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2600000005

第5章 也谈《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历史建构(3)

同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学过于强调阶级分析,过于强调农民起义,正像戴逸所说:“农民战争史代替了整个的中国历史,讲到每个朝代都以农民战争开头……中国历史成为一部农民起义史。”[23]其实,《清宫秘史》和《武训传》受到批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因为没有正确地再现农民起义和农民革命,前者把义和团描写成乌合之众,后者则侧面描写了太平军的失败。

经过一次次的批判和运动,“政治正确”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令人感到无所适从的是,这种“政治正确”的要求越来越严苛,因此,尽管《发展史》以《新民主主义论》为基础,按中国社会的历史的发展来构建和评价中国电影实践,但终究因为建国后历史研究的革命化、政治化,以及党内日趋尖锐的思想斗争和越来越高的革命调门,在出版三年后遭到全面否定。陈荒煤在《发展史》和再版前言中已对这本书在“文革”中的遭遇作了充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只想强调的是,《发展史》的历史观与《新民主主义论》相一致,它对左翼电影的肯定,与建国后逐渐确立的革命史观不相吻合,没有达到后者所要求的“政治正确”的标准,这应该是它被打成“毒草”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左翼电影与人民电影

中国革命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的发展,左翼电影和社会主义电影则分别对应着这两个阶段,延安时期的人民电影则是两者之间的一个重要过渡和联结。这三者构成了一条清晰的中国革命电影传统。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的不同,由于两个时段的革命目标不同,三种电影在形态上有重要的区别,《发展史》强调了它们之间的连续性,虽然意识到其中的差别,但并未就此展开明确的阐释和分析。

左翼电影是指20世纪30年代初共产党进入电影界后在中国影坛上出现的一次电影文化运动。1931年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时就表达了对电影的关注;1931年5月,夏衍、钱杏邨、郑伯奇加入明星公司并成立了电影小组;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左翼电影文化运动拉开帷幕。[24]受当时社会史论战的影响,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后,就展开了中国电影的性质和任务的讨论,并提出了中国电影应确立“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和大众化方针。由此可见,左翼电影文化运动在理论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就其宗旨而言,它仍然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则具有明显的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这是一个包括了电影界广大人士参加的,以爱国、进步为共同目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进步文化组织”。[25]从左翼电影的初期作品来看,它们也是多姿多彩,有的作品表达了鲜明的反帝主题,如《渔光曲》《春蚕》,有的作品虽然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识,但同时也有作品表达的是普世的人道主义观点,如吴永刚的《神女》。因此,左翼电影在思想性上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只要表达一定的进步意识,对社会的黑暗有所批判,与一切落后的、反动思想进行斗争的作品,都受到肯定和接纳。

而且,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电影业,仍然是商业电影体系。左翼文化人士最初被接纳到电影业中,一部分也是出于商业考虑。即使左翼电影在其高潮时期,也仍是在电影的商业体系内发展的,因此,正如夏衍所说,“我们是处在‘寄人篱下’的地位,不可能如心所愿地选择题材,更不可能畅所欲言地发抒己见”,只能“转弯抹角、点点滴滴地在资本家经营的电影商品中间加进了一些进步思想,而执拗地把电影引向为政治服务的方向”[26]。因此,从电影形态上说,左翼电影是传统的商业电影与进步思想的融合,早期的创作尤其如此。而且,由于生活现实尚未经过革命的颠覆和洗礼,因而进步思想大多表现为纯粹的观念,与电影对生活情态的描摹有一定的距离感,常常表现为内容与形式的疏离。只是到了战后,由于进步影人经历了战乱、颠沛流离的生活,更广泛地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因此,这一时段的进步电影明显克服了左翼电影的疏离感,电影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达到了较高程度的圆融统一。

与左翼电影不同,人民电影是在解放区出现的电影形态。虽然这一阶段时间不长,但文艺工作者于戎马倥偬之中,克服物质匮乏的困难,勉力为一种新型电影打下了基础。如果说,《新民主主义论》是为左翼电影提供了理论阐释的话,那么,毛泽东发表于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则成为人民电影的准绳。正如《发展史》指出的那样:“《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地规定了中国的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指出了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途径,并把一切问题的中心放在文艺工作者同工农群众相结合,从而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取得文艺创作的源泉这个根本问题上,这就从理论上彻底解决了‘五四’以来中国革命文艺工作者所一直企图解决而没有能够彻底解决的革命文艺同人民大众结合的任务。”[27]应该说,文艺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改造是革命文艺必然面对的问题,只有通过这一改造才能培养出属于无产阶级自身的文艺知识分子,即葛兰西所说的“有机的”知识分子。也就是说,经过世界观的改造,文艺知识分子才可能不仅仅是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而且是超越其知识分子本身的局限,成为工农群众的一分子,从而真正获得工农阶级的视角以表现现实生活。显然,《讲话》后的文艺发展方向已经与左翼电影的反帝反封建诉求有着很大的不同了。因此,虽然说左翼电影与人民电影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同时它们又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观,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电影则是人民电影的进一步强化,它一方面遵循着《讲话》所提出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与此同时,又加强了阶级分析的分量,在“政治正确”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最终发展到极端,随着“文革”的失败而破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文革”期间对《发展史》的否定显然是一种非历史的、形而上学的“批判”,左翼电影是中国革命电影传统的源头,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发展史》依托唯物史观所构建起来的中国电影传统,本身也包含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比如对1931年之前的中国电影的评价,再比如左翼电影与人民电影及社会主义电影的关系。特别是,如果站在今天重写电影史的角度,我们更需要考虑左翼电影传统与百余年中国电影发展的关系问题。而《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是,重写电影史的首要任务便是史观的构想。

