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53800000009

第9章 反对西方之战(2)

那一周,费斯特情绪激动,因为在他看来,德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缺乏坚定,却对和平过度忧虑,再度显示出这个国家是自身历史的囚徒。费斯特经常表示,德国理应重新成为一个正常、负责任的大国。他指的“大国”,和阿登纳说的是一回事:一个正常的西方大国。在他看来,这一目标在受到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负罪心理所妨碍后,反而催生出了道德优越感:我们这些罪孽深重的人如今要治愈世界的痼疾。这一点阻碍了德国承担其作为西方盟友的义务。英、法、美三国在缺乏德国积极支持的情况下仍然不惜动武,爱国人士费斯特对此感到很尴尬,甚至很丢脸。我提到反战示威时,他叹了口气,说道:“都赖希特勒。”

阿摩司·奥兹跟《法兰克福汇报》不是一路人,因为他信奉的自由主义属于中间偏左。然而,他在采访中以批评的口吻谈到了欧洲左派,特别是德国左派看待第三世界时的浪漫主义眼光。从他们的态度中,他读出了几分卢梭对“高贵野蛮人”(noble savage)的崇拜之情——对那些不幸受难的人有一种近乎神学般的推崇。“或许,”他谈到,“这是基督教高度简化和富于感情的印象造成的,根据教义,受害者经过受难,灵魂可以得到净化。”

也就是说,犹太人经过大屠杀,灵魂得到了“净化”,“仿佛毒气室里喷洒在受害者身上的是一种道德清洁剂”。他们肯定要比别人更纯洁,也更出众。但是,这种纯洁性在有罪之人的子子孙孙身上作用如何呢?能说他们心底里其实也想成为受难者么?

海湾战争期间曾曝出新闻,说德国公司卖给伊拉克的毒气不久后将被安装在飞毛腿导弹上,用来对付以色列,这对道德纯洁构成了残酷的考验。世上战争都是非正义的,但犹太人正面临德国毒气的威胁。这可不是道德悖论的问题,和平运动因此内部分裂,诗人兼词曲作者的沃尔夫·比尔曼(Wolf Biermann)过去曾经反对美国的导弹基地落户德国。他的政治信仰和《法兰克福汇报》相去甚远,但因为声援海湾战争,惹恼了昔日许多同仁。“莫以鲜血换石油,”他在《时代周报》(Die Zeit)里写道,“这是最新的一句反美口号。哎!美国人当然也关心石油……而我为此感谢上帝……没错,我乐见有龌龊利益的存在。要不然以色列就会孤军奋战了。”[2]比尔曼的父亲死在了奥斯维辛。

有个德语词,很难译成英文,但概括了不少德国人在海湾战争期间的情绪:betroffen。辞典给出的翻译如下:“受到震惊、失望、惊骇和迷惘的冲击或影响。”这些解释没一个确切的,也许法语词bouleversé在语义上最为接近。betroffen在和平主义者、自由派和社会党人中间使用很广泛,出现频率和经常挂在德国保守派嘴上的“正常国家”(normal nation)一样高。betroffen意味着一种罪恶感、耻辱感,甚至是无地自容。说某人betroffen,就是说他无言以对。但它还隐含了道德纯洁性这层意思,betroffen是“掌控过去”的一种方法,展示悔悟和认罪的态度,并换取宽恕和灵魂的升华。

