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4700000010

第10章 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5)

“和而不同”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社会,不同思想文化的存在都是正常而不可避免的。文化的发展,总是要在不同思想之间的争鸣、相成相济中向前迈进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贯主张“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49]。倡导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民族、不同派别的思想文化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共同存在、共同发展,这即是《中庸》所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相互碰撞、吸收、融合的过程。儒道互补,儒法结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援阴阳五行入儒,儒佛道三教合一,以至后世对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文化的容忍和吸纳,都是世人皆知的历史事实。这些文化上的交流和相互影响,都很好地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原则。

今天,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我们都面临着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关于文化冲突与文化共处的讨论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是增强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和宽容而引向和平,还是因文化隔离和霸权而引发政治冲突,将关系到未来人类的命运。面对这一切,重温中国古代关于“和而不同”的思想,总结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有着重要的意义。

5.生态平衡、天人协调的精神

天、人关系问题,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在天人关系上,儒道两家的思想有一致之处,都把人放在天地万物之中来看,认为人是天地所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很早就有天地为万物之母,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易传》说:“天地絪酝,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50]是说人是天地所生,是万物的一部分。庄子则明确地提出了万物一体的思想,“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为一”。[5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古人对待自然的根本态度。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2]把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作为最高的准则,反对以人力干预自然。儒家肯定人道应遵循天道,追求天人协调,同时又认为人是万物之灵,能够“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53]把人看作是与天地并列,参与宇宙变化的一种力量。而这种参与,不是与自然对立,去征服、统治自然,而是顺应自然,去辅助、促成大自然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即“赞天地之化育”[54]。这种天人合一、天人协调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天人观”中居主导地位,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由于古人把大自然视为人类的朋友,追求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所以主张人类应有广阔的胸襟,宽厚的道德,将爱心、良心推广及于自然万物,形成了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泛人道主义的道德观。在这种道德观念的影响下,古人非常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55]主张不用密孔的网捕鱼,砍伐林木要有一定的时间,认为这样做资源就可以源源不竭。荀子也提出取之以时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56]他强调在草木生长时期不进行砍伐,在鱼鳖产卵的时期不进行捕捞,这样才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中国传统的天人观和生态伦理观念,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长期由农业经济占支配地位,靠天吃饭,这就决定了古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另一方面,古代的天人协调,重视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可以超越特定的时代和文明而在后工业化的环境中具有恒久的价值。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如今发达国家早已实现了“工业化”,有的已进入“后工业化”。科技和工业的高度发展,不仅创造了改造自然的手段,同时也造成许多国家以至世界性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巨大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耕地减少、资源穷竭、灾害频仍、疾病丛生,等等,都是眼见的事实。科学家们已经向人类一再发出警告,指出人类正在走上一条与自然相抵触的歧路。如果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人类就会受到更多更大的惩罚。面对严酷的现实,人类必须以高度的理智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中国古代朴素的天人观和生态伦理观,确有可资借鉴的长处。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借鉴他国的经验,学习吸收其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又要继承本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赞天地之化育”的天人协调发展的精神。这样,或许才能找到一条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的正确途径。

三、在传统文化的基石上创建先进文化

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延续性,任何新文化都要面对传统,都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式所进行的创新。今天,我们在创造、建构中国先进文化时,必须以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为基础,合理地选择、继承传统文化中积极、进步的成分,剔除、抛弃其落后、消极的因素,使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经过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改造、更新,成为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是合理继承、扬弃的前提。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而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地被打上特定时代的、历史的和阶级的烙印。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具有两重性。所谓两重性,是指一个事物内部的双重性质。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是时代局限性与普遍适用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产物,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封建社会,因而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是为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体现了特定时代的中国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生活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趣味。但是,它又是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处理各种问题,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管理社会等方面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历史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其中许多都具有普遍的意义。这些存在于特殊文化形态中的普遍性的内容具有恒久的价值,也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是优良性与局限性并存的文化形态。其二,是阶级性与人民性。文化是精神产品,归根结底是由历代劳动人民所创造。但是,对文化进行总结,特别是上升到理论形态,则是由依附于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完成的,再经由统治阶级筛选、采纳、倡导和推行而流传于社会。因而传统文化总是要打上阶级的烙印,这便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良莠杂陈的复杂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意识,也有反映人民群众意愿和利益,以及对理想人性和人格追求的进步思想,诚如毛泽东曾经指出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性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我们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与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把积极、进步的因素与消极、落后的因素区分开来,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然而,当人们审视具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时,对精华与糟粕的鉴别和把握并非易事。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而又复杂的体系,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处一体、相互掺杂糅合在一起的。同一种传统文化思想往往同时具有积极与消极两种因素,如在儒家的民本思想中,既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5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8]等重民贵民的思想精华,也有“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59]、“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60]等鄙视民众的思想糟粕。即使那些带有全民族普遍要求的一些文化观念,也有两重性,如群体意识与家族、血缘意识杂糅在一起,统一意识和皇权思想结合为一体,爱国主义中蕴含着忠君思想,伦理道德中渗透着神权、君权、族权、夫权思想,等等。很显然,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不是截然分开、互不相干的两部分,而常常是呈现为良莠混杂、瑕瑜互见的复杂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个丰富复杂的体系,那就一定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其中既有很多有益于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容,也有桎梏现代社会发展创新的因素。我们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历史任务的客观要求,剥离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杂质,提炼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下面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先进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和经济伦理观中存在的两重性作一粗浅的考察与分析。

