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1000000002

第2章 雍乾盛世(1)

“一人治天下”的梦想

紫禁城的乾清宫广场西侧,靠近隆宗门,有一排简陋的平房。与金碧辉煌的宫殿相比,它颇显寒酸,游客们也大多会忽略它。然而,别看它不起眼,它却是大清帝国一百八十余年的决策中枢。它就是军机处。

军机处为清朝独有,首创者乃雍正帝。雍正为何要设立这么一个“中央军事领导小组”?根本原因是想有效发挥君主集权的优势,而导火索是一场发生在帝国西北边陲的战争。

事情起于雍正二年(1724年),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叛乱,被年羹尧、岳钟琪荡平。罗卜藏丹津逃亡准噶尔。准噶尔是清廷的老对手了。康熙皇帝都披挂上阵,三次亲征准噶尔。雍正四年,内政整肃完毕,皇帝准备对准噶尔用兵。

雍正七年,战争爆发。军情如火,需立即处理,且必须保守秘密。但当时的政治机构却不尽如人意。清承明制,以内阁为国家行政中心。内阁设于紫禁城太和门外的文渊阁附近,而雍正皇帝在养心殿处理政务、就寝,两者相距一千余米。宫禁重重,手续繁多的处理流程,极易延误时机;而军报到京,先经内阁,也容易泄露机密。于是雍正以需要一个密近的处理机关为借口,在隆宗门一带的墙根搭建了一排平房,始称军需房,后改称军机房,又改称军机处,遴选心腹允祥、张廷玉、蒋廷锡三人秘密办理军务。

打开故宫地图就能发现,隆宗门位于乾清门广场以西,正北面就是雍正皇帝的寝宫——养心殿,两者相距不足五十米。一千米到五十米,从内阁到军机处,距离的缩短意味着政务处理的快捷,也意味着权力向皇帝集中。

军机处的房子,和宫墙之间有两米空隙。据说这里曾有一条通往养心殿的专用通道。这条路穿过宫墙,经过御膳房,直达养心殿。如今在御膳房的宫墙,依然留有通道的痕迹。心急的雍正皇帝将军务处理中心迁到自己附近还不够,还要凿出一条便捷往来的孔道。雍正的亟亟求治之心,乾纲独断之望,显露无遗。

西北战事结束后,雍正并未撤销军机处,反而在第二年增设办理文书事务的“小军机”——军机章京;雍正九年,又铸军机处印信,储于大内。一个临时机构,为何能存在如此之久,影响如此之大?因为皇帝藉着军机处,掌握了“乾纲独断”的技术,破解了集权统治的难题。

创设军机处,既是对准噶尔用兵的需要,也是集中权力的需要。军机处创设之后,早先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徒具虚名,议政王大臣成为了虚衔,无应办之事,有名而无实,在乾隆年间最终被裁撤。南书房虽仍为翰林入值之所,但已不参预政务,主要负责文词书画。但入南书房行走却一直是清代士人心中的最大荣耀,皇帝也常让亲信大臣入南书房作为奖励。

养心殿的西暖阁,是雍正皇帝处理政务,批阅奏章的地方。墙壁上悬挂着一副雍正手书的对联,十分醒目: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皇帝不加掩饰地表达了他对集权的渴望。那么,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秘密在于军机处的三个字:“勤”、“速”、“密”。雍正追求高效。军机处甫一成立,雍正皇帝就规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须在当天完成。即便一天的奏折多达几百件,也必须连夜处理完毕。皇帝如此严格要求,军机大臣的工作就很辛苦了。王文韶是清末的一位军机大臣。在他的日记中,留下了军机大臣辛苦工作的场景。每日寅时初(凌晨3点)天还没亮,王文韶就要入值军机了。光绪七年的元旦,他2点就到了值庐(军机处所在地),直到早晨七八点才能稍微缓一口气,休息一下。夜里办公腹中饥饿,军机大臣们会在离家前先吃好夜宵。皇帝也考虑得很周到,军机处办公室的门廊下,总会摆放着一盘盘烧饼油条,供大臣们充饥。