(原载丁亚平主编:《电影史学的建构与现代化》,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版)

注释:

[1]陈山:《电影史学的建构——对〈中国电影发展史〉文本的史学研究》,《电影艺术》2008年第6期,第102页。

[2]李少白:《关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一件事实》,《电影艺术》2009年第2期,第97页。

[3]罗艺军:《一部书的是非和两个人的遭遇》,《电影艺术》2009年第5期,第120页。

[4]陈荒煤:《中国电影发展史·重版序言》,《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11页。

[5]戴逸:《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总序》,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11页;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划分方法,认为第一个时期是从1900年到辛亥革命,属现代史学的奠基时期;从辛亥革命到1937年抗战爆发是第二时期,史学近代化基本完成;第三时期是1937—1949年,各派史家受到战争洗礼;第四个时期是1949年之后,唯物史观占据主导地位。参见周文玖、王记录:《20世纪中国史学思潮发展大势略论》,《济宁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第55—60页。

[6]梁启超:《新史学》,陈其泰、陆树庆、徐蜀编:《梁启超论著选粹》,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71—679页。

[7]关于西方史学和汉学对20年代初中国史学的影响,参见常建华:《社会科学与中国社会史研究历程》,《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0卷),2009年,第366—389页;陈辉:《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15—26页;周文玖、王记录:《20世纪中国史学思潮发展大势略论》,《济宁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第55—60页。

[8]陈辉:《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307页。

[9]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37页注释1。

[10]梁启超:《新史学》(1902),陈其泰、陆树庆、徐蜀编:《梁启超论著选粹》,第676页。

[11]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7—68页。

[12]戴逸:《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总序》,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13]秦喜清:《一部书与一个传统——〈中国电影发展史〉与影视所的中国电影史研究》,《影视文化》第3期,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第186—187页。

[14]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初载于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年2月15日),同年2月20日刊登于延安出版的《解放》杂志(九十八、九十九合刊),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15]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2—709页。

[16]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1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52—53页。

[17]立尼:《中国电影战斗道路和革命传统——〈中国电影发展史〉(初稿)读后》,见《中国左翼电影运动》,1993年版,第921页。

[18]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明星半月刊》1935年第1卷第3期,转引自刘思平:《张石川从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第47页。

[19]董立甫:《明星电影制片公司初探》,《电影文化》1983年第3期,转引自刘思平:《张石川从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第42—43页。

[20]霞飞:《〈清宫秘史〉的前前后后》,《党史博采》2009年第9期。

[21]见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1949—1965)》,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版,第81—84页。

[22]戴逸:《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总序》,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23]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1949—1965)》,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版,第81—84页。

[24]关于左翼电影文化运动的情况,参阅高小健:《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2页。

[25]高小健:《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26]夏衍:《中国电影的历史和党的领导》,《夏衍电影文集》第1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第807页。

[27]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339页。

同类推荐
  • 外国影视纵横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外国影视纵横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外国影视纵横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共精选作者李邦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表的学术论文20篇,分别研究了:①列宁银幕形象,介绍了列宁题材作品的概况、演变、成就与不足,列宁扮演者经验介绍等;②阿·托尔斯泰,着重研究其人生道路、创作倾向、艺术理念、主要作品等;③为外国电影电视发展史中的一些理论探讨与创作成果。
  • 摄影入门:知道这些就够了

    摄影入门:知道这些就够了

    本书简明扼要,但又涉及到摄影知识与技巧的方方面面。若你是摄影爱好者,本书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 凝固不朽的世界雕塑

    凝固不朽的世界雕塑

    雕塑是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通过对雕塑的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加具体地了解一定时期的艺术思潮。本书介绍了世界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雕塑发展情况。
  • 画出来的生命:走进影视动画艺术的殿堂

