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很多人不解的是,党政两个领导,究竟谁的权力大?一般来讲,如果是条条管理,后者的职位要大;如果是块块管理,前者的职位要大。不管是层面上还是条理上,党政领导都是不可小觑的,都是单位上决策与拍板的人物。他们不仅通过党委会议和A长办公会议决定大小事宜,还通过各种文件、通知、指标、计划、表格考核下属,这是行政思维的基本套路。
党是政治领导,党委(组)会议主要讨论重大问题、发展目标、工作思路、人事任免,也就是说凡是单位上的大事情都由党组织决策,然后交由行政领导具体实施。安排工作、指导检查、立项目、定目标,这些便是A长领导下的政务工作。从这个角度看,党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领导,不陷入具体事务,不纠结于具体工作,指点江山,拍板定夺,这样的权力很有分量。因此一个单位的书记多半都是这个单位上的重量级人物。
只要在体制内,凡事都是行政套路。不管单位有多大,所有重要的事情都会由这两个人来决定,当两个人的想法出现分歧时,往往要通过党政班子会议拍板决定。在这样的会议上,只要有三分之二的人到会,有半数以上的人同意,一个想法就立刻变成了一个决策,如果想探究这是书记的想法还是A长的想法,就要看这两个人谁更强势一点。
名不正言不顺,只有通过合法程序,一件事情才可能披上合法的外衣,从个人想法变成集体决策,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从内容到形式的一种演进。愤青们常常不屑一顾,可千万不要忽略形式的重要性,在体制内凡事都要走程序,一件不合规的事情很可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纵使中间没有什么猫腻,也会让人怀疑你的动机,稍有不慎就成了把柄。只有集体决策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化解危机。也许你会说,集体决策也有错,答案是肯定的,有些事情不仅大错特错,还荒诞不经,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执行的节奏。只要是集体决策,这件事情就具有合法性,即便错了也是组织责任,而不是某个领导的个人责任。
决策总是以一种形式出现,通知决定总结评估鉴定甚至于讲话,只要待在体制内,你会时刻被这些形式所包围,也许刚开始你会不适应,但慢慢的你会熟悉它,时间长了你会离不开。不管在哪里,这样的思维模式一脉相承,成为日常控制的基本工具,从文件启动,到文件结束,这其中少不了八股味,从领导传递到基层,从基层上报给领导。很奇怪的是,尽管看起来都是套路,但每一件事情都有始有终地落实下来,还会有人监督执行,这也许就是体制能够百年不衰的原因吧。
书记领导、A长负责、集体决策,这是一个单位领导阶层履行权力的基本准则。当然并不是每件事情都得经过会议讨论,一些决策可以通过需求—请示—报告—批示的程序来实现,一些决策还可以通过口头答应点头默许来实现,这些不通过集体讨论形成的决策,实际上往往是权力者个人的想法。如果一个领导擅长于自己决断,权力就会被无限制地放大。
一把手的权力究竟有多大?关起门来他们是这个单位的老大,敞开门走出去,还要看是不是实权部门。比如市委办、政府办、纪委、组织部、发改委、财政局,类似于这些权力部门,一把手气场十足,不仅能呼风唤雨,还能左右其他部门的决策,即便一个小小的科长也能颐指气使,很多时候,他们手里的权力比一些弱势部门的一把手还要管用。
权力是现实中无法逾越的一道鸿沟,是连接现实与目标之间的一座桥梁。不管你在哪里,只要你想去彼岸,你就不可能漠视权力,假装看不见,也不可能故意绕开权力,闪烁其词,满不在乎。只要人在体制内,无时无刻,你总会被权力所控制,纵使自己有一些想法,也要记住“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这是所向无敌的一把屠龙剑。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道彩虹看起来很美,如果你以为可以渲染整个世界,只能说明你还是一个菜鸟。民主是少数服从多数,而集中是多数服从少数,这就像是太极中的一招一式,推拿之间全是功夫。不管你的想法多么有见地,只要你和权力者意见相左,你就是集中以外的人,就是活生生的少数。
那么,怎样保持民主集中制的公平和透明呢?唯一方法就是集体领导。给每个一把手配几个副手,四个不多,十个不少,这些人组成了领导班子,每个人分管一些工作,这样一把手就把责任分解给每个人,事情少些,风险就少些。可领导权却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有事,就来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这样就保障了决策程序的不走样。
会议是体制内最具特色的一件事情。可很多人不知道,参加会议的人越多,会议内容也许越不重要。大事情从来不是在几分钟的会议上决定的,“功夫在诗外”,如果前期缺少疏通,会议结果就不是权力者想要的,这也是一个领导的基本功。其实很多会议往往是一言堂,一个人提出来,如果有几个人煽风点火,其他人都会一边倒,纵是有保留意见,一己之力又如何扛得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果你太认真了,倒还显得你不合时宜,不识大局了。
会议越小,事情越大,会议越大,事情越小。而且所有重要的决议,也都不是在会议一开始就决定了的,而是在会议结束前五分钟完成的。大会解决了小问题,小会解决了大问题,只要是大事情,无一例外的都是从小会开始的,大一点的单位是常委会,小一点的单位就是党组会。可见不加入党组织就没有开小会的机会,不开小会自然就远离了大问题,远离了核心权力。