西德国内频繁出现劝人“哀悼”过去、“为哀悼努力”(Trauerarbeit)的训诫,这是净化过程的一个环节。在六十年代发表的著作《论无法哀悼》中,亚历山大·米切利希和玛格丽特·米切利希剖析了影响战后德国人不愿面对过去的道德麻木。他们因为战败而麻木;记忆又似乎出现了阻塞。他们既不愿意也无法为哀悼努力,或承认罪过。他们似乎全然忘记了自己曾顶礼膜拜一位致几百万人死亡的领袖。不少德国人在过去沉醉于**运动所提供的自吹自擂戏码,乐此不彼。米切利希夫妇认为,德国人在第三帝国倒台后对此抵赖,是希望不仅能逃避惩罚或罪恶感,而且还能逃避战败后接踵而至的那种彻底一蹶不振的情绪。只有那些失去过的人才有资格哀悼。但德国人到底失去了什么?当然,犹太人算一个,但这很难让人感到是德国人的损失。许多德国人失去了家园、儿子、荒唐的理想和领袖,但是这一切并不是米切利希夫妇“为哀悼努力”的对象。恰恰相反,1945年后,对希特勒的凭吊应该是不可能存在的。三十年过去,玛格丽特·米切利希会说,无力哀悼这点再也不适用于年轻一代。她说的没错:德国处处哀悼犹太人,而在个别极端主义圈子里,希特勒一样有人缅怀。

betroffen的状态有些许宗教涵义,这和在德国有悠久、深厚传统的敬虔主义(Pietism)有些近似,后者创始于17世纪菲利普·雅各布·斯本纳(Philipp Jakob Spener)的著作。斯本纳一心通过强调辛勤劳动和个人精神付出来改革教会,并在日常生活中传播福音。戈登·克雷格(Gordon Craig)这样写道:“敬虔主义的核心是个体的道德自新,这点可以在经历忏悔的煎熬、幡然醒悟并认识到上帝必然的仁慈后获得实现。”[3]敬虔主义是对法国启蒙思想中世俗和理性观念的消解。它影响了19世纪的德国中产阶级,也鼓舞了普鲁士军官和俾斯麦身边的人。我认为,波恩的以色列人迈克尔在谈到德国反战人士身上的新教刻板时,所指的正是这一精神。

海湾战争期间,波恩就有betroffen之感。本来不应该是这样,因为当时正值狂欢节,是人们穿着奇装异服参加派对、喝啤酒、抱女人、放声歌唱的时节。但这一切在战争时期和大难临头之际显得不合时宜,于是狂欢节委员会改头换面,成了危难关头委员会。对于所有自愿取消狂欢节庆典的团体,莱茵兰—普法尔茨(Rheinland-Pfalz)地方政府都给予资金补偿。这一手段果然奏效。只有科隆举办了一场非官方的街头庆典,口号是“我们照样过日子”。

柏林一个由音乐学院学生组成的团体搞了一场反战日活动,据他们的发言人说,原因是“所有学生都感到很难过,很彷徨(betroffen),我们觉得有必要聚集在一起,表明大家的担忧”。学生们造了个祭坛,点燃蜡烛。当地一家电台播放了他们的和平之歌,歌词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我们彷徨无措,深感震惊。”

我下榻宾馆外的广场又阴冷又空旷。一个不起眼的啤酒摊旁,几个年轻人喝着酒,不时手舞足蹈,大喊大叫,就像在过节。浸透醉意的歌声从我房间的窗户飘了进来。听着他们用力跺脚打节拍,我脑海里浮现出不计其数的战争片,片中德国人的欢天喜地与其残暴行为形成了极具讽刺的反差。身在德国,最好还是尽力避免做这样的联想,因为哪怕一个人的记忆来源只是电影,也很容易变得自以为是和偏激。

看着电视,我再度感叹英德两国间的区别。德国电视里,唇枪舌剑的讨论节目比比皆是,人们围坐在圆桌旁,就时下热点问题展开辩论。听众坐在小桌边,边小口呷饮料,边听嘉宾们滔滔不绝的发言。气氛一般很严肃,有时争论会趋于白热化。人们很容易嘲笑这类节目的一本正经,但是其中自有值得称道之处。部分得益于这类谈话节目,大批德国人才对政治辩论熟悉起来。

