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90200000005

第5章 梁启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4)

外心以求理,结果可以生出两种弊端:非向外而遗内,即向内而遗外。向外而遗内者,其最踏实的如研究自然科学,固然是甚好,但与身心修养之学,关系已经较少(也非无关系,不过较少耳,此事当别论)。等而下之,则故纸堆中片辞只义之考证笺注,先王陈迹井田封建等类之墨守争辩,繁文缛节少仪内则诸文之剽窃模仿,诸如此类。姑勿论其学问之为好、为坏、为有用、为无用,至少也免不了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的毛病。其绝非圣学入门所宜有事也可知。向内而遗外者,视理为超绝心境之一怪物,如老子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恍兮惚兮,其中有象”,禅宗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后来戴东原讥笑朱儒言理说是“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者,正属此类。由前之说,正阳明所谓“外吾心而求物理”;由后之说,则所谓“遗物理而求吾心”。此两弊,朱学都通犯了。朱子笺注无数古书,乃至《楚辞》《参同契》都注到,便是前一弊;费偌大力气去讲太极无极,便是后一弊。阳明觉此两弊皆是为吾人学道之障,所以单刀直入,鞭辟近里,说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善。”(《答王纯甫书》)朱子解格物到正心修身,说是“古人为学次第”(《大学·章句序》)。次第云者,像上楼梯一般,上了第一级才能到第二级,所以工夫变成先知(格致)后行(诚意等),这是外心求理的当然结果。阳明主张心理合一,于是得如下的结论:

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故就物而言谓之格,就知而言谓之致,就意而言谓之诚,就心而言谓之正,正者正此也,诚者诚此也,致者致此也,格者格此也。(《答罗整庵书》)

这段话骤看起来,像有点囫囵笼统,其实凡一切心理现象,只是一刹那间同时并起,其间名相的分析,不过为说明的一种方便。实际上如何能划然有界限分出个先后阶段来?阳明在心物合一、心理合一的前提之下,结果不认格致诚正为几件事的“次第”,只认为一件事里头所包含的条件。换言之,不是格完物才去致知,致完知才去诚意,倒是欲诚意须以致知为条件,欲致知须以格物为条件。正如欲求饱便须吃饭,欲吃饭便须拿筷子端碗。拿筷子端碗,吃饭求饱,虽像有几个名目,其实只是一件事,并无所谓次第,这便是知行合一。今为令学者了解阳明学说全部脉络起见,将他晚年所作《〈大学〉问》下半篇全录如下:

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条理,虽亦各有其所,而其实只是一物。格、致、诚、正、修者,是其条理所用之工夫。虽亦皆有其名,而其实只是一事。何谓身?心之形体运用之谓也。何谓心?身之灵明主宰之谓也。何谓修身?为善而去恶之谓也。吾身自能为善去恶乎?必其灵明主宰者欲为善而去恶,然后其形体运用者始能为善而去恶也。故欲修其身者,必在于先正其心也。然心之本体则性也,性无不善,则心之本体本无不正也。何从而用其正之之功乎?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发而正之,凡其发一念而善也,好之真如好好色;发一念而恶也,恶之真如恶恶臭,则意无不诚而心可正矣。然意之所发有善有恶,不有以明其善恶之分,亦将真妄错杂,虽欲诚之,不可得而诚矣。故欲诚其意者必在于致知焉。“致”者,至也,如云“丧致乎哀”之致。易言“知至至之”,其“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也。“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良知自知之;其恶欤,亦惟吾良知自知之。是皆无所与于他人者也。故虽小人之为不善,既已无所不至,然其见君子,则必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者,是亦可以见其良知之有不容于自昧者也。今欲别善恶以诚其意,惟在致其良知之所知焉尔。何则?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既知其为善矣,使其不能诚有以好之,而后背而去之,则是以善为恶而自昧其知善之良知矣。意念之所发,吾之良知既知其为不善矣,使其不能诚有以恶之,而后蹈而为之,则是以恶为善而自昧其知恶之良知矣。若是,则虽曰知之,犹不知也,意其可得而诚乎?今于良知所知之善恶者,无不诚好之而诚恶之,则不自欺其良知,而意可诚也已。然欲致其良知,亦岂影响恍惚而悬空无实之谓乎?是必实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以归于正之谓也。良知所知之善,虽诚欲好之矣,苟不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有以为之,则是物有未格而好之之意犹为未诚也。良知所知之恶,虽诚欲恶之矣,苟不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有以去之,则是物有未格而恶之之意犹为未诚也。今焉于其良知所知之善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为之,无有乎不尽。于其良知所知之恶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去之,无有乎不尽。然后物无不格,而吾良知之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而得以极其至矣。夫然后,吾心快然无复余憾而自慊矣;夫然后,意之所发者,始无自欺而可以谓之诚矣。故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这篇文字是阳明征思、田临动身时写出来面授钱德洪的,可算得他平生论学的绝笔。学者但把全文仔细释,便可以彻底了解他学问的全部真相了。简单说,根据“身心意知物只是一物”的哲学理论,归结到“格致正修只是一事”的实践法门,这便是阳明学的全体大用。他又曾说:“君子之学,诚意而已矣。格物致知者,诚意之功也。”(《答王天宇书》)以诚意为全部学问之归着点,而致良知为其下手之必要条件。由此言之,知行之决为一事而非两事,不辩自明了。

