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78800000002

第2章 痛到肠断能耐得过

长叹尘情世态薄,人心难似莲心清

乾隆二十七年,有一位二十二岁的年轻人,他因为生了一场大病而感悟到世事无常,因而立志出家为僧。在病愈一年之后,他在京郊岫云寺恒实法师处受了具足戒。此后,他昼夜研修、精求佛法的奥义,终于领悟到佛法的精髓,继而创作了《一声佛号一声心》,这个年轻的法师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彻悟大师。

在彻悟大师的《一声佛号一声心》中有这样一句:“长叹尘情世态薄,人心难似莲心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尘世间人情世故纷繁复杂,因此一个人很难保持清澈的心灵。

几乎在每一个时代,人们都要叹息世事的纷扰,感慨红尘的羁绊。红尘多故事,人生悲喜不定,有些人深陷欲望之中苦苦挣扎却得不到解脱,有些人在浮躁之中几多挣扎却不能清净。放眼望去,在现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谁还会有“白荷碧水听蛙鸣,不问炎凉月独明”的清闲心境?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逼至“水深火热”的境地之中,欲望苦苦求而不得,心境想放却又放不下。因此说,人之所以为世事感到烦心,并不是因为这世态有多么凉薄,人心有多么复杂,而是因为我们都太过执着。对名声执迷不悟,对权势执迷不悟,对一切身外之物执迷不悟,这些都是烦恼的真正来源。

对于烦恼的本源,南怀瑾大师曾这样说道:

烦恼是我们心理行为一个基本状态。“烦”,烦死了,“恼”,讨厌,这些就是烦恼。烦恼就是罪恶,对自己心理污染的罪恶。以形而上本体来讲,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因烦恼连带发生的行为,变成了后天的罪恶。所以“烦恼”两字,不要轻易小看它。我们每个人,随时在烦恼中,我们回转来检查,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几秒钟身心都是愉快的?我们不知不觉中,总是跟着烦恼在转。烦恼里头隐藏许许多多罪恶的种子,许多罪恶的因素,都是由“烦恼”而来。

烦恼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又对我们的人生造成如此的伤害,那么我们自然要将其消灭。然而,世人如何才能从凡尘中走出,忍得住心乱,消得了烦恼呢?南怀瑾大师告诉我们,只要将自己的内心放空就可以了。

南怀瑾大师在对《达摩多罗禅经》讲解时曾提到过一些修禅的法门,他这样说道:

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心里动念都很清楚。观心法门,每一个思想念头,不欢迎他来,也不拒绝他来,来了就来了,过去就过去了,慢慢生出无比清净的喜悦。那么呼吸和心境都定住了,随时在定的境界。定了以后此心得解脱,烦恼分别不起了。这个时候身心可以得到解脱,解脱什么?解脱烦恼。

解脱烦恼,就是让心不被杂念所扰,这并不是说人本身不沾染俗世,人生活在俗世之中,不沾染俗世自然是不可能的,但人可以做到心不为俗世所动。物质也罢、名利也罢、金钱财富也罢,只要人心不起欲望,烦恼自然无处着身;失败也罢、成功也罢、悲欢离合也罢,只要人心不随外物而喜忧,烦恼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人世间就像充满淤泥的荷塘,而我们的内心则应该像莲花。淤泥虽脏,但是它却为荷花带去了全部的养分,莲花的根深深扎在淤泥之中,但是它却能够从中得到生命的养料。我们身在的这个世界与我们的关系也是如此,当你抱怨身边人辱你骂你、欺你诈你的时候,当你抱怨世事的不如意的时候,当你为自己的悲伤、沮丧怨天尤人的时候,其实你也正从这些负面的人生中吸取着生存的力量。

因此,我们实在是没有必要为了人生的种种不如意而烦恼。尘世的百态如过眼的云烟,只有一颗平静的心才能够给我们带来永远的安宁。

当然,有烦恼也不全是坏事。禅法上有句话叫“烦恼即菩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烦恼是人性的根本,正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烦恼,所以才有了来到这世间修行的机会。没烦恼的众生是诸佛,有烦恼的众生是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这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凡人都是因为对生命之存在的本质洞悉得还不够清楚,所以才需要在烦恼中修行。

所以,我们还得感谢烦恼,因为对禅法的彻悟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从烦恼中转化而来的。这世间的万千烦恼促使我们在修行中解脱,在烦恼中体味到什么是幸福,所以,烦恼就是我们修行的最佳资粮,也是我们内心幸福的见证者。我们只有在烦恼中静下心来,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幸福。

心静自然凉,心远地自偏

现在的都市人越来越喜欢旅游,尤其是都市白领、上班族,更是将到远方去旅游看作是一种自我解脱,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压力太大了。

恋爱、结婚、生子、买房、买车、求职……这些压力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因此我们想要去远方寻得一片宁静。然而如果内心不静,即便到了远方又能如何呢?

