》的贡献和特点

《史记》,原名《太史公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对后世贡献很大。

第一,《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本纪,即皇帝的传记;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方法。

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绩;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司马迁将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第二,《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

《史记》第一次将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极为深远。

第三,忠于历史史实,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

史学家写史料,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史记》正是遵循这一原则来编写的。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逸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第四,《史记》可以说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传记。

《史记》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

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一诺千金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

《史记》的影响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史记》建立了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名著。无论说它是中国古代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还是说它是世界古代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都毫不为过。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所以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第二,《史记》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他往往能将极其复杂的事实,安排得非常妥帖、秩序井然,再加上见识高超、文字生动、笔力洗练,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第三,《史记》建立了史学的独立地位。

在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编撰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此后,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拥有了自己的独立地位,这一发展应该归功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第四,《史记》成为了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据《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一百八十多种。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一百三十二种元杂剧中,有十六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许多剧目是取材于《史记》的。

第五,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后代史书的文学性虽然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浩如烟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

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深厚渊源。

正因为《史记》一书影响深远,所以今天我们编著了《史记·本纪精粹》一书,选录了《史记·本纪》中广泛流传的大部分著名篇章。本书内容分为题解、原文、注释、译文、评析五个部分,帮助读者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全面深入地了解《史记·本纪》。

本纪主要以历史上的帝王为中心,上自黄帝,下至司马迁当时的帝王汉武帝,作者对其中的人物进行了全面的勾勒,依次记叙了他们的言行政绩,同时也记载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其中将项羽列入本纪也是对“以成败论英雄”的一大突破。纵观全篇,本纪是一部按照年代次序编写的帝王简史或系统的编年大事记。本纪排在全书的最前头,历来被视为全书的纲,它保存了许多历代相传的历史资料,对于后人了解历史年代发展顺序有着重要的价值。

而今天我们编著的《史记·本纪精粹》一书,选取了本纪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有关人物的篇章,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或历史事件,让读者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还能清楚地看到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演变、朝代的兴衰更替的轨迹。

同类推荐
  • 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

    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

    在中国当干部最应该向国学借智慧!《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是专门为领导干部量身打造的国学常识必读书。与其他介绍国学常识的书籍相比,本书不仅罗列了历代职官政事、法律典章、社会经济、哲学宗教、教育科技、体育娱乐、民风民俗、风水命理、书画艺术和医药养生知识,而且收集和详解了大量前任和现任国家领导人著作及谈话中涉及的国学常识,是国学常识中精华的精华,助力领导干部发现国学之美、领悟政治智慧、提升人文素养、丰富知识储备。
  • 无华企盼 福禄寿喜(文化之美)

    无华企盼 福禄寿喜(文化之美)

    它是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他源远流长,博大情深……
  •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由国学大师辜鸿铭的一系列英文论文结集而成,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早期代表作品。辜鸿铭在书中把中国人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对比,指出中国人同时具备深刻、博大、简朴和灵性四种美德,并主张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解决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造。本书力图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出版后在西方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先后被译为德语、法语、日语、汉语等多种语言,并多次再版。德国因为本书面掀起数十年的辜鸿铭热。
  • 山海雅韵

    山海雅韵

    从吴越文化的荟萃,到历代文人雅士的遗韵,金山的海派文脉源远流长,历久而弥新。数千年的人物风流,可制皇皇巨著,而薄薄一册解读的只是金山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其中一些刹那的闪烁。跟着本书去了解、熟悉金山的前世今生,比如:明长城“金山卫”砖刻与金山的故事、上海硕果仅存的最后一座渔村、妈祖文化在上海的发端演变……与此同时,可边读边走去看看:最具吴越文化交融特色的千年古镇枫泾、黄公望潜心绘制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吕巷……放下书本,可以去尝美食、看农民画展、听金山故事……
  • 味道之味觉现象