社会伦理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秩序和自我人生规范的理性约定,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儒家为主干的传统社会伦理道德自古以来产生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有学者曾把这一传统美德罗列为十大德目,即: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61]的确,这些以仁爱为核心而衍生的道德规范,几千年来成为中华民族一贯的道德追求。然而,以儒家伦理为“道统”的中国传统道德毕竟是封建专制主义时代的产物,其中也蕴含着不少负面因素,如传统文化中“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即如此。严格的封建等级制与今天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享有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的现实格格不入,扼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精神的施展。而“重人情贵亲疏”的封建宗法意识,在官僚主义的催化下容易形成从上到下的裙带关系,任人唯亲、拉山头搞宗派以及贪污腐败等等。这些现象会严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法律秩序和社会关系。此外,若把“亲亲,仁也”[62]、“仁之实,事亲是也”[63]看成是一种社会的理想模式,观察、处理问题以是否“亲亲”的宗族关系为基准,人的思维仅仅局限于狭隘的小圈子内,势必因循守旧、安分守己。这样的社会生活状态,不可能产生创新思维。因为,创新要打破常规,破坏原有秩序,岂非大逆不道、非礼不仁?在经济领域中,创新会带来超额利润,利润水平会领先于社会平均水平;在社会生活中,创新者会出人头地,引人注目。这种积极进取的行为,会受到具有传统平均主义思想的人的攻击,被斥之为“出风头”而“枪打出头鸟”。我国经济学家一直在批评的“鞭打快牛”政策,其背后正是这种传统文化观念在作祟。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观贯穿于整个经济运行过程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同样含有积极与消极两重性。在这些伦理思想中确有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素:在生产伦理方面,从“生财有道”出发,强调“勤劳敬业”,提倡以积极主动、勤勉惜时的态度参与经济活动,创造物质财富,达到“富国富民”的目的。所谓“民生则勤,勤则不匮”[64]只要人民勤劳敬业,“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65]而民以食为天,要使人们的经济行为符合伦理道德要求,就要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前提。因此,国君在治国时,富民是最基本的要求,“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66]。在交换伦理方面,传统经济伦理最基本的主张就是“交往有信”,即要求人们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做到“诚信无欺”。《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把诚看作仁道的根本要求。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行为。在消费伦理方面,传统经济伦理一贯崇尚节俭,反对奢侈,主张“用财有制”。荀子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67]在他看来,努力发展生产,节约费用,是富国裕民的根本途径。这些传统经济伦理观念,对于发展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同类推荐
  • 演员的诞生:中国百年戏剧表演教育目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演员的诞生:中国百年戏剧表演教育目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演员的诞生,是一个不断地、反复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本书是对百年来中国戏剧表演教育历程的回顾,具体些说是对我国话剧表演教育历程的回顾。其中既有对史实的比较系统、详尽的梳理,也有对某些带规律性的史识的比较深入的阐释。
  • 黄苗子说黄苗子

    黄苗子说黄苗子

    《黄苗子说黄苗子》是一本围绕一个主题的杂作结集,体裁上有对话、有侧记、有随笔、有札记还有日记与散文、纪念文章,在学术性、理论性与思想性以及艺术性几方面都还有着力之处。
  • 你的建筑有多重?: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

    你的建筑有多重?: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

    普利兹克奖得主,诺曼·福斯特至今唯一授权个人传记!建筑是什么?个人的作品?时代的映射?权力的集合体?功能美学的极致?设计的风向标?也许在这本书中,当代最举足轻重的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会给你一些答案,这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从曼彻斯特贫民区成长为爵士授勋的建筑贵族,乔布斯心目中最有资格为苹果建造总部的人选……本书是诺曼·福斯特亲自授权并凭借作者三十年笃交创作记录的传记作品,追溯回顾了这位建筑大师的成长经历与杰出成就,他建筑人生的点滴感想和辉煌瞬间,以写实而入木三分的笔触刻画了这位已然名垂青史的大师建筑人生。
  • 艺海观澜

    艺海观澜

    徐庆平,徐悲鸿之子,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馆长。本书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美术漫谈、西方艺术史研究、莫奈传。书中对其父亲徐悲鸿的美术作品以及西方艺术史有着深入细致的研究。多数文章已经在各大报刊上发表过,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图书。
  • 当代中国译制