凌晨3点,紫禁城内一片漆黑,唯有军机处值庐中灯火通明。不过,最辛苦的人不是军机大臣,而是负责撰拟谕旨和管理档案的军机章京。军机处成立后,权责日重。举凡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事务,莫不经过军机处,单凭几个军机大臣已经处理不过来了。于是军机处成立的第二年,就增设军机章京。起初军机章京无定额,从内阁中书、笔贴式等官员中选调。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起,定军机章京满汉各十六人,分为满汉各两班。每班的领头称为“达拉密”,由他领着章京们在军机处值班。通常情况下,满汉章京轮流值日,每班值两日。即便是大年初一,军机处也要当差入值。

军机处最强调效率与速度。军机大臣的工作流程,生动地描绘了这里的“速度与激情”:军机大臣入值后,约莫五、六点钟,天刚蒙蒙亮,就要去养心殿面见皇帝,聆听皇帝对政务的处理意见,这叫“承旨”。皇帝在征询军机大臣对政务的意见后下达指示,军机大臣就会急匆匆赶回五十米以外的军机处,将皇帝的意思“述旨”给军机章京,章京们走笔如飞,执笔“拟旨”。军机大臣拿着拟好的谕旨,再赶回养心殿报皇帝批准。一来一去,不过一个时辰,许多政务就处理完了。

军机大臣是跪着“承旨”的。久跪辛苦,大臣们总结了一些小窍门。比如说他们会在膝盖处用圆夹布中置棉絮为衬里,这样跪着就不疼了。为了免除终日长跪,军机大臣们还练就了简明扼要的本事:无论事情多复杂,一定三句话内讲完,免得皇帝再问。皇帝批文封好后,就会加盖军机处大印,并写明驿递日行里数,交给兵部发驿马传递,或每日行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加急,飞奔的骏马带着皇帝的批文,在帝国的驿道上川流不息。凭着这套交通系统,中央集权的触角伸向帝国各方。

“密”,是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军机处成立后,雍正三令五申地告诫属下“臣不密则失身”的道理,并规定军机处外面由护军把守,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太监宫女,都严禁私入。甚至服务人员,也规定必须是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小太监,称为“小么童”。15岁之后,就立刻换新人。而占军机处文书大头的“廷寄”,与文武大臣向皇帝呈递的“奏折”,更是改变了古代中国长期以来的公文惯例。

今天,“上朝批折子”是人们对皇帝工作的主要印象。孰知,清代之前的皇帝,是“不批折子”的。奏章摆在皇帝案头,需经过复杂的流程。以明朝为例,当时地方各省及中央各部的上行公文,若有关公事的,叫“题本”;有关私事的,叫“奏本”。这些“本”首先要汇总到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政使司,然后交给内阁。内阁先“票拟”附上处理意见,与奏本一同送达皇帝审批。皇帝用朱笔写下意见后再发给内阁执行,这叫“批红”。

明朝中叶后,皇帝对政务懈怠,往往将“批红”权力交予司礼监,让首席秉笔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作“朱批”。明朝这套政务处理流程,虽然开了太监参与朝政的后门,也对皇权形成了制约。因为内阁首先阅览奏章,在皇帝过目之前,就拟定了意见。即便皇帝驳回了内阁的“票拟”,也会想法子补救。慢慢地,内阁首辅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如果他与首席秉笔太监关系密切,且皇帝年纪幼小,那么决策权就掌握在内阁首辅手中。例如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属下官员上“奏本”,内阁依张居正的意思“票拟”,政治盟友冯保控制的司礼监再“批红”,“万历新政”就这样雷厉风行地推行开了。

为了避免自己被内阁蒙蔽,康熙中期发明了奏折制度——皇帝亲信秘密地直接呈递报告,皇帝通过秘密报告,掌控全局。奏折绕过了内阁,这保证皇帝不受干扰地贯彻自己的意志,实现权力集于君主一身。

雍正完善了奏折制度。他不仅将有权写折之人扩展至大学士、各省督抚、藩、臬、提、镇,也在保密措施上下足了功夫。首先,密折均直达御前,中间不经过任何人转手;而且密折只能由皇帝一个人批阅,即便是军机大臣也不能过目。