    味道之味觉现象

    从最微观到最宏观,饮食串起了最可感的个体肉身与最抽象的文化网络。假如食物注定要被人吃掉,假如食物真是一种艺术,那么我们欣赏这种艺术的唯一方式便是毁灭它。我们有时候会用“干掉”去形容进食,比如说“干掉一碗面”,“把整桌菜干掉”;那个“干”字正正是最粗暴的破坏。形容一顿吃完的饭,我们会说那场面真是“狼藉”;这岂不是一桩惨案的遗留现场?只有透过吃的动作,我们才能完整体验食物之美,才能领会食物作为一种艺术的精髓。可是吃的动作同时也就是一种破坏、吞没与消化。食物一生的高潮在于它的死亡,不消灭食物,我们就无从欣赏食物。饮食艺术乃是一种关于毁灭和败亡的残酷的黑色艺术;最美的刹那,就是崩解朽坏的一刻。
热门推荐
  • 薄荷色的盛夏之歌

    薄荷色的盛夏之歌

    对于大校草的表白,季淼表示很懵逼。全学校谁不知道,木泽楷喜欢的是校花许遇然,他怎么来给季淼表白了?结果,三个月后。“男神男神,嫁给我吧!”季淼说完,眨了眨那双她自以为很水灵的大眼睛。木泽楷一脸傲娇的轻哼了一声:“嫁?本校草只能娶,不能嫁!”
  • 万能卡片系统

    万能卡片系统

    钱小白被系统看中,但家人无故被绑架,当快要找到他们时,一个又一个危险的计划狠狠地套进钱小白这平凡人身上,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
  • 水深火热在美国:真妮的北美生活故事

    水深火热在美国:真妮的北美生活故事

    说起北美,你会有什么印象?华尔街、“9·11”事件?还是美国总统布什、奥巴马?你知道美国普通人是怎么生活的吗?旅美作家蔡真妮,用幽默亲切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她和周围的中国人在北美生活的逸闻趣事、她亲身经历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撞击,展现了北美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许多故事读来令人莞尔之余,让人对美国、美国人、美国文化有了具体的了解。
  • 如果重生了该怎么办

    如果重生了该怎么办

    她得了抑郁症死了,醒来发现这个世界变得特别奇幻,她身边多了一个狐狸……最后,她嫁给了狐狸……
  • 缚蝶

    缚蝶

    她,是被迫封印百年之久的血皇少主;他,是被三族所不耻的半妖弃子;五百年后,她自洛水河畔破封印而出后,步步为营,行事冷血无情,却总因当年之失而无奈受挫。不知在何时,他悄无声息的出现在她身侧,富以深情为饵,诱之......*在那棵萦绕着千般梦幻的祈愿树下,她弃了身旁陪伴千年之久的蓝颜知己。笑意朦胧:“你走,我也不留下。”“不悔吗?”“只要你不骗我,无怨无悔。”——“我于你而言,是什么?”答复他的仅仅是那满山开遍了的丹桂,再无她的踪影。半生回眸,那是她对自己说过最诛心的话……
  • 入骨宠婚:赖上乔先生

    入骨宠婚:赖上乔先生

    她是这场婚姻里最卑微的等待者,痛入骨髓,她终于醒悟转身离开,那个男人却紧紧抱住她,求她别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

    现代青年在另一个世界行侠仗义,与邪恶势力展开生死博斗。
  • 铠甲勇士之铠甲传说

    铠甲勇士之铠甲传说

    当所有的铠甲都汇聚到同一个时空之时将会发生些什么……
  • 侠迹

    侠迹

    坚毅抉择,锻造一段传奇人生;行走江湖,谈笑一场刀光剑影;恩怨情仇,谱写一曲传奇诗歌。
  • 你对我的爱意

    你对我的爱意

    她,不顾一切跟随自己年少时喜欢的人远离家乡,生下三个女儿。她,是被她丢下的其中一个,从小被人指指点点,跌跌撞撞的长大,但幸好我们还能去爱,但幸好我们遇见的大部分人都是好人。顾淼:“你能做我女朋友吗?”王一然:“我希望你过得好。”言洲:“如果我们能放过彼此也算一种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