南怀瑾大师说过:

以佛法来讲,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求,所谓心不正,心不净,人身就多病。什么叫净心呢?平常无妄想,无杂念绝对清净,才是净心。有妄想、有烦恼,是因喜怒哀乐、人我是非而来的。

由此可见,真正让人生烦恼的是人的内心,而放逐自己不过是一种最直接的静心的方式而已。当我们被生活的压力扰乱了心绪,当我们在嘈杂的世间得不到片刻的安宁,相信很多人都曾想过抛开一切去旅行,甚至是归隐山林。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平日里朝九晚五,闲暇时浪迹天涯,他们的生活有一半在嘈杂的世间,有一半在静谧的山林之间。

但并不是很多人都想拥有这样的惬意人生,希望在忙碌之余有一个闲暇的假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所有人能够过上“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的生活。我们每天在被水泥包裹着的世界里穿行,即便是通宵熬夜都有很多事情没有处理完,在这样烦闷的日子里,心情也在一天天地沉重起来。既然我们不能将自己的身体放空到山水之间,那就请将自己的内心置于山林之中。如果内心能够安静下来,即便处于闹市,我们一样能够感觉到生活的惬意。

1976年底,南怀瑾所著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与《论语别裁》两本书在台湾风行起来,他的个人事业也随之蒸蒸日上。就在他名利双收之际,南怀瑾却做出了一个闭关的决定。

此次闭关与前一次他在峨眉山上的闭关不同,这次他选择的不是安静的野间山林,而是台北嘈杂的闹市。他之所以这样做,也许就是想在嘈杂之中磨炼自己的心性。正所谓“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一个人只有在闹市之中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他的心性才算是真正磨炼了出来。

南怀瑾在闭关之前写下这样几句诗偈:“忧患千千结,山河寸寸心。谋身与谋国,谁解此时情。忧患千千结,慈悲片片云。空王观自在,相对不眠人。”当时的他被谋身与谋国所困扰着,心中忧患无处排解,而在闹市里的闭关却让他真正体会到了“心静自然凉”的人生哲学。

三年之后,南怀瑾出关,此时已经是1979年底。在闹市之中经过了长达三年时间的闭关悟道,南怀瑾的学问、修为更上了一层楼。出关之后的他继续讲课,大学、家里、军队,甚至是国民党的中央党部都留下了他不少大彻大悟的大智慧。就这样,他在闹市之中锻炼了自己的内心,也获得了真正的内心平静。

与南怀瑾一样,中国历史上较为著名的一代禅师慧能法师也是一位从闹市中读懂佛心的智者。慧能法师家境贫寒,父亲早亡,长大之后的他一边砍柴喂猪赡养老母,一边在集市上研读佛经,终于有所悟,成为一代大师。

公元676年,慧能法师决定出山弘扬佛法。像南怀瑾一样,他心中有着将自己觉悟的大道传给愚昧偏执的世人的责任。那时候的他还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年月里,自己传播的禅理对整个中国甚至是世界都带来了怎样巨大的影响。

出山之后的慧能法师最先去了法性寺。在那里,他看到了两个为寺中飘动着的法幡争论不休的小和尚,于是慧能法师就上前驻足倾听。

一和尚道:“你就不用跟我争辩了,明明就是旗子在动,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另一个和尚反驳道:“风不吹旗子,旗子怎么会动?这分明就是风在动!”

就在两人争论不休的时候,站在一旁的慧能法师摇头叹了口气,然后开口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子动,而是我们的心在动!”

这时寺庙的住持方丈走了出来。方丈听到慧能法师此语不禁大吃一惊,急忙上前拜见慧能法师,激动地道:“阿弥陀佛!还望大师能长住此地,为我寺中众弟子们指点迷津。”

于是,慧能法师就在此设坛讲经说法。一时之间人们纷纷慕名而来,聆听大师的真言。慧能法师的思想就此传遍了大江南北,乃至全世界。

就像两位大师一样,虽然身在喧嚣人世,但是心却在静谧山林,而这正是我们今日所缺的思想感悟。

我们都有特定的社会角色,有各自的责任,因此不能抛下世俗的一切隐居山林,自己一个人过没有人叨扰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摆脱世间的纷扰,得到心灵上的澄静。

无论是南怀瑾大师还是慧能法师,他们都是在闹市中抛开了内心的烦恼,看透了世间名利。所以,只要我们愿意反求自心,就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腾出一点时间,安静地静坐沉思,翱翔于心中的一方山野之间,清空自己的所有烦恼,睁开眼迎接一个崭新的清晨。

烦恼深无底,琐事多无边

《毗尼母经》上说,如果有人能够对万千世界一视同仁,内心无所探求,把别人的欢乐当成自己的欢乐,不因为一时的得失而烦恼,那这个人就可以称得上是世人的楷模了。

人生是有很多烦恼的,佛说“人有三千烦恼丝”,由此可见一斑。然而这些烦恼是从何而来呢?