海湾战争期间,电视观众很难避开圆桌讨论。实在是太多了,不停换频道的话,还能同时关注几场辩论。牧师是这些节目的常客,一些西装革履,一些穿着牛仔裤。他们的出现恰到好处,因为辩论的核心是良知问题。一个人能问心无愧地参战么?某位德国战斗机飞行员表示自己很难对别人痛下杀手,他不知道自己良心上是否过得去。一位在美国空军基地附近医院工作的年轻医生则说,自己为救治在海湾战争中受伤的美军飞行员感到良心不安,因为这么做让他成了帮凶。

在一档具有代表性的节目里,讨论嘉宾席中坐着曾经的反**抵抗主义战士、应征入伍的新兵、年事已高的家庭主妇、上班族母亲和几名高中学生。二十七岁的母亲安格莉卡发言说,鉴于“我们在二战时干的坏事”,德国必须帮助以色列。不过,参战的话肯定一点好处都没有。

“那英国人和法国人怎么说?”原抵抗主义战士开口了,“是不是应该把脏活都交给他们干,我们自己躲在家里?”(他没提美国人)

“哦,”安格莉卡回应,“我们不能违背自己的信仰。过去接受的教育告诫我们再也不要打仗,我们怎能不予理会呢?身在他国时,我们耻为德国人,世人一直都怕我们,现在他们却责怪我们不够果敢……”

十八岁的高中生安德烈亚说道:“我们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这叫人怎么忘得了?我可不为自己身为德国人感到自豪。”

但是,等到年长的家庭主妇谈起她在二战期间的磨难——轰炸、吃不饱饭、出征的父亲和儿子没能回来——并呼吁应反对所有战争时,年轻学生发话了:“我能理解,战争时期会发生很多可怕的事,但是如果我们在该出手时不出手,坏事一样会发生。”

听众席中发出了难以置信的叫声,然而学生的话得到了原抵抗组织战士的支持。后者把萨达姆·侯赛因比成希特勒,认为应该制止萨达姆,就好像当初应该制止希特勒一样:“萨达姆已经杀害了上万人。难道就因为我们良心有愧,开不了枪,就可以对他听之任之么?”

最后,穿着牛仔裤和花衬衫的年轻士兵终于开口了。当被问及他对杀人有何感想时,他答道:“如果德国或北约遭到攻击,我将不得已而为之。但如果是我不支持的战争,我会抗命。”

他的回答沿袭了战后联邦德国宪法给出的正统解释。在德国,新兵是可以以良心不安为由拒绝参战的。“命令就是命令”(Befehl ist Befehl)这句话再也不能成为实施暴行的借口了。另外,德国军队只能为保卫德国或盟国领土作战。德国是北约成员,因此对盟国领土的普遍理解是北约领土。右派想要扩大这一解释的外延,左派至今都坚决抵制。

但是这位士兵参与的并非是法律层面的讨论。他试图回答一个有关道德和良知的问题。而且他给出了诚实的答案,比起许多和平主义者一味拒斥战争——所有战争——的立场,这或许更能反映出当今德国青年的心态。“六八一代”胸怀一种高于一切的道德目标:要和父母那辈人彻底划清界限,打破他们罪恶的沉默,散播和平的讯息,或者干脆就说德国人再也不会受到战争的诱惑。社民党主席奥斯卡·拉方丹(Oskar Lafontaine)在海湾战争期间宣称,要德国人参战就“好像给一个改过自新的酒徒吃酒心巧克力一样”。你几乎能听到焦虑的尖叫。

费斯特说的也许没错。事情之所以这样,恐怕是因为希特勒。然而海湾战争显示出,对于德国和平主义,不能简单斥之为反美主义或对阿登纳口中西方世界的背叛。现实的矛盾是实实在在的:至少有两代人所受的教育是放弃战争,再也不把德国军人送上前线。换言之,他们所受的教育就是盼望德国成为放大版的瑞士。可是,他们也被教育要对以色列的命运负有责任感,而且若要成为西方国家的公民,就要坚定地融入西方盟国大家庭中。问题在于,他们是不是两方面都能做到。如果萨达姆果真是另一个希特勒,而且德国没能拉犹太人一把的话,那该如何是好?