在《朱批谕旨》前言中,雍正自得地说:“此等奏折,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亦无一人赞襄于侧。”大臣与皇帝之间的密折与朱批,由特制匣子传递。大臣与皇帝一人一把钥匙,除此之外,没有人能够打开匣子。即便如此,雍正还要谆谆叮嘱臣下不要泄露密折内容。鄂尔泰是雍正最信任的宠臣之一,雍正在给鄂尔泰的侄子鄂昌奏折的朱批中告诫他,“不可令一人知之,即汝叔鄂尔泰亦不必令知。”就是朱批过的奏折,雍正依然不放松,还下旨要求具奏人在一定时间内交回宫中保存,本人也不得抄录留底,否则严惩不贷。

那么,朱批后的奏折是如何到达具奏人手中的呢?靠军机处。军机处收到朱批奏折后,先由军机章京将奏折连同朱批誊写一遍,加以保存;原件则密封装好,直接传给上折大臣。有些折子,皇帝当天没有考虑周全,就“留中”不发;另一些极为机密的,只录“另有旨”,连副本也不保存。

雍正靠密折了解下情,推行新政,震慑臣下,清明政治。举凡气候、粮价、养廉、水利等,密折是无所不包。除了这些,精力充沛的雍正还喜欢插手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臣也望风希旨,投其所好:雍正六年六月,河南府孟津县居民翟世有,捡到陕西棉花商人秦泰170两银子,没有私自独吞。时任河南山东总督的田文镜在奏折中向雍正陈说此事,皇帝批示:“这是田文镜你教化有方,真是国家的祥瑞,朕很高兴。”由于地方大员多有密折具奏之权,雍正乐得他们互相牵制,相互监督。王绍绪由鄂尔泰举荐出任广州提督,雍正担心他过于“善柔,行小惠沽名钓誉”,于是让广州将军石礼哈监察王的表现。在接到石礼哈“王绍绪念念不忘圣恩,勤于办事”的回奏后,雍正依然疑虑重重,又询问了两广总督、署理广州巡抚的意见。得到广州巡抚傅泰的肯定意见后,方才罢了。

任命一位广州提督,就要耗费皇帝如此的心神。在天威罩顶的震慑下,雍正力推的新政,如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也轰轰烈烈地推行下去了。自雍正朝始,密折政治成为清朝政治的主流。军机处扮演枢纽的作用,对于大清帝国走向盛世,功莫大焉。

雍正藉着军机处“以一人治天下”,同时也将重担放在肩头。清朝皇帝普遍勤政,而雍正是其中最突出的。雍正四年五月,皇帝在上谕中感慨地说道,皇考每日上朝,已经是勤政的楷模了;而朕,每天从清晨工作到深夜,又有过之。白天,雍正帝接见大小官员,披览章奏;晚上在青灯下,还要阅读各地的密折,多至二三十件。

据统计,雍正当政十三年,至少批阅过奏折两万两千余件,题本十九万余件,写下了千余万字的批语。与他的父亲和儿子不同,雍正从未南巡锦绣江南围猎木兰围场。除了生日放假一天外,他就是一架工作机器。君主集权的背面就是放弃休息、勤于政事。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帝暴死于圆明园,大位传给宝亲王弘历,新帝年号乾隆。在乾隆皇帝时,军机处彻底成为了皇帝的左右手,军机大臣彻底成为了皇帝的高级秘书。

军机处奠基者的结局

张廷玉是清代唯一进入太庙的汉人,也是配享太庙中唯一没有爵位的大臣。

清代二十六位配享太庙的王公大臣中,满人二十三名,蒙古亲王两名,只有张廷玉一人是汉人。配享太庙者都有着较高的封爵,如亲王、郡王、伯爵等,为何张廷玉又是唯一没有爵位的大臣。

为了配合准噶尔部用兵,军需房被改为军机处,并在隆宗门内办公。军机处创设后,首任三名军机大臣之中,允祥不久便去世,蒋廷锡资望不及张廷玉,遂由张廷玉担任了军机处首席大臣。张廷玉在任时,奠定了军机处的基础,使得军机处成为维系清廷统治的重要支柱,如后人所言,“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

军机处在提高文官系统办事效率的同时,保证了皇帝的集中权力,为满清统治的巩固与延续立下大功,是故雍正夸赞他道:“汝之功勋在疆场汗马之上”。

张廷玉患病在家时,雍正对侍卫道:“朕连日来臂痛,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侍卫惊问为何。雍正叹道:“大学士张廷玉正在患病,朕这不是臂痛吗?”在雍正看来,张廷玉已成为自己的臂膀。