对于这个问题,南怀瑾大师这样说道:

“烦”,心里很烦。属火旁,心里头发炎、思想发炎、神经发炎,是“火”旁的烦。“恼”,竖心旁,心里的苦恼、痛苦。烦是烦、恼是恼。经常头都胀了,这两天联考,加上我们陪考的人,那真是又烦又恼。坐在那里,大人也不考,坐在那里扇扇子,那“烤”得要命!那个又烦、又恼,深悔当年为什么生孩子,现在还来陪考!因为这个味道我也经过的。现在没有这个灾难了,已经脱开了这一个灾难了,所以说风凉话——那真是烦恼!所以烦是烦、恼是恼。我们的烦恼是从哪里来的?是外来的,外面的一层,拿唯识的道理,是“依他起”——外面的环境影响了自己的心理。

烦恼是因为外物影响了我们的内心,但外部的琐事总是源源不断,我们不可能将自己隔绝于世界之外。因此,我们所能够控制的,就只有我们自己的内心。内心纠结的东西多,所以烦恼也多,而如果能够放下一些琐事,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肝火,那么烦恼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当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凡尘琐事中抽不出身来时,我们绝不会感觉到生活的快乐。当我们每日起早贪黑、劳心费神地为事业努力的时候,我们绝对体会不到生活的美好。在我们为了物质而机关算尽的时候,也是我们在一步一步走入烦恼深渊的时候;在我们为了浮名而忧心忡忡的时候,也是我们在一点一滴虚度青春,加快速度驶向“死海”对岸的时候;当我们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人生的琐事上时,我们也就让人生变成了琐事。

在物质生活如此丰富的当今,之所以很多人还不能够轻松地生活,就是因为内心始终被琐事羁绊。在工作上与同事发生误会,在家里和家人发生口角,出差住酒店服务员态度恶劣,去办事路上堵得要死,孩子在幼儿园打架,妻子买了不该买的东西……类似这样的琐事每每出现在生活中,让人烦恼得无以复加。但想一想,这些不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放下又有何不可呢?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东坡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生是如此的短暂,我们无法把握的东西很多,而能够把握的东西很少,既然如此,那何不及时行乐、过好此时呢?

小品里说:“人这一生其实可短暂了,有时候跟睡觉是一样一样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过去了。”这话虽然很滑稽,但仔细想想,不确实如此吗?

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当一个老者走到弥留之际回望自己的一生时,他总会有无限的感慨和留恋。确实,我们的人生是太短暂了,短暂到很多事我们还没来得及做,就已经过了做这些事的年纪了。

然而,即便是如此短暂的人生,却还有人把大把的时间荒废在无聊的琐事上面,这样的人就无异于在浪费生命了。网络上曾红极一时的“刘先生事件”我们应该有所耳闻,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典型的虚度人生的行为。

2012年7月18日,网友“天津生活情报”发布了一条这样的微博:前日,广东惠州最高气温达到35℃。10时左右,两名女士因为一人不小心将雪糕擦到另一人身上,在大街上争吵了一个半小时。最后其中一个因中暑头晕倒地,被送进了医院。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刘先生称:“我活了42年,她们两个是我见过最无聊的人。”

我们不知道这个名为“天津生活情报”的网友是以何种心态发布这条微博的,但微博发出之后却产生了一个啼笑皆非的后果,就是那两个吵架的女士没火,围观的刘先生却火了,甚至还有人学着他的说法,在微博上大搞“无聊体”,因为大家都认为刘先生其实要比那两位吵架的女士还无聊。

不过后来据知情人士透露,刘先生其实是被冤枉的,因为整件事情就发生在他店铺的旁边,作为店铺老板的刘先生想不围观也不行。

刘先生自然是“被无聊”的人,但那两位吵架的女士则确确实实是无聊。一个半小时,用来做什么不好,偏偏要去计较一个雪糕,这着实让人为她们两个感到悲哀。然而不幸的是,我们发现身边会令我们感到悲哀的还不仅仅只有这两个女士,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陷入了计较琐事的泥潭中,从而让生活变得无比烦恼。

其实想要人生不烦恼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及时行乐,以淡然的心态去面对一些琐碎的小事,这样我们人生中的烦恼就不翼而飞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六祖有一首著名的法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佛的眼中,世间万物都是虚无的,人活在这个世上,自始至终都是活在自己的心里。如果心本来就是空的话,那么在你面前也就没有烦恼忧愁,因为你心中无物,也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了。

