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72500000009

第9章 林怀民:让一切自然发生

【林怀民】

中国台湾编舞家,创办现代舞蹈表演团体“云门舞集”。剧团因演出《九歌》《流浪者之歌》《水月》《竹梦》《行草》等众多经典作品享有盛誉。

云门舞蹈的特点是“松”,“跟书法一样,让人有一种自在的感觉。”

林怀民曾在2005年登上美国《时代杂志》(TIME)亚洲英雄榜,分别在2009年德国舞动国际舞蹈节、2013年美国舞蹈节获得终身成就奖。

“你想做什么,有一个想法,你就去做啊!一路走来,没有梦想,只有计划,一直在做计划,按计划去做,做不好再改、再修正。在所有的修正和改变当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改的,叫‘初心’也好,叫‘人格’也好,叫‘原则’也好,那是不动的。”

林怀民在接受采访时说,1973年回国,确实壮志满怀,一心要做点于国于民有利的事情,可巧碰到一批音乐人和舞者,而台湾地区还没有自己的现代舞团体,就做起了云门。如果当时有人约他做环保或者其他有益的事情,他一样会做。

所谓命运使然,实际上还是有些冥冥中的注定。5岁时,他跟着大家庭的成员先后看了11遍电影《红舞鞋》,他为里边踮着脚尖转圈的动作着迷,模仿着转,磨坏了家里好几双拖鞋。

12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赚来的稿费即刻拿去上舞蹈课。出身于乡绅贵族,曾祖父中过秀才,祖父是诗人,父母都曾在东京接受过教育,这样的家庭对男孩子喜欢跳舞并没给太多非议和阻力,只是说:“舞蹈拿身体作工具,是最伟大的艺术,但注定是要乞讨的。”

出于生存的考虑,父母希望他学法律或者新闻,他就考了政治大学法律系,然后去美国学习新闻。当年的同学回忆那个青春昂扬的男孩子,在纽约人来人往的街道上,走着走着就脱了鞋,腾空跃起,然后落地时转一个漂亮的圈。已经22岁,早已过了学舞的最佳年龄,还是不可自制地在业余时间参加葛兰姆和一些舞蹈大师的培训班。日后与母亲谈起这一段时,他说如果早学跳舞,应该跳得更好。母亲说,那你就只是和其他很早学跳舞的人一样了。虽然学舞晚,但是悟性高,他不仅能跳,还能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在美国跳舞的舞者。但他还是决定回故乡。

机缘巧合之下,他就创办了云门舞集,宗旨是“中国人作曲,中国人编舞,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云门”,相传是五千年前黄帝时期的祭奠舞蹈,林怀民觉得,“门”代表有形而强壮的身体,“云”代表身体的舞动、飘浮、变化,非常合适的一个名字。

他们初期在台北中山堂演出时,3000多张票全卖光,还出现了黄牛,这给了林怀民很大的鼓舞和压力,觉得有必要把这件事做下去。初生牛犊,有的是闯劲,他为云门编排了《薪传》《九歌》,还把自己喜欢的《白蛇传》《红楼梦》改编上舞台。

云门舞集虽然受到了很大欢迎,却依然生存维艰,有些舞者甚至是饿着肚子在跳舞。林怀民自己也疲惫不堪,迫于压力,他决定关闭云门。他用了两年时间为这个“收”稍作安排,到最后解散时,手上还收到八国演出邀请,可他知道,演出完演员们还是会挨饿,不能再勉力支撑下去,必须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

在1988年到1990年的三年里,他背起背包云游四方,去了所有他想去的地方。在敦煌他就住了十几天,每天去洞窟观看,遇到几位白发苍苍的画家一直坐在那里临摹,仔细一看,吓了一跳,看上去他们画得几乎跟原作一样好。这样的人如果下山,一定是了不起的大画家,作品也会有好价格。可他们几十年来,就那样一直画,好像外界不存在一样,这样的前辈给了林怀民很大的勇气和力量。

在云游途中,有一次去看芭蕾舞演出,听到观众席上一个女孩说:“人家跳得很不错,可我们做不到,我们东方人腿短重心低。”就像《皇帝的新衣》里的小孩子,话不好听却道出了真相。

芭蕾舞要往上“蹦”,对抗地心引力,力量直接向外,讲究肌肉、骨骼的关系,讲究科学和理性。东方人跳舞应该根据自己身体的特点,不要往上蹦,要往下蹲。学中国的拳术、太极、气功,蹲马步都是第一件事,向下扎根最重要,下半身根基稳定,上半身就放松,一切便圆融流动起来。这样的领悟带来了全新的云门。

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1990年云游归来,云门复团。传统肢体训练成了云门舞者身心的主要养分,扎马步、静坐成为日常,太极导引、内家拳也是必做功课。