这就是拿希特勒做类比会让人痛苦的原因。而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Hans Magnus Enzensberger)也正是决定拿这点开刀。他在《明镜周刊》(Der Spiegel)里把萨达姆比作希特勒。[4]恩岑斯贝格尔是出色的诗人和散文家。他很清楚怎么触及德国同胞的痛处。他能用美轮美奂的语言煽动人们的情绪。有人欣赏他在《明镜周刊》上的文章,但也有不少人对之怒不可遏,特别是左派知识分子。在柏林时,我曾听过一名批评家斥责恩岑斯贝格尔是叛徒。他背叛了什么?我追问。背叛了精神(Geist),对方回答。许多年来,恩岑斯贝格尔本人一直是左派知识分子。他这代人,在**统治下成长起来,上学念书,然后加入希特勒青年团,在战争末期被征召进防空部队。战后,恩岑斯贝格尔同君特·格拉斯和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ll)等作家一道,形成某种左派的反**团体,旨在扫除德国威权主义的残余势力。多年来,追剿**思想余孽或多或少成了他为之全身心付出的一项事业。

在为《明镜周刊》撰写的文章里,恩岑斯贝格尔表示萨达姆同希特勒一样,不仅是个独裁者,还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个热衷制造死亡、自寻死路的恶魔。他若有条件,定能摧毁全世界,当然,他自己的人民也包括在内。他和希特勒一样,蔑视自己国家里的一部分人。问题是,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十恶不赦的恶棍?恩岑斯贝格尔的答案是那些被侮辱的人。一群永远的失败者,因为知识水平不如人,因为贫困,抑或因为自感无力左右生活,长久以来变得垂头丧气,心灰意懒。德国人能在阿拉伯人身上发现自我的存在,恩岑斯贝格尔写道。

同类推荐
  • 中国美学通史5(宋金元卷)

    中国美学通史5(宋金元卷)

    《中国美学通史5(宋金元卷)》是叶朗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中国美学通史》的第五卷即宋金元卷。本卷从宋金元时期的历史出发,对宋金元时期的美学史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社会形态的发展来说,宋金元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为成熟的时期,思想文化发生转向,有前期儒学向后期理学即所谓新儒学转变;从政治结构来说,周边民族进一步壮大进而建立全国性王朝;从经济结构来说,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文化、商业文化繁荣;从士大夫的精神生活来说,方式和内容丰富多彩。
  • 大秦盛衰四十年:破译大秦帝国密码

    大秦盛衰四十年:破译大秦帝国密码

    大秦帝国,一个神秘的王朝:它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真正统一的建封王朝;它有着亘古未有的辽阔疆士;它奠定了延续十五个封建王朝或时代的统治基础;然而就在短短四十年间,大秦帝国经历了从崛起到灭亡的历史变迁,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一辉煌而又短命的王朝?它的主人、一代大帝秦始皇又为何给后世留下了种种难解的谜团……
  • 三国虎符

    三国虎符

    老秦人在汉末抓住时机再现嬴氏大秦的奋斗史.......
  • 全时征战:各朝帝王求我出手

    全时征战:各朝帝王求我出手

    开局阻止蛮虏入关,抢了海兰珠;再战痛揍突厥,掳了金发公主;又战殴打匈奴,惹出无数……姬战在各个朝代穿梭,各朝帝王都求他出手。
  • 天下之韪

    天下之韪

    什么?大梁要亡?与我何干!!我就是一个江湖上的无名小卒!你干嘛,唉唉,别拉我呀,在这样我要动手了哈!乱世游侠,诸子百家,风云再起,时代的终焉。
热门推荐
  • 三十里铺(一)

    三十里铺(一)