对张廷玉的厚爱,表现在方方面面。张廷玉回安徽桐城老家祭祖时,雍正特意赐了个如意给他,祝他“往来事事如意”。在张廷玉的谢恩奏上,雍正又批了番肉麻的话语:“朕即位以来,朝内的大臣,一日不曾相离者,惟卿一人。虽是君臣,情同契友。”

在会试考试中,张廷玉长子张若霭表现优异,雍正看了大喜,想将他取为探花。张廷玉再三推辞,认为天下寒门子弟,苦读多年,无不希望在科举中问鼎,官宦子弟,不应挤占寒门子弟,雍正遂将张若霭改为二甲第一名。

张廷玉堪为雍正最亲信的臣子,雍正甚至将秘密所立储君人选也告诉了他。

汲取了康熙年间诸皇子恶斗的教训,雍正登基之后,决定不设皇储,改行秘密立储制度。至于雍正所立皇储为何人,外界虽有流言,但终无确证。雍正八年,雍正患了重病,自以为将不久于人世,紧急召张廷玉入宫,将写有接班人名字的密旨出示给他看。

未来接班人是谁,生性谨慎,口风紧密的张廷玉自然不敢对外公开,但有意无意之间,他还是露出了蛛丝马迹。张廷玉曾进宫给皇子们教书,与皇四子弘历关系尤其密切。弘历曾请张廷玉为自己的文集作序,张廷玉欣然命笔,吹捧弘历:“以天授之才,博古通今之学。”平日里弘历也与张廷玉诗词来往,彼此唱和。张廷玉对弘历的态度,间接表明了雍正的选择。

同类推荐
  • 西方文学通史

    西方文学通史

    《西方文学通史》一书,作者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从古希腊时期至19世纪初,对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文学巨匠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的作品。将他们的作品进行浓缩,即用简洁的语言述说整部作品的内容,同时又保留了原著中特别精彩的对话或者情节。此外,语言风格也尽量遵循原作。如此一来,读者既可以了解整部作品的全貌,又能读到其中的精彩文字。可谓是一部文学普及读物。
  • 医国高手

    医国高手

    小医医人,大医医国。一个中医大学的高材生方致中穿越到清初明末,成为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国破家灭,强敌环伺,百废待兴,为免被诛的历史命运,开始了反清复明的艰难之路……。
  • 血腥的盛唐7:盛唐结局是地狱

    血腥的盛唐7:盛唐结局是地狱

    在最鼎盛时期,唐朝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是当今中国的两倍,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涌入长安朝圣,2300多名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然而事实上,如此繁荣的景象只持续了不到整个朝代一半的时间,大唐王朝的最后近百年间,连年内战,四处硝烟,黄河流域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万里无狗吠,落日的余辉下,是一望无际的地狱之国。翻开本书,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角们: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李白、安禄山、黄巢……帝王将相,轮番上阵,诗人草寇,粉墨登场,紧锣密鼓,不容喘息,连演数场好戏:一场比一场令人血脉贲张!一场比一场起伏跌宕!一场比一场充满血腥和阴谋!
  • 多难兴邦

    多难兴邦

    从屈辱到崛起,中国等待了太久。当五千年的画卷在“鸟巢”轻盈舒展,这一刻,我们等了整整一百年。一百年来,世界格局改变太多,不变的是我们对崛起的求索。世界是国家、民族同进步、共生存的大舞台,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时期,大国始终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演绎一段激扬年华。
  • 五胡之血时代

    五胡之血时代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一名现代人穿越到西晋末年,成了一名反贼。安乱世,平五胡,镇东虏,征西域,再兴汉室江山。???看?乱世之奸雄,扶华夏之将倾。
热门推荐
  • 梅笑

    梅笑

    身为黑帮大小姐的侯默念因为性格要强使他一再被学校开除,她的母亲——侯帮现任帮主终究还是为她安排了学校,并下了最后通牒,“你要是再被退学,你就死定了!”情非得已,默念戴上天使的面具走进SⅡ,很快,她开始满意这里,因为遇见了十八年不见的故人。一切似乎都在她的预料之中,却又总是出状况,都是因为那个,“变态!”
  • 走向和谐:弗兰纳里·奥康纳研究