最当为注意者,尤在其所言格物工夫。耳食者流,动辄以阳明学派玄虚,为顿悟,为排斥知识,为脱略实务,此在王学末流,诚不免此弊,然而阳明本旨决不如是也。阳明常言:“格物者其用力实可见之地。”(《答罗整庵书》)盖舍此则别无用力之可见矣。陆象山教人专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阳明亦说:“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传习录·陆澄记》)又说:“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传习录·陈九川记》)他在滁州时,虽亦曾沿用旧法,教人静坐,晚年却不以为然。他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乃有益。若止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工夫,似收敛而实放溺也。”(《传习录·陈九川记》)又说:“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己工夫,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炼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传习录·陆澄记》)

有人拿《孟子》中“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长”那段话问他,他答道:

我此间讲学,只说个“必有事焉”,不说“勿忘勿助”。……不着实去“必有事”上用功,终日凭空去做个“勿忘”,又凭空去做个“勿助”,茫茫荡荡,全无着实下手处,究竟工夫只做个沉空夺寂,学成一个痴呆汉才遇些子事来,即便牵滞纷扰,不复能经纶宰制。此皆有志之士,而乃使之劳苦缠缚,耽搁一生,皆由学术误人,甚可悯矣。(《答聂文蔚书》)

后来颜习斋痛斥主静之说,说其是死的学问,是懒人的学问。这些话有无过火之处,且不必深论。若认他骂得很对,也只骂得着周濂溪、李延年,骂得着程伊川、朱晦庵乃至陈白沙,却骂不着阳明。阳明说“好静只是放溺”,说“沉空守寂会学成痴呆”,而痛惜于“学术误人”,凡习斋所说的,阳明都早已说过了。至其说“必待入口然后知味之美恶,必待身亲履历然后知道路之险夷”前,主张知识必由实际经验得来,尤其习斋及近世詹姆士·杜威辈所倡实验主义属同一口吻,为极端唯心派的人。及其讲到学识方面,不独不高谈主观,而且有偏于纯客观的倾向。浅见者或惊疑其矛盾,殊不知他的“心物合一论”“心理合一论”,结果当然要归着到此点。为什么呢?他一面说“外吾心而求物理,则无物理”,同时跟着说“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盖在心物合一的前提之下,不独物要靠心乃能存在,心也要靠物乃能存在。心物既是不能分离的东西,然则极端的唯心论,换一方面看,同时也便是极端的唯物论了。他说“心无体,以万物之感应是非为体”,以无的心而做心学,除却向“涉着于物”处用力,更有何法?夫曰“行是知的工夫”“行是知之成”,此正实验主义所凭借以得成立也。

四、“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钱德洪王畿所撰《阳明年谱》,说阳明三十八岁始以知行合一教学者,五十岁始揭致良知之教。[8]其实“良知”二字,阳明早年已屡屡提及,不过五十岁始专以此为教耳。他五十五岁时有给邹守益一封信,内中几句话极为有趣。他说:“近有乡大夫诮仁讲学者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仁答曰,‘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他晚年真是“开口三句不离本行”,千言万语,都是发挥“致良知”三字。表面看来,从前说知行合一,后来说致良知,像是变更了口号。不错,口号的字句是小有变更,其实内容原只是一样,我们拿知行合一那句话代表阳明学术精神的全部可以,拿致良知这句话代表阳明学术精神的全部也可以。