是微笑还是皱起眉头,都是你内心的结果。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你放开了也就没了烦恼,你执着了,也就困住了自己。世间万物终是空,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但是我们如果想要做到心中无物恐怕很难,否则我们就都成仙得道,大彻大悟了。

要想达到“本来无一物”的境界,恐怕就连南怀瑾这样的大师也都只是做到了皮毛而已,而真正全然放下的也就只有佛祖了吧。但是即便我们不能达到最高的佛法境界,我们常人也还是能够退而求其次,尽力做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虽然我们不能够时刻做到不争不怒,无忧无虑,但是我们却可以做到时常反省自己,清空自己的心灵和心境,不要使自己在长期的外界诱惑和干扰中积攒下过多的烦恼,不要让一丝污秽的尘埃蒙蔽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初心。

在怨恨或是背叛面前,心净,一切都净;心善,一切都善;心亮,一切都亮;心安静,一切都将归之于安静。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行走在烦扰之中的修行,心动,一切都动,心乱,一切都乱。看看那些身陷在自己编织的情网之中,那些将自己困在权力的围城之中的人们,他们曾经也是随性而为的潇洒之人,现在却因为自己的执着兀自招惹了不少的烦心事。当我们因为失恋而心痛的时候,当我们因为工作而烦心的时候,当我们因为家庭而痛苦的时候,殊不知,这一切,其实你都怨不得别人。就像爱别人其实是出于自私的占有一样,怨别人,其实就是在推卸责任,不敢承认自己的无能。所以,所有的情绪都是自己引起的,怨不得别人。困住我们的不是情网,而是自己的心;锁住我们的也不是围城,而是我们的心。

我们没有理由抱怨上天的不公,也不必怨恨朋友的背叛,这个世界很大,每个人的心也都是自由的。你有自由自寻烦恼,别人也有自由摆脱缠绕。放下你愁苦的内心出去看看,你会发现世界很大,你的烦恼对于这个世界而言渺小到就像是根本不存在一样。

南怀瑾在一次讲学中说道:

《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向释迦牟尼佛报告,报告修行的方法和经过。观世音菩萨讲了,他说我是用观音法门。怎么叫观音?就是观一切声音。怎么观呢?现在我给你指出来哦!你看!你站在这里,心里不动,动与不动都不管。外面扫地的声音、飞机的声音、汽车的声音、一切声音、我讲话的声音,你都听到了,都了解。但是,和你毫不相干,听过去就算了嘛!“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观世音,观世间一切音。这是外观,慢慢观。

就像南怀瑾先生说的一样,做人最难得的就是当烦恼吵到你的时候,你能够做到“和你毫不相干”,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惹“尘埃”。

在东京还叫江户的时候,它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城市了。一天,乡下的一个富商想要去繁华的江户看一看,但是他听人说江户虽然繁华,却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将身上所带的银两看好。

为了不发生意外,富商就找了仆人吾平陪他一起去,并把装有银两的包袱交给吾平,并嘱咐他一定要看好银子。仆人点头答应之后,他们主仆二人便兴冲冲地来到繁华的江户。

在江户游玩的路上,富商时刻提醒道:“吾平啊,听说江户有很多小偷,你可一定要看好包袱。”每次吾平都是非常认真地回答:“是!主人。”

就这样,他们东张西望地在人群中穿行。逛了半天之后,富商累了,于是就走进一家酒楼歇脚。此时,吾平突然愣了一下:“主人!不好了,我们的包袱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偷了!”

富商听到这话道:“我这一路上就老是担心包袱被偷,担心得整颗心都放不下来,这下好了,我们可以放心地游玩了!”然后他又从怀里掏出仅剩的一锭银子安慰内疚的吾平道:“你也别心烦了,我们还有一锭银子,这个就足够我们回乡下的了。”

就像装有银两的包袱一样,它们本来只是身外之物,就因为我们每一天将这些身外之物挂在心上,所以不仅心生了不少的牵挂,也徒添了不少的烦恼。而如果我们能够在失去的时候放下,在得不到的时候看开,反倒是能够因为一无所有而了无牵挂地轻装上阵。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南怀瑾大师曾教导我们,做人做事要在因上努力,但结果却应该随缘,因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渴求某件事,在行动上要努力,但至于能否成功,则要看机缘。这就要求人必须有一种淡然的心态,不能太执迷于结果。

修禅最讲机缘。曾经有一位修行者请教南怀瑾大师,为什么自己的修行始终没有精进。南怀瑾回答他说,就是因为他太求精进了所以没有精进。修行的人应该只关注修行本身,至于能否精进,则应该是在考虑之外的。

其实,世事往往就是如此。我们对于生活的追求,所能够做到的只有在可把握的部分尽力而为,至于最终结果如何,也只有顺其自然而不能万事强求。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也就没有什么烦恼了。