领导是不会认错的,这是人性使然。再丑陋的女人,也会自以为是美女一枚;哪怕是芝麻大的事情,想要一个人承认错误也是难上加难的事情。有一句话这样说:错了保持沉默的是科长,错了也能找到理由的是处长,错了还一再说没错或者说错在别人的人才是一把手。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承认错误,就连杀人狂魔也不会认为自己杀错了人,需要忏悔。
不要信口开河。给点颜色就灿烂,给点浑水就泛滥,这不是可爱,而是一种不成熟。在体制内稳健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有人要大家提意见,有啥说啥,千万别以为这是真话。倘若你胡说八道,不到立秋就开始算账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大度到不记仇,这是人性,你会记仇,别人也会。假如你以圣人的境界来要求别人,这不是别人的错而是你个人的错。
仕入官场,每升一级,嘴巴严一级。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什么是愚蠢,愚蠢就是舌头比大脑反应还快的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句不当的话远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在很多场合下说得越多,死得越快,就像毕福剑一样在大意之间就翻了船。在单位上尤其要少说话,开会的时候领导不表态就等一等,看看大多数人在说什么,然后再说不迟。你说好的没有人能记住,你说了不好的就立马招灾惹祸,让领导不高兴了。
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这些词被列入体制内庸懒散慢的新三大作风,在我看来,乱表态应该被列入第四大作风。不胡说,不乱说,这不仅是公职人员的基本素养,也是体制内良性运转的基本守则。如果反应太快,你离倒霉不过是一米的距离。
少说,多做。
逃不出的级别
如果人类有一种终极理想的话,我认为是平等,从斯巴达克斯起义到太平天国均田制,从三民主义到基督教的人权思想,人类为了这个理想曾经血流成河,但都终结为一个梦想。其实人生而不平等,这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上,还体现在精神与地位上。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们就佩戴袖标,一道杠是小队长,二道杠是中队长,三道杠是大队长,没有袖标的就是一般学生了。表面上看这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可事实上队长们除了有权利管理同学以外,还有条件获得各种各样的机会,一等戴上这道杠,他们和一般学生就有了差距。殊不知从学校到社会,这种差距会一直陪伴着每个人,直到死也很难找到一处绝对平等的地方。
只要在体制内,等级制度便无处不在。虽说薪酬、职称、学历、岗位都分三六九等,但最核心的还是行政级别。国、部(省)、厅(局)、县(处)、乡(科)五级,从下往上,级别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不仅构成了体制内的制度基础,也构成了整个体系的基本秩序。尽管扁平化已经成了聚焦点,但行政级别从来都不含糊,其不仅体现在管理、组织、业务、财政上,更体现在干部人事制度考核上,以至于每个人都被绑定在一个位置上,听命于领导的领导,服从于上级的上级。
级别就像接力棒,每一个职位都是由上一级领导任命的。也就是说,乡科级干部由县处级领导决定,县处级干部由厅局级领导决定。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个单位的领导绝对不是江湖大佬,在上级组织面前,领导也是下属,就像你在领导面前是下属一样。想一想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你的领导,他就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他的上级。
只要在体制内,每个人都会受制于上级,尤其是自己的直接领导。上级不仅决定着下级的命运,还会通过长效机制与短期目标来考核其绩效,让下级忌惮,让下级难受。在体制内级别束缚就像紧箍咒,把每个人紧紧地捆在一起,下级必须对上级绝对服从,不得忤逆,有时候为了得到上级的信任与肯定,下级还表现为对某个人的服务甚至是讨好。如果上级不满意,下级的职位就很难保住,因此不管领导平日里怎样亲民,一旦触及到自己的职位,就会翻脸无情。要说底线,乌纱帽就是这个人的底线。
为官难,为官不易。比如做一件好事不见得能得到上级的好评,但上级对一件事情的质疑或反对则极有可能给自己招来一场灾难,谈话、批评、处分、丢官、停职、罢免。领导是上级任命的,就像孙悟空跑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只要上级不满意,不管多么能干,也时日不多。不要抱怨你的领导为什么这样做,不要质疑你的领导这样做的动机,领导的第一职责就是让上级满意。换一句话说,科长要让处长满意,处长要让局长满意,区长要让市长满意,市长要让省长满意。上级不满意,下级也不会安稳,好处不沾边,坏事也少不了。
只要在体制内,级别便无孔不入。这种力量不仅来自于条条的意志,有时候还来自于块块的意志。比如一所大学不仅要受制于上级教育部门,还要受制于当地政府部门,也就是说要同时接受垂直与横向的双重管理。如果说十年前很多校长们只听命于教育部门,那么这十年间横向力量在明显地加强,地方行政化管理手段越来越强大,校长们不得不成为某些地方官员的下属,听命于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