    画出来的生命:走进影视动画艺术的殿堂

    本书主要从历史与社会、人文与生态方面对动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动画的组成元素进行理论分析,挖掘其蕴藏的艺术内涵。让读者逐步跟随作者的脚步进入动画的神圣殿堂,去探索这种独特文化带给我们的无与伦比的动画艺术之美。其次,在动画影片的实践研究中,讲述动画艺术的人文与生态,评述在动画作品中存在的生态伦理观,从而让艺术作品体现深切的社会意识和高度的人文关怀。在本书的最后,对当前动画技术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意见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绘画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

    绘画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

    本书用通熟易懂的文字对绘画艺术的理论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架构反映出来,做到整体结构科学合理,力求内容丰富新颖,贴近现代生活,提高并完善绘画爱好者审美修养为宗旨,促进其自身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热门推荐
  • 新汉之江山美人

    新汉之江山美人

    “翼德,可愿饮此烈酒,一醉方休?”“奉先,可愿娶貂蝉,与其长相厮守?”“奉孝,可愿......”“士元,可愿......”“孟德,可愿征战异族,为我新汉开疆扩土?”江山,是靠人打出来的,我视之为英雄。美人,唯有配之于英雄,可称之为美人。
  • 樱海集

    樱海集

    《樱海集》是老舍先生第二个短篇小说作品集。《樱海集》里面绝大部分作品都可称得上“人物素描”,小说的主旨基本以刻画人物为中心。
  • 孤途录

    孤途录

    “别碰我,本公子此生只爱凰舞一人。”“那可由不得你了……”武功天下第一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载在一堆女人手里……
  • 双世之战

    双世之战

    普通的小城少年,意外打开了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却发现这科技高度发达,充满钢铁机甲的世界,竟如同武林江湖一般,弱肉强食,强者为王,快意恩仇。少年往返于现世与未来世界之间,却慢慢发现了两个世界竟然互为镜像,彼此紧密交织,而少年的真实身份,也随着两个世界不断酝酿的战火,慢慢显现。一场纵横于两个世界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最终,在战火滔天之中,少年需要做出属于自己的抉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红楼之女儿当自强

    红楼之女儿当自强

    总是感慨于红楼梦中女儿悲惨的命运,那么多美好的女子,竟无一人有让人满意的结局。今日有机会重新写过,也给她们不一样的结局,还她们明媚鲜妍的本质!
  • 千思无绪

    千思无绪

    他总是一味自作多情,幻想着,她也有着一腔痴意;但她不只是他的,正如他没能出现在她的梦里;所以决绝是迫不得已的逢场作戏。她哭不出一滴眼泪,知道昔日不可悔,来日不能追;他毫无防备地爱她不灭不休,她却要他遗忘;她笑着转身与他分开,可思念却背对着张望。他是她一颦一笑中生出的执著,她是他一笔一画里绘不完的相思;她只是他遗失在咫尺之间的天涯。他终忘了与自己无关紧要的悲喜,却记得她眉眼间的目光如炬;她曾阖眸思静,仍甘愿他沦为心上秋;她将爱恨封存成信笺,将过往都储藏,却没能忘了他;各自的执念,是他输给了她,而她输给了时间。或许他们的怀念再少一些,便能各自老去,再无起点;很多事情,唯有经历过才会明了,才会使自己刻骨铭心,感受深刻;恨过才知放不下,爱过才知情重。
  • 他的眼,美如星辰大海

    他的眼,美如星辰大海

    很无意的,她看到了车里正在闭目浅睡的男人。那个男人简直太好看了,好看的让她几乎忘记了呼吸……,还有他那强大的气场,她在车外都感受到了。她的心突然怦怦怦的乱跳起来,不敢想那个男人睁开眼该是怎样的倾世繁华。这个男人,难道就是她的契约老公吗?--某总裁:“刚刚车外那个小胖子是什么人?”助理:“她就是您花一百万聘的妻子啊。”某总裁:“嗯?什么?!”他猛地睁开狭长幽冷的眼眸,眼珠黝黑深邃,睫毛微颤!助理:“夏总,合同已经签完了,您过目,而且,老爷子似乎很喜欢她。还有,夏总,她其实长得挺可爱的。”某总裁暴怒:“闭嘴!”人物介绍:男主,夏雨昂;女主,云小朵。支线男主:夏朗云,夏家收养的孩子,男主夏雨昂的弟弟,兼助理。
  • 东莞之殇

    东莞之殇

    几个男女主人公在东莞打工的日子,大学毕业,进入社会,见识世间百态......
  • 紫气东来顺

    紫气东来顺

    阿东幼年丧父,母亲改嫁;自己经过努力成为本村首富,却在抗美援朝的时候被人陷害唯一的儿子为了换取阿东的正常生活自愿参加抗美援朝。阿东带着孙子一起长大,80年代儿子终于回家探望,此后便成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