“致良知”这句话,是把《孟子》里“人之所不学而知者,其良知也”和《大学》里“致知在格物”那两句话连缀而成。阳明自下解说道:“孟子云‘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孰是无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易谓‘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工夫,全不曾道着此矣。此知行之所以二也。”(《与陆元静第二书》)观此可知,致良知正所以为知行合一,内容完全一样,所以改用此口号者,取其意义格外明显而已。

致良知这句话,后来王门弟子说得太玄妙了,几乎令人无从捉摸。其实阳明本意是平平实实的,并不含有若何玄学的色彩。试读前章所引《〈大学〉问》中解释致知那段话,便可以了然。阳明自己将其编成几句口诀——即有名的“四句教”。所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见王畿《天泉证道记》)[9]

良知能善能恶,致的工夫即是就意所涉着之事物实行为善去恶。这种工作,虽愚夫愚妇,要做便做,但实行做到圆满,虽大贤也恐怕不容易。所以这种学问,可以说是极平庸,也可以说是极奇特。刘蕺山引《系辞》中孔子赞美颜子的话来作注脚,说道:“有不善未尝不知,良知也。知之未尝复行,致良知也。”阳明亦曾拿《大学》的话来说:“‘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是致良知。”(《传习录·卷下》)致良知最简易的解释,不过如此。

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阳明既认致知为诚意的工夫,所以最爱用“不欺良知”这句话来做致知的解释。他说: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它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它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它,实实落落依着它去做,善便存,恶便去,何等稳当快乐。(《传习录·答陈九川问》)

拿现在的话说,只是绝对地服从良心命令便是。然则为什么不言良心,而言良知呢?因为心包含意与知两部分,意不必良,而知无不良。阳明说:“凡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意则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依得良知,即无有不是。”(《答魏师说书》)“所以良知是你的明师。”(《传习录·卷上》)关于这一点,阳明总算把性善论着。随便举一个例就可以反驳倒我们。但是,本能的发动虽有对有不对,然而某件对某件不对,我们总会发觉。就“会发觉”这一点看,就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一副本钱。所以孟子说良知良能,而阳明单提知的方面代表良心之全部。说:“良知者心之本体。”(《答陆元静书》)

“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或动于善,或动于恶。谁也不能免,几乎可以说没有自由。假使根本没有个良知在那里指导,那么,我们的行为便和下等动物一样,全由本能冲动,说不上有责任。然而实际上决不如此。“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做贼,他还忸怩。”(《传习录·陈九川记》)“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用也。”(《答聂文蔚书》)“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良知自知之,其恶欤?亦惟吾良知自知之。”(《〈大学〉问》)“此两字人人所自有,故虽至愚下品,一提便省觉。”(《答聂文蔚第三书》)既有知善知恶之良知,则选择善恶,当然属于我的自由。良知是常命令我择善的,于是为善去恶,便成为我对于我的良知所应负之责任。人数行为所以有价值,全在这一点。

同类推荐
  •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译文经典)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译文经典)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作者为著名德国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人是自然和精神的会合点,人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追求精神生活以克服非精神的本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是奥伊肯众多著作中篇幅较小,比较通俗的一本,而且比较系统地体现了他的精神生活哲学的方法、出发点、主要内容和特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对了解和研究奥伊肯精神生活哲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论语通解(一)

    论语通解(一)

    本书稿是作者学习《论语》一书的心得的总结。作者结合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将《论语》中相关的语录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全面涵养一个人的灵魂、修养、品味、境界、见识,可以全面提高一个人的洞察力、理解力、判断力、忍耐力和处置力。作者通过通俗的语言,以讲座的方式呈现,语言生动,说理明晰,让读者轻松了解《论语》的真正内涵,同时把古人的思想与智慧应用在当下的生活和工作中。
  •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 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以马克思理论为导向,详细分析了马克思理论下的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 孔子这样说

    孔子这样说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该书选取了《论语》中为国人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章句,针对孔子中庸、修身、齐家、孝悌、仁爱等思想,借助于古今之生动实例,准确严谨地予以分析解读,给读者以思考空间。
热门推荐
  • 生生世世的爱:悲情皇后