    当代中国译制

    有人说如果没有翻译,西方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传到中国;如果没有翻译,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不可能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果说译制是电影在世界各国沟通交流的桥梁,那么译制工作者就是世界电影的普罗米修斯。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译制的过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翻译或者配音,因为诸多的译制生产元素,再加上生产之外的政策要素和市场要素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的译制文化。显然,当代的译制文化不仅仅涉及外来作品的引进,而且包括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国产影视作品的对外输出,由此才能说明译制的全部意义。希望通过此书,把我们对译制工作的热爱、体验和认识奉献给广大读者。
热门推荐
  • 死于象蹄

    死于象蹄

    我时常有一种渴望,一双大手抱紧我的脑袋,将它抛向墙面,就像摔碎一颗鸡蛋,脑浆四溅,而这双大手又恰巧就是我自己的,这副时常伴随着《Perfect Day》出现的慢镜头画面有点不可思议,也不太符合逻辑。可是我这样年轻,又这样愤怒,最擅长的就是把自己搞得神志不清,还管他娘的逻辑呢。不得不承认这种自毁的激情就是促使我做一切的动力,它让我无所畏惧,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有了唯一的解决办法。
  • 冒险小王子13:神秘的空间之门

    冒险小王子13:神秘的空间之门

    《冒险小王子》系列书是一套优秀的儿童小说读物。故事中的主人公包小龙,天生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他和小伙伴汤诺、于萌萌等人,来到了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的纳尤古精灵国度,和小精灵们一起对抗力量强大的邪恶精灵师,挫败了邪恶精灵师一个又一个险恶的阴谋。此系列书刻画了一群智慧、勇敢,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优秀儿童人物形象。
  • 你若人间惊鸿客

    你若人间惊鸿客

    本是世间最凉薄之人,却在遇到她之后,只想狠狠地宠爱。刚开始是这样的——“主子,养生汤熬好了,趁热喝吧。”然后,主子就不见了。后来是这样的——她“你家主子一直这般话多?动不动就笑?”丫鬟“主子以前从未笑过,自从遇见了夫人你,每天可高兴了,有时候一个人坐在那里都在笑呢。”“你可是爱上他了?”“不曾,也不会。”她看着男人“王位于你而言,当真如此重要?”“是。”可他不曾说出口的是“没有王位我只能护你,而我为王,便能护着整个华府。”许多年以后,她站在院子里,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看着绽放的红梅,淡淡的说了句“为我花开满城你真的做到了。”孩童跑过来,要求抱抱。“娘亲,江南说她的娘亲此生最高兴的事情是有了她,那娘亲呢,是不是也是有了孩儿。”她顿了顿,看着这张像极了他的脸蛋“娘亲此生最高兴的事情,是扶苏的爹爹说喜欢娘亲的时候。”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重生之宫斗不停

    重生之宫斗不停

    生在顾家,顾明烟注定逃不开入宫的命运。上一世,她为爱入宫,为爱而斗,却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上天给了她再一次重生的机会,这一世,她决定又一次走上宫斗之路,查清那幕后的真凶。奇怪的是,这一次她的宫斗之路却像开了挂······顾明烟微愠:“墨景元,你到底为什么这么做?”墨景元吻了吻她的额头,坚定地看着她:“上一世错过了你。这一世,就让我来守护你!”
  • 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

    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

    由于二战的空袭,四位伦敦小孩子被疏散到一位老教授的古宅。在这个古宅里,他们发现一个神奇的衣橱,竟可通往神奇主人魔法国——纳尼亚。这原是一个和平乐土,生活着巨人、侏儒和会说话的动物,却因白衣女巫的毒咒成为冰天雪地的冰封世界。孩子们加入正义精神领袖雄狮阿斯兰这边,结合反女巫势力,让纳尼亚重返和平,恢复往日的美丽和生机……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男人对此一无所知。这段一厢情愿的爱情始自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她还是个孩子,而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她躺在凄凉的命运的甲板上,雪白的泡沫把她推向了虚无……
  • 大农

    大农

    有一个傻子哥哥是怎样的人生体验?那是天崩地裂的感觉。有两个傻子哥哥是怎样的人生体验?那是注孤生的感觉。傻子的妹妹难嫁,谁都不敢赌,她们的后代是不是傻子。不过那有什么关系呢?我家有的是地,有的是钱,养得起老姑娘!
  • 你不可不知的100个平安孕产秘诀

    你不可不知的100个平安孕产秘诀

    掌握受孕时机,获取早孕信息。避免有害因素,慎重服用药物。重视孕期营养,保持适度运动。选择分娩方式,促进体形恢复。
  • 地球重启后

    地球重启后

    在被人类一系列的摧残之后,地球,终于更新版本了!俗话说的好,一代版本一代神。emmm,这赛季看上去对他们好像不太友好啊…………一位少年,一只小队,于火星来,为天下先,筑归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