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很多事情都没有定数,处处变化,时时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慢条斯理而是惊险的一跳,包括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以及观念转变,从原有轨道进入到新轨道,这是洗涤灵魂的一个过程。福利房、高津贴、钱多、权大、有保障,这些诱惑已经渐行渐远;高档餐厅、娱乐场所、公款旅游以及月饼、水果、米面、购物券,这些待遇注定会越来越少。
曾经的秩序都将被颠覆,曾经的价值观都将遭到质疑,曾经坚硬的东西都可能烟消云散。不管你能不能接受,你都无法穿越回去,这不是某一个领导突发奇想的一件事情,也不是某一个单位头脑发热的一件事情,而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忍痛割“爱”,不过是开始,而如何面对这场变革,则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怀、一种未来。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在努力地追赶着这个时代,可事实上时代却在努力地抛弃着我们。如果还在执迷不悟,我们的路子会越走越窄,胆子会越来越小,心态会越来越差。
眼下,我们需要的不是踽踽独行,而是提起脚大步前行。
修炼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是我故事的主人公,还是我写这本书的一个诱因。
在一年一度的迎新会上,二十多个年轻人一起成为新入职的体制内人。在偌大的会议室里坐定时,他们一定是局促不安的。可当听到领导热情洋溢的开场白后,他们有些淡定了,领导们看起来一个个平易近人,一个个语重心长,一个个亲人般的和蔼,完全没有官僚架子。
一个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哪里经过这样的场景,心里原本就载着无数心愿,没有料到机会就来了,为了给领导留下一个好印象,哪个还不把浑身解数使出来?在接下来的表态发言中,这些孩子挖空心思,竭尽全力,每句话每个字眼都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领导还时不时赞许一下,整个会场充满了浓浓的爱意,我的主人公便是几个佼佼者中的一个,这会儿脱颖而出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没有晚上这件事情,我相信他已经混出个眉目了。
豪华包间,精致的菜品,接风宴可谓蓬荜生辉。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一个个年轻人轮番敬酒,领导喝得有点多了。这时候有人提议打擂台,领导自然是擂主。酒场上就是一个理,能喝的不能喝的真醉的假醉的,为的都是让领导高兴。几圈下来,没有人是领导的对手,领导多少有点自大了:六杯酒,满上,有胆量的就来!
满桌子都是谦让,你来你来你来,谁都不伸手,可鬼使神差的是,主人公站了起来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要跟领导学一手,满上十二杯酒。领导不爽:改酒令先把六杯酒喝了!主人公扛不住了,想着喝了六杯酒再和领导干,可等他扬起脖子喝时,领导已经离席了。
不过几分钟,不过一句话,在别人看来毫不起眼,可这个晚上却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很快他被下派到一个偏远乡镇,当了一个小办事员。几年以来,当其他年轻人在单位上风生水起时,我的主人公却无人问津。每每提起他,领导言辞犀利,不屑一顾,一句“孺子不可教”已经将他板上钉钉了,哪里还能给他一点机会啊。
这就是体制,温情只是表象,稍纵即逝,而严苛则是本真,亘古未变。
当体制披上了一袭光鲜亮丽的袍子时,有谁在乎过袍子里层一撮撮的虱子。上下五千年,人人都将吃皇粮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稳定、安逸、有保障,更重要的是有尊严,还可以做个人上人,岂不知一入公门深似海,从少不更事到饱经沧桑,混得好的人能有几个?
与其说这是一门学问,还不如说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悟性与章法的融合,章法可以写在纸上,悟性却只能靠自己的天赋了。不感悟,一个人就没有长进,这就像是铸钢时的淬火,只有把滚烫的钢锭放到寒水里急剧降温再回炉,钢才会变得强韧。可怕的是,很多人却被表象蒙昧了心智,从不知道路在何方,自己要去哪里。
和所有的学问一样,职场也需要用心感悟。如果不用心,不要说是初入职场的新人,纵是混了半辈子的人也未必懂得其中的奥秘,结果整个职场都不解风情,混得好的人想不开,混得差的人也想不开。新人就像小马过河,战战兢兢,怕得要死;老人就像一个怨妇,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大家过得都很郁闷,干得都很纠结。整个职场像是弥漫着一层雾霾,道路曲折走不到头,前途光明看不见底。远看是一道风景,可走近一看,什么都不是。
凡是对中国社会了解多一些的人都知道官场的利害,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知道利害并不代表你了解官场。李鸿章曾说天下事最容易的莫过于当官,可在我看来,当官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问责机制日益健全的今天,阳光决策就像一座大山扣在为官者头上,官是一份荣耀,却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倘若任期内没有出彩的政绩,又怎么有机会继续留任呢?
为官不易,为官艰辛,不要说为什么领导对你就高不就低,也不要想着拆领导的台、找领导的茬。世事嬗变,你方唱罢我登台,尽管面孔不一样,但只要在这个位置上,他们就有着一种共识,这就是对你的要求从不含糊,从不敷衍,从不示弱,严苛、无情、冷漠,几近极致,几近非分。
如果说我们的主人公仅仅是个小人物,不足以代表体制内的共性,若果换做是个大人物,是不是结局会不一样呢?