    生生世世的爱:悲情皇后

    老天似乎很仁慈,让她在绝望中穿了,以为可以把过去的事情抹掉,可在她穿的日子中尝尽人生中所有的酸甜苦辣,但老天似乎又很残酷,就算她穿了,也不让她得到爱情,亲情。她再一次的绝望了,她不相信老天如此耍弄她.
  • 人生六十年(1955-2015)

    人生六十年(1955-2015)

    一个少年在共和国的土地上,从1955年走到2015年,于是走出了这本《人生六十年》。他和他的同学、朋友、亲人……在这六十年里都干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经历了什么?他们在怎样追逐梦想,怎样描绘青春和人生……平平淡淡一杯茶,拳拳眷眷写人生。《人生六十年》没有古怪离奇的情节,只有作者亲身经历的故事,跟着共和国长大的这一代人,深知“国运盛,民运幸”的道理,当今的中国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一日千里,当今的退休老叟,安享晚年之余,能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出来,或许有一些意义,或许是一钟活法。
  • 杂事小册

    杂事小册

    时间:某时地点:某地人物:形形色色的人鬼物:形形色色的鬼本故事纯属虚构,爱信不信
  • 装甲征途

    装甲征途

    不甘心当一辈子蝼蚁,就算曾经的世界被毁灭也要看看这广阔的天地!黄沙大漠、残垣断壁、机械武装、不明组织,这些挡不住杜峰寻求真相的心。
  • 娇妻动人,总裁大人惹不得

    娇妻动人,总裁大人惹不得

    (全文免费)某天晚上,时悦然忽然扑通的一声被推进江水!她以为她会一命呜呼,怎没料到被约翡市影响力很大的项家养子项权御所救。听说这个项权御在外坏名声远扬,样样沾染。时悦然当然想远离他。他说:“我救了你,你不是要报恩么?现在给你一个报恩的机会,当我的女人!”时悦然泪目:“……”这算哪门子的报恩方式?然而,这个男人想尽办法把她囚禁在自己的身边,她千方百计的想远离他。后来她才得知,这个男人是竟是当今业内传奇神话的G.Y财阀的神秘大总裁?男人勾唇一笑,道:“时悦然,在很早前,我就喜欢你现在,你还想逃么……”
  • 小刀乱

    小刀乱

    谜一般身世的小刀,陷入谜一样的朝野之局…
  • 大唐贡瓷梦

    大唐贡瓷梦

    该书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托,迎合“一带一路”宏伟战略。已作为剧本投入电视剧拍摄请跟踪后期的媒体宣传。唐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邢州(邢台)瓷器行行首(会长)李福病逝,其子李长生奉母命赴洛州(洛阳)亲王李素节(唐高宗四子)府上拜孝,得知李素节入狱羁押京城。长生赶至京城瓷器行打探消息,巧遇亲王被武后赐死,长生莫明其妙的得到亲王李素节遗银八百两,离别六年已出家的京城小师妹关宝珠突然夜访,回邢州的路上又遇神秘女子李元春。
  • 快乐王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快乐王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王尔德所著的童话虽然很少,但人们将他与安徒生相提并论,称他的童话是“世界上最美的童话”。在王尔德的每一部童话作品中,都有一个因为“至爱”而变得“至美”的形象:舍己为人的快乐王子、用鲜血培育红玫瑰的夜莺、把花园分享给孩子们的巨人……本书收录了王尔德最著名的9篇童话如《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巨人的花园》等,均按照英文原版完整收录。
  • 幼灵

    幼灵

    煌煌的大日咄咄逼人,升起的火炎、浓烟。热浪将目光所至的地方统统扭曲,融化成蜡和汽。这次第无处容身,红的光和热的血,还有那株熊熊燃烧的巨树。少女迎着古老的神祇。黑剑白发,白花满目通红。
  • 命运之誓

    命运之誓

    “我知道,从本来的命运上来说,我应该被永远地囚禁在塔里,这家伙也应该死在无数的暗算之下。但是我觉得命运这种东西从本质上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托词而已,怎么说呢——对,就像是我每次和齐格飞吃饭的时候说自己没带钱一样,都是一种很无聊的借口罢了。”梅林笑了笑,举起了手上的大书:“一直以来,我都相信我身为人类那一部分的勇气和智慧,一直到今天也不例外——说一句那些该死的英雄史诗小说里最常见的台词吧,其实我还一直挺想说一次这句话的......”“命运的洪流,绝不可能击溃我的意志。”