林怀民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根,不管是表现形式,还是创作灵感。比如《水月》,创作灵感来自一句偈语:“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他用太极作为舞蹈表现手法,清泠、冥想,舞者身体如花绽放,镜光水影,虚实相生,物我交融。

云门的舞蹈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庄严的、自省而又丰富的美。从发丝到脚趾,舞蹈演员用每一寸身体诉说着故事,那诉说本身同样也是克制的、优美的。

2001年创作《行草》时,王羲之的行书、张旭的行草、怀素的狂草,都是林怀民灵感的来源。林怀民不会为了某个主题或目的去采风,创作的灵感来自日常的积累,旅行、阅读、听来的事情,甚至一段音乐,慢慢酝酿,自然而然,长出来,“呼喊着变成一个作品。”“创作就像是某种在遥远处的味道,你也辨识不出来那是什么。”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顺其自然地发生,林怀民想象用书法跳舞的可能:如何聚力,如何收放,如何表达笔画。于是《行草》出炉,宣纸般洁白素净的舞台上,一身素黑的舞者宛如蘸满墨汁的毛笔,用四肢与躯干来柔软书写书法,激荡处,气发丹田,发出断喝、呐喊。舞台的巨大白色幕布上,变换着林怀民最喜欢的几位书法家的字迹。

所到之处,大受欢迎。林怀民却不太满意,感觉偏具象,动作太多。他内心更希望能够表现书法宁静的一面,传达书写者的精神风骨,慢慢地,在心里又长出了《松烟》。

为什么叫松烟?古人用石墨写书法,汉代以后烧松枝取烟做墨,到宋代有了现代大量使用的油烟墨。林怀民很喜欢这个墨的典故,松是实的,烟是虚的,有种跟书法对话的感觉。

“我其实就是喜欢这个词。”林怀民想象的是烟所营造出的安静、稍纵即逝的状态,“我希望你能在《松烟》的剧场里感觉到一种空气,感觉到留白的、柔软的空间。”

一般舞蹈都是向外的,以刺激观众。云门舞者是向内的,在跟自己对话,跟身体交流,像太极、气功,讲究呼吸、吐纳,也像拳术,讲究身体内部如何缠厮,表演时,有些舞者干脆垂下眼帘不看观众,而他们如水般平静的呼吸宁静全场,带动观者进入其中。

舞蹈非常东方传统,音乐却是出自现代西方约翰·凯奇的手笔。这位20世纪西方影响力最大的音乐家,精研东方哲学,禅宗、易经影响着他的生活和创作。最知名的作品之一《4'33''》就是长达4分33秒的静默。

极富老庄哲学意味的音乐,仿佛呼唤着风雨、流水、空旷原野和无人的古刹,跟舞蹈最合拍的是他的乐曲里不绝如缕的“气”,刚好配合舞者绵延、缓慢的呼吸,非常协调的搭配。

混搭是云门舞集的特色。《九歌》用日本的雅乐;讲佛教故事的《流浪者之歌》,用格鲁吉亚的民歌。并非学舞出身的林怀民,编舞没有什么界限。编舞之初并不知道要做什么,也无法表达,这样做看看,那样做看看,一路害怕,一路试。“我编舞时全凭一种感觉,当身体不由自主地伸向一方,舞蹈就开始了,大海茫茫没有主题,等编完了,也许才知道向往的芬芳是什么,也许最后用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我编舞时要找一个适当的动作来表达我想讲的观点,每次都要找一个动作。”

2013年,林怀民获得了美国舞蹈界终身成就奖。这一奖项的获得者都是现代舞的殿堂级人物,林怀民是第一位欧美以外的获奖者。

林怀民本人并不是顶尖的舞者,就像迪奥不会裁衣服。迪奥、大卫奥格威、妹尾河童、林怀民,他们都不是真正的专业人士,半路出家,热爱艺术,因为拥有完整的哲学观念,成为专业人士的领导者,最终开宗立派。

40年来,“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林怀民始终不改初心。

在美国留学期间,曾经看到《人民画报》上赤脚医生梳着大辫子,走在田间地头的图片,这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觉得云门也应该像赤脚医生一样去接触民众,于是,他发起了公演活动,每年都会带着云门团员去各地举办四次免费公演。广场露天演出,场面很大,观众动辄几万甚至近十万,别的不说,单一个卫生问题就让人闹心,想象一下演出结束后一片狼藉的广场。林怀民请义工扛着牌子在人群里巡行,请大家不要留下废纸、垃圾,每次偌大的广场几万人退场后,地面上没有一片纸屑。这体现着舞者和观众的尊严与修养。只是举手之劳的提醒,其中的意义深远。