然而不幸的是,不是所有人都有如此淡然的心态,很多人会因为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失败而烦恼,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对结果看得太重。譬如某人做某事,整个做事的过程都非常用心,但结果却不甚令人满意,他就会觉得自己一番辛苦都白费了,进而陷入无穷的烦恼当中。

其实从禅法的角度讲,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成败也是如此。有的时候我们失败了,并不代表我们以后不会成功,为了一时的失败而烦恼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将阻碍我们此后的努力,给人生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就应该学习南怀瑾大师,淡然地看待结果。我们古人常说的“尽人事,听天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再换一个角度考虑,在生活中我们最为关注的往往就只是最后的结果,因而我们会一味羡慕别人所拥有的。可是,很少有人想过,别人所拥有的是从哪里来的。要知道,任何结果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切结果都自有它之前的因缘,而放到现实当中,这种因缘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努力。

禅法上有一首《十来偈》是这样说的:“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恭敬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从这首法偈中我们看到,生活中的一切结果都是有一定因缘的,我们不能仅仅将眼光局限在事情出现的结果上,而是应该追本溯源,从因上努力,而不是只祈求得到“果”的回报。

人太过看重结果还会造成另一个祸患,那就是为了得到结果而不择手段。陷害他人、自私自利、暗箭伤人……这些虽然也是在努力,但却是朝着恶的“因”上努力,最终得不到“果”也罢了,一旦得到,也只能是“恶果”。

虽然有些人通过一时的恶因而享受了短暂的收获,但是当此前的恶因成熟时,一切海市蜃楼般的收获都会轰然倒塌,到时候早已是悔之晚矣。

所以,南怀瑾大师以禅的智慧告诉我们,不要让内心陷入追求结果的歧路上去,在正确方向上努力才是对自己人生最好的安排,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因缘具足,做到问心无愧,至于结果就随它而去吧!当读者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不管有什么样的人生结果,就都不会自怨自艾。

曾经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条小狗每日都不停地绕着自己的尾巴追逐,直到累得筋疲力尽躺在地上喘粗气。

大狗走过来问它在做什么,它回答道:“我听人说,只要我能够追到自己的尾巴,我就能够得到永远的幸福和快乐,所以每天我都会被累得气喘吁吁。”

大狗叹了一口气说:“我小时候也曾像你一样,为了得到永远的幸福和快乐每天追着自己的尾巴直到精疲力竭,可是后来我才发现,当我追逐尾巴的时候它永远在我的前面,而当我放弃追逐的时候,它反而会乖乖地跟在我的后面,永远跟我形影不离。”

凡事只要努力,就别把结果看得太重,患得患失是对内心最大的折磨,它会令人的一生都烦恼无比。因缘无常,太过执着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只有内心淡然,以一颗平常的心面对得失成败,才能在成功的时候不骄躁,在失败的时候亦不气馁。

人生最高境界是无欲

南怀瑾大师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喜”是心理方面的境界和现象,“乐”是身体生理方面的反应。喜乐的境界有大有小,我们普通讲的喜乐都是欲界的事。譬如饮食,看到好的菜,心里很高兴,就是喜,吃得很舒服就是乐。但吃饱了以后又生病,不舒服。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生的很多快乐都是因为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人也就快乐了起来。但是,这种人生是不是最高层次的人生呢?当然不是!因为人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就快乐,那么当欲望无法满足时,人不是要重新陷入烦恼当中了吗?因此,用欲望支撑的快乐终究是比较浅薄的,也正因为如此,南怀瑾大师才教导我们,层次越高的人生,欲望就越淡。

曾经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政治的最高境界是无情;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无我;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无为;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无恶;哲学的最高境界是无知;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无词;事业的最高境界是无悔;爱情的最高境界是无怨;处世的最高境界是无名;幸福的最高境界是无求;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无欲。”

人生在世如果真的能够做到无欲无求,那么这个人的一生也必定是幸福的了。但是人活在世界上都有梦想,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要想真的做到无欲无求还真是不容易。也许正是因为这世间每一个人的欲望都太多,所以感觉自己幸福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佛教经典《正法念处经》中说:“沙门婆罗门,身心知足,知足为伴,知足为救,成就安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劳苦大众要知道知足,因为没有欲望,所以便能够让安乐在内心长存。由此我们可见,人烦恼的原因其实是在内心,如果不懂得随遇而安,不懂得知足,那么快乐就永远不会到人的身边来。

曾经有一个满脸愁容的生意人来到一位远近闻名的老禅师的面前,向他哭诉自己的烦恼。

“大师,我希望您能够帮我摆脱我的诸多烦恼。虽然我的生意做得很成功,腰缠万贯,但正是因为如此,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我的财富眼红,对我横眉冷对。所有的人都各怀心机地接近我,处心积虑地骗取我的财产,我感觉我的生活真的像是一场充满尔虞我诈的厮杀。”

