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不存在更好走的那条路
世上只有一条路,就是你脚下正在走的这条。
当下社会的每个人都是焦虑的。没有的想要,得到的不满足,每个人都在各种层面上挣扎,变得对生活不耐烦。但人和人之间在这一点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就是能否在合理的范围内控制这种焦虑,能控制的,基本上生活得都还不错,不能控制的,人生一团糟。从很大程度上说,控制住焦虑也就控制住了人生。
刚毕业的大学生小A彻夜失眠,原因是本来他已经决定先不找工作,打算考研,可他从学长及学姐那里听到的越来越多的劝告是“不要好高骛远了,找份工作慢慢上手才是正道”,他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便开始怀疑自己“准备先多学点儿东西”的心态是不是不切实际,于是开始焦虑了。
已经有份稳定工作的公司职员小B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想要在旅行中发现真正的自己,起因是稳定的工作都是父母找熟人介绍的,不是自己喜欢的;而自己对想要从事的红酒事业一点儿也不了解,感觉无从下手,不敢迈出第一步。
这种矛盾导致的结果是上班时脾气格外暴躁,最终得罪了领导。
新手妈妈小C最近也挺苦恼的,各种育儿书上都说要培养孩子自己吃饭的习惯,而婆婆每次都是第一时间抢过饭要喂孩子,虽然不用自己费力,可是等以后孩子去幼儿园了,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自己吃饭,就自己家的不会,多尴尬啊!再说,这会让孩子形成对家人的依赖。
小C坚决认为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于是,婆媳大战开始了,从孩子摔着应不应该跑过去抱抱他,到应不应该在孩子最不听话的时候打他几下,每件小事似乎都成了能决定孩子生死的大事。小C开始整宿睡不着觉,她认为孩子不能继续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下去啊……小C甚至想要不要买个新房子搬出去住,但是问题接着来了,没足够的钱买房子啊,就这样,小C陷入了无限的焦虑。
就连我自己有时也会变得焦虑:是坚持写自己擅长的类型,还是应该适时地尝试去开拓新的类型,毕竟自己的专业是编剧,现在IP又炒得沸沸扬扬,要不要分一杯羹啊?是和同一家公司合作呢,还是多和几家公司合作呢?前者是出于道德因素以及长远利益考虑,后者是为了多拓展一下渠道。但同时,我也知道这些焦虑是无用的,因为最终我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路。
经历过很多焦虑不已的选择之后,我自己得出的教训是:所有的焦虑都是无用的,在两件差不多的事情上,不存在深思熟虑这回事。世上没有通过想象和推测就可以判定未来的路。
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绝不是参照别人的样子推断出来的,别人在某件事情上做得再好,用的方法再妙,换成你的时候,又都将会成为另外一个样子,等同于又是一条新的路。
世上不存在更好的那条路,但存在最好的路——那就是你自己所选择的并且坚定地走下去的,即便外人并不看好,即便你自己也会怀疑,但你一直在往前走的那条路。人生只有一次,成长和生活之路也只有一条,路没有好坏之分,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需要有取舍的。也因为这样,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偶然的,是由一个个的选择构成的。
我无法去断定小A再考一年和找份工作积累经验,哪个会更好,哪个会更适合他。也没有人能给他答案,甚至他自己也不能,唯一的方法就是他选择其中的一个,坚持走下去,只是他必须要相信这两条路是一样的,没有好坏之分,都有荆棘和鲜花,选择了就径直往前走,不回头。
我也不能劝说小B丢掉熟人介绍的工作而去从事她爱的红酒事业,这不是梦想和现实的关系,而只是和她的选择有关,我并不觉得她去做了红酒事业就一定会快乐,就会比目前这份稳定的工作做得好。
我也无法给小C任何建议,因为就连营养师、育儿师都对“孩子到底该自己吃饭还是喂食”存在争议,一切都是选择,甚至有时候我会觉得孩子独立不独立和小时候有没有自己吃饭不存在直接的关系,没有那么根深蒂固的影响,有些孩子本来天生就黏人。
而我自己也都是在拿到合同之后,经过比较做出选择,根本不会再去想那些有的没的。
首先,允许焦虑的存在,这是人的正常情绪;其次,明了焦虑是无用的,只会徒增烦恼,有百害而无一利,没有什么选择必须要打着“深思熟虑”的幌子;最后,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哪怕是抓阄,只要选择了一条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抓阄并不潦草,也是选择方式的一种,因为每条路看起来都差不多,它只是给你一种上天安排式的心安理得而已。
所有的励志都与热爱有关