林怀民经常不自觉地做一些看上去跟跳舞没关系的事情。

2008年,云门位于台北的大排练场突遭一场大火,社会民众主动捐款重建。新排练场位于中法战争时期建造的炮台和有着90年历史的淡水高尔夫球场两处古迹之间,完工以后林怀民花了很多心思来种树,因为他觉得如果没有树的映衬和陪伴,那建筑会霸道又孤单。

他移来妈妈种植的一棵能开2000多朵梅花的梅树,扦插一枝菩提树枝作为共同生长的见证。他会挑剔每棵树的位置,让它们呈现出本来具备的最美的样子,并且和周围协调。他也交代工人不要简单地拔草出去,让它长,看会长出什么样子。让观众从走近剧场,就感受到云门的美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意识到了栽培年轻人的重要性。拿政府给他的一大笔奖金建立了一个“流浪者计划”项目,资助搞艺术的年轻人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自由行,要求必须一个人,必须待满两个月。因为他自己从这样的行走中受益,他是这样子走过来,不带相机,不写文字,一切都留在心里慢慢发酵。

为解决自己内心的恐惧,一名叫谢旺霖的台湾地区青年选择去西藏,经历了生死考验之后归来,写了一本书《转山》,还拍成了电影。另一名去印度学西塔琴的青年,两个月只换过三次衣服,用两个礼拜才把西塔琴的坐姿学会,手指都磨破了。他从这些年轻人身上看到了未来。

《广州日报》曾经专访了林怀民,有两段话令人印象极其深刻。

“您说您的人生没有梦想,只有一个个计划?”

“你想做什么,有一个想法,你就去做啊!一路走来,没有梦想,只有计划,一直在做计划,按计划去做,做不好再改、再修正。在所有的修正和改变当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改的,叫‘初心’也好,叫‘人格’也好,叫‘原则’也好,那是不动的。”

想多无益,不管是编舞还是做事,让一切自然发生。

同类推荐
  • 人生因爱而完满

    人生因爱而完满

    当人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匆匆前行时,这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真爱故事就是一处处心灵停泊的港湾,让人们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再一次体会人世间温情洋溢的至情至爱!《人生因爱而完满》选取了许多感人肺腑的小故事,集合了古今中外那些纯真、美好的情感,设置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乌鸦知反哺,百善孝为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多一份爱心,多一份温暖”等十个章节,有“把笑脸带回家”的父爱;有“梦里依稀慈母泪”的母爱;有“爱到地老天荒”的爱情;有“打弹珠的朋友”的友情……书中立体丰满的人物、真切感人的故事情节、发人深省的寓意,为真爱做了全面而生动的诠释。
  •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

    本丛书以探求万事万物的知识为切入点,浓缩了读者应该知道的中外文史知识精华;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资料,对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逐一展开,娓娓道来;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内容包括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文学人物、文体知识、神话传说、语言文字、俗语谚语、教育常识、新闻出版、称谓官衔、艺术、节日民俗、饮食、天文历法、山川地理、经济科技、邮政交通、竞技体育、历史知识等方方面面的文史知识。
  • 中国文化名人谈故乡

    中国文化名人谈故乡

    乡土情谊是一个对培育他的故乡的眷恋之情。这种浓厚情谊的绵绵延续,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的基础。故乡的野菜,故乡的街道,故乡的小桥流水,故乡的乡亲民俗是每个游子心灵的依托。看看故乡的月光,闻闻故乡的泥土是游子们的愿望。本书汇集了众多文化名人描写故乡、回忆家乡和往事、故人的文章。《谈故乡》集中国现当代作家,包括鲁迅、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朱自清、张爱玲以及张中行、陈从周、余光中、三毛等150余位作家的200多篇思故乡佳作。浓浓的乡情,把人们带回了那个年代,那个地方,令人回味无穷。
  • 请把美献给这个世界的荒凉

    请把美献给这个世界的荒凉

    本书为作者关于近年来图书、电影的评论集,左手妙论昆汀·塔伦蒂诺、贾樟柯、陈凯歌、杜琪峰,右手辣评冯友兰、杜维明、翁贝托·艾柯、萨拉马戈、熊秉元、雅各布斯……畅销元素与思维深度兼而有之。既有韩寒式的嬉笑怒骂,也有周濂式的理性分析,既有马家辉式的小资情调,也有梁文道式的人文关怀。
  • 宁静客栈

    宁静客栈

    高尔斯华绥以小说闻名,他的散文也一样广受好评;题材丰厚,视野宏阔,叙事不拘一格。本书收入若干人物和风景素描与回忆,文论与序跋,书简。书中作品有的以含蓄的笔墨,抒情的调子,再现人物的性格面貌,勾勒出一幅幅肖像画;有的则着重渲染一种意境。
热门推荐
  • 盲妾