大师回答说:“停止厮杀好了,你的烦恼便也就没有了。”

对于这样的告诫生意人真的难以接受,停止厮杀?那我的财产岂不是都进了别人的腰包!他沮丧地离开了禅师。

在接下来几个月的时间里,他的情绪变得越来越糟,因为金钱的事情他与身边的每一个人争吵斗殴,几乎将所有人都得罪遍了。一年以后,他变得心力交瘁,再也拿不出心力与别人争斗了。

这天,被烦恼折磨得寝食难安的他又来到了禅师面前,他说:“大师,现在我再也没有心力跟别人斗了。可是即便如此,生活还是像一副沉重的担子一样压在我的身上,压得我都快要喘不过来气了。”

大师又道:“把担子卸掉,你就轻松了。”

生意人还是觉得大师的话对自己没有一点帮助,他又一无所获地怒气冲冲地走了。

在接下来的一年当中,他的生意屡遭不顺,最终丧失了自己所有的家当,不仅如此,就连他的妻子也带着孩子回到娘家。他不仅变得一贫如洗,而且还变成了一个“孤家寡人”。面对此种境地,他只得又回到寺庙里找禅师。

“大师,现在我真的已经变得两手空空了,一无所有的生活里只剩下悲伤了。大师,我到底该怎么办?”

“放下悲伤,也就没有烦恼了。”对于这样一句回答,生意人似乎早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一次他没有生气地离开,而是选择在老禅师居住的那座山中住了下来。

就这样他在一无所有中过了许多天,有一天他突然号啕大哭起来,哭了整整一天。第二天,阳光普照着大地,他擦干了眼泪无比轻松地来到了禅师那里。

“大师,请你告诉我,为什么现在我一无所有却觉得生活无忧无虑?”

老禅师抬头看了看天,微风拂过他的胡须,他微笑着回答道:“因为此刻的你没有了欲望,心中无欲你便自在了。”

船装的东西越多,就越难在海上航行;人心中想要的东西越多,就越会滋生烦恼。南怀瑾大师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佛家的心是无欲则刚,道家的骨是随遇而安,儒家的表是中正平和,如此便能够娑婆世界、步步生莲。”

沐浴大师的智慧,我们也应该尽量减少自己的欲望,也许当你真正放下自己所有欲望的时候,便也是你变得刚强自在、不再被烦恼所困扰的时候。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作为一位跨越多个领域的大师,南怀瑾先生在生前就饱受争议,有些人说他“配不上国学大师的称号”,有些人说“南禅根本就不是禅”。对于这些非议之声,南怀瑾的很多信众都很不满,大家纷纷组织起来在各种场合进行反击,想要为南怀瑾讨回名声。

但是,作为被非议的对象,南怀瑾大师是怎么看待这些的呢?南怀瑾曾自言“不是大师”,对于国学、禅学也只是“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因此对于那些非议之声,他始终当作是对自己的勉励和督促,而并不为此所困扰。

其实不仅仅是外界加给他的名声,对于个人的声誉,南怀瑾大师也并不看重。有一次,南怀瑾的一位信徒冒用他的名字去做商业活动,结果企业破产,因此给南怀瑾招致了恶名。但南怀瑾却一点也不在意,后来一次吃饭的时候,南怀瑾还因为这件事主动替这位信徒开解,使得这位信徒既惭愧又佩服。

所谓名利双收,人往往将名誉看得和利益一样重要,因而很多人一生为名所累,想留一个好名声,这成了很多人的烦恼之源。但我们看看南怀瑾大师,他对待名声就完全是一种智慧。禅修身而不修名,很多高僧大德终其一生也不为世人所知,这种态度对今天很多为追名逐利而烦恼的人来说,是值得借鉴的。

有些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让别人记住自己就是失败的,就如同文人如果不能在文学史上留名就意味着失败;商人如果不能富甲一方就意味着无能;武者不能征战沙场就意味着一生虚度;君王如果不能一统天下就代表着一事无成。

那么我们倒应该问一句,这世界上又有几人是名垂千古、留下身后一世英名的?如果那些默默无闻之人的人生都意味着枉活,那世间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岂不都在虚度光阴?