看每一季的“中国好声音”,我都会热血沸腾。我知道节目背后有极棒的制作团队,一切都经过了包装和矫饰,而我也写过很多的励志文章,有关于坚持、毅力和理想,可无论怎样,最终我还是被它感动了,原因无他,唯有热爱,那份真真切切,想藏都藏不住的热爱。
大多数的选手都会由父母陪伴而来,有的是从小就喜欢唱歌,父母也很支持,有的则是父母非常反对,甚至要与其反目,可无论他们的父母的态度如何,在他们坚持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之后,都如愿以偿地站在了“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
与电视节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我的邮箱、微博私信、微信后台,有无数的人给我留言:我想学播音专业,但我的父母不同意,我该怎么办?我非常热爱画画,可我们家家庭条件很差,画画需要很好的物质条件,我是否该坚持自己的理想?我想成为一名作家,可我觉得要出名,真的很难,我还要继续吗?……这些问题,没有人能够为他们解答,即便他们把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励志书籍都看一遍,依然找不到答案,唯一的途径就是扪心自问:我是真的热爱吗?有多少时候,我根本不热爱自己的梦想,只是为了名、利、虚荣而已。我热爱的力量有多大?
作为一名理性的成年人,我依然能够坚定地、毫不怀疑地说:热爱就是全部,它是核,有了它,人的一生就有了支撑。
有段时间,几个姑娘在微信后台自觉地每天打卡,有的是跑步打卡,有的是跳舞打卡,有的是学英语打卡,有的是早起打卡,这场自觉行动的结果是:在前面的二十一天之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每天都完成,虽然每个人在开始时都信誓旦旦、信心满满,而二十一天之后,只剩一位姑娘愿意从头开始,再重新来过。
我不是批评那些姑娘半途而废,只是想说:请以后不要再对别人讲起你喜欢跑步、跳舞、学英语和早起,如同在第一天时对我说的一样。不,你不喜欢,更不要说热爱了,否则短短的二十一天,怎么可能坚持不下来?你以为的没有毅力,你所进行的痛苦坚持,只是出于某种目的,而非来自生活或者生命的热情。
热爱有些是天生的,就我自己来说,我在小学五年级时写下第一部长篇小说,用铅笔在稿纸上慢慢地写,不是为了获得名利,也不是迫于某种训练,只是简单地想要写而已,五年级的小朋友懂的没有多少,就是提笔写字而已,我认为这就是天生的热爱,是挡也挡不住的,是你不管走了多少弯路最后都能回来的正道。
对待这种天生的热爱,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它、意识到它、体会到它,剩下的事情就是定数,它会带你去该去的地方,不管是繁华都市最闪耀的舞台,还是乡村山野最平静的房间。
而有些热爱是能够培养的,这是一个非常迷人而艰难的过程,稍不留神,就会南辕北辙。这么多年,我培养起来的热爱,只有一个,就是阅读,虽然我也培养过对看电影的热爱,但没有做到,至今仍然停留在每天硬着头皮看电影的阶段。每个对热爱的培养,都要找到一个非功利性的点,必须是非功利性的,这样才不会只想着要实现目标或者是否有实现目标的可能。
今年,我开始培养人生的第二个兴趣——跑步。之前为了减肥断断续续地跑过很多次,最后都是无疾而终。而今年,我选择在我体重维持得还算很好的阶段开始跑步,从最实际的想法来说就是减肥塑形不再成为我的一个目的,这样,更容易真正从内心热爱它。
在跑步之前,我阅读了很多相关方面的书籍,不管是像《跑步圣经》这样的技术类书籍,还是像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样的灵性洗礼类书籍,或是各种培养意志力的心理学书籍,我都一一找来,试图发现和归纳跑步的种种优势和劣势,以便最终找到一把能够打开我心灵之门的钥匙。
这个内心寻找的过程大约持续了两个月。印象最深的是在看村上春树的那本书时,我有种想要把整本书背下来的冲动,身体也发出“我要立刻奔跑”的冲动,但我抑制住了,坚决不跑,因为我知道这只是冲动,一旦疲惫,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不想要再进行。
必须要在有了一个持续性的“核”之后,才迈开第一步。有些人说在跑步的过程中,你才能够慢慢找到它的乐趣,而我不同,我是先要找到我想要在跑步中坚守的那个点才开始,至于跑步的过程中有其他的收获,那也只是附加属性,而不是必要属性。
最终,我觉得自己找到了那个点,那个不想言说的“核”,如同对阅读的热爱培养一样,你现在让我说到底是什么在吸引我,我清楚地知道,但说不出来,因为它不能分享,就算分享,也毫无意义。只不过,这个寻找的过程多多少少还有参考的价值。
而一旦你找到了你的热爱,你的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经常看到有人抱怨和朋友的小摩擦,有人对同事有意见,有人空虚无聊,想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绝不是靠别人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很多情况下,只是你太闲而已。那些有热爱之事的人每天忙不迭地去尽力追求,谁还在意今天你说了我一句坏话,昨天你不小心碰了我一下呢?