他是中国政界少有的才子,胸藏文墨,风流倜傥,主持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工作期间,屡有建树。当时很多人都看好他,可政治是诡异的,一场运动把他牵扯进去,随着一大批人的出局,他被搁置一边,但要不要处理,大家意见并不一致。
不偏不倚,恰在这时一位上层人物说了一句话:这个人思想有问题,整天穿得花里胡哨的,看着实在不舒服,前两年我就想收拾他了,还是抓起来吧。这句话的分量实在太重了,他的命运旋即被改写了,坐了七年的监狱。
一桩笑话,没有人能参透其中的真伪。不过是穿衣戴帽,不过是看不顺眼,怎么可以上升到政治层面?就算是他命里的一个结,这个结也太大了,尽管其诱因有点可笑甚至于荒诞不经,但却无比真实而惨烈地发生了。站错队,跟错人,说错话,让别人看不惯,惹别人不高兴,诸如此类都可能改写一个人的命运。
几乎所有初入职场的人都梦想天生我材必有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对于个体来说这却是漫长而曲折的一条道路。也许你从来就没有对手,从来也没有做错事说错话,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你以为前方是一帆风顺,可走着走着就拐弯了。回过头看,一个眼神、一抹形象、一个片段、一个背影,原来就生生地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却混不出个头,为什么一个好苗子多少年伸不起腰杆,为什么一顶要戴在自己头上的帽子转眼间物是人非,为什么一个人努力的目标会离自己越来越远……我们挣扎过反抗过,可最终却在自然规律面前不得不屈服了,不再争斗,不再强求,顺其自然中又包含了多少绝望和不甘心啊!
一个人的成长就像N次方程一样的复杂,只要有一个数字变一下,整个结果就不一样了。也许你已经够努力了,可还是碌碌无为;也许你已经很完美了,可还是遍体的瑕疵。一些事情你不屑一顾,这算什么问题,无伤大雅,吹毛求疵,与能力有关吗?与品行有关吗?上纲上线!你是这样想的,可有人不这样想。
也许你会说:我为什么要向上爬,我嫌累,我只想过平平淡淡的日子。这样也好,可这个想法也可能成为一种奢望。你以为平平淡淡就不需要努力吗?只要你在体制内,纵使一个闲职也需要万般用心才可能守得住。换一句话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没有一件不用心的事情;只要在体制内,就由不得你自作主张。
当然你可以随遇而安,甘愿一辈子守着这张办公桌、这间办公室、这栋大楼、这个院子,甘愿让人吆五喝六,甘愿做一颗螺丝钉,甘愿做一个小办事员,我窝囊,我愿意。死猪不怕开水烫,这样的人一定得是超人,要脱俗,要有境界,要有胸怀,还要有度量,不怕受气。倘若你心存一点念想,你就得走心,否则一点点小事情都可能是一座大山,让你寸步难行。
尽管时代在迅疾地变化,但体制对一个人的评价总是那么尖刻。也许你年轻,少不更事,可在体制眼里这可是三岁看老。一个不经意的错误有可能被放大十倍二十倍,一句话就可能和你的人品联系在一起,一件小事就可能和你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也许你只是让一个人不高兴了,可只要给你贴上了一个标签,谁在乎这个标签的真伪。从一个人到十个人,人人坚信;从一句话到十句话,口口相传。纵是冤枉的,你也无能为力,以至于要用加倍的努力来弥补曾经的一点点过失。
对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要求是有点过分了。不管怎样,总要让你慢慢地学习、慢慢地成长、慢慢地适应吧,即便犯错了,也要留出时间让你改正。可你记住,这般仁慈宽慰善良的人不是父母亲就是老师,在家庭在学校,你是宝贝,他们可以包容你,面对你的无知和错误,他们也会给你机会,可体制内不会。
近乎完美,这是体制内对一个人的要求。只要你进了单位,大家就被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这就是人,这个字并不像一撇一捺般的简单。你是新人,你年龄还小,你没有经验,你是一个女孩子,这些都不能成为原谅你的理由。如果你错了,就永远的错了;如果你失去了,就永远地失去了。少有人袒护你、同情你,少有制度为你特许、为你赦免,少有领导会原谅你、可怜你,少有单位会等你长大、等你成熟。
这里不允许你犯错,更不允许你藐视,如果说犯了错误不过是受点皮外伤,那么藐视则纯属找死,飞蛾扑火,自不量力。从踏入单位的第一天开始,你就要学会服从,一旦你和某些人物有了事端,一定要以大局为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纵使你比窦娥还冤,也要一笑而过。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的忤逆很可能为你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大大的句号。
这条路不好走,你得万般小心。在这条路上高高低低沟沟壑壑,想要顺顺当当地走下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要说进入体制内就仕途通达,你每往前走一步,不敢说步步惊心,也得小心谨慎。何况你还会不知不觉站错了队、说错了话、跟错了人、看错了场合,城门失火,祸及池鱼,这样的悲剧已经屡见不鲜了。
体制内是机会也是桎梏,是安逸也是风险,你要万般走心。在这个华丽丽的舞台上,你所扮演的角色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重要的不是如何发展而是如何生存,如果你不成熟不稳健,纵使捷足先登,也会登高跌重,自毁前程。
体制是一个人态度的改变,是一个人胸怀的改变,是一个人脱胎换骨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