其实,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名声完全是虚无缥缈的,追逐它只会让我们一生受累。且看古往今来那些豁达、乐观的人,无一不是看淡了虚名的。柳永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李白说“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苏轼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些恃才傲物的文人墨客,他们都在自己的时代里郁郁不得志,但千百年之后,当他们的诗句钻进我们的耳朵,我们却开始羡慕他们的人生。

古人也好,今人也罢,总是会犯一个相同的毛病,就是羡慕别人的生活,所谓“民羡为官酬壮志,官羡为民归田园”。但我们在羡慕别人的同时,却不知别人正在羡慕我们的悠闲自在。

世人总想着要做成一番大事业,要在青史上留下名声,虽说有梦想是好事,但如果太执着于功名,难免就会让我们陷入苦苦追求的陷阱中,最终失去了人生的乐趣。

辛弃疾是做到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是到头来还不是只换回来一句“可怜白发生”!杜甫呢?一世为名所累,参加科举,名落孙山,却始终不愿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在那个灰暗的时代,他不得不走上一条献媚于权贵,投赠干谒的屈辱之路。他客居长安十年,每天醒来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奔走献赋,但是最终都是石沉大海,毫无结果。在郁郁不得志中,他早已经两鬓斑白,过着贫苦的生活。到晚年他的处境更加令人扼腕叹息,“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样一间不能遮风挡雨的茅屋,最终收留了他仕途失意的一生。

一生为浮名所累又是何苦,倒不如像李白一样将一切都看透,“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反倒乐得逍遥自在。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了虚妄而劳心费神,折磨自己又是何必。人生只有过得淡然、洒脱,纵情诗酒,才算是当真抛却那些身外之物,为自己换来了一个潇洒快意的人生。

禅宗四祖道信禅师,住持黄梅长达三十多年。贞观年间,唐太宗因为对道信大师极为仰慕,就专门派遣使者到黄梅去邀请他进京,希望能够和道信大师当面晤谈。

使者领命一路奔波到了黄梅,向道信大师表明了自己的来意,却不承想,道信大师听后却婉言拒绝。他说道:“请你代我感谢吾皇的隆恩,但是我实在是已经老了,并且在山林之中生活了这么多年,实在是适应不了繁华的都市生活。”

使者听后就回去了,将道信大师的意思禀复了唐太宗,太宗听后闷闷不乐,但是还是不死心,于是就第二次遣使臣去黄梅相邀。同第一次一样,道信大师还是婉言拒绝:“人老了不能舟车劳顿,并且现在我也是疾病缠身,请你禀告皇上,说我有病就是了。”

于是使者再一次无功而返。道信大师的一再拒绝令唐太宗觉得自己九五之尊的威严被损害了。但是因为敬仰道信大师,他还是耐着性子第三次派遣使者抬着轿子去迎接道信大师进京。和前两次一样,使者抬去的轿子空空而返。

这次,太宗的耐性被消磨干净,他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大声道:“一为之甚,其可再乎?”一气之下他让使者这次拿着刀去,如果道信大师再拒绝就将他的头颅带回来。

使者将刀置于道信大师面前,大师没有丝毫慌张,而是面容平静地伸出脖子说:“皇上要首级,来取吧!”见大师如此从容,使者不免大惊,于是放下宝刀,扶起大师,真诚谢罪。

回京后,使者将当日的情形禀告了唐太宗。唐太宗听后,钦佩道信禅师不贪名图利,以及不畏强权之风骨,不仅没有降罪,反而赐予他紫金袈裟,遂其山林修行之志,不再邀其进京。

人生在世,少一分名利,就多一分淡定。声名显赫只不过是虚妄的存在,眼前再繁华的美景也总有凋零的时候,与其辛苦地追名逐利,到头来却换得一场空,倒不如抑制欲念,清心寡欲,一杯清酒,一颗淡定的心,做一个安贫乐道、悠闲自在的人。

同类推荐
  • 悟经

    悟经

    《悟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融合了儒、道、兵、法等历代名人的思想,并将其加以客观分析,全书共十一章,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和道德标准,同时它又与当今人们为人处世的许多观念有深度的契合。
  •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本书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求知格物、创立“心学”的经历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深刻分析了心学中蕴涵的强大能量。比如,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不过世事多艰,我们在生存过程中太多次违背良知,导致良知被遮蔽,不能发挥它的能量。作者希望读者能从王阳明的智慧中学习到取得成功的正确方法,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在浮……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 一生成就悟《论语》

    一生成就悟《论语》

    《论语》是一部古老的哲学经典,同时也是一部现实生活的指导书,它的许多思想和原則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从古至今,很多人通过研读《论语》获得成功的智慧和方法,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就曾自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本书目的正在于解析《论语》智慧对人们在当今社会成就人生的重要意义。书中以生动的事例和精到的点评,对《论语》中有关如何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把《论语》的智慧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读者更透彻地领悟《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成就事业和人生。
  •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主要内容包括:交流之难源于人性本身、幽默、诡辩和雄辩、把颠倒黑白的胡话转化为幽默等主要幽默心理相关概述。
热门推荐
  • 灵兮,灵犀