热爱是可以辐射的,它的那个“核”光芒巨大,把你的一切都可以照亮。
做一个有精神自治能力的人
近几年,每当和朋友聊起关于买房的话题时,我都禁不住说起我的理想——给我一个大大的书房即可。在这个房间里,有两面墙是顶到天花板的书架,剩下的一面墙要完全空白以便我可以用投影设备来看大屏幕电影。
至于其他的卧室、厨房、客厅之类的,我没有要求,并且倘若没有柴米油盐、孩子老人这类事情,让我在这个小环境里面孤独终老,也未尝不可。对于我来说,没有书房的日子,真的不能过。
在我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家里住的是学校分配的两个单间,中间弄开个门,就算是连上了,但我几乎从来不在家里写作业,因为桌子上是满满的锅碗瓢盆,我妈使劲给我清理出一片区域来,我看着旁边铁的、不锈钢的、瓷的物件,还是摇摇头,跑到爸爸的办公室去写。每个位置上都有一摞厚厚的书和厚厚的学生作业,无形之中给予我安全感的同时,也让我感觉到学习是一件还算愉悦的事情。
我上高中时,家里搬了家,我有了自己的房间,床的旁边就是一张书桌,家里的格局是整体面积很大,可每一个房间都是没有门的,隔断也是用木板来随便应付的,寒暑假回家写作业看书,我也不会在我的房间进行,因为完全没有感觉。
我爸帮我向学校要了钥匙,在一个空荡荡的、没有用过的房间里摆了几张桌子,成为我的临时书房,那个时候,同学来找我,我都是在那里接待,周边都是书,同学临走时随便拿起一本说借去看看,就再也没有送回来,也就是那段时间,我丢了好多书。
再到后来,家里买了楼房,父母也给我买了书架,我算是在家里面有了第一间真正意义上的“书房”,我很享受在里面的每个时刻。
如果回家,我基本上是一直宅在家里,不是看书、写作,就是看电影,吃过三餐后,把房门一锁,时间和空间就都是自己的了。
我读大学和读研时,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有时是看馆里的书,有时是自己买了带进去,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时光才是真正的最美的时光。
我是一个不怎么挑剔的人,但在书房这件事上,却挑剔得不行。大概是缺什么就特别想要什么吧,小时候没有书房的生活,让此刻的我无比渴慕它。书房是我内心的外化,不仅仅是我对书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它是我的渴求精神自治的表达。它是一个百毒不侵的私密空间,你一旦拥有了,任谁也进不来。我知道很多人是没有精神生活的,因为觉察不到,也因为不需要,可我没有它,就活不下去,就是行尸走肉。
我不觉得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有高低优劣之分,在我看来,它们只是代表着生活方式、生活选择的不同,在哪一个层面上,都可以过得舒适。有些人会选择把自己的车子、房子、钱财等物质层面的东西打理得井井有条,而我的选择是想要把阅读、写作、艺术等层面的东西治理得有条有序。
我的精神生活几乎全部来自阅读,阅读书本,阅读人群,阅读风景,它们在起初的阶段是杂乱无章且可有可无的,有时急切渴望,有时被长时间搁置;有时只信仰一种理论,有时觉得头脑碰撞得要命;有时清洁得令人舒服,有时油腻得令人反胃,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做呢?
我选择的方式就是像管理一片土地,或者管理一群学生一样,去训练而不是顺其自然。管理精神生活,实现精神自治,听起来很玄,可说白了就是你想要有怎样的精神图式罢了,我希望它质地单纯、色彩丰富且具有生长性。
于是,在这一点上,我特别喜欢梁文道、马家辉、陈丹青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