    盲妾

    冥幽宫宫主沈依霜,美颜无双,风采绝世,乃是江湖中一个神话谁知,一场tu杀,令她几欲失去所有“放过我冥幽宫弟子,我,任你摆布。”刑室中,她凝视着座上的他,伸手解开衣衫,屈膝,跪下,将尊严狠狠踩在脚下他狞笑,捏住她的下巴:“那么,从今天起,你便是本王的侍妾,到死为止。”烧红了的铁烙印上她的肩背,凝白无暇的皮肤上,一个血淋淋的“妾”字刺人眼目她抬头,忍痛微笑:“一生为妾么?只愿你,不会后悔。”他哈哈大笑。这一刻胭脂成灰,只得一个--终生为妾以为可以忍辱偷生,以为可以含泪笑看一切,可……当他为了救治心爱女子的眼睛,而狠心剜掉她的双目时,她终于隐忍不住,仰天长啸鲜红的血泪蜿蜒而下,她对他说:“我之所有,皆被你摧毁。你,也该放手了吧。”他伸出去的手堪堪停住,却不知为何心中揪痛不已三年后白衣无暇,红颜冷漠,双目失明的她,却成了敌国闻之色变的军事鬼才……
  • 风灵五人组

    风灵五人组

    人看不见风,但并不代表风不存在,大千世界,有各种各样的生命存在,也有各种能量结合体的存在,风灵就是这样一种生命的存在,却只能被一部分特殊的人感知。有一天,背负着自己秘密任务的暮霭,如期和风灵之王的继承人江岸相遇,一同踏上了寻找风灵之路,他们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 卿依

    卿依

    那年春天,“你是谁,又是怎么出现的?”一女孩对着一男孩发问。“你注定是我的人,你说我是谁?”男孩蛊惑着女孩。不会的,不可能的,我不答应,他又能怎么办。似乎看出她所想,“不管你跑到哪儿,我都能找到你,你敢嫁做他人妇,我便豪夺又如何,你这辈子都是我的人。”卿依从梦中惊醒,“原来是梦”,呼出一口气,“那人是谁,真霸道。我才不会是他的人”。
  • 家有忠犬

    家有忠犬

    别人家养的都是小猫小狗,为啥她家的……扔出一块红烧排骨,壮硕的汉子欢快地蹦跶上前,低头大口大口吃得有滋有味,酱汁与骨头齐飞,仪态风度神马的都是浮云。秦明月见状不禁叹息,仰望长空喃喃地问:“老天,我干了什么坏事,你让这家伙爬我的床,吃我的肉?!”
  • 爱情举着寂寞静灯

    爱情举着寂寞静灯

    2017年3月,天还很冷,我的儿子半岁了。我妈我爸和一个中年女保姆在一天中午来到了我家,抱走了孩子。出门前,我妈说,你去旅游吧,去你想去的地方。但是,不要一个人去,报个团。等我答应,他们就离开了。房间里剩下我一个人。孩子的衣服、尿布、婴儿床、玩具等等,在前一天已经打包好,这会儿他们已经全部搬走。房间里又剩下了我一个人。我呆呆地坐了一会儿,打开电脑,报了一个去广西的团。关上电脑,我就开始想孩子,有那么一刻我特别想去妈妈家找她,可是最终,我还是认为听从妈妈的话,好好出去散散心,重新思考一些事情。于是我静下心来,收拾好箱子,坐公车去了另一座城市。
  • 地仙大道

    地仙大道

    地仙大道,与世同君。浩劫不死,与世长存。
  • 贞观年少

    贞观年少

    那一年,突厥十万铁骑南下。那一年,渭水河畔醒来一位少年······
  • 青帝修圣

    青帝修圣

    他,天生就是用来打破记录的,大陆第一?呵呵,我不屑一顾..................
  • 奈良往东的来信

    奈良往东的来信

    自幼年起便被迫漂泊在外的青年阿拓某天突然接到来自日本的家书,邀他回去参加继父葬礼。在几番犹豫下,他拖着已被医生诊断无药可救的身体回到了日本家中。至此,他踏上了一段寻找的旅程——寻找自己出生的意义、母亲抛下他自杀的原因。因为幼年时一直过着提心吊胆,寄人篱下、辗转多个国家的生活,阿拓的心理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他悲观、厌世、厌食,对人生已无所恋,却在和没有血缘关系的继父之子直树、浩矢重逢后,因为感受到浓浓的,他一直很渴望的亲情,而对往事释怀。
  • 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

    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

    2009年以来,我国的各项经济指标出现回暖迹象,股市上涨、楼市热销、车市火暴,这是否说明我国经济已经回暖?郎咸平教授对萧条时期的各种独特现场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市场回暖背后的真相与亮点,指出我国经济的真正危机并非金融危机,而是制造业危机。在此基础上,郎咸平教授指出,萧条时期并不意味着毫无机会。通过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各领域的逐一解读,为读者找出投资机会。并最终得出结论,只有“第四驾马车”——产业链高效整合才能真正拉动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