    走向和谐:弗兰纳里·奥康纳研究

    《走向和谐:弗兰纳里·奥康纳研究》介绍了20世纪美国南方天主教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的一生平凡而神秘,集作家、批评家、知识女性、幽默家、天主教徒、南方人和鸟类爱好者于一身。正如奥康纳儿时所饲养的“倒行的小鸡”到成年后饲养的“开屏的孔雀”,平凡中成就了独特的美丽。
  • 异世邪君的妖孽娇妻

    异世邪君的妖孽娇妻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药王”,可却一不小心就穿越了,咦,原主这吗参?老被欺负?好吧,我会帮你复仇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墨守陈规

    墨守陈规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只要能活着就不能辜负自己,她从活死人堆里爬出来,从笑起来如沐春风的柳沐风,到陈墨的沉默,去勇敢的面对生活,爱我的人我会努力爱他一辈子,伤我的人一定要讨回来。出了活死人推面对新的生活,才发现没钱没能力多可悲,所以,她杀的第一个人堂堂一个知县只值二百两银子,只是她人生最便宜的一次人命买卖。重新迈进柳家,只想怀念从前,怀念母亲;在王权势力的大浪里颠簸,却能滴水不沾。凉茶棚里的人们在讨论着墨门的人不能随便惹,却不知这最大的头头这会就坐在他们身边喝茶,一副闲散人的样子。她不怕生死,不怕疼痛,只怕这生白活。能活着不容易,所以要努力活着,因为一生便是一生,没有什么下辈子。
  • 上清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经

    上清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算命:清影记录中国2009

    算命:清影记录中国2009

    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独立纪录片导演访谈。受访对象风采各异,访谈的内容核心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导演对纪录片的认识;二、导演对当代中国的认识;三、导演对自我的认识。
  • 青田图鉴

    青田图鉴

    写透攻伐权谋,道尽悲欢离合,也终逃不过是一出烂俗的人间喜剧。
  • 陆女神命犯桃花

    陆女神命犯桃花

    三年前,陆佳琪不辞而别,三年后,陆佳琪王者回归!当恋人打开心结,两人重归于好!可父辈的恩怨终究是阻止俩人的障碍。十几年前,阴谋暗起,让两家从此分道扬镳。十几年后,陆佳琪与秦麒恒相恋,风云又起!阴谋再出!十几年前的阴谋一步一步被揭开,一件件骇人听闻的事被发现,牵扯出一桩桩事!爆炸案、人体器官买卖……阴谋究竟是何人所为?人心背后藏着多少险恶?利益至上还是情义无价?她为人好强,性格百变,可强可暖,有大格局,是上位者的存在。他少年失去双亲,世界蒙上尘埃,年少老成,年纪轻轻便扛起秦家大梁。俩人披荆斩棘,携手一步步拨开迷雾。
  • 热河之魂

    热河之魂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全线占领了我东三省,以溥仪为傀儡,成立了伪满洲国。后又攻占热河,窥视我整个华北地区。当时的热河省主席汤玉麟不战而退,仓皇逃窜。致使热河沦陷,遂被日军划入伪满洲国。在此民族存亡危机关头,地处燕山深处、滦河岸边的黄花川,有一个名叫孙永勤的人,带十七个农民揭竿而起,拉起一支队伍奋起抗日。用生命和热血捍卫了民族尊严,铸就了热河之魂。
  • 空间食谱:霸气厨妃来当家

    空间食谱:霸气厨妃来当家

    现代新厨神一朝穿越成酒楼打杂?谢路容表示没有千金小姐的命,至少还有万能空间随身带。空间在手,世界我有。努力成为白富美,然后包养小鲜肉。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谢路容奋斗的道路上,撞上了两位名满京城的王爷。一位是风流多情扯着一张笑面的狐狸,“做本王的侍妾吧!不想?好吧,做本王的侧妃。”一位是可以同床共枕盖被纯聊天的纯情boy:“嫁给我,做本王的正妃。我的钱就是你的钱。”谢路容表示她择偶要求很严格,比如:第一脸要帅。“我不帅?”“呃……帅!”谢路容表示大写得服。第二身材要好。“你难道不满意?”“呃……满意,特别弹手!”第三声音要好听。“你今天想要听什么睡前故事?”“老司机是怎样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