    高桂滋往草料房看时,只见成堆的谷叶垛在那里,干草梗却被马夫带回家烧了火。随即讯问:“是谁指使的?”驻军都把罪责推在雇用的马夫头上。高桂滋叫把马夫带过来,从那汉子手里要过皮鞭,往马夫身上打了几鞭。夜里,几个马夫寻着那个汉子,却是一个挑担的货郎,住在小店里。当时捆绑了手脚,棍棒齐下,打得昏死过去,被人救过来,那汉子却不肯解开手上的绳子。坐到天亮,带着满身血污,反剪着双手,到军营里嚷叫起来。早惊动了镇上的民众,拥在营门口看红火。
  • 山寨大法师

    山寨大法师

    “咳咳咳……我是一名科学家,二手的。我是一名大法师,山寨的。”小人物,大运气。原本在华夏国备考的莘莘学子,偶然来到了罗尼大陆。凭借「欺软怕硬」的生存法则和不俗的口才,在罗尼大陆混的风生水起。本书是一本以中古魔法世界为背景的奇幻作品,书中会出现中古魔法世界经常出现的魔法、宝物、巨龙、半人马、独角兽、矮人、亡灵、精灵等等奇幻元素,魔法世界该有的都会有。本书没有1-99级的那种等级设定,也没有网游一样的“砰砰……”的技能弹出,相对对那些更像游戏脚本的书,本书会用更加现实的视角来描写中古魔法世界的奇幻;各种族为争夺生存资源的矛盾冲突;绚丽的魔法;神奇的宝物;充满惊喜的秘境探索。本书主角原本觉醒了全大陆最为稀有的天赋魔法,可惜因为主角修习魔法的方式不被主流魔法体系所认可,最终被判断毫无前途。(所以书名叫做山寨大法师,是颠覆传统的大法师。)而最终主角凭借自身的努力,找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修习之路,最终登顶魔法世界巅峰。
  • 幕后大魔头

    幕后大魔头

    在遥远的修仙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举止怪异,不惧生死,众修士将他们视为域外天魔,他们却自称为玩家。而众修士眼中的大魔头,则被玩家们称之为——gou策划!
  • 正谏

    正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简·爱

    简·爱

    《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 净土资粮全集

    净土资粮全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少主是朵假白莲

    少主是朵假白莲

    随师隐居后五年,红衣少女手持琉紫扇,惊艳江湖,一双妙手逆转乾坤,一对冷瞳艳杀天下!瞳术、幻术、易容术,左手灵宠扮猪吃虎,右手夫君虐遍天下。欢乐打boss,怼天怼地怼夫君√【男女双强1V1,甜宠苏爽/随地狗粮/拿去不谢】新文《在桃源捉妖的那些年》,新笔名:拂晓云开。这本书目前停更中,会填坑,前提是先把桃源那本完结。桃源扑街了大家戳过去捧捧场好吗
  • 万世秦疆

    万世秦疆

    作为重生的韩信,面对羞辱的裤裆,是钻,还是不钻?不想钻,怎么办,那就拔剑比划比划吧!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既然穿越了,这么悲催的韩信,我不做!兵精将勇,强弓劲弩,既然重生了,这么强大的秦国,我要了!混迹淮阴,远逃长城,北使匈奴,南安百越。面对残暴的秦二世,韩信果断举起了青铜剑!在陈胜兵临潼关的时候,随章邯出战,一步步成长为秦军统帅;巨鹿之战后,死守咸阳,等来的是刘邦项羽六十万大军……
  • 情是无情剑决生

    情是无情剑决生

    书生醉翁剑,主持了三次武林大会,写出江湖二十四名人录,然而,名人录中的落魄三生剑,无名沉升刀等,阴阳宗的破灭,归老的死亡,那青湖仙子和浪者,苏赤诚,无名的纠缠,桃花庵中媚娘百种媚态和无名之间的情,十年后,王行健又是如何笑傲江湖,百战称雄!
  • 最强兼职教师

    最强兼职教师

    本来在五台山菩提寺生活得好好的,没事就下山打点猎解解馋,没想到二师兄一封求救信传来,师傅没动,反把林逍踢下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