    灵兮,灵犀

    灵兮是天下首屈一指的修仙门派太虚宫的内门小弟子,有着“太虚小魔王”之称,也是最受宠爱的内门弟子,自记事起就被掌门授予“天命”。她在下山历练期间,邂逅了将门之子祁绥安。两人从相遇、相知,再到相恋,单纯美好。但一边是门派家族,一边是放在心尖上的恋人,他们该何去何从,他们又将会有怎样的结局?
  • 谁能让我忘记(原创经典作品)

    谁能让我忘记(原创经典作品)

    善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陕乐。阅读其间,时而在惊险悬疑的案件中悚然而惊,时雨为体察入微的真情潸然泪下,时而又涌动着想针砭时弊的激情……掩卷而思,人性的美丑,世事的善恶,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 殷王妃极品嫡女夺王路

    殷王妃极品嫡女夺王路

    21世纪的“鬼医”沐颜,由于一次意外,居然穿越了。明明是相府的嫡女,却因为母亲的不得宠而备受排挤。二姨太的嚣张跋扈,大小姐的目中无人,四姨太的两面三刀,二小姐的狐假虎威。好,很好。她沐颜这辈子最爱干的事情就是斗贱人。来一个斗一个,来两个斗一双。可是,谁能告诉她这个长得这么好看妖孽到底是谁?不仅人帅还有权有势,关键是皇亲国戚。“宝贝,嫁给本王做王妃吧。”“颜儿,本王最爱你了,乖乖的让本王亲一下呗。”“沐大小姐,你就从了我吧。”看着某男呆萌的表情,沐颜就两个想法。“说好的不近女色的高冷男神呢?”“你怎么能比我还萌呢?”1V1甜文哦!!!
  • 扛枪闯武林

    扛枪闯武林

    当倚天剑、屠龙刀遇到使枪高手张无忌,那结局会是怎么样呢?坐拥美女,手握天下至尊大教重权,且看穿越到大元朝末期的张无忌,如何扛枪行遍天下武林!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世界儿童故事经典:天文故事

    世界儿童故事经典:天文故事

    有一种东西叫做钻石,如天上的星星,风雨的岁月和空间,凝固成人类精神的永恒,它跨越了国界、语言、年龄。“注音版影响孩子一生的名著”系列图书,每一本都是你生命中不可不读的经典。
  • 听管理学家讲故事

    听管理学家讲故事

    为什么所有外部条件都万事俱备,有人却无法放手去做?为什么有人身无分文,却可以将自己的奇思妙想付诸实践?为什么本以为按部就班就可以高枕无忧,却逐渐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为什么有的事似乎不可能,但管理者一番运筹帷幄竟然马到成功?……该书选用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阐述了真实世界中关于管理的主要原则,以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 和光同尘续前缘

    和光同尘续前缘

    阶音火了。她本就只是一棵本体为祝余的小妖。却在有意识后的二百五十年时升仙,如今五百年过去,又直接升为上神。平日不修炼,升阶无劫数,惹得众人好生羡慕!然而,阶音却心心念念自己的那棵桂树——“堂归爷爷,接下来还有什么事情吗?”堂归皱眉,“你又打算作何?”“去桂树那边啊,帮助桂树之事,不可耽搁。”阶音一脸无辜的样子。暮云率先开口制止道:“你不知道要勤加修炼吗?看看你现在的灵力,哪里能与上神之称相配?”“这上神也不是我想当的嘛。应是巧合!意外!好了好了,我去啦。”阶音朝着大家招招手,便跑掉了。“命啊。”堂归感叹道。“这命极好。”依依映衬道。“这啥命也不能不修炼啊。”暮云皱眉道。
  • 玄兽护我家

    玄兽护我家

    从小就渴望家庭和睦,相亲相爱的生活,可惜一辈子都没能如愿,也许是缺少了什么,是和气,还是运气?这一世,如梦幻一般,重新开始,玄猫大人、破蛋、一天、豆豆等等,来到了身边,陪着去寻找被卖的姐妹。为救二姐,豆豆陪着闯海渊,被困九渊焚魔塔,九死一生,破蛋更是被遣天际不得归;为救笑笑,玄猫大人借来了双眼,带来了光明,一天从天而降与剑形草一起斩尽蛊魔;前路漫漫,妹妹追鱼和大姐追雨还在饱受煎熬,渴望一家团聚的追月,又将踏上怎样的路途?守护兽们又会何去何从?上辈子得不到的亲情,这一世,可能如愿?
  • 公子无爱

    公子无爱

    她是妙手回春悬壶济世的“小医仙”,却一朝蒙冤判了个夷灭九族,自此,洗冤复仇成了她活下去的唯一动力。他是高高在上生杀予夺的“九公子”,却一见“君子”误终身,自此,直男断袖傻傻分不清楚。她屡次救他性命,为了查清真相不惜卷入朝堂争斗,护着她的为她而死,想害她的却风生水起。然而,他心里的人,始终不会是她。“九无妄,我